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时间:2024-04-08 17:27:22编辑:莆田seo君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意思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意思是: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出自唐代崔护创作的七言绝句《题都城南庄》。原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翻译:在去年春天时候,这扇门里,院内,一个美丽的姑娘,笑脸如桃花般灿烂。今日又路过此地,春风拂面,桃花依旧绽放,只是去年的姑娘不知在何方,为什么她不在呢?《题都城南庄》赏析:崔护再次以桃花赞女人的美丽,并非拾人牙慧,这个比喻在崔护那里变得比《诗经》中更妙。《诗经》里的“之子”与桃花之间,还有一点距离;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直接将“人面”与桃花并置在一起,青春美丽少女如鲜艳的桃花一样的画面便呼之欲出了。而且这个画面是去年今日所见,经过了时间的过滤,现在回想,便愈加生动鲜明。然而这样的画面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了,今年故地重游,曾让自己动情的少女已然不知去向,只有门前的桃花还如去年一般在春风中绽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全诗是什么,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解释:今日再来此地,那佳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出处】: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译文】: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注释】: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赏析】: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后世影响】: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这首诗流传甚广,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创作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作者简介】: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译文: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 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_《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名家点评吴乔《围炉诗话》:唐人作诗,意细法密,如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后改为“人面_今何处在”,以有“今”字,则前后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后世影响崔护的题诗后来衍生了一个典故,即“人面桃花”。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比如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是说昔日落花今犹在,华美的屏风却空掩,谁知桃花人面在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是说纵然我保存着她的香料和明镜,可如今又有何用?等待他年重到那里,人面桃花是否依旧,实在难以肯定。戏剧家欧阳予倩曾以这个典故为基础创作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什么意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书生再次来到那个初次见面的屋檐前,寻找那个让他无法忘怀的女孩,却得到已经天人相隔的消息.时间流逝,物是人非.唯有上次见面时灿烂绽放的桃花依旧开放,在春风中缓缓飘摇.那份爱恋还未开始便已结束.徒留那纷繁的桃花漫天飞舞.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
抒情诗多是缘情之作,而留下的文字资料,叙其本事者极为罕见.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则是一个例外.在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情感第一》中,详细描述了《题都城南庄》的传奇故事.
  诗人崔护,进士不第.清明日,去城南散心.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崔护“酒渴求饮”,有一女子赠以杯水,“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第二年,崔护旧地重游,门墙如故,大门紧锁.崔护非常失望,在门上题下了这首诗.本来,故事讲到这里就行了:桃花人面,魂牵梦绕,充满了悬念.可好事之徒却偏要把故事续下去----过了一些日子后,崔护又到城南,闻屋内哭声.崔护探问,有老父答道,他的女儿自去年以来,“经常恍惚若有所失”,近日读了门上的题诗,“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崔护入室,抚尸痛哭,祝告道:“某在斯,某在斯!”这女子竟“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我想,这最后的一幕喜剧有点俗气,且与本诗感情基调不符,我们还是不管它为好.
  这首诗的语言如清泉流泻,洁净浅白,似可不必再深思遐想,其实不然.“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因人面倍增艳丽;人面因桃花益添妩媚.人面因桃花红了,是映衬;桃花因人面红了,是移情.这是春色的美,这是青春的美,这是情爱初萌的美,这是生命勃发的美.“人面桃花”,为少女的美丽,创造了灿烂不朽的形象.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去景在,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了难言的惆怅、失落乃至悲凉;可桃花却浑然不察,依旧笑对春风!喜滋滋、乐呵呵,多少不合时宜的笑,多么不解人意的笑!正是这喜气洋洋的欢声鼎沸恶毒笑,视听通感,营造起一片欢快,把情景落差的感情冲突推到了顶峰.崔护有幸,就一个“笑”字,足以使他的诗名流千古.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我会!上学的时候学过,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出处】: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译文】: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注释】: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创作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赏析】: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作者简介】: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问这首诗是什么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处: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翻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思是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醒来惊觉不是梦,眉间皱纹又一重”,这两句并不是古诗,是后世人感慨之余所作,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想念之情。意思是醒来后突然发现竟然是一场梦,眉心间的皱纹又多了。原文: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扩展资料一、作品赏析“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寄言全盛红颜子”以下十句,概括叙述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光禄池台文锦绣”两句,以历史上权臣贵戚的豪华奢侈,表现白头翁曾经历过的一段富贵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的眷恋、向往,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此诗的基调。二、作者简介刘希夷,唐代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汝州人。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己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洛川怀古》和《代悲白头翁》等。

上一篇:青岛哪里好玩

下一篇:怎么查隐藏rank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