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

时间:2024-04-10 12:50:11编辑:莆田seo君

文正指的是谁?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原文: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扩展资料:赏析:此文记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一件德政。北宋皇佑年间,浙江一带发生了大饥荒,赤野千里,饿殍遍地。范仲淹于此时率先倡导、鼓励百姓游乐饮宴。并出资财大肆兴建官府寺庙。这种做法看似荒唐,但却是颇有实效的救荒措施。从这则笔记中,固然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社会的廉洁官吏那种忠于职守,体恤民情的品格,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周礼》记载,连续十二年的饥荒,主政者应尽量提供百姓工作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可惜一般主政者都做不到,只有范仲淹做到了。凡是可以外出宴游者,一定是具有宴游的财力,一人外出宴游,而靠此人宴游花费的金钱生活的,不知道有几十人。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一带闹饥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游船,于是富家子弟日日在僧院宴饮,而靠划船生活的船家,都因失业而背井离乡,主政者的愚昧,不识时务,大都如此。作者介绍: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文正是什么意思

文正是中国古代谥号,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是不会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李东阳、曾国藩等。
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文正谥号有多少人?

28个,文正这个谥号是宋朝才有的,宋朝9人,元朝6人,明朝5人,清朝8人。1、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2、元朝: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3、明朝: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4、清朝: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谥法: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

谥号文正的人有:1、杜受田: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2、曹振镛:曹振镛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3、朱珪:乾隆四十一年,朱珪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嘉庆十一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4、刘统勋:雍正二年,刘统勋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东宫詹事等。乾隆帝继位,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为政四十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去世,时年七十五,获赠太傅,谥号文正。5、汤斌: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于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终年61岁。乾隆元年,乾隆帝赐予汤斌谥号“文正”。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

谥号为“文正”的有:1、范仲淹: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2]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枢密副使,之后拜为参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2、司马光: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3、刘统勋:雍正二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东宫詹事等。乾隆帝继位,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为政四十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去世,时年七十五,获赠太傅,谥号文正。4、曾国藩: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5、朱珪:乾隆十二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道。乾隆二十八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权巡抚事。乾隆三十九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乾隆四十一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嘉庆十一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统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珪

古代谥号“文正”的人,都有哪些?

范仲淹、曾国藩、司马光、方孝孺、刘统勋等。1、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2、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3、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4、方孝孺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5、刘统勋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朝政治家。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正

文正是什么意思?

文正是什么意思
文正通常出现在諡号中,是对文人的比较高的评价.
清朝的諡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文正,按諡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諡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諡号。但百姓心中有杆秤,在《三侠五义》中,就有了“包文正”的说法。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諡号。


清朝的諡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10分
文正,按諡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諡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諡号。但百姓心中有杆秤,在《三侠五义》中,就有了“包文正”的说法。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諡号。
及卒,諡文正中的及是什么意思
等到他死了,等到。。。时候的意思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是本三吗?本三是什么意思? 谢谢了
文正学院是三本,三本就是独立院校,名义上借用本部的师资,实际上只是个噱头,师资都不行!

三本都是民办,只海挂个本部的名而已,不是公办院校,但是国家承认学历(本科)!

三本学费很贵,一般情况下一年学费要一万左右。
死当諡文正 这句话什么意思求解
没有上下文,根据字面直译:死后应当諡号为“文正”。
范仲淹的字 文正是什么意思。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諡号文正

諡号文正

文正,按諡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文正”是对大臣的最高諡号。
以书抵文正的书是什么意思
翻译:腾子京负大才,为众嫉妒,自庆阳帅 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腾子京很有才华,被大家所嫉妒。自从庆阳来到巴陵后,愤恨的情绪在言行表现出来。文正和他是同年,关系很好,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会有祸害。然而腾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从他人的建议,文正忧虑他,经常和他说道理。突然有一天,子京写信给文正,要文正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大概就是这样吧
“文正” 和“文忠” 这2个 諡号是什么意思?
【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諡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諡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諡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 这样一来,諡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的諡号之中,【文正】居于首位,难怪明清时代的朝臣诸公要为谋取这一荣誉大动心思。例晚清重臣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之曾国藩死后获諡【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諡【文正】,那我又该得諡如何?」可怜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后,竟然仅得諡【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


范仲淹谥号是什么?

范仲淹谥号是文正。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故事: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的谥号是什么?

范仲淹谥号是文正。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谥号来源: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

上一篇:卫的部首

下一篇:魔域私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