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祠的修建和《吴氏家谱》的续修于道光三年(1823年)同时进行,原来的老谱于崇贞三年(1630年)因兵燹失传。现在县档案馆收藏的《吴氏家谱》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续修印刷的。共分上、中、下三册。包括《陆继周撰写的续修吴氏族谱序》一篇,十二世孙怀慎撰写《吴氏世系》一篇、《世系考证》一篇,《谱系分说》一篇,《世系解》一篇。十二世孙怀慎撰《谱系祠堂图考》一篇、十二世孙启刚撰《井离庄谱序》一篇、十二世孙怀慎撰《续添王官营谱序》一篇。十三世孙循恕撰写《谱序注解》一篇,十三世孙祺龄撰序一篇。十三世孙强恕撰《世系跋》一篇,十三世孙诠沐撰写《祠谱合成序》一篇,十四世孙其涵、茂之、敦复、际昌、汉章撰序各一篇。十五世孙宝善撰《谱系论》一篇。十五世孙宝善撰《谱系跋》一篇。
另外,家谱中还载有圣旨十三篇、祝寿文二篇、墓志铭一篇、传记九篇、诗作六首,还有二十个寡妇、烈女被旌表事迹。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做部分摘录。
一、世系考证序
且夫国有史、家有乘、宗有谱,其义相同其事若异。采风问俗寓褒贬,而别善恶者,史也;慎终追远睦宗族,而笃亲谊者,乘与谱也;然谱也者,远追祖宗遗迹,近叙子孙行次①,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将使人伦道长,教化风行。不肖之子可致为贤,放荡之徒可使蹈矩。谱系之谊所关大矣。虽与史乘有异,然非具才、学、识之三长,岂得率尔操觚②哉?不肖何知谬承此任,于理于势推之不可,诿③之不能,谨庶且文人辈出,为滦郡巨族,其先尚有老谱,疑明末改革之时已遭兵燹④,今又历年久矣。若再听其因循,吾恐湮没。之余其真愈失,非后起之责而谁之责哉?今幸先灵庇佑,谱牒克成,不禁抚心快然。而文字之工拙所不计也,是为序。
十二世孙怀慎敬识
注释:
①行次:行为等次。
②操觚:觚,此处指古代书写文字的木简。操觚即做文章。
③诿:推辞。
④兵燹(xiǎn):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二、世系跋
所谓跋,就是写在文章或书籍后面的说明,这篇文章比较有文采,情景交融,渗透着辩证,具有思辨色彩,值得一读。
道光三年①暮春清明令节,宗族拜奠东郊老莹之墓,维尔际疏戚②毕至,老幼咸集,适值堂叔怀慎公与宗族商议,修木主,表仪容,建先祠,纂谱系,表褙修建之事,族人分守其责,各任其职,惟以谱系之任推重吾叔,吾叔始而蹴然辞曰:“谱之为体,森严而莫测;谱之为用,广大而靡涯③。苟有纂绪④,则上已继往下开将来,尊者知有尊尊,亲者知有亲亲,人伦之道可以日长,教化之风可以长行,修身齐家之道与此兴焉,慎也。何知焉敢当此重任?”既而翻然改曰:“谱之为体虽严,而有制;谱之为用虽广,而可稽。苟无纂绪则上失已往,下迷将来。尊者不知尊尊,亲者不知亲亲,人伦之道何以日长,教化之风何以常行?修身齐家之道与此废焉,慎也。何心焉敢诿此重任?”于是拈笔濡墨,注戒劝之十条传留家训,录忠贞之二美鼓励将来。他如勋猷⑤事迹、嘉言懿行⑥、功名配氏以及后人之移居异处由来、承嗣更名、原名无不备载,述古传今,明如指掌;分枝别派,一目了然。强⑦于捧读之下,不禁肃然起敬而起慕也。噫,吾叔之品行学力于此可概见矣!强喜不自觉,跋以志之,既志之,复以铭之,以垂不朽云尔。
铭曰:维我宗族,肇基江南。原籍郡城,府曰淮安。世系乡邑,县号桃源。成祖定鼎,建都幽燕。邦畿乏民,择户北迁。吾祖奉命,兄弟来滦。清祖安居,澄祖回还。由今溯古,四百余年。丁口繁衍,生齿日繁。虫斯振振,瓜瓞绵绵。书香为继,清白相传。我志斯语,永矢弗谖。
十三世孙强恕薰沐敬跋
注释:
①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
②疏戚:亲疏远近。
③靡涯:此处作“绵长”解。
④纂绪:指修宗谱。
⑤勋猷:勋,功劳,功勋。猷,谋划,好主意。勋猷,谓功劳和好主意。
⑥嘉言懿行:好的言行。
⑦强:作者吴强恕自称。
三、诗词
吴訚作《滦江泛舟》:
