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中国完成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中国科学院开始计算所的筹备工作并组建筹备委员会。6月19日,华罗庚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1956年,计算所筹备委员会,组建了计算机整机、元件电路、计算数学三个研究室。
1958年2月,计算所迁到了中关村新落成的科研楼。
1958年8月1日,103计算机可以运行短程序,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9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62年,成立专用机和固体电路两个研究室。
1965年,中国科学院将这两个研究室由计算所分立出来,与物理所、电子所、应化所、西北计算所、东北物理所等单位的有关研究室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
196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109乙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
1966年,研制出156组件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用于控制导弹弹体的专用机,提供国防部五院(后改为七机部)使用。
1967年-1975年,计算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领导,代号为1013研究所,部队番号为京字116部队。
1971年,成功研制111型通用计算机是中国第一批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8年,计算数学研究室(不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测试部分)从计算所分立出来,划入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
1981年,成功研制150-AP高速数据处理机。
1991年,成功研制用于石油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的KJ8920大型数据处理系统。
1984年,成立了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为联想集团的前身。
1990年3月,智能中心成立。
1998年11月,根据中科院《关于计算所深化改革的决定》精神,组建了计算所二部。
1998年,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启动知识创新工程。
2002年9月,计算所发布了龙芯1号通用CPU芯片。
2005年,计算所实行机制体制革新,将原有的七个研究室调整为三个研究部和一个前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凝炼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普适计算、智能软件。
2006年6月,总面积3万平米的计算所新科研楼投入使用。
2021年11月,在第三届中国超级算力大会(ChinaSC 2021)上,英特尔宣布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
科研条件设备设施科研设备
2012年,研究所形成了由17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共享平台、最高达64核2TB内存的多核大内存实验机、572TB统一存储平台、可同时支撑400台虚拟机的云平台、以及20余台大型专用仪器构成的所级科研支撑环境。技术服务加强了板卡设计服务能力,并逐渐扩展对企业的支撑服务。探索了基于云计算的科研服务模式,建设了以虚拟化平台、统一存储平台、音视频平台为基础的私有云环境,初步形成了基于云的计算、数据服务能力和音视频服务能力。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图书馆馆藏书刊总计22万余册。其中:图书5万余册(外文图书:24000余册;中文图书:26000余册);期刊800余种17万余册(外文期刊:480余种,124000余册;中文期刊:320种,46000余册)。
人员编制截至2022年12月官网数据显示,研究所有600余位员工,其中包括院士3人,客座院士5人(在计算所工作或学习过的院士有2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位。[5]
所内院士:
李国杰、倪光南、孙凝晖[7]客座院士:
方滨兴、高文、刘韵洁、陆汝钤、于全[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陈熙霖、陈云霁、程学旗、韩银和、胡伟武、蒋树强、孙凝晖、谭光明、徐志伟[8]国家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陈晓明、陈云霁、迟浩、郭嘉丰、韩银和、蒋树强、阚美娜、山世光、孙晓明、王瑞平、王树徽、许倩倩[9]科研部门截至2022年12月官网数据显示,研究所分为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网络、数据、智能五个研究部,下设十六个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系统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
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移动计算与新型终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中心
:微处理器研究中心、智能处理器研究中心、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网络技术研究中心、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分布式系统研究中心、数据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专项技术研究中心、前瞻研究实验室合作交流201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出访224人次。其中员工出访126人次,占出访总人数的56%;学生出访为82人次,占出访总人数的37%;赴台16人次,占7%。
2014年,计算所引进了美国的Sally A.McKee 副教授、Jason Oscar Mars 助理教授,纳入中科院“国际人才项目访问学者计划” ;西班牙的 Luis HerranzArribas 博士纳入中科院“国际人才项目博士后计划”。
2014年,计算所主办了亚太计算机系统国际研讨会等4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中国国内外知名学者到计算所做了120场学术报告。
科研成就科研成果2009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369项。当年新立项目课题164项,包括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1项、面上和青年基金25项;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3项、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项。另外还有院地合作等其它项目。年度到款3.2亿元。2009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31项。其中,863计划重大成果“曙光5000A”系统峰值运算速度达到233.5万亿次,Linpack值为180.6万亿次,在2008年11月发布的第32届TOP500排行榜上位列第10,是当时除美国以外世界上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在2009年4月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受到鉴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562篇,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报告384篇;被SCI收录85篇,被CPCI收录212篇,被EI收录466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210篇;申请专利142项,授权专利152项。
