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变化。蒋介石为摆脱被动局面,于1947年7月发布戡乱总动员令,妄图继续把战争留在解放区内进行,以彻底摧毁解放区的人力、物力。针对国民党军战线延长、战略后方空虚的情况,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那里歼灭敌人,创建新根据地,是人民解放军面临的新任务。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多人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到7月底共歼灭国民党军6万多人,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正当蒋介石纠集重兵对刘邓大军分进合击时,8月上旬刘邓大军突然甩开敌军,兵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一路上,刘邓大军粉碎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8月末胜利抵达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哪
1、千里跃进大别山具体是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地区。
2、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辗转陕北的大山之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采取“蘑菇战术”,利用陕北的险要地势和群众基础,与20余万敌军周旋,“将敌磨得筋疲力尽”,然后徐图消灭之。在与敌打“蘑菇战”的同时,毛泽东已开始思考如何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转入战略进攻的问题。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定在中原地区。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又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中原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我军经略中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更多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哪,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83094b161575257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千里挺进大别山从哪里开始
在地图上,位于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的黄河渡口只是一个小点,但在1947年,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起点,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947年,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敌我军事力量消长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要求刘邓大军于1947年7月以前,突破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大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然后向大别山挺进。
孙口镇渡口地处黄河由豫北平原进入山东丘陵地区的过渡带,河床较窄,河势稳定,易于渡河,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就选择在孙口。
在渡河前,刘邓大军进行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寿张(含今台前县大部)县委积极配合,发动群众将县境各个渡口船只集中修补、隐蔽,并先后兴建了5处造船厂,建造了120只大船。同时,组织2000多名水兵昼夜苦练划船、隐蔽、抢救、游泳等技术。
1947年6月23日,刘邓大军主力12万人由安阳西北部的蒋村出发,6月30日进驻黄河北岸各渡口附近隐蔽。当天傍晚,部队在东起东阿西至濮县长达300华里的沿黄各个渡口整装待发。夜12时整,渡河开始命令下达后,在孙口渡口的先遣战士乘坐的12只小船像离弦的箭,急速地向南岸冲去,不到一刻钟就抵达对岸。敌人发觉后,猛烈阻击。此刻,北岸解放军炮兵阵地开炮,一颗颗炮弹飞向南岸,一船船战士迅速过河,先头部队即刻攻破了敌人控制的大堤,其他守敌抱头鼠窜。7月1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黄河。就这样,国民党部队自诩可以抵挡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一夜间灰飞烟灭。
如今在孙口镇的黄河岸边,不仅有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还有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每年都有很多人从各地赶来参观,接受革命英雄主义、群众路线教育。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原因是什么?
如果按照历史题目来解释 就多了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都颂歌不断,通常的说法是:为了经略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大别山。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有人甚至称之为“伟大的战略转移”。 然而,事实上,从结果看,基本可以断言这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 所以说它失败,首先是因为这次战略转移并没有能够站住脚跟。刘邓所部进入大别山后,到1947年10月底,曾先后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府,根据地初具规模。但到1947年11月国民党成立“九江指挥部”,调集重兵对我大举“围剿”时,由于战场形势严峻,我军只好实行分兵作战,其中第1纵队由刘伯承率领北渡淮河进入豫西根据地,留下的三个纵队也采取分散活动方式,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大别山的边缘地带,其中第2纵队在淮河南北转战,第3纵队在皖西一带游击,第6纵队则在大别山南麓活动。大别山中心地带全部为敌所占,我原已攻占的县城和大的市镇全部丢失。敌人所到之处,立即恢复其反动统治,我地方政权被迫转入地下。到1948年春,我主力部队全部转出大别山时,根据地全部变成了游击区,斗争形势就更为困难了。 对于这一时期大别山根据地的状况,我们可以从当时邓小平的论述中得见清楚。