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4-04-10 04:40:03编辑:莆田seo君

孔子的故事

1、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项橐。孔子也自报了家门。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项橐问:夫子可明白,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坚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我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必须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我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保密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3、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能够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到达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4、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可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忙。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本事要看它拉车的情景,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5、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此刻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我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6、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欢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提高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7、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忙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0、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貌像条丧家狗。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敢于正视自我的落魄,敢于正视自我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剖析自我。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11、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能够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2、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教师说:我不是不喜欢教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本事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本事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此刻是你自我给自我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本事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教师的授课资料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本事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13、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我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坚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14、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必须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必须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可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15、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之后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我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仅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16、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贴合道义。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贴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1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最终说我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教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能够作巫医。

  18、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我,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19、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教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20、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对于领导者而言,仅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21、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当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所以而美化自我;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我的行为端正。’所以君子只批评自我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我的缺点,批评自我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我,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汇编15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1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关于孔子的故事2   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关于孔子的故事3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关于孔子的故事4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长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长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兵荒马乱地把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孔子答应了。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约不可。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公良孺这才保护着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这种约就是不遵守,老天爷也不管。”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孔子又离开卫国。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瞶[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卫灵公一死,蒯瞶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他不让他父亲回国。蒯瞶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呆着,就打发大去请他。这时候,陈国和蔡国正恨着楚国,一见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就把孔子当作敌人。两国的大夫发兵把孔子围住。好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们拿少数人抵抗着多数人,保护着孔子。孔子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的。他就饿着肚子弹弹琴,解解闷气。有时候还给门生讲书。可是有几个人已经饿得病倒了。子路发了脾气。他问孔子:“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小人都会碰到困难,可是君子碰到困难不变节,小人碰到困难就乱来了。”   孔子一面和学生们谈论,一面派子贡到楚国去接头。到了第四天,楚国的兵马到了,总算把孔子他们接到楚国去。楚昭王打算封给他一块土地。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他说:“大王千万可别小瞧了孔丘。他不像个当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里头有文的、有武的,都是头等人才。要是他们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   ”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   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处跑呐?”   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关于孔子的故事5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孔子曾经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他身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本应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可是贪婪的私欲导致他,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数额特别巨大。像这样的人就是贪官,我们不可以学习他。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们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孔子的故事6   意思是: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的弟子,想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感到木讷小心,从而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了。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关于孔子的故事7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孔子的故事8   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回回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亲情贵于金钱。”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3、为修本原之性,他曾闭门三月 关于孔子的故事9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苦的。三岁父亲过世,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乱世里,没落的贵族也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干农活、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事情。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由学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另一方面源于他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先进》)。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盖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则不能涵盖上面的科目。如掌握文学之后再循序渐进,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晓言语及展现德行,而这些学生则是各有所长。[1]孔子认为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为他所通晓的事务涵盖了人的主要关怀。言语科排在德行科之后政事和文学之前,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程度,他的成长历程及所学、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观的形成。 关于孔子的故事10   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关于孔子的故事11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关于孔子的故事12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13   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2、为修淡泊之性,他曾抛书弃学 关于孔子的故事14   孔子教导学生时,依学生的专长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言语”就是善于说话,会讲道理。孔子认为“言语”科里最优秀的学生是宰我和子贡。宰我能言善辩,是一位反应机敏、口才出众的学生,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也曾使于齐国、楚国。同时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质疑老师说法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载有子贡救鲁的事情。子贡凭借“利口巧辞”,使春秋末年五国之间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鲁国得以保存。因此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对子贡的赞扬其实也是对孔子的赞扬,对孔子开设“言语”科的肯定。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际沟通和口才等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雅的谈吐是所有人登上事业巅峰的一种必备素质。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具备了真诚、慎言、达意和言而有信这些条件,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笔直而顺畅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15   大家好,我是37号范子杉,今天我给大家说的故事叫做《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孔子一生的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里面印象令我深刻的就是故事情节,就是一个妇人的公公。被吃掉了,她的丈夫也被吃掉了,他的儿子最近也被吃掉了!他在暮地旁的哭,孔孑问:为什么不搬走?他说,因为要J要税的不来这啊。孔了对弟子们说:暴政比猛虎还可怕呢!这就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多多的阅读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本平平淡淡的小说,我却很喜欢它,因为它里面记载了孔子这个名人的一生故事。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 #儿童故事# 导语】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子的小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 一、欹器满覆 】   这个典故出自《荀子·宥坐》,原文为:“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一个欹器,设计得十分巧妙,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孔子接着回头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灌水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生舀水往里面灌。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皿就端正。孔子很有感慨地说:“唉!哪里有满了而不翻倒的呢!”   古人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格言等)。“欹器”并不叫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满,因为,灌满水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 二、孟懿子问孝,孔子为何答“无违”? 】   无违,即不违背“礼”。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子在鲁国权势很大,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里,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行为。身为大夫,有庭院多处,孔子54岁时,是鲁国大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大,没有实行得了。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子很生气。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孙氏家臣救季氏。孟懿子见势不好,倒戈一击,三家合伙把昭公赶到齐国,从此昭公客居齐国、晋国长达七年之久,最后客死异乡。这么长时间,鲁国国内一直处在没有国君的状态下。其间,孟懿子还率兵攻打过昭公。在齐国的干预下,鲁昭公几次有机会回到国内,都被季氏用卑劣的手段所阻止。昭公的灵柩运回鲁国后,季氏甚至不让葬在鲁国国君的寝陵里面。直到若干年之后,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昭公的寝陵才得以迁葬。整个事件,孟懿子都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由此看来,孟懿子可谓不忠矣,他又有什么资格问“孝”?!   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对于以三家为代表的卿大夫的违礼现象非常不满。另外,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曾感叹:“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希望两个儿子向礼学大家孔子学习。孟懿子作为权臣,他问孝时,已经溢出了“孝”之家庭范畴,而成了“忠”之国家范畴,因为,有国才有家。孔子在这里的回答亦忠亦孝,忠孝兼顾。只有守礼,才不至于犯上作乱,流离失所,才能保全家庭,故忠孝之事在守礼时得到了统一。    【 三、俎豆礼容 】   这句话出自《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病逝了,母亲颜征在带着哥哥伯尼和孔子克勤克俭,在其父亲的接济下,温饱才得以保障。   孔子六岁时的某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热闹,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觉得好奇,打开大门,站在台级上朝远处张望。只见一只郊祭的队伍从前方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主祭官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唱:“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颜征在没想到,这次观看郊祭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摸样逐节戏演。   颜征在觉得好笑,说:“傻子,你小孩子怎能学做得了。”   “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争辩道。   颜征在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学会了礼制,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   “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我要象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母亲问道:“你不准备做管庙的官,为什么这么认真地陈俎豆、设礼容呢?   孔子回答:“母亲整天只管哥哥学习,不问我的事,我只能做陈俎豆的游戏了。   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尽管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当然想了,母亲肯教我吗?”孔子显得很兴奋。   “好,明天就教你认字,开始学习读书就是学生了,不能象从前那样贪玩了,记住了吗?”孔子高兴地一个劲点头。

