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是什么人?
楼主大概是想找他写九阴真经的记载罢,结果肯定是没有。 这位黄裳倒是实有其人,金大侠是利用他的协作特长加以敷衍成了一位神秘人物。 先看看历史上的此人:黄裳(1044-1130) 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历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卒赠少傅。 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让人心醉,观赏把玩不已。 代表作有《卖花声》、《永遇乐》([一]、[二])、《宴琼林》(一)、《喜迁莺》(二)、《减字木兰花》、《渔家傲》(三)、《蝶恋花》([五]、[十三])等,其中以《减字木兰花》为最著名,流传很广。 该词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场景,以红旗、绿柳、烟波、金碧西楼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击、欢声等震耳欲聋的声响来渲染热烈的气氛和紧张的行动,再现了当时的火暴场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其震动人心的效果可与潘阆那首著名的描写钱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 有《演山先生文集》,其词结为《演山词》。 关于黄裳其人,目前我能找到的最早的第一手资料,是著名词人陆游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写的一个关于明教的条陈(奏折)。 全文如下:“……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 名号不一,明教尤盛。 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 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 白衣乌帽,所在成社。 伪经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 近岁之方腊皆是类也。 务加以严惩,多张晓示,限期自首,限满悬赏搜捕,焚毁经文版印,流放传写刊印明教等妖妄经文者。” 金老爷子语焉不详,只说黄裳是文官,因监雕《万寿道藏》而得悟上乘道家武功,却没有写明黄裳做的什么官。 所以后来谈到黄裳带兵围剿治下的明教教徒,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因为在一般人想来,既然监雕道藏,那么多半是翰林学士或者礼部官员,怎么会带兵打仗呢?但是看到陆游的奏折,这位黄裳原来乃是福州知州,那么就比较好理解了。 原来黄裳讨伐明教的战役,并不是发生在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时,而是在那之前,也许是政和年间的小规模的战役。 所出动的大概也不是正规军,而是地方上的乡勇、团练之类,自然不是明教的对手。 不过说到武功什么的,黄裳既然精通《九阴真经》,武功当不在天师派虚靖天师、大内真人林灵素、变态怪人支离疏之下,只怕明教之中,只曾埋玉、王宗石、吕师囊和方腊本人尚可与之一战,寻常法王自然不是对手。 由于这位黄裳不久就被武林正派围攻退隐,没来得及和真正的超一流高手较量。 等到四十年后出山时,连秦渐辛都死了快二十年了,林重也已经五十岁,早就破了童子功。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若方腊亲自出手,同黄裳较量一番,倒是精彩。 我个人认为方腊在武功上略逊一筹,但当真动手,黄裳必死无疑。
坤卦之六五 黄裳元吉
六五 黄裳元吉。
六五说: 黄色的下衣,最为吉祥。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象辞说,黄色的下衣,最为吉祥,是因为既有文采又居于中间的位置。
古代有衣有裳,衣是上衣,裳是下衣。古人穿衣习惯为“上衣下裳”,是从天尊地卑的天象中得到的启示。坤卦整体的意象是辅助性的力量,到了六五已经是坤卦发展到最好的阶段,但一定不能喧宾夺主,这样才会大吉大利。就像辅佐阿斗的诸葛亮,虽然大权在握,位极相父,对后主刘禅仍然恭顺谦下,鞠躬尽瘁。所以孔明不仅是以聪明著世,更以忠贞不渝的操守留传千古。
无独有偶,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也能说明此爻道理。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
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六五爻,是臣子的巅峰状态,也是作为臣子的地位最高的状态。作为臣子,不管你多显赫,你都只是“裳”,你的上面还有皇帝、天子。对于人事来说,虽已位居人臣之极,但还身在坤地,是臣道妻道,不敢居功傲。“黄”为行事居中。,“衣”为上衣,代表乾天的尊贵,“裳”为下裙,喻臣喻妻。代表坤地的谦卑。此时的君子时刻记着自己的身份,虽居尊位,也不穿“衣”,只敢为“裳”,不越权先行就会大吉大利。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 [作者] 卢照邻 [朝代] 唐代 祥游沙麓,庆洽瑶衣。 黄云昼聚,白气宵飞。 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作者卢照邻简介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的其它作品 ○ 十五夜观灯 ○ 曲池荷 ○ 长安古意 ○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 送二兄入蜀 ○ 卢照邻更多作品
黄裳元吉是什么意思
语出自《易·坤》卦:“六五,黄裳元吉。”“黄”是大地的本色,古人喜黄,为中色。“裳”,为下衣。“元吉”,大为吉祥。此句是说:穿不显眼的黄色下衣吉祥。
“六五”以柔处尊,但却是在坤卦,属臣道;《坤》要顺从《乾》,所以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用中和的黄色做一个不引人注意的下装,保持谦逊之德而获“元吉”。“中”的意思为,它处于上卦坤的中位,所以为中。《坤·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孔子极赞“黄裳”之德。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鲁国南蒯准备叛乱,占得坤之比卦,以为大吉。”子服惠伯却认为,黄是中之色,裳是下饰,应讲忠信,以下奉上;以下犯上是不忠不信,则必败。
黄裳元吉什么意思?