邓小平1948年春在写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整个中原地区有4500万人口,现为我控制者为两千万,计有豫陕鄂700万(有政权有工作者500万),豫皖苏900万(能收税的),……江汉300万,桐柏200万。其余一半人口的区域,极大部分有我部队和政权。大别山区斗争仍极艰苦。”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将大别山地区排除于属我控制的范围之外。据邓小平分析,在中原地区,由粟开辟的豫皖苏解放区和陈开辟的豫鄂陕解放区在当时属于较为稳定、人口最多、工作基础最好的地区,大别山地区则属于我最困难的地区。 因此,实事求是地讲,刘邓大军并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虽然我主力部队最终转出大别山并非如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是被击溃后的败退,但起码是中央军委已经看到了刘邓主力继续在大别山与敌纠缠已无多大战略意义而作的主动转移。其实,当时毛泽东也并不认为我在大别山已“站稳”了脚跟,控制了这一地区。他在1948年1月27日致华东局的电报中说:“现在最要紧的战场仍是大别山,该区是否站住脚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我在大别山的斗争,没有实现毛泽东的最初设想,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其次,则是因为此次举动损失巨大,二野几乎打残。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之一,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晋冀鲁豫解放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129师,是一支身经百战的英雄部队。刘邓所部向以战斗作风过硬、善打巧仗闻名,因而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取得了与华东野战军不相上下的辉煌战绩,这中间,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战略战术素养高、指挥能力强是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刘伯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杰出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是有名的“常胜将军”,世人常将他称为中国少有的军事奇才之一。刘伯承对游击战、伏击战、攻击战都有深入研究,样样精通,处处显露大将风范。刘伯承指挥的许多战役,都是战术史上的典型战例,以致蒋介石不得不说,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
然而这支常胜之军在转战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中却元气大伤,部队野战能力大为降低,以致在中原逐鹿中战绩欠佳。刘邓所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战略反攻前,组建有1O个纵队和一个军共28万人。战略进攻开始后,刘邓率1、2、3、6等4个主力纵队13个旅共12.4万余人渡河南征,可谓兵强马壮。在鲁西南战役中,面对强敌围攻,刘邓指挥若定,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一举歼敌5.6万,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但在转战大别山的斗争中,刘邓所部却遭到严重削弱。从1947年8月到1948年2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艰苦转战6个月,部队减员5万余人,加之在进军大别山途中通过黄泛区时,被迫将重武器全部丢弃,致使部队作战能力大不如前。 在整个大别山战役期间,刘邓大军12万可以专门找王牌打的精锐大军,变成了1支只能以避战为主的超级游击队,成为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支战力大幅下滑的野战军。
官方对于刘邓大军的损失一直没有明确的公布,但有几个数据还是公认的,即自根据地渡黄河时为12万大军,含5千地方干部,鲁西南伤亡1万左右,加上鲁西南部分俘虏,减去南下徒中牺牲掉队等损失,到达大别山时为11万五千人。而最后在临泉寨会师时,4个主力纵队只剩下5万6千人。当然,还有部分部队作为地方化的部队留在大别山了,这个主要是后来的12纵队和其他各纵分出的部队,合计2万多,3万不到一点。 这样最后,刘邓大军约剩余9万人。
那么刘邓大军的损失到底是多少呢?应该是原始主力11.5万,加12纵1万2千,加后来补充兵员约3万(含解放区的新兵,当地新参军的,和俘虏兵),这样总共进大别山的兵员为15万5千(含地方干部),减去剩下的9万,可以看出刘邓大军在1947年8月到1948年2月总计损失了6万5千人以上,如果把南下路上和10纵柳林的损失计算进去,损失则在8万人以上. 这个减员数甚至超过了辽沈战役东野全军的伤亡。而且其中永久性损失比例很高。还有一个损失,是武器上的,尤其是重武器,挺进大别山前,中野炮兵空前强大,但到淮海战役时,炮兵还不及47年初的水平。其主要损失既在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这时主要毁弃的是重炮;其次就是在大别山斗争过程中,主要是山炮,重迫击炮等,(现在的资料表明,刘邓大军还是带了相当量的中小口径的火炮到大别山的,其后放弃部分火炮主要还不是因为炮弹打光,而是山地作战携带不便)。如果综合考虑人员和武器等损失,那么整个中野主力的战力在出山时,应该只有进山时的40%。不仅仅是火炮,重机枪也被放弃了不少,轻武器也有不少损失。
正是有鉴于此,当1948年毛泽东为打破中原僵局,为调动大批敌军回援江南而决定派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第1、4、6三个纵队10万人远征闽浙赣时,粟裕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华野三个纵队过江后,虽可给敌“以相当震惊、威胁和牵制”,但我也因此带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三个纵队渡江后,在转战过程中,预计会有5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三个至五个整编师。”毛泽东在认真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后,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决定华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战场与刘邓所部协同打大的歼灭战。此一战略改变,为后来中原战局的发展所证明为完全正确,否则粟裕所部的遭遇有可能比刘邓部队更惨。
后来因为跃进大别山的策略制定者是第一代领导核心,而执行者是第二代领导核心,于是这次原本失败的行动也就跟着他们伟大起来了。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无法粉饰,也没办法涂改。
总结来说,就是一帮土匪把民主政府推翻了的其中一个片段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是什么?怎么评价它?