孔子的小故事汇总大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 文化 名人”之首。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小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小故事1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 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 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 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孔子的小故事2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的小故事3 孔子被问倒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从上面“孔子猜谜”中,我们应有两点启悟: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是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的手下呢? 孔子的小故事4 善易不卜 ——故事取材于《说苑》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 说说 ,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孔子的小故事5 为善知度 ——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 对子 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孔子的小故事汇总大全相关 文章 : ★ 关于孔子的故事2020集锦 ★ 文言文小故事2020汇总 ★ 关于孔子的故事2020精选 ★ 关于孔子的传说大全 ★ 古代故事汇总5篇 ★ 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 ★ 儒家圣贤孔子的故事 ★ 孔子的故事简介 ★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 古代故事汇总5篇

孔子的故事

孔子生在鲁国,三岁时父亲过世,家境衰落,母亲带着他离开家乡,到鲁国国都过着艰难的生活。生活的清苦、地位的地下没有消磨掉孔子的意志,反而让孔子更加坚强。后来,有人说孔子这样多才多艺,一定是天生聪明,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过着很苦的日子,所以会做很多事情。




孔子的母亲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一边为生活奔波,一边让年幼的孔子接受教育,学习礼道,让孔子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由于操劳过度,在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这时,孔子就得独自一个人闯世界了。




一、孔子出生




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史书上称为春秋时期,此时周朝政权日益衰落,各国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为争夺土地和霸权而互相征伐,烽烟四起。




在当时的鲁国,有一位武士名叫孔纥,字叔梁,是一位名声远扬的大力士,作战非常勇敢。在一次攻城战中,孔纥和战士们刚冲入城内,守城的人把一道吊起的悬门放下,企图把进攻的部队拦腰截断,危急之际,孔纥大步上前,用力托起悬门,喊道:“大家赶快出城,不要中了诱敌之计。”将士们趁势撤出城门,避免了损失。




