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水镇这块远域荒疆之地,历来都是遵义县的一部分。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平播后,实行“改土归流”,遵义县置13里,泮水镇属遵义县沙溪里,属四川管辖。
1728年(清雍正六年),废里设区,泮水镇为西三下区。
1913年(民国2年)废甲设保时,泮水镇属遵义县第十二上区。
1936年(民国25年)泮水镇属遵义县第七区。
1941年(民国30年)实行“新县制”时泮水划为镇,属鸭溪区。
1949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县委批准建立中共遵义县第七区人民政府时,泮水镇属第七区。
1950年,调整行政区划,泮水镇属第十七区。
1955年十七区改称为泮水区。
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时,泮水区划出洪关、河堰、茶堰、马蹄4个乡后,撤了泮水区,成立了泮水镇人民政府,下辖22个自然村,2个居民委员会。
2007年,泮水镇辖8村1社区。
2016年3月,国务院同意贵州省遵义市撤销遵义县,设立遵义市播州区,泮水镇属遵义市播州区。
1958年撤乡建泮水公社。
1962年拆分为泮水、永定、白鹤、西安公社。
1984年改置泮水镇及永定、白鹤、西安3乡。
1992年9月,实行建镇并乡撤区。1镇3乡合并置泮水镇。马蹄乡从泮水区拆分出去,建立马蹄镇。
2016年4月5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国务院对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遵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黔府呈〔2015〕31号)作出批复,同意撤销遵义县,设立遵义市播州区,以原遵义县(不含山盆镇、芝麻镇、沙湾镇、毛石镇、松林镇、新舟镇、虾子镇、三渡镇、永乐镇、喇叭镇)的行政区域为播州区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镇人民政府驻地泮水,镇上人口约2000人。辖1居委会、22村委会。1949年为泮水、永定、白鹤、西安等乡。
辖8村1社区,192个村民组,下辖村22个,分别有:红星村、永定村、遵金村、河坎村、绵羊村、阳堡村、海坪村、纸厂村、长寿田村、云合村、永合村、喻河村、西安村、中坪村、英勇村、阳落村、青丰村、石关村、联盟村、花水村、中渡村、泮水村。
2011年末,泮水镇下辖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永安社区,青丰、西安、联盟、中坪、纸厂、遵金、水定、喻河;下设8个居民小组、18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9年10月,泮水镇下辖2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永安社区、西安社区,青丰村、喻河村、中坪村、遵金村、永定村、纸厂村、联盟村。镇人民政府驻永安社区莫家湾路6号。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泮水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2′,北纬27°28′,平均海拔870米。
地形地貌泮水镇地处大娄山主脉斜贯处,北靠洪关山梁,南濒偏岸河畔,地势北高南低,向南倾斜。最高峰啄子崖位于孙家大林,海拔15551米;最低点位于各门塘,海拔870米。
气候特征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镇北以大娄山为屏障,有较为丰富的牧草和树林,南面有长达28千米的偏岩河环抱,形成了“北草南水”的优越自然环境。年平均日照时数1137小时,平均气温14.6摄氏度,无霜期275天,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
水文泮水镇境内河道属乌江水系,过境河流偏岩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境南沿,外寨河、平桥河、黑水河为偏岩河支流。外寨河长13.2千米,流域面积54平方千米。平桥河长15.6千米,流域面积60.6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泮水镇主要自然灾害为冰雹、干旱。1966年,西安、马蹄公社遭冰雹,造成死亡8人,受伤7人,小季无收。1992年7—8月,连续干旱47天,造成水稻、玉米、烤烟大部分枯死,经济损失200万元。
自然资源约113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165998亩,耕地面积27208亩,退耕还林面积3296亩,人均耕地0.69亩。沼气池2190口,有水库4个(红星、解放、石关、长征),山塘75口。
人口民族2011年末,泮水镇辖区总人口4061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782人,城镇化率9.3%。另有流动人口17754人。总人口中,男性21275人,占52.4%;女性19340人,占47.6%;14岁以下9113人,占22.4%;15—64岁24494人,占60.3%;65岁以上7008人,占17.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9318人,占968%;有苗、彝、土家、仡佬、瑶、布依、壮等8个少数民族,共1297人,占3.2%。2011年,人口出生率8.3‰,人口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长率-1.7‰。?
截至2018年末,泮水镇户籍人口有41702人。
全镇常住人口28802人[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汉、苗、彝、仡佬等民族。
承包人口26984人。
经济综述2011年,泮水镇财政总收入953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81万元,企业所得税4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85元。?
