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环又称环城绿地、环城绿带、区域绿环等,其是防止城镇无序蔓延,承担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降低热岛效应,涵养水土与海绵体,大型应急避难场所等重要功能。500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的绿环建设应该在10-20公里,100-500万人口规模城市的绿环建设也应该在5-8公里左右。绿环的开发建设量不应超过区域面积的5-8%,包括道路设施、游憩设施、商业、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设施用地。
城市绿环的内涵:1、以湖泊水系为特色的生态带,保护生态;2、完善城市文体、休闲、旅游、居住等功能;3、展现乡土文化风貌特色;4、基础设施承载、城市应急避难功能。
城市绿环起源于大伦敦规划。其本身是为防止伦敦城市的无序蔓延而设立。伦敦绿带圈涵盖行政区除大伦敦的边缘地区外,尚包含东南英格兰、东英格兰的贝德福郡、伯克郡、白金汉郡、埃塞克斯郡、哈特福郡、肯特郡及萨里郡的部份区域。伦敦在20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建立绿带。1930年代初,昂温(Unwin)领衔的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为伦敦划定了一条宽度接近2公里、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绿带,这一绿带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不断被郊区化侵蚀的绿地,为伦敦市民提供户外游憩的开敞空间。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赋予规划的实施力非常有限,开敞空间的维护必须通过购买土地来实现。在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中,阿伯克隆比为伦敦提出了一条宽度达8~15公里、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带。该绿带是一系列调整大伦敦空间格局的规划技术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时认为大伦敦地区人口总量将基本稳定,规划重点在于空间格局的重构。中心建成区的规模将被控制,过于拥挤的人口被疏散到绿带外围的8个新城及其他增长中心;由于增长压力被疏解,绿带内将维持以农田和森林为主的乡村景观,并适当增加一些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娱乐用地。到1980年代,开发控制权完全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对规划事务拥有了最直接有效的权力,原有的绿环受到土地市场开发冲动的巨大压力。但到1980年代初,官方批准的绿带范围已经达到4300平方公里,宽度约20-25公里。
绿环政策1947年英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更为绿带的实现提供了法律支撑。《城乡规划法》通过开发权国有化提升了规划的执行力,土地的开发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土地若不开发或规划许可未获批准,所有者无收益,政府也不补偿;如果获得规划许可,开发方需要将土地增值收益的一部分上缴或回馈社会。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绿带规划不再需要以购买土地的高成本方式来实现。在1970年代中后期,整个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刺激经济复苏和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在促进内城更新和外围就业中心发展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在绿带内局部放松管制的意图非常明显,如支持绿带内的环伦敦公路M25及其他道路和公用设施的建设,要求释放部分土地进行住宅开发等。到了1980年代,大伦敦的绿环由60多个地方规划机构管理,而由地方政府按照绿带政策进行管制的土地则更多。
研究进展1、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
都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是城市功能不断向乡村地区拓展,城镇、村庄和自然环境不断交融的过程。这是城市人文与乡村乡土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同时也是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不断融入城市的过程。这种城乡功能交互发展的结果,即形成了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既是城镇组团外在功能的延伸,同时又有部分深入到城镇空间内部,并与城镇其它功能空间密不可分。因此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自然山水环境在都市地区延伸,这类绿色空间既是都市区空间组团的绿色屏障,又是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外在延续。二是城市多元功能生长的载体,该类地区是在既有城市生活、生产功能基础上,融入休闲、文化、特殊服务功能,此外也有城市生产功能的升级拓展和高档生活空间的延伸。三是作为城乡景观空间的纽带,即体现出都市化的功能区特征,又具有都市农村特有的乡土景观风貌和田园风光,但该类空间会不断根据城市功能扩展的而不断改造和重塑。
城市绿环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由基本功能空间单元组成,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都市地区的生态本底环境,主要包括大气、土壤、河湖水网、植被和动物生态群落等。此外,由于城市周边往往分布大量经过人类改造的农业地区,因此农田格局也是重要的生态本底条件。一般的,生态本底优良的河谷地带、水网密集的湿地、浅山地带是最容易吸引开发建设的区域;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又体现出生态多样性价值,应加强保护。第二类是城乡的人文要素空间,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市镇、历史古村落、分散的文物遗址等;包括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包括文化创新空间、特质文化博览园;此外也包括因现代服务 业郊区化发展形成的郊区商业、娱乐场所、特色服务功能区等。第三类是以郊区休闲功能为主的空间单元,主要包括体育与健身空间、生态宜居村镇、旅游度假区,也包括风景林地、休闲农业区等。特别的,对于具有上千年农耕文化沉淀的村落,保护整个区域城乡居民点的原生风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如成都平原地区的林盘,是川西地区传统民居、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载体。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分类:都市人文或生态核、郊区型休闲空间、城乡过渡景观带、远郊型生态空间、区域绿道等。
规划建设相对于从构建绿色空间格局或控制生态、农业底限等出发而设立的城市扩张最大边界,绿带、城市增长边界等紧缩性控制手段对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北京政府在2003年提出建设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上海学者提议将“环城绿带”扩展为“城市开敞空间环”,都是对绿带政策在本地实施的初步探索。
武汉规划建设区域绿环。
武汉周边将建20公里“区域绿环”,未来武汉周边将被平均宽度约为20公里的“区域绿环”环绕。依托城市圈“两山两水一片”的生态大格局,以市域周边的梁子湖、斧头湖-西凉湖、刁汊湖、野猪湖-王母湖、涨渡湖等水系,以及木兰山、将军山等山系为基础,构建平均宽度约20公里的区域生态环,打造融生态保护、风景游赏、现代都市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维育环”、“郊野游憩环”、“农业保障环”、“美丽乡村环”。与此同时,我市六大绿楔又将武汉与城市圈生态网络连通。大东湖生态绿楔将主要保护涨渡湖湿地、道观河风景区、将军山森林公园等区域,与东北方向大别山生态屏障相联系;武湖生态绿楔保护武湖地区、木兰生态旅游区,与北部大别山生态屏障实现贯通;府河生态绿楔保护柏泉地区、府河湿地以及东西湖巨龙湖地区、黄陂童家湖地区,与孝感地区的王母湖、野猪湖水系贯通;后官湖生态绿楔保护九真山森林公园、嵩阳森林公园、索河风景区,与西部江汉平原生态系统相联系;青菱湖生态绿楔保护鲁湖、上涉湖、斧头湖湖群集聚区,与沿江生态系统相贯通;汤逊湖生态绿楔重点保护梁子湖区域,与鄂州、黄石方向梁子湖、红莲湖、幕阜山系实现连通。成都建设
环城绿地建设。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规划范围包括了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构成的控制区。到2020年的环城绿地面积达到2.5万亩。长沙环城绿带建设。
长沙环城绿带东起莫家坳,北至浏阳河,全长22.5公里的长沙首段环城绿带将有望在2016年底建设完工。按照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品质推进三年造绿项目的要求,借鉴深圳深南大道的经验,力争在绕城线以及快速路沿线两旁构筑宽100米以上绿化带,并将环城周边山林纳入环城绿带建设范围,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的景致。环城绿带生态圈岳麓区段一期建设范围为长潭西与三环互通至含浦大道2.3公里,设计面积31万平方米,总投入2.7亿元,将建设成两型示范带、宜居生态带、富裕产业带、美丽风景带、快乐休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