“黄裳元吉”字面意思是“黄色的下衣,最为吉祥”,《小象》解释说是因为“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意思是,黄色的下衣,最为吉祥,是因为既有文采又居于中间的位置。黄色在中国古代是皇家专用色,是最尊贵者才能使用的颜色。因此,“黄”意味着臣子已经进入到了统治阶层最顶端、最显赫的位置,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敬畏戒惧。这时候在“黄”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裳”的状态。扩展资料古代有衣有裳,衣是上衣,裳是下衣。因此,作为臣子,不管多显赫,你都只是“裳”,也就是仍然处于最高统治集团中的下面的位置,上面还有皇帝、天子,他是龙,因此,臣子仍然是马。一旦忘掉了这一身份,一味冒进,就会突破你作为臣子的身份,变身为龙。结果一定是上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二龙相争,必有一死。而大多数的情况是臣子死。
黄元吉简介
黄元吉(1271年-1325年)字希文,号中黄子。元朝豫章丰城(今属江西省)人。世代为名族。《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卷六载,元吉年十二,即入玉隆万寿宫,师事清逸堂朱尊师。后师西山刘玉法师,尽得旌阳忠孝净明之道,其道以本心净明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元吉受后,即在西山建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至治三年(1321年)游说京师,泰定元年(1324年)宣赐法师称号,并提点焚修难隆万寿宫。二年有玺书赐号,而元吉已卒,享年五十岁。
黄元吉的人物介绍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平事迹近于神奇传说。他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外界已难于搜求,门内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诀》等秘本。道家传统丹道向来有两大主干,一是钟离权吕洞宾一脉,称为少阳派,后开全真派发扬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陈抟张三丰一脉,陈抟与吕洞宾互为师友,吕洞宾尊称陈抟为“先生”。这派称为隐仙派。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黄元吉和张三丰,其中黄元吉开创乐育堂法脉,将隐仙派发扬光大。黄元吉真人于清末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奉师命应运而来,数次往来蜀中,诲人不倦,创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炼流派——天府乐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园也。我们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母体,也终将归于不死不灭的大道家园。“乐育”寓意“以化育众生和万物为乐”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阔无物、承载万物之含义!黄元吉先生之传承来源于隐仙派,其丹法则带有中派的特色。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在此依据师师口授而补上。黄元吉道脉远古传承:广成子-----黄帝-----岐伯天师-----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陈抟——火龙真人——黄元吉祖师黄元吉道脉近代当代传承:第一代(元): 黄裳(元吉) 开乐育堂第二代(恒): (富顺)陶炳南(恒真)郭明赋(恒秉)朱达成(恒泰)李应元(恒阳)第三代(真): 刘客舟(真元)官德懋(真贯)龙腾剑(真清)康千里(真道)谷海涛(梅自强与之熟稔,亲切地称之为“师兄”,实际辈分是梅老的师伯)第四代(常):赵德正(常静)传人 江西张老太受法弟子梅自强(常明)学者 等第五代(贤):廖贤阳传师罗述名黄达阳等黄元吉道脉近代传人小记(限于篇幅仅节选部分)——之一:黄裳,字元吉。其名字取自《易经》坤卦“六五”爻辞;“六五,黄裳,元吉”。黄裳之名很早就见于道教史。在宋代就有黄裳奉宋徽宗之命镂雕《道藏》。元代复现身丰城,为著名的净明忠孝道第三代宗主;清末咸丰年间,复受命而来,设帐“乐育堂”,留传丹道正法。是以门内传说黄裳祖师“留形住世六百余年”,当有依据。黄裳元吉祖师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传。“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释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道门流传,黄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余年,最后乃是奉命化身前来大开普度,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四川讲道十余年,开创乐育堂法脉。