解放战争期间,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解放军们打了非常多漂亮的战役,其中千里跃进大别山有效限牵制了国民军,为解放军众多漂亮的战役打下了基础。然而,在跃进大别山中,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刘邓大军也损失惨重,一些人因为这一点认为跃进大别山是一个战略失误。我个人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全局来看,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大别山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军占据大别山可以有效牵制敌人。大别山地理位置特殊,它处于南北分界线上,自古以来,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对峙,只要南方政权牢牢守住南北分界线这块,北方政权就难以攻入南方。当刘邓大军进入到大别山之后,国民军就得随时留意刘邓大军得动向,并且做好防御。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他们就可以随时出兵江汉、黄淮平原,有效牵制了国民军。大别山离南京和武汉比较近,占领大别山就可以威胁南京和武汉。国民党将首都定为南京,同时武汉也是国民党重要的战略要地。刘邓军队进入到大别山活动,就相当于把一把尖刀插入到了敌人的心脏,可以有效打击国民军。因此,在大别山之后,解放军就由防御转向了进攻,彻底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有着这么重要的意义之下,跃进大别山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牺牲了非常多的战士,也损失了很多的装备,不过,这场战役也最终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为解放军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我认为,这场战役也是毛主席善于用兵的一种体现。凡事都不可能完美,进入大别山牺牲了非常多战士,但是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我认为跃进大别山是妙招。
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是什么?
战略意义: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历史背景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辗转陕北的大山之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采取“蘑菇战术”,利用陕北的险要地势和群众基础,与20余万敌军周旋,“将敌磨得筋疲力尽”,然后徐图消灭之。在与敌打“蘑菇战”的同时,毛泽东已开始思考如何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转入战略进攻的问题。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定在中原地区。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又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中原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我军经略中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中共的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转折。敌40师和52师82旅分别进入我军伏击圈。次日凌晨,敌军得知被我军包围,就组织火力猛攻我兵力薄弱处,企图向南突围。这时,共军主力按部署冲向阵地,猛击国军突围部队。与此同时,敌军在东线发起的攻击也被一一打退。最后国军全部被压到石丘垅,纷纷缴械投降。这场战斗全歼国军5个团,共击毙、俘虏敌兵1700余人,缴获全部装备,还击落敌机一架。一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亲自拟写的那份标有三个"A"字的电报,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二是奠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尽管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此之前做过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确立其在中国现代史上历史地位的,首推和刘伯承共同率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三是奠定了大别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大别山就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别山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为"中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野战军在大别山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建立了根据地,站稳了脚跟。陈粟野战军和陈谢集团在豫皖苏边界地区和豫西地区也相继完成了战略展开,从而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为3路大军协同实施宽大范围机动作战开辟了广阔的战场,圆满地实现了 *** 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 *** 统治区的战略计划。刘邓野战军在人民 *** 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头,在陈粟野战军、陈谢集团的直接配合和陕北、山东两解放区部队的策应下,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以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 *** 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共歼敌9万余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 *** 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 *** 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 *** 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 *** 军事思想。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 *** 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 *** ,根据中国 ***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 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 *** 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 *** 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8月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 *** 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 *** 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 *** 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 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1、第2纵队在击退 *** 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 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 *** 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 *** 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 *** *** 军的战略纵深。 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扩展资料: 千里跃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是一步险棋。 *** 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 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 而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 *** 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 *** 刘邓大军向 *** 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 *** 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 *** 军统治的大别山区。 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 *** 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 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 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野战军在大别山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建立了根据地,站稳了脚跟。陈粟野战军和陈谢集团在豫皖苏边界地区和豫西地区也相继完成了战略展开,从而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为3路大军协同实施宽大范围机动作战开辟了广阔的战场,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刘邓野战军在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头,在陈粟野战军、陈谢集团的直接配合和陕北、山东两解放区部队的策应下,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以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共歼敌9万余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挺进大别山的概况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简答...挺进大别山的经过.和影响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
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编辑本段挺进大别山战略意义点评 点评: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挺进大别山的重要作用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所以刘邓在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伏笔,是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成败不可单拘囿在刘邓在大别山的战斗损失上,刘邓脱离后方,以弱击强,能够全建制的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反攻,这便是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