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七国之乱地图

时间:2024-04-14 09:57:39编辑:莆田seo君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七国之乱简介

1、七国之乱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2、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七国之乱简介

1、七国之乱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2、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汉武帝究竟开拓了多少领土,占比多少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
1、北方疆域的开拓。
攻击北方和河西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不仅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置朔方、五原2郡;云中、雁门2郡北界也得到恢复。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
2、置河西4郡。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
3、南方的扩展。
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
公元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的威胁,举国内迁至江淮之间。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又迁其民于江淮之间,后来又在今福建全省和浙江南部设置冶(今福建福州市)、回浦(今浙江临海东南)2县,属会稽郡。
4、西南7郡的设置。
公元前135~前109年开西南夷,在夜郎、且兰、邛、筰、冉駹、白马氐、劳浸、靡莫、滇、昆明等部族地置犍为、牂柯、越雟、沈黎、汶山、武都、益州7郡,除了武都郡在今陕甘2省的嘉陵江上游外,其余6郡在今云贵和川边地区,西南界达到了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带。
5、东北乐浪4郡的设置。


七国之乱指的是哪七国

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景帝时期,由于大臣晁错建议削藩触动了藩王的利益,于是这七个藩王联手发动叛乱,由于吴为主谋、楚为大国,所以这七个国家又称“吴楚七国”。叛乱仅三个月就被汉中央与梁国联手平定,参与叛乱的诸王或死或废。
这七个国家分别是:吴国(刘濞)、楚国(刘戊)、赵国(刘遂)、济南国(刘辟光)、淄川国(刘贤)、胶西国(刘卬)和胶东国(刘雄渠)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导致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的起因,希望大家喜欢!


  七国之乱原因
  西汉景帝初年,同是刘姓的诸侯王因为不满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做法,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帜开始了实际上的叛乱行动,史称七国之乱,或是七王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刘武据守的梁国军队一同消灭了。

  有说引发七国之乱的就是当年发生在长安宫中的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候,年幼的吴王长子刘贤来到长安,陪同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玩耍。一日两小儿在 下棋 ,那刘贤为了赢棋对刘启态度不恭顺,被刘启拿棋盘砸死了。刘贤的尸体被运回吴王刘濞那里,但是刘濞说 天下 都是刘家,就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又被运回长安。吴王刘濞自此对朝廷怀恨在心,最后借削藩一事,起兵反叛朝廷。

  事实上七国之乱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日益严重激化的后果。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当年平了淮南王的叛乱后,东南广大的地方远离朝廷疏于管制,于是命同行的刘濞为王世代管辖此地。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也都如此被封在各地,刘邦寄希望于同姓的子弟帮助皇帝共守天下。

  在高祖和惠帝时期,因为各地的诸侯同中央的皇帝血缘亲近,所以的确起着共守天下的作用。但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大多都已经历经三代了,同中央的那道亲情联系几乎没有了。反而是这些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凭借封地内丰厚的资源和人口,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 军事 实力。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
  西汉七国之乱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在现今的扬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义,向西进发同西面的楚君会合共同朝着长安奔去。会合后的吴楚两军是这次叛乱的主要军队,同时的齐王守在临淄不出,赵王则勾结匈奴意欲共进长安。

  得知叛乱后的汉景帝开始准备出兵镇压一事,此时有人建议诛杀晁错以应付七国的“清君侧”之由。汉景帝批准了,于是倒霉的晁错被满门抄斩,晁错本人也被腰斩在东市。然而这并不能平息七国之乱,因为七位诸侯只是打着“清君侧”作为幌子而已,实际上要清的就是皇帝本人。最后汉景帝终于以晁错为代价,决心扫除七国。

  吴楚等国的联合军队遭到了处在长安和东边诸侯国之间的梁国的顽强抵抗,虽然吴楚竭尽全力攻城,却始终不见成效。就在叛军攻打梁国的时候,周亚夫率领的汉军暗地里阻断了叛军的粮草供给。不久吴楚等国的联军因为粮草不足,士兵饥饿导致战力不足。于是被朝廷的军队大败,吴王率残军难逃到东越的境内,却反被越王杀死,献给汉朝,其他的诸王都像楚王一样自杀身亡。七国之乱也就此结束,汉王朝的中央集权也极大地增加了。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刚登基不久的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开始对已经实力膨胀的诸侯王进行削弱。然而早已坐拥广袤土地和众多人口的诸侯王们不同意中央的削藩政策,于是有了起兵造反的征兆。

  在中央朝廷有了削弱诸侯国的动向之后,早就觊觎皇位的吴王刘濞北上同胶西的刘昂密谋造反,说事后二人平分天下。同一时间,刘濞也派心腹到其他如楚、赵等国通信,告知起兵造反的事。由于七位诸侯王的利益一致,所以立马达成了协议。在景帝剥削了吴王的部分封地后,刘濞就诛杀了中央王朝在吴国设立的多为官员,并召集了青壮男丁三十余万,正式起兵。

  当汉景帝得知吴王刘濞带头起兵造反消息后,还听取了袁盎的建议,诛杀了御史大夫晁错,试图以此来安抚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号的刘濞等人。但是晁错是被诛杀了,吴王等诸侯王们并不罢兵,而是继续举兵西进。于是无奈的汉景帝派周亚夫为大将军,率领十万军队东下征讨叛军。