(《乐育堂语录》跋、《道门语要》等);“ 黄元吉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台湾李乐俅《访道语录》);门内流传,黄元吉真人的确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清风者,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也,比喻无形无相之先天一炁;“清风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现之一,盖因有形则有生灭,所以清风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类有声有色的表象来,水平更为高绝),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充分体现了道家之逍遥精神!之二:黄元吉法脉第三代传人之一、谷海涛师祖。在民国时期,与龙腾剑、官德懋等其他黄元吉法脉传人,共同组成“弘道学会”,取“弘扬黄元吉祖师传承的传统丹道”之意,广传丹法。“谷海涛自幼天资聪颖,却体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于佛教,修净土,见效甚微;中年后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据谷海涛之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谷海涛师祖得黄元吉之全法全诀之后勤修苦炼,于1934年阴历九月初六羽化于荣县招凤山。据谷海涛之子谷醒华回忆:父亲提前数月即预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后六点),并通过托梦的形式提前谷醒华。是日,谷海涛师祖来到羽化亭,准时坐化,其羽化之时,含笑端坐,头冒青烟(此乃阳神化青烟而合道的方式),满空异香,身体及头顶三天之内保持温暖!谷海涛师祖羽化之后,刘客舟、官德懋等黄元吉法脉体系的前辈主持了“谷海涛先生归元纪念会”,并汇编为文集(现乐育堂传人及谷家后人手头还有文物保存),记录了这一事情。对于这轰动一时的事件,净土学人黄书云的《谷海涛居士往生记 》也有相关描述,可以证明其真实性。不过,其文残缺不全,且存在颠倒黑白的情况。里面写谷海涛“原先学道,近年听他老师刘客舟的话改学佛”,这既与谷家后人的回忆明显不符,也不符合《谷海涛先生归元文集》的记载,同时,刘客舟先生同为黄元吉法脉核心传人,建议谷海涛“改学佛”的事情更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这些卑鄙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不得而知了。谷海涛师祖的遗体,就安葬在招凤山,其肉身埋与地下,60余年不腐烂。“90年代,荣县治安稍差,常有盗墓人,曾祖坟墓也被发掘了。当初挖开之时,身体如常人,没有僵硬,甚至可以坐立!因为是冬天挖的坟,第二年春天我和父亲去上坟,实体才开始腐烂,肉质还有血色,这是我亲眼见到的。”(据谷海涛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之三:黄元吉法脉第四代杰出传人之一——赵德正师祖,现代丹道修炼功夫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之一。赵德正师祖一生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于乱世,并继承了黄元吉祖师全法全诀。赵师祖 的师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师承李应元,李应元、陶炳南、郭恒秉和朱恒泰四人为黄元吉祖师四大亲传弟子。康千里得李应元真传,在编辑《乐育堂语录》的时候,提供了黄祖师讲学第一手资料,于乐育堂功莫大焉。对于这段历史,道家混元派传人吴云青、武当九宫门传人李仁之都知悉。赵德正师祖得黄元吉丹道全法后大隐于世,苦修多年,终成大道。廖贤阳老师(赵德正师祖之高徒)回忆:“赵老先生貌极愚朴,与当地普通之老农民差不多,但其修炼境界已然达到金液大还!”“我见到过丹道功夫达到金龟缩首、马阴藏相的无漏境界的高人,赵德正先生是一个。”赵德正师祖金液大还,欲超尘世,在1999年,于江西赣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闭关。入洞时,赵老没有刻意吩咐,只是说5天之后不见出来就进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没有出来,廖师进去察寻的时候,密封的闭关洞已经“空无一人,唯余红光袅袅,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如此,赵德正师祖以其德满功正,完成了“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丹道了手功夫。当时护关者廖贤阳恩师及另外两位近身侍者可以见证。 谨公布上述数例,以证黄元吉真人内丹法诀之高妙。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