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臣纲

时间:2024-04-10 23:54:51编辑:莆田seo君

三纲五常的纲这个字怎么理解?君为臣纲,什么叫君为臣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简称“纲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它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统治和支配权力。“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汉〗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 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按现有文字记述应起于夏禹时期,而以社会思想文化强调其作用的重要性则始于孔子的终身致力而为,然后是孟、荀、董、程、朱的发展丰富和经院形式地实践演绎。

君为臣纲是什么意思?

“君为臣纲”意思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这个词语的出处是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影响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君为臣纲是什么意思?

出自《三纲五常》。原文: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为父望。译文:国君是臣子的准则,国君于无道,做臣子的就可以离开他,投向别的地方。国家是人民的准则,国家混乱不上正轨,人民就奋起攻击。父亲是儿子的准则,父亲邪恶,儿子就远走他乡。赏析:指在上者如果行为不端,在下者离开就理所当然。扩展资料:君臣之间,要以君为主,君主要对臣子负责任,做出榜样,臣子要服从君主,如果君主昏庸无道,臣子便可弃暗投明;父子之间,要以父亲为主,父亲要为儿子负责任,做出表率,儿子要听从父亲的,如果父亲不仁,儿子也可远奔他乡;夫妇之间,丈夫为一家之主,要负起责任,做出表率,妻子要随顺丈夫,但丈夫要是不走正路,妻子也可改嫁。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谁提出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即三纲,“三纲”是韩非提出的,韩非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孔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孟子则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原文: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简称纲常。出自《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君为臣纲出自哪里?

出自《三纲五常》。原文: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为父望。译文:国君是臣子的准则,国君于无道,做臣子的就可以离开他,投向别的地方。国家是人民的准则,国家混乱不上正轨,人民就奋起攻击。父亲是儿子的准则,父亲邪恶,儿子就远走他乡。赏析:指在上者如果行为不端,在下者离开就理所当然。扩展资料:君臣之间,要以君为主,君主要对臣子负责任,做出榜样,臣子要服从君主,如果君主昏庸无道,臣子便可弃暗投明;父子之间,要以父亲为主,父亲要为儿子负责任,做出表率,儿子要听从父亲的,如果父亲不仁,儿子也可远奔他乡;夫妇之间,丈夫为一家之主,要负起责任,做出表率,妻子要随顺丈夫,但丈夫要是不走正路,妻子也可改嫁。

“君为臣纲”的出处是哪里?

“君为臣纲”意思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这个词语的出处是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影响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什么意思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意思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父亲是儿子的准则。这句话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全句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句话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句话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日晷是什么

下一篇:梦里消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