还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把鲁国的大臣包围在城里,孔纥率领三百名士兵半夜出城突袭,齐兵一片慌乱,孔纥乘齐兵忙乱中,把大臣送走,自己又带着兵士回城,关上城门坚守。齐国军队得知鲁国大臣突围出去了,又无法攻破城池,无可奈何,只得退兵。




孔纥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将军。




但是有一件事让孔纥苦恼,他娶妻施氏,两人生有九个女儿,很想再要一个儿子。不久他再娶一妾,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孔纥非常高兴,给他取名为伯尼,小名叫孟皮。不幸的是,孟皮出生后生了一场病,脚上留下疾病,成了一个瘸子。按照当时的礼仪,一个瘸子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孔纥于是终日叹息。




一天,孔纥听说城中有一位叫颜父的老先生有五个女儿,个个才貌出众,此时孔纥虽然已经年过花甲,却因为求子心切,一心想着再娶一位妻子,就带着贺礼前去提亲。




颜家的小女儿征在,不满二十岁,不过她早已听说过孔纥的英雄事迹,曾经对人说过自已非大英雄不嫁的话,看到孔纥登门求婚,就向父亲表示自己愿意嫁给他。




孔纥和颜征在结婚以后,颜征在听说尼丘山的山神很灵异,就和孔纥来到尼丘山求子。孔纥夫妇俩登上尼丘山,在林涛和山风的伴唱声中,虔诚地做完了祈祷。不久,他们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就给孩子取名叫丘,字仲尼。“仲”即老二的意思,因为他还有一个哥哥。




这男孩就是孔子。这一年,是公元前551年。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启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安于自己并不富裕的物质生活,不屑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富贵,表现了孔子淡泊名利,一心追求自己理想的一生。




二、三岁丧父




孔纥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时常在家中陪伴母子俩。




幼年时期的孔子,乖巧聪慧,从不顽劣,与哥哥孟皮也很投契,两个小男孩经常结伴玩耍,快乐地度过了三年时光。




但是,由于年龄悬殊太大等原因,孔纥夫妇的婚姻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社会上对此有很多风言风语。孔子的母亲过得并不称心。




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孔纥去世了。由于颜征在的名分,她和孔子甚至不能参加孔纥的祭祀活动,连孔纥安葬在什么地方,她也不能告诉孔子。




颜征在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寡妇。孔纥在世的时候,颜征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孔纥去世后,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小妾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备受歧视。这时候,颜征在站了出来,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她明白,必须离开这个复杂的大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尊严地活着。一家三口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孔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感受了一些人情冷暖,形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遇事总爱思考。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启示】




孔子说,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也不要对别人做这种事情。孔子很小就能读懂别人的脸色,深知人情冷暖,因而总结出这样一句为人处世的原则,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思考,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不可以要求别人去做的。




三、念书习礼




这时的鲁国国都曲阜,不仅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整个东周除了京师洛邑之外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资料,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子玒岁那年,吴国人季札遍游鲁、齐、郑、卫、晋几个诸侯国之后,在鲁国观赏到了当时唯一保存比较完备的周代乐曲,当他依次观赏了二十几种乐舞后,大声惊叹:“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乐舞!就算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敢再看了!受不了了啊!”




历经苦难的颜征在,看着聪颖可爱的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有学识、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也是孔子的母亲把家从乡下迁到鲁国的都城的最为重要的目的。




征在的父亲颜襄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征在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




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费,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




鲁国是周公封地,可用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为完备。有一年,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在考察了鲁国的典章文物方面的情况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不仅如此,鲁国人还普遍好学,学礼学乐,蔚然成风。在鲁国人看来,学习如同种植草木,不学,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叶一样。




孔母非常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有一番作为,她想到,少年习礼,长大必有出息,昔日伏羲、神农、文王、周公传下的经典,博大精深,孩子如果能学会,他日定有所长,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孔母非常重视儿子的礼道教育,每当附近的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她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孔子也对礼道很感兴趣,每次都好奇地睁大眼睛来观看这神圣的祭祀仪式,心里想着:这些人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啊?为什么神情都如此的庄重呢?