  吴王刘濞的三十万军队同楚王、胶西王等诸侯王的军队会合后,立马增至五十万,在军队数量上远远压倒中央朝廷。但是叛军在梁国境内遇到了抵抗,吴王刘濞采取了错误的战术,在梁国费时费力攻打城池。这被绕后的周亚夫抓住机会,切断了叛军的粮草,并同梁国守军合力击败了叛军。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境内,但是被越王诛杀,并将头颅献给了汉朝。其他诸侯王们也都无一例外地自杀身亡。七国之乱就此结束,周亚夫率领军队前前后后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猜你喜欢:

1. 酎金夺爵的历史背景介绍

2. 汉武帝杀窦婴的三点原因

3. 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4. 2016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 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七国之乱是什么时期?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景帝时的诸侯反叛中央的叛乱。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是为了维护西汉中央政权的稳定,但却给子孙留下了严重的后患。文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乘文帝去太原抗击匈奴之机,发动叛乱,开王国叛乱之端。公元前154年,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吴王刘濞带头反叛,纠集了七个国家,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率吴、楚等七国20多万军队叛乱。“七国之乱”的影响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就下令取消了诸侯王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又减缩王国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改丞相为相,掌王国政事;内史治民,和郡太守相同,直接听命于中央;取消御史大夫、廷尉等官,重要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至此,诸侯王国虽仍存在,但已和郡基本相同,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封立诸侯王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地图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北方疆域的开拓。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南方的扩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扩展资料:汉朝疆域:1、国土范围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2、行政区划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洛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汉朝

汉朝地图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 北方疆域的开拓。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 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 置河西四郡。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 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 南方的扩展。 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 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 扩展资料: 汉朝疆域: 1、国土范围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 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 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 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 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 *** 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 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 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 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 *** 构成严重威胁。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 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 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 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 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 *** 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 同时, *** 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 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2、行政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 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 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末年,地方多事。 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 。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为:司隶(治洛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 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 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西汉七国之乱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西汉七国叛乱是西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场诸侯国的叛乱。景帝即位后,历史学家晁错提出要削弱诸侯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利用晁错的“削藩策 ”政策,先后对楚国、赵国封地进行了斩封。此时,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 、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王公联手,以清王的名义发动起义。在梁国、张羽将军的坚持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的进攻下,起义不到三个月就被镇压了。七国起义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国势力的威胁基本消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七大王国混乱的根源在于强大的王国权力与专制的帝国权力之间的矛盾。诸如刘恒的继位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种矛盾。造成混乱的原因是汉朝的景帝刘七采用了晁错 的削藩策的策略。西汉七国之乱是吴王刘邦的侄子刘濞领导的联合叛乱。刘濞策划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叛乱。汉文帝在位期间,刘濞 的儿子吴国世子在京城下棋时与文帝的太子刘启 (后汉景帝)发生争执。吴世子粗鲁无礼,被太子用棋盘打死。刘濞 失去了爱子,对汉朝朝廷越来越不满。在西汉七国起义期间,刘濞 派遣了20万军队,称为50万,作为主力。他还派人与匈奴、东岳、闽粤贵族勾结,向西方征兵。叛军成功地袭击了河南东部。景帝非常害怕,他听了诽谤,杀死了晁错 ,并请求刘濞 撤退。刘濞 不但没有退却,还公开声称要夺取王位。叛军抵达梁国,并被京王弟弟梁王刘武的军队封锁。此时,景帝决心用武力镇压它。他命令太尉周亚夫和窦婴大将率领36将军,用特种兵切断叛军的粮食供应,并在短短三个月内击溃叛军。刘濞逃到东越,被东越人杀害。其他六王自杀,七国被废除。西汉七国之乱终于平息了。

东汉汉明帝刘庄是个怎样的皇帝?评价一下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观点越丰富越好

您好

就汉朝而言,明帝重师长 ,限制外戚功臣豪强,国富民安。但在西汉前期诸帝皆有所为,在汉代影响并不算大
高祖创立汉朝;;文帝平定诸吕;武帝开疆扩土;景帝,昭帝,宣帝虽治国未必高于汉明,但在位之时国库殷实;光武帝复国之君 以上诸人,影响皆大于汉明
另外元帝,成帝之流,虽治国无方,但元帝改革,成帝淫乱,导致汉朝日暮,对于汉朝的影响不下于明帝【如果您说的影响不单单指正面的话】

就东汉而言,刘庄可以说是除光武之外影响力最大的皇帝:
东汉皇帝自和帝之后,无一满二十岁,且不掌权,影响甚微
掌权的前四帝中,光武复国之君,文治武功,影响第一。另外章帝掌权仅12年,又奉行休养生息之道;和帝用宦官导致政权分散,影响皆不及刘庄
【东汉获得庙号且没在献帝时废除的皇帝只光武,明帝,和帝三人】

在中国历史上,明帝的经营西域 ,治理黄河,注重农业科技可谓有一定影响。
但在中国几百皇帝中,也就中等吧
前文也已提到了,一些极端开明或堕落的皇帝对一个朝代的影响很大;而诸如明帝等守成之帝,则影响就要打折扣了

答案已经修改过了,均系自己手打
望对您有所帮助


西汉七国之乱

导语: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七国之乱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

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

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

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决心以武力平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即平定了叛乱。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

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

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

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在一定程度常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上一篇:破功

下一篇:齐白石擅长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