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解释是什么?
如下: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了三字经全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全文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此句出自《学记》。原文段落节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仁君圣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一定要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书·兑命》篇中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扩展资料《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人不学,不知道的出处是哪里?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中的《诲学》。译文:玉不雕刻,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扩展资料:《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想学的人不用教下一句是什么
想学的人不用教,不想学的人教不会。意思是指人的天赋很重要,即使学习一样东西,他对于不在乎或者没心思去明白,但是意外就收获到了答案,或者轻而易举的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专门去学这项技术的人,内心就会感到非常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就学不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资历和天赋是非常不同的,有的人资历比较聪明天赋异禀,所以说轻而易举的就能学会,而有的人笨拙比较不开窍,所以就学习的时候比较吃力。不管怎样,只要努力了就无愧于自己的心。相关介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pà yǒu xīn rén。意思是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用心的人,不用交,人家自己会去学习,并且会学的很好,不用心的人,教也教不会,因为他的心不在那里,根本全部下心来去学习,所以最后什么也学不会!
人不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出自哪里
人不学的下一句为“不知义”,出自《三字经》,本文中,我为大家整理了《三字经》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学习《三字经》意义 1、《三字经》是我中华悠悠五千年灿烂的经典传统文化之一,它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神,体现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文化魅力。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也是举足轻重,并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2、《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扼要,是以中国历史为素材,植根于传统文化,强调教育以“德”为先,学贵在恒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讲述教育与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论著。同时也是我国代古一部传统的儿童启蒙识字教育课本。 3、在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也成为现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很多学校也把传承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在传统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 4、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贤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使我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生生不息,屹立不倒。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的相关内容,感谢阅读。
人不学不知义是什么意思 人不学不知义解释
1、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出自《三字经》,意思是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整句话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2、《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人不学不如物的意思
人不学,不如物: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
这几句均出自《三字经》。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解释: 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民谋福利。
人不学不如物中的物指的是什么
人不学不如物
求学近二十年,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恰好也满二十年。人至中年,自觉学识、经验足以应付日常工作、生活所需,无需在学习上投入多少精力,事实上也未遇到过特别难解未解之结。照此算计,将来亦当顺此套路混至隐退,进而颐养天年都应该不是难事。
不过,近日参加由国资委组织的央企班组长网络培训课程之后,这种颓废的想法遭到了重重的一击。
培训课程十七门之多。本来准备等到复习资料下来,突击一下,混个合格。却未曾想要有学习记录,方能过关。被逼之下,匆忙开课恶补。
不学不知道,一学收获还真不少。随着课程的深入,对自己越发生起鄙视之意:不曾想到在班组管理当中竟蕴藏着浩瀚的学问,也有诸多的高人在孜孜研究,成果大大出乎想象,进而越发觉得对自己混迹了近二十载的行当竟然如此地无知!所以应将好好地鄙视自己一番。
俗语有言:活到老,学到老。《三字经》云:人不学,不如物。而今在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老字句跟前,对照近期所学内容,反究多年原地踏步之深层次原因,好像隐约能寻得一些端倪,虽然难以确切厘清,但却真的要汗颜,再如目前这般混将下去的话,也就真的不如物了。
人不学不知义的义是什么意思 人不学不知义的上一句是
人不学不知义的义是礼仪的意思。人不学,不知义: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1、出处: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经过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当然也无法成才。 扩展资料 三字经的作者是王应麟。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著有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
人不学,不知义。下一句是什么?
该句出自《三字经》,原文节选如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翻译: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历史背景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玉石不经过人的雕琢,是成不了一块好玉石的,人不学习,是不会懂得礼仪的。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三字经》,原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启蒙书,书中内容有:哲学、人伦地理、文学、忠孝节义等。
人不学,不如物也出自哪里?
出处:《拾遗记·任末勤学》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译文: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拾遗记》简介:《拾遗记》共10卷。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尤其宣扬神仙方术,多诞谩无实,为正史所不载。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问题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问题二: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出自哪里? 三字经
问题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下一句是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俯道”出自《礼记.学记》。
问题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欧阳修诲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翻译】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人不学,不知道。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中的《诲学》。译文:玉不雕刻,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扩展资料:《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