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出生时、嘴巴周围皮肤黝黑,父母以为不祥,就把他抱放在村外路旁的田埂边。饥饿使他嗷嗷大哭,此时一只小毛蟹爬了过来,用涎沫喂他。恰逢一木偶戏班途经该地,将他收养,见他头上戴的帽子绣有一雷字,就取名“雷海青”。在戏班长大的雷海青、学会了弹奏各种乐器,尤其是琵琶和筚篥(笔者按:筚篥,一种古老的笛管乐器,曾经有人认为在我国已失传,后在莆仙戏中被找到,莆仙戏至今还在运用)。后被选入宫,才华横溢的他得到了唐明皇的赏识和器重,于是委任他为梨园教官。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安禄山于洛阳称帝设宴庆贺,命梨园子弟教坊乐工前来祝兴,对唐明皇忠心耿耿的雷海青、拒绝为安禄山弹奏,把怀抱的琵琶掷于地上、并痛诉安禄山的不忠、叛国等恶行,终被恼羞成怒的安禄山残忍的杀害。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感其“忠烈”诰封其为“天下梨园大总管”。
生平经历雷海青应召赴考,一举中了探花,皇后亲自为他簪花。海青拿起玉箫,当殿吹起悠扬悦耳、优美动听的《霓裳羽衣曲》。满朝文武百官和乐师名优们听了,拍手喝彩,齐声叫绝;唐明皇当即恩赐雷海青状元及第,并封他为翰林院大学士,钦赐御酒饮宴奖赏。
为人豪爽,忠心耿耿,又才华横溢,唐明皇十分器重,任命他为掌管宫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园戏剧的教官。不但教会梅妃及乐官们演奏他自己谱成的乐曲《引梅敬酒歌》,跳家乡的舞蹈《白玉惊鸿舞》、《八仙过海祝寿舞》,还把莆、仙各地流行的十音、八乐、大鼓吹和俚歌、山里诗等等民间音乐、曲艺节目引进了宫廷,又在宫中专攻琵琶弹奏,终成声震天下的一代琵琶高手。
开元后期(公元738-739年间),唐明皇派雷海青带领一班皇家梨园子弟前来莆田,慰问梅妃的家乡父老,首场戏安排在乌石山下东边一里外的练兵广场(今头亭地方)演出,一时轰动了全莆田,观众如云,万人空巷,其后戏班深入乡间演出,雷海青所到之处,都热心传授宫廷戏剧艺术,培养了不少梨园乐师,为莆仙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天宝十四年秋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变,占洛阳,入潼关,攻陷长安城,逼走唐明皇,把雷海青以及教坊梨园子弟和宫廷乐官三百余人,都掳进洛阳城,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令雷海青和众乐官弹奏琵琶宫乐,叫宫娥妃嫔歌舞助兴,以显示他的威风。
唐天宝十四年八月廿三日雷海青手抱琵琶,义愤填膺,与梨园旧人相对黯泣,久久不肯动手演奏,又痛斥安禄山之罪恶,安禄山恼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的嘴唇,雷海青仍骂不绝口,安禄山急令将其舌头割掉。雷海青口含鲜血,忍着剧痛,拼尽全力将手中琵琶对准安禄山的头部掷去!安禄山当殿受辱,气急败坏,立命刀斧手把雷海青绑到戏马殿前,凌迟处死。顷刻之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玄宗)从四川避难归来,获悉了雷海青忠贞不屈的悲壮事迹,颁旨追赠他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时又加封为“太常寺卿”,受万民祀拜。传说,郭子仪率兵收复长安都城时,与顽敌浴血战斗中,雷海青带领天兵天将,在空中助战,一举歼灭贼寇,夺回唐室江山。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兵追赶,从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风暴袭击;万分危急之际,雷海青在天上显圣,带神兵解难,海面风浪立时平静,君臣得以安然脱险;端宗惊魂稍定后,翘首仰望,但见云端上有天兵、天将,帅旗上镶绣个“雷”字,因“雨”头被云雾遮蔽了,只隐约露出下边的“田”字,于是颁诏天下,大塑金身,赐名“田公元帅”,四时香火供祭。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莆田城北门外拱辰村头亭民众,在唐时雷海青搭棚演戏的旧地,即元建“瞻阙亭”(为城涵驿道第一亭,俗名头亭)之东侧,率先立庙供奉田公元帅,以雷海青忠魂显圣呈瑞彩的神话故事,取其名曰“瑞云庙”,并重建戏台,供戏班演剧,以示纪念。后来莆仙及惠安、福清各地民间相继来此分灵建庙,奉祀田公元帅,于是头亭宫庙便成为信众公认的“瑞云祖庙”。