闲从河上泛鱼槎,行到偏凉兴更奢。
天意若随人意畅,笛声欲静鸟声哗。
一湾绿水浮红日,两岸青山走白沙。
傍晚空明看不足,夹津渔火自横斜。
吴諝作《九月登岩山·调寄蝶恋花》:
四面青山笼远树,篱菊开残寂寂愁风雨。滦水傍山谁做主,一舟飞向中流去。绝顶遥闻人笑语,蹑迹追寻果是幽深处。游女上城风最古,晚归袖得黄昏雾。
四、家规戒劝十条
《吴氏家谱》里记载的“家规戒劝十条”,即用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教育子孙,名为“十条”,实则是“勿”“要”共二十条。全文为:
自古圣经贤传,载在篇章,训语嘉言,谆谆告诫,其恺切叮咛者何,莫非戒劝之深心也。然而文章奥妙,愚昧难开,反不若俚言乡谈,使后人心明而易晓。所言虽属平常,而裨益关乎风化。叙于此,愿我后世子孙凛之慎之。
勿词讼。朱伯庐曰:“讼则终,凶善哉。”斯言也,人好词讼,则将以毛锥刺人,笔锋争胜,必致颠倒,是非错宗曲直,心田坏矣。心田一坏,何事有望可成?施之外姓已为不可,施之本家,更属不堪,尤易戒之戒之。
勿相残。孟子曰:“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乡里且然,况本家乎?本家相残,则外姓轻之;本家相顾,则外人敬之,兄弟更甚。兄为父母遗体,弟是爹娘化身。兄弟相爱,便是亲爱父母;兄弟相残,便是伤残爹娘。兄残,弟自刺其骨也;弟残,兄是自挖其肉也。自己害自己愚哉!且为儿孙留榜样,留好样于儿孙,见儿孙未必能学,留此样于儿孙,儿孙必不能改,见儿孙相残,我为父母安乎否乎?以异日我之心体父母,今日之心可乎否乎?古诗云:“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未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又云:“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业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勿淫滥。谚语云:“万恶淫为首”,淫之一事,暗处天怒,明犯王法,莫谓我行机密,人莫我知,全不想屋游神暗里,巡察一丝也。瞒他不过,淫且为恶,而况滥乎?滥则不顾天理,丧尽良心,败化伤风,乱伦灭理,此等事如何作的,眼前侥幸脱漏王法,将来贯满难逃天遣,省之戒之。
勿酗酒。酒以合欢,酒以成礼。饮酒可也,酗酒不可也。酗酒则致于酿祸,倘遇祸患则身家不保矣。
勿斗殴。孔子曰:“戒之则斗,斗乃祸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人亦然也。人伤己是为疾祸,己伤人是为事祸,甚至性命攸关,一致毙命,万策难赎,致毙人命则懊悔无及,官拘到案,父不能顾子,弟不能救兄,夫妻生离,母子不见,言念及此,痛何如之,好斗殴者盍急改之。
勿懒惰。懒惰则游手好闲,因此而吃酒赌钱,无所不至,贪者不能致富,富者不久亦贫,可不勉之慎之。
勿骄傲。谦受益,满招损。骄是自满之象,傲是气扬之形。有损无益,何苦如此,且要自知趣味,道德学问,功名富贵,一无过人之处,有何骄傲,等而下之,钱财货利,技艺才能又无过人之处,又有何骄傲,即便有之,尚且不可,何况无之骄傲者,是自增丑耳,有此志者盍猛省之。
勿诌媚。所云骄傲固是不可,而谄媚尤其不应。语云:“富贵你莫求他,无求于他,谄他作甚?”又云:“身贫不傍富贵门,”你不傍他,媚他怎的,而且谄之无益,何苦自坏品行,即便谄之有益,亦是无耻之徒。曾子曰:“协肩谄笑丑熊甚矣,良可耻也。”
勿匪行。士农工商四民之中,那个不可去作,为甚自暴自弃,游手好闲,异言异服,放荡邪僻,上玷祖宗清白,下传子孙泥匪,甘为祖宗之罪人。
勿应役。十戒惟此条居未,而此条为第一要戒,书之于末,为十戒之总。后世偿有不肖子孙当差应役,不准入谱如已。入者通知族长,告禀先祠,立即除名,不得与清白者并列,以示家法之儆,以申谱体之严。盖我祖先自江南迁于直隶,纪年将及五百,论代已有十七。虽非世臣巨家,亦属清白旧族,偿有此不肖之辈,则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可不深以为戒哉?
