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能组什么词语?
氛组词:氛围、气氛、塞氛、丧氛氛释义:1、泛指雾气;云气 。又如:氛昏(云雾,烟霭)。2、气氛 。如:战氛;氛围。3、尘埃。4、尘俗之气 。如:氛想(尘俗之念)。5、恶浊之气 。6、通“纷”。乱,杂。扩展资料:1、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朱自清 《论朗诵诗》:“那诗稿以及朗诵者的声调和表情,固然是重要的契机,但更重要的是那氛围,脱离了那氛围,朗诵诗就不能成其为诗。”2、气氛指特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曹禺 《雷雨》第一幕:“郁热逼人。屋中很气闷,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气氛。” 3、塞氛边境上的气氛。指敌方的威胁。宋 苏轼 《韩康公挽词》之二:“旧学严诗律,馀威靖塞氛。”4、丧氛预兆死亡的云气。《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
氛组词,,,
1、氛围[fēn wéi] 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人们在欢乐的~中迎来了新的一年。2、氛枪[fēn qiāng] 寇氛。3、垢氛[gòu fēn] 污浊的气氛。4、氛秽[fēn huì] 邪恶肮脏之气。比喻战乱。5、氛氤[fēn yīn] 形容气味浓郁。6、氛祲[fēn jìn] 雾气。7、楚氛[chǔ fēn]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 楚 各处其偏。伯 夙 谓 赵孟 曰:‘楚 氛甚恶,惧难。’”杜预 注:“氛,气也。8、俗氛[sú fēn] 指尘俗之气或庸俗的气氛。9、靖氛[jìng fēn] 平定妖氛。10、氛祥[fēn xiáng] 显示凶兆或祥瑞的云气。11、氛邪[fēn xié] 邪恶之气。12、海氛[hǎi fēn] 海上的云气。13、瘴氛[zhàng fēn] 瘴气。14、灾氛[zāi fēn] 不祥之气;灾异的征兆。15、氛想[fēn xiǎng] 尘俗之念。16、敌氛[dí fēn] 敌人的气焰。17、祲氛[jìn fēn] 邪恶之气。18、氛翳[fēn yì] 阴霾之气。19、氛坌[fēn bèn] 尘浊之气。20、霜氛[shuāng fēn] 见“霜雰”。
氛的拼音组词
氛拼音是[fēn]。氛[fēn],部首:气,笔画:8。解释:气;情景,情况气~。战~。氛组词:气氛[qì fēn](名)存在于周围的使人能感受的景象或情调:欢乐~。[近]氛围。贼氛[zéi fēn]基本解释指敌人的气势、凶焰。蜃氛[shèn fēn]犹蜃气。唐熊曜《琅琊台观日赋》:“尔其秋景超忽,晴光焕发;蜃氛干云,蚌胎候月。”绛氛[jiàng fēn]亦作“绛雰”。赤色雾气。南朝梁江淹《赤虹赋》:“於是紫雾上河,绛氛下汉。”北魏袁翻《思归赋》:“岸上兮氤氲,驳霞兮绛雰。”祥氛[xiáng fēn]吉祥的气氛。唐张景源《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祥氛与佳色,相伴杂鑪烟。”瞑氛[míng fēn]夜色。唐苏味道《咏霜》:“金祇暮律尽,玉女瞑氛归。”氛烟[fēn yān]犹烽烟。喻战火。唐元稹《授牛元翼承德军节度使制》:“人愿为用,寇不敢前,扫吾氛烟,舍此安往!”唐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徵赴行在效曹刘体》诗:“天子幸汉中,轘辕阻氛烟。”
氛组词语
氛组词语如下:1、“氛”字在开头氛妖、氛翳、氛祲、氛杂、氛围、氛滓、氛沴、氛焰、氛想、氛烟、氛邪、氛嚣、氛曀、氛垢、氛秽、氛气、氛浊、氛厉、氛瘴、氛祅、氛旄、氛埃、氛枪、氛祥、氛慝、氛霾、氛坌、氛霭、氛霓、氛氤、氛昬、氛昏、氛氲2、“氛”字在中间家庭氛围3、“氛”字在结尾靖氛、边氛、贼氛、祅氛、垢氛、瞑氛、绛氛、积氛、凶氛、霜氛、郁氛、沈氛、尘氛、气氛、海氛、俗氛、塞氛、鸾氛、遗氛、余氛、灾氛、雾氛、祥氛、嚣氛、野氛、歳氛、魔氛、重氛、烟氛、冤氛、夷氛、灵氛、妖氛、蜃氛、清氛、丧氛、祲氛、腥氛、逆氛、寒氛、炎氛、寇氛、流氛、瘴氛、世氛、凉氛、游氛、昏氛、氲氛、埃氛、香氛4、“氛”详细释义〈名〉 (形声。从气,分声。本义:凶气,古时迷信说法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多指凶气 ) 同本义 楚氛甚恶。——《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台不过望氛祥。——《国语·楚语》。注:“凶气为氛。” 氛邪岁增。——《汉书·元帝纪》。注:“恶气也。”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孙文《序》 又如:氛慝,氛邪(邪恶之气);氛厉(祸害之气);氛霓(凶气,妖气);氛杂(杂乱之气);氛秽(邪恶肮脏之气);氛妖(妖气) 泛指雾气;云气 氛雾冥冥。——《礼记·月令》 寒氛结为霜雪。——《素问·六玄正纪大论》 雨雪雰雰。——《诗·小雅·信南山》 又如:氛昏(云雾,烟霭);氛旄(以氛气为旄);氛气(雾气) 气氛 。 如:战氛;氛围 尘埃 消氛埃于中宸。——张衡《西京赋》。注:“尘秽也。” 又如:氛浊(尘浊之气);氛垢(尘雾) 尘俗之气 。 如:氛想(尘俗之念) 恶浊之气 。 如:氛滓(污秽之气);氛埃(污浊之气);氛坌(尘浊之气) 〈形〉 通“纷”。乱,杂 上天同云,雨雪氛氛。——《诗·小雅·信南山》 霰雪氛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