2010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0项。其中,973项目重大成果“延长摩尔定律的微处理芯片新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并研制出万亿次原型芯片TGAP、16核可扩展性验证芯片Godson-T。项目组在计算机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部分科研人员还应邀在ISCA会议上做特邀报告,部分成果被国际同行引用。2010年曙光6000在2010年5月31日发布的第35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上排名第二,龙芯3B芯片流片成功等。计算所部署的其它科研方向也取得了新进展。2010年全所共发表论文591篇,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378篇。第四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优秀论文奖和优秀著作奖共评出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十篇,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十八篇;优秀著作奖二等奖一部。
2011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495项。当年新立项目课题247项,包括科技部“863”项目2项、“973”项目8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1项;工信部重大专项21项;发改委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1项、对外交流与合作2项、面上和青年基金42项;网安中心项目15项;北京市项目11项;中国科学院项目22项;横向项目76项。年度到款额达4.5亿元。2011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45项。申请中国专利115件,其中发明专利113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申请国际PCT3件;获得中国授权专利158件,其中发明专利157件,实用新型1件;获得国外授权专利6件。
2013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627项(包括新增项目239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8项(新增7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参与25项(新增8项);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23项(新增13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4项(新增9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58项(新增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3项),青年基金72项(新增28项);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3项(新增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院地合作项目13项;承担横向项目155项(新增68项)。年度科研经费到款超过2.7亿元。2013年,计算所共发表论文390篇,其中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35篇。
2014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650项(包括新增项目203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2项(新增3项);主持国家“973”项目3项(新增1项),参与课题26项(新增5项);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课题31项(新增10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4项(新增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项(新增4项)、面上项目64项(新增1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青年基金77项(新增11项);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5项(新增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国际合作项目5项(新增2项)、院地合作项目11项;承担横向项目171项(新增53项)。2014年,计算所申请发明专利214项,获得新授权发明专利68项,授权专利总数达1095项。2014年计算所发表代表性论文94篇。
2019年,计算所新增立项项目312项。包括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项目4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7项,包括项目主持4项,课题牵头12项,课题参与2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专项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1项、面上项目15项、青年基金13项;科学院项目29项,其中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A类1项、C类4项、先导预研1项、院STS项目5项、院双创平台1项、院工程实验室1项、修购专项1项、地方政府项目18项、军工和安全方向项目78项、承担横向项目96项、所创新课题11项。[10]
学术刊物《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58年,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刊物,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宗旨是报道中国计算机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最新科研成果,是中国计算机类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一直被评为中国计算机类核心期刊,是国务院学位办指定的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中文重要期刊”。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刊登内容覆盖述评、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及其他计算机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重大应用成果。
《计算机学报》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领域代表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报道代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计算机学报》始创于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中文编辑形式与读者见面,同时以英文摘要形式向国际各大检索系统提供基本内容介绍。
刊登的内容覆盖计算机领域的各个学科,以论文、技术报告、短文、研究简报、综论等形式报道以下方面的科研成果: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以及新技术应用等。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 1986年创刊,双月刊,ISSN 1000-9000。主编是李国杰院士,编委会由85位国际权威专家组成,其中外籍编委占60%。栏目的设置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国际研究热点和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避免综合性期刊论文内容分散,该刊每期设有专题栏目将相关领域的文章集中发表。