要忍让。《语》云:能忍者自安。否则,不忍则不安,可知矣。人要细想,吾人寄居世上,岁月几何,何苦争长较短,使自己身心不安,有甚好处,怎么是忍?凡事看的开,吃些亏,长人一步,让他一著,只(这)便是忍。若能忍让,眼前吃点小亏,转身有莫大的便宜,无闲气,不伤脸;无祸患,不伤财,而且我若让人,人必让我。彼此相让,自然结成许多的善缘,善缘一结,子孙受享无限的福德。
要和睦。《书》曰:“和睦九族。”族者,与我同气连枝者也。缓急可以相需,患难可以相救,岂得泛泛于他人并论。我能和睦族人,族人亦将睦我,不惟情理当然,即势要亦应如此。
要严整。《文公家训》曰:“要内外整洁,此是居家第一要者。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日用有节,饮食有度,推之处亲,待友俱当,严肃齐整,磊落光明,居家如此,庶乎近焉。”
要务本。本者己身所当作之事也,士农工商各有生理,各务其业,不可二三其见,由此迁彼,杂而不纯,以至穷年无所成就,分外之事,不必妄想,想之是徒劳而罔功,非分之财不可妄求,求之恐无益而有损,若能专务其业,士可以上进,农可以治家,何必分外去求。
要勤俭。勤可以治富,俭可以养福。此虽世俗语常谈,然亦人间至理。财物从辛苦中得来,非易来之物,自必不肯奢侈,知物利之艰难,取之不易,则不能不去勤劳,上苍不负苦心人,真如此自然致富。
要悔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则虽过亦不为害。但改过非自己从心里知到(道)悔悟,如何能改?人性不同,有等人明知非理之事,他竞去做,并不以为过,有等人非理之事他亦知不可,而偏故意去作;有等人作了非理之事,他能花言巧语,人前掩饰;有等人作了非理之事,反说是应该;有等人善于责人之非,专能掩己之过。如此等之人,他那(哪)里肯思悔过,有能悔之者,便可改而自新,尔曹勉之,余日望之。
要恭敬。礼曰:“毋不敬”。敬之一字所关大矣。君臣非敬不尊,父子非敬不亲,夫妻非敬不和,兄弟非敬不友,朋友非敬不信。由此推之,敬则万事有成,肆则诸凡取败,吾欲尔曹勿学若辈匪徒,以敬为拘,愚以放为豁达。
要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常人虽非君子,更不可无畏,人莫有不畏天报者,不过曰天高听远,一时不防,却不知人间私语,天上闻雷,恶报善报,如影随形;人莫有不畏王法者,君门万里可以欺瞒,却不道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赏罚分明,疏而不漏;人莫有不畏人恶者,不过曰彼恶,敢当我哉!却不知强中自有强中手,结怨于人当如后患,何天道王法人患三者,皆所当畏慎之。
要顺亲。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子于父母,万不及一,古人讲孝,万语千言无所不到,吾辈何知焉?敢妄加一字,然谱中不可不有,此条不过总言之体,亲心而已。
要读书。读书列于末条,以承十条之总。读书好处,难以言传。然若能读书,则所戒所劝各条无一不从读书中得来,孝弟忠信,大业洪猷俱出于读书之门,吾祖以诗书传家,望子孙世世继绪,勿替书香。
铭曰:继我吴氏,瓜瓞绵绵,我撰俚语,戒劝昭然。戒宜知惩,劝当思迁。子孙念此,于万斯年。
碑记五、二里庄老茔碑记
始祖吴六公讳清,原籍南直隶,淮安府桃源县。永乐二年应诏来滦,入崇本屯四甲民籍,遂为滦民焉。卜居城南四十里,建茔于庄之西北一里许,历三、四世,户口渐繁,又散居井离庄。迨庚午(崇祯三年)兵燹家谱遗失,更遇荒歉,族人有星散他出者,本庄居人亦仅茔墓拜扫,其先代名号与世次门头,俱不之记,恐年深日久,世远无稽,今按所知者详注于后。俾后世子孙从流溯源,庶不昧所从来焉。
家谱中还记载了始祖坟地的坐落位置:老茔坐落大二里庄北里许,艮山坤向。东长四十一弓四尺;西长四十一弓一尺。南宽五十三弓,北宽三十七弓。茔内有杜树一株,高三丈余,榆树一株,高二丈余。西面北面并有小杜树十余株。茔地西界为滦乐往来南北大道,道西高坨东长五十七弓四尺,西面之北半截长二十七弓,南半截长二十四弓三尺,北宽十一弓,南宽十弓与茔地相对,原系置买郭姓之地,名郭坨子,近名吴家坨子,内有杨榆树各十余株。(一弓约等于市制五尺)
吴氏祠堂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址建滦县棉织厂。《吴氏家谱》存于滦南县档案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