轶事典故崇奉戏神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头亭瑞云祖庙奉祀的主神田公元帅,是莆仙地区和八闽各地民间及戏剧界共同崇奉的戏神;台、港、澳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人的民俗信仰,皆以妈祖和田公为主。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不时组团前来瑞云祖庙,朝拜田公元帅,题缘祈愿,至虔至诚。央视第四套为制作《走遍中国·莆田》,曾来瑞云祖庙进行现场采访,拍摄田公元帅及莆仙戏的有关资料。
木偶戏班相传田公元帅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为酷爱人间戏剧,擅长音乐歌舞,玉帝准他下凡,功满再回天廷。三太子投胎于闽中莆阳一户姓雷的畲族农民家庭,唐朝开元四年(716)四月初九出世,因其嘴巴周围皮肤乌黑,家人以为不祥,抱放在村外路旁田塍边。时有一木偶戏班经过那里,见襁褓中的婴儿嗷嗷直叫,有一只毛蟹正爬在嘴唇边,用涎沫喂他,其头顶戴的帽子上绣有一个“雷”字,就取名“雷海青”,将他带走,由戏班代为抚养。小海青在戏班里一天天地长大了。他长得眉清目秀,活泼可爱,聪明乖巧;日日同艺人们一起,读书写字,弹琴唱戏。到十八岁时,既能扮演不同角色,又会弹奏各种乐器,特别是善于吹奏一种名叫“筚篥”的笛管(这种奇特乐器,莆仙戏一直沿用至今)。
霓裳羽衣曲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羡慕天上仙乐,命乐师按其旋律谱成《霓裳羽衣曲》,因排练演奏时缺少一名吹箫的乐官,正在愁眉不展,忽有乐官奏禀,闽中莆田有一名精通韵律、能歌善舞的神童雷海青,无论任何乐器他都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不管什么曲谱他都一看就会演奏,就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寻访,宣召雷海青入宫,殿试取用。
台湾传播明末清初,是福建向台湾大量移民的时期。渡台的百姓把闽地的风俗习惯带往台岛,田都元帅信仰向台湾传播成为必然。
对台移民高潮有三次,一次是明崇祯年间,闽南灾荒,郑芝龙招集沿海百姓数万人入台开垦;一次是明末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队之後,大批漳泉沿海百姓随他东渡;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三年施琅收台湾统一之後,闽地特别人闽南百姓成千上万东渡往台开拓垦殖。田都元帅信仰就随著移民潮传往台地。开传播途径又有二种:一是经戏神身份由戏班带去,一是以当境保护神身份由渡过台垦殖者带去。
随郑成功举义的金门人卢若腾著《岛噫集》,有观剧诗:“老人年来爱看戏,看到三更不渴睡……只应饱看梨园剧,潦倒数杯陶然醉。”郑氏渡台,大批漳、泉百姓随迁台湾,梨园戏便传播到台地去了,所以康熙间修的《台湾府志》汉人风俗就记载台地有:“信鬼神,惑浮屠,好戏剧,竞赌博”之风--“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立春前一日薄西山有司迎春,东郊备仪仗踩棚,优伶前导,看春士女蜂出云集。”“元夕初十放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李遨游,丝竹肉经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内外土神”“中秋……山桥野店,歌吹相闻,谓之社戏。”……篇末还指出:“凡此岁时所载,多漳泉之人流寓於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