去的次数多了,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回到家里,他还喜欢模仿祭祀,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礼器给儿子当玩具,他就把这些礼器摆在桌上,练习着磕头、揖让,学着行礼玩儿。




【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启示】




孔子说,不学会礼仪、礼节和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作为社会的交往的基本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懂得社会礼仪的人,也就有了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四、母亲过世




孔子十多岁时,颜征在作出一个决定,让孔子到自己的父亲家里,让外祖父来教育孔子。这时的孔子,肚子里的学问已经超过了妈妈,常常问得她无言以对。而外祖父学问深厚,博通古今,相信一定可以指点孩子的学问,教导他成才。




孔子的外祖父颜襄,原本就是老师,因年纪大了,不再收徒讲学,老人家平素最钟爱孔子的母亲及孔子。所以看到外孙回来求学,心中十分高兴。




孔子一个人住在外祖父家受教用功,寒暑不歇,数年不倦。颜襄把胸中的学问,逐步传给他,看孔子天资聪颖,又这般好学不倦,知道他将来一定有出息,他对外孙鼓励有加,常说:“可惜我老了,看不见你的成就。”




后来颜襄寿终正寝,与世长辞了。颜襄临终时,指着这位异相奇才的外孙对女儿说:“孺子可教也!……”




外祖父过世后,孔子伴母亲守孝百日,就随母还家,这时孔子已是位博古通今的少年了。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维持生计的辛劳,年轻寡妇的凄凉,使得颜征在心力交瘁,三十三岁就离开了人间。熟知礼道的孔子知道,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把他母亲的灵柩与早已下葬十四年的父亲的灵柩合葬在一起。正如《诗》里所说的那样:“死则同穴。”问题是,孔子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葬在了哪里!母亲颜征在从没对他说起过。




怎么办呢,孔子想出一个办法,他没有马上将母亲的灵柩下葬,而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借以引人注意,好向人打听父亲墓地所在。毕竟自己的父亲在鲁国是位有声望的英雄,总会有人记得他的坟地。孔子的这一举动,果然吸引了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这时,从驻足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位老婆婆告诉孔子,他父亲葬在曲阜城东南的防山。于是,孔子把母亲也葬在那里了。




在他安葬了母亲后不久,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孙氏宴请名流,正在居丧的孔子穿着腰间束有麻带的孝服,兴冲冲地跑去了。谁知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呵斥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贵族,并不招待你们这样的人。你走吧!”孔子吃了一个闭门羹,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件事,孔子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现实地位必须依靠自己的加倍努力。现在,无父无母的孔子已经没有任何依靠,他要独自闯世界去了。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启示】




孔子说,子女应该记得父母的岁数。一方面,年复一年,父母依然健康,心中很是喜悦;但另一方面,想到父母逐渐随时间的流逝而衰老,自己侍奉父母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心中十分害怕。孔子的这番话,提示为人子女者要及时尽孝,不要到父母迟暮之年,因没及时尽孝而后悔。




五、成家入仕




青年的孔子,身材高大,脸上透着一种少有的文气,他既继承了勇士父亲的魁梧威风,又比父亲多了一份沉稳秀气。




十九岁时孔子娶了妻子宋人亓官氏,建立了家庭。一年之后,孔子就有了自己的儿子。




那时的孔子在鲁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了!鲁国国君鲁昭公听说孔子生了儿子,专门派人送来祝贺的鲤鱼。生活的艰辛、家境的困顿与自己渴望立业救世的理想,让孔子对于当权者怀着一种期待。于是他为自己新生的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有了家室与儿子的孔子,就要在谋生与学习的路上,挑起更重的担子了。




母亲健在的时候,小小的孔子干过很多贵族子弟不屑干的杂活,诸如扫地、打柴、推车、洗衣、挑担等。但是他真正走上社会做事,却要在母亲去世之后了。家道中落,又没有资格承袭官爵,这却从另一方面帮助了他,让他在艰难困苦之中学会了生活与做事的本领,坚强了面对困境时的意志,也锻炼出了承担苦难与挫折的良好心态。同时,也让他有机会能够看到贵族与平民两个阶层的真实状况,这也为他日后思考人生与国家的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视角。所以孔子日后回顾这些经历时说道:“我小时候贫穷没有地位,所以能够干许多被人认为鄙贱的事,我不能出仕,所以才学到了许多技艺。”




结婚生子后的第一份工作,当是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任委吏。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一个小差役。看似容易,做好却难。他的前任就是因为管理混乱和有贪污嫌疑而为季孙氏不满。孔子并不嫌这个职位的鄙贱,尽心尽力,并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料量升斗,会计出纳,全部做得清楚明白。




季孙氏想不到年轻的孔子竟有这样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做乘田。乘田也许比委吏还要鄙贱,因为这是一份管理饲养放牧牛羊驴马等牲畜的小吏。身大力不亏,加之孔子肯动脑筋,晨夕饲养,牵出赶进,清扫洗刷,很快又把这份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孔子并不忌讳谈论自己曾经干过这样鄙贱的事情,他甚至还带有某种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启示】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要深思熟虑;但工作却要勤劳敏捷。即做人应该少说虚话,多干实事。况且言多必失,反而害事。做得好比说得好更重要。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1、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2、有一次孔子带学生出游,中午做饭时,在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他,说到:“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老师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得知真相的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3、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4、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5、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的故事

