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修辞学会理事,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副会长,华东修辞学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理事,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主讲课程现代汉语、普通逻辑、普通话教学、修辞学研究专题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修辞学。
主要贡献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论著一部;另有两人合著小书一本;参编词典等4部;担任《现代汉语》教材副主编一部。上述成果中获市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三次,省高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省教育厅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主持市社科、省社联重点课题各一项;获省社联学术专著出版资助一项。
科研成果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专著一部;合著小书一册;参编词典、教材等5部;担任《现代汉语》教材副主编一部。主持省市级课题四项;获省市级科研奖七项;获省学术专著出版资助一项。其中——
(一)近年来主持的主要项目
1、《仿拟研究》(2001——2002),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02040)
2、《仿拟行为的认知原理阐释》(2004——2005),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04Z38)
3、《论仿拟造词法的构成理据》(2006——2007),杭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B06YY01)
(二)近年来主要的获奖项目
1、《从空符号到新词──论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轨迹》(《浙江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浙江省第二届高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年)
2、“仿拟研究系列论文(一)”,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2001年)
3、“仿拟研究系列论文(二)”,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编号20030077)
4、《仿拟研究》,浙江省社联首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理论研究类)二等奖(浙社科联[2006]43号)
5、《论仿拟造词法的内部理据——汉语造词法理据探析的个案研究》(《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杭州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杭政办函[2009]385号)
(三)近年来的主要论文:
1、“喻仿”的由潜到显及其制约因素(《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
2、论仿拟生成中的个性制约因素(《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
3、论仿拟辞格接受的心理机制(《陕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4、仿拟·摹仿·点化--就两本修辞学史著谈对仿拟格的认定(《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二十世纪仿拟辞格研究综述(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文化语境在仿拟生成与接受中的功能(《修辞学习》2001年第2期)
7、综论仿拟辞格的界定(《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8、二十世纪仿拟辞格研究综述(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9、仿拟与词汇系统的辩证关系(《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
10、论仿拟辞格的语用理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11、仿拟行为心理机制探析限(《云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12、论《红楼梦》对话中的仿拟艺术(《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2辑)
13、广告中仿拟的负偏离现象及其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14、仿拟格与社会的"共变"轨迹(《澳门语言学刊》2004年第5期)
15、仿拟行为的认知功能及认知策略(《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
16、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17、论仿拟造词法的内部理据——汉语造词法理据探析的个案研究(《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
18、《论仿拟造词法的外部理据——汉语造词法理据探析的个案研究》(《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
19、《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概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第1期)
20、《“茶歇”的“背后”和前景》(《语文建设》2009年第3期)
21、《论字母词语应用的“四化”策略》(《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社会影响
徐国珍教授从事仿拟辞格专项研究二十年,在国内修辞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于根元著,书海出版社1996)、《中国现代应用语言学史纲》(于根元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世纪中国修辞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高万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史著中都有专门介绍。其专著《仿拟研究》(25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为杭州市社科、浙江省社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社联、杭州师范学院学术专著出版资助。该书在国内修辞学界获得较高评价,
台湾的《中国语文》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也曾刊发过有关书评;并被哈尔滨师大中文系列为研究生修辞学课程的参考书。据学术期刊网所载材料统计,至2009年止,其论著、论文被引用数约150人次。
主要论文
1、从空符号到新词──论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轨迹
《浙江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2、“喻仿”的由潜到显及其制约因素
(《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论仿拟生成中的个性制约因素
(《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4、论仿拟辞格接受的心理机制
(《陕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5、论仿拟生成中的
语境意义(《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6、论仿拟格运用的得体性策略
(《锦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7、仿拟·摹仿·点化--就两本修辞学史著谈对仿拟格的认定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8、仿拟的复杂化和艺术化摭谈
(《修辞学习》2000年第2期)9、二十世纪仿拟辞格研究综述(上)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10、文化语境在仿拟生成与接受中的功能
(《修辞学习》2001年第2期)11、综论仿拟辞格的界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2、仿拟格与命名艺术
(《修辞学习》2001年第5期)13、二十世纪仿拟辞格研究综述(下)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4、仿拟与词汇系统的辩证关系
(《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15、论仿拟辞格的语用理据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16、仿拟行为心理机制探析限
(《云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17、仿拟与口语修辞
(《修辞学习》2002年第5期)18、论《红楼梦》对话中的仿拟艺术
(《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2辑)19、广告中仿拟的负偏离现象及其对策
(《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20、仿拟格与社会的"共变"轨迹
(《澳门语言学刊》2004年第5期)专著介绍
《仿拟研究》,25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该书为杭州市社科、浙江省社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社联、杭州师范学院学术专著出版资助。该书在国内修辞学界获得较高评价,如“考察二十世纪修辞学研究成果,针对一种辞格,如此全面深入的探讨,无论资料之丰硕,触角之广远,观点之新颖,内容之富美,从各种角度综合评骘,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杰作”(台湾著名学者沈谦教授语);“《仿拟研究》整个写得极精彩,首章的论述很有理论价值,其后各章语料丰富,分析精到”(澳门语言学会会长程祥徽教授语);“对仿拟辞格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研究的方法细致全面”“富有个性”(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吴家珍教授语);作者“较为充分地把握住修辞学边缘性的特点,除运用了修辞学原理外,还广泛借助语义学、语用学、逻辑学、文化学、文学以及上述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对仿拟辞格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因此新意迭出,在仿拟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综合性及前述的深入性等方面,居于国内仿拟研究的领先水平”(复旦大学博导宗廷虎教授语);该著的特点为“广”“深”“新”“细”,不仅“为仿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角度,也打开了整个辞格研究的视野”(南京大学博导王希杰教授语)……
本书还被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专家宗廷虎先生列入2001年至2002年修辞学研究十个分支领域(或特定角度)中的第一部专著(见宗廷虎《新世纪的春雷――2001年至2002年修辞学专著评述》,《中文》2003年第1卷第1、2期)。并被哈尔滨师大中文系列为研究生修辞学课程的参考书。
目前已见书评5篇,其中两篇为台湾和新加坡的知名学者所写,分别发表于台湾的《中国语文》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