清代,台湾流行的有歌舞小戏“车鼓弄”、梨园戏(有大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种)、乱弹(闽西汉剧所传)、四平戏、高甲戏(由“宋江阵”发展而成,流行闽南一带)、歌仔戏、提线傀儡和布袋戏(掌中木偶)等。清乾隆间,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日札》记台湾:“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喧阗,相续於道,演唱多土班小戏,发声洁屈不可解,谱以丝竹,别有宫商。”写出台湾戏剧盛况。这些传入台湾的戏班都祀田都元帅为戏神,田都元帅信仰自是遍及台岛。台湾艺人旧时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要往田公元帅庙举行祭祀典礼,祭祀三天,歌舞器乐助兴,是台湾民间艺人的一大盛会。
统计资料表明,台湾汉族居民中,祖籍福建的占83%,其中泉属各县的占44.8%,漳州各县的占35.01%。早期渡台的漳、泉百姓,大多是赤贫的农民,前往台湾所带的一般只有两种东西,一是父母神主,二是乡村当境神香火(携带的形式是缝一小红布包,内中装一撮神庙香炉里的香灰)以作为他们披荆斩棘、开拓蛮荒的精神支柱。在能源工业地安居後,他们又为带去的保护神立庙塑像。这就是台湾宫庙所祀神灵大多与内地相同,而且要到内地谒祖的原因。闽地田都元帅信仰既盛,台地供奉相公宫庙相应也多。台湾最早供奉田都元帅的庙为台南县西势村蕃厝37号的元帅庙,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其次为鹿港大有里车围攻巷玉渠宫,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祖籍晋江的人士分香到台,来鹿港演出的戏班都要往该庙拜祀,宫庙规模宏伟,流传雷海青成神故事与泉地一般,庙中还写著唐诗:“万户伤心发野烟,百官何晶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相传这是唐诗人王维悼念雷海青的诗句。再来为台北万华紫耒宫,建於嘉庆四年(1799)。此外,艺人将田都元帅神像供在其他神庙侧殿或住家厅堂的亦多。至今全台有200多座庙宇奉祀田都元帅。
福建信仰在福建,除了泉州南安戏神祖庙而外,各地区还分布著许多古老的田都元帅庙,其宫庙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仪式都富有特色。相传他是唐朝乐工雷海青,其奉祀源流可考者,是“三教搜神大全”一书:“田元帅唐时人,母苏氏某次偶至野外,感天上“翼宿”投内怀中,未嫁有孕。元帅生后,外苏老以无父之子,有辱门楣,遂弃诸田间,为雷姓农民拾得,收养为子,名雷海青。越二岁,苏老至乡收租,抵佃户雷家,见一孩裸戏于庭,视其所著红肚兜绣有莲花,认系己家物,始忆此童为己外孙。乃与雷翁商之,携归抚养。因当初曾弃之田间,寄养佃户,遂以田为姓。稍长,天赋异禀,聪颖绝伦,甫弱冠,擅长音乐,各类乐器无不精通,且善谱曲。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玄宗召为内廷乐工,曾谱霓裳羽衣一曲,有名于时。封为御前都尉,领梨园子弟事。”又据传说:“其在梨园饰演元帅一剧时,突暴毙,故身着戎装,头戴雉尾。”元帅死后,后人尊为音乐之神。
早先,福建省兴化县便有祭祀“田都元帅”的庙,庙碑叙述他曾荣获唐朝肃宗皇帝追封为太常寺卿,宋朝高宗皇帝加封为大元帅;据说,当玄宗皇帝蒙难长安,元帅曾三次显灵救驾,见空中浮现“田都”二字的旗旗,所以后人又冠以“田都”于其上,尊之为“三田都元帅”,奉为音乐界的祖师,福州一带亦有称之为“探花爷”的。
史籍记载塑像
《明皇杂录补遗》后世纪念文化遗产福建各地民间剧团和木偶戏班,都虔诚奉祀田公元帅;莆仙戏班凡排演新剧,均须来瑞云祖庙戏台“开棚”献演,以示敬仰,也祈求田公元帅保佑其演戏生涯一帆风顺。此例相沿成俗,数百年来延续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