读者对象为中国国内外大专院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师生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2005年起JCST由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代理国际出版发行。中国境内由报刊发行局总发行,邮发代号2-578。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CAD & CG领域第一个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该刊以快速传播CAD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知识与经验为目的,刊登有创新的学术论文,报导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及时反映该领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向。刊登的内容包括综述、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图形算法与技术、CAD/CAT/CAM/CG系统设计与应用技术、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动画、图像与图形的融合、用户界面与多媒体技术、科学计算与信息可视化、VLSI设计与测试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系统集成与协同工作等。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点:
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教学建设2009年计算所共有145人取得硕士学位,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9篇;有93人取得博士学位,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8 篇。
2010年计算所有165人取得硕士学位,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6篇;有91人取得博士学位,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1篇。
2011年,计算所有197人取得硕士学位,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4篇;109人取得博士学位,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9 篇。
2012年计算所共有178人取得硕士学位,有88人取得博士学位。
2013年计算所有175人取得硕士学位,有87人取得博士学位。
2014年计算所有139人取得硕士学位,有86人取得博士学位。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培养有1107人获得博士学位,2111人获得硕士学位,计算所在读研究生人数为968人,其中博士生422人,硕士生546人,另有在站博士后24人。
截至2014年9月,有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获提名。
研究所设立了“所长奖学金”、“夏培肃奖学金”、“曙光”、“腾讯”、“北纬通信”等多项奖学金,并建立了“青年创新基金”、研究助理(RA)等制度。
领导信息现任领导职务姓名党委书记、所长陈熙霖党委副书记王晓虹副所长程学旗陈云霁包云岗历任领导
研究所名称
历任党委领导
姓名
任职时间
职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6.8-1968.3)阎沛霖1959.09党的领导小组组长吴国华1963.04党委书记阎沛霖1965.09党委书记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1013所 (1968.3-1975.6)李润芝1969.111013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研究所名称
历任所长
姓名
任职时间
职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6.8-1968.3)华罗庚1956.08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阎沛霖1960.02首届所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75.6-2022.07)曾茂朝1983.02所长柳传志1995.01所长获得荣誉
2022年2月11日,入选2022年北京市科普基地拟命名名单(公示期为2022年2月14日—18日)。[13]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1]
2022年11月9日,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中科睿鉴科技有限公司的“睿鉴数字内容虚假伪造检测系统和设备”科技成果,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名单。[12]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造型:方案设计以计算所英文简称“ICT”字母为主体。整体的圆形造型表现出计算所团结、互助的人文精神,向前推动的动感造型和阶梯造型又表现出研究所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标识的外形轮廓酷似无限循环的太极型,又做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既强调学术又重视产出等等双头并举的办所方针,籍太极之博大精深扬计算所鸿鹄大志。
色彩:标识色彩采用科技行业普遍应用的蓝色系,突出行业特性,记录了计算所曾作为中国计算机事业要蓝的历史,表达了计算所誓做中国信息产业源头的愿望。
文化活动北京海淀义工联合会中科院计算所分会
宗旨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以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为口号。为计算所广大学生和青年员工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养开辟渠道,促进计算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义工服务活动主要包括计算所分会组织的帮残助弱、扶贫济困、支教助学、环境资源保护、抢险救灾、救死扶伤、治安防范、法律援助、社区服务和大型社会活动的服务。
研究生会
团结全所研究生,发挥联系同学和所内各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要职责有维护全体研究生的正当权益,反映同学们对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发挥广大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和带领全体研究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指导研究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开展;举办学术讲座、创新论坛、研究生学术会议等;承担所级电子期刊《科学院南路6号》的策划、编辑、制作与发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比赛,如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组织同学参加健身活动;举办综合性娱乐以及舞蹈培训等相关活动,如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等。
涉及事件2022年12月16日消息,美国政府决定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内的36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了“实体清单”,以期进一步阻挠和打压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