孔子觉得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讲礼貌和谦虚。比如,见到比自己大的人要打招呼,见到比自己小的人要让着对方;当别人夸你能干、什么都懂的时候,你要谦虚,并且告诉自己:“世界这么大,知识就像我们身边的空气,我们要不停地呼吸,不停地学习。”孔子从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章中,从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中,从别人说的话中,都能总结出一番道理,并用这些道理教育自己和弟子。


    有一天,天气很晴朗,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上,空气里飘散着花草的香味,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孔子对徒弟们说:“今天天气这么好,我们驾着马车去外面走走吧!”徒弟们一听能出去玩,都开心地蹦起来了。有的去牵马,有的去准备干粮,不一会儿,东西把马车塞得满满的。等孔子上了车,徒弟一扬鞭,“驾!”的一声,马儿就“噔噔噔”地跑起来。

    大家看着路边的风景,开心地唱起歌来。孔子说:“你们玩归玩,但是要从咱们出游的过程中领悟一些大自然的道理。”正在此时,只听见“吁!”的一声,马儿停住了脚步。

    大家都吃了一惊,问驾马车的那个人:“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情?”驾马车的那个人拍了拍胸口,擦擦额头的汗珠,说:“吓了我一跳,你们看前面有一个小孩,他看见我们来了也不让开。”

    孔子听后,从马车上下了来,然后走到那个孩子跟前一看,原来那个小孩正在用泥沙堆一个城堡,他用沙先从四边开始堆,像城堡外面的四面墙壁一样,然后从第一层开始垒城堡。

    小孩堆得那么专心,没有发现孔子已经走到他身边了。孔子看着那个小孩,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你这是在干什么啊?”小孩抬头看了看他,说:“我在堆城堡呢!”然后他用手指着城堡说:“这是城堡,旁边的是城墙。”孔子点点头,说:“你堆得真好,但是,你看我们的马车要从这过去,你堆的东西正好挡住了我们,能不能让一让啊!”


有关孔子的故事

1.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2.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3.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4.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孔子小故事(100字以内)急求

1、晏平仲善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以人为本孔子家的马厩发生了火灾,孔子退朝回来后问的是“伤人乎”,而没有先问马怎么样,这就是有名的“不问马”典故。历来人们认为,孔子“不问马”的行为说明了孔子“重人、爱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代表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精神。3、雪中送炭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4、感恩对手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5、项襄为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的故事100字

1、孔子的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2、孔子在教书时疏忽了一点,没将重点讲清楚,许多学生没听懂,却没有敢问的同学,其中有一位同学去问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呀。并大大奖赏了这位同学。3、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就相当于没了大树庇佑,他们被他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于是他母亲就带着他和孟皮回了孔子的外祖父的家里,在那个家里也是没有什么地位,常受挤压,孔子母亲不愿孔子受委屈。于是有带孔子出走,来到现在的曲阜,从此过着非常清贫的日子。所以孔子从小就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想要平平淡淡做老百姓,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本领,志向于做学问。4、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扩展资料: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关于孔子的故事

Ⅰ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什么 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孔丘说:“我叫孔丘。今年六岁。”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欢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等阿牛走远了,那人放松了手。孔丘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还没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欢。”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礼’是文王、周公两个大圣人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她还编了‘礼容’的游戏让我玩,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声,大声说道:“什么文王周公,什么周礼,全是骗人的鬼话;小孩子鸟事不懂,在这里装模作样,实在可恶!”说完,一张脸变得狰狞可怖,瞪了孔丘一眼,虽然是在大白天,孔丘还是吓得“妈呀”一声,转头就跑。刚跑到街角,被一个人抱个正着。抬头一看,正是母亲徵在。 孔丘这才定下神来。只听母亲说道:“这位先生贵姓?为何当街作此等模样,吓唬小孩子么?”这时再看那人,已经恢复了常态,听到徵在发问,好象也觉得不太好意思,低了头,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对不起夫人,刚才一时发狂,丧失本性,实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请这位夫人原谅;这位应该是令郎吧?我看他虽是儿童,在玩耍时却有一种雍容的气度,所以多说了几句。请问夫人,令郎玩的游戏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说:“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夫人真是大智大贤之人;不过我有一句话不得不说。夫人这样贤明,应该知道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所需要的都是实用型的

上一篇:恶魔重生2000

下一篇:老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