2018年,泮水镇有工业企业243个,其中规模以上有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个。
2006年以来“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党政一班人同甘共苦、精诚团结、与时俱进、奋力拼搏,紧紧围绕“十一五”提出的战略目标,以强镇富民为宗旨,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社会政治稳定为基础,率领全镇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励精图治,共同奋斗,圆满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第一产业泮水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6640吨,其中水稻3142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2011年,油菜种植面积12585亩,产量1600吨。
泮水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0700头,年末存栏2635头;羊饲养量2000只,年末存栏2200只;牛饲养量3968头。2011年,生产肉类2447吨,其中猪肉2004吨,牛肉403吨,羊肉40吨。
截至2011年末,泮水镇累计造林40900亩,其中防护林930亩,经济林115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6万株,林木覆盖率41.6%。
2011年,泮水镇有大型农业机械1499台(辆)。
第二产业2011年,泮水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职工15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6亿元,年销售收入6.7亿元。?
第三产业金融业
2011年,泮水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469.4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亿元,比上年增加2400万元。?
邮政电信业
2011年末,泮水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87千米,投递点43个,乡村通邮率9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18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12万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0.58万件,征订报纸0.08万份、期刊0.06万册,业务收入31万元。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450门,固定电话用户323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70%;移动电话用户3710户;光缆线路总长55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850个,宽带接入用户84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02.03万元。
社会泮水镇
2004年被列入全市30个首轮建设强镇之一。2008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51027万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32705万元,工业增加值482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180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4.9万元,为县下任务670万元的10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7元;发放涉农直补278万元;城镇化率38%;义务教育率99.85%;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96.63%。
教育2011年末,泮水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96人,专任教师14人;小学4所,在校生3473人,专任教师1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484人,专任教师7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主要学校有洋水中学。
2011年,泮水镇教育经费达210.7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10.75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7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5%,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科技2011年末,泮水镇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个,农业推广服务从业人员9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成员20个。?
文化事业继承了“重教兴文、教育兴镇”的儒家思想,积淀了厚重的农耕文化。
2011年末,泮水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2011年末,有体育场地2处,体育团体3个。每年定期举行的体育活动有职工运动会,企业职工运动会,春节篮球运动会,农民运动会。?
医疗卫生2011年末,泮水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4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98张。专业卫生人员23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13人。
2011年,泮水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53万人,参合率96.3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2.11‰、0.3‰、0.3‰。?
社会保障2011年,泮水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1户,人数263人,支出42万元,比上年增长35%,月人均133元,比上年增长70.5%;城市医疗救助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249人次,共支出11.25万元;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2972人次,支出10.3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50户,人数2153人,支出167.91万元,比上年增长14.8%,月人均64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97人,支出16.36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82人,支出14.56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2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023万元,救灾支出3505万元,比上年增长7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5人,安置义务兵、士官1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4.03万元。
交通地理邮政编码:563109
电话区号:0852
车辆牌号:贵C
泮水有便捷的交通,326国道横贯整个泮水镇,目前经过泮水镇的“杭瑞高速2015年12月31日全线贯通,(杭瑞高速途经城市:杭州-黄山-景德镇-九江-黄石-咸宁-岳阳-华容-常德-吉首-铜仁—遵义-毕节-六盘水-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瑞丽(口岸),全程3404公里。)
距遵义市火车站约1.5小时车程。
距遵义新舟机场约2小时车程。
距贵阳龙洞堡机场约3小时车程。
遵义是四川、重庆南下的主要通道,泮水仅1小时即可搭上这条通道出海。
2014年,贵广高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及重贵高速铁路开通,泮水踏入国内大舞台的速度将进入新时代。
文化泮水由来
泮水场是位于遵义县西,紧靠打鼓新场(今天的金沙县)的一个小乡场。根据遵义府志“孙志”记载:今场凡八十五,其中有泮水场,城西百四十里。
据泮水场中街万寿宫的古香炉下碑文记载,泮水场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八月,场址最先建于泮水河畔(据河侧古碑文记载今外寨河为泮水河)兴隆寺侧的松林堡处(现泮水镇遵金村),因场址地形三方有水,独北方无水,借“诗经”之典“思乐泮水”句,再加上此场建于泮水河畔,故取名为泮水场,其本意应为“畔水场”。又把“泮水”比喻为学宫门前的一条河沟,泮水人民必须越过这条学宫门前的河沟,才有大的作为。
泮水场建立已有400多年历史,保留了较多的文化古迹,是遵义县建场较早的文化古镇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土归流”后,遵义县置13里,泮水场是沙溪里一甲,隶属遵义军民府,属四川省。到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泮水随遵义县始划入贵州版图。
泮水场建立初,集市冷淡,不久又遭火灾,便下迁傅家坟侧店子上,更名为“永安场”,取永远安宁之意,但仍然赶不起场,且每逢场天都有人酗酒闹事,还屡出凶杀案,不得安宁。又迁至菜园子,场仍然不热闹。时有一地理先生说:“若要此场兴旺,必须再往下迁。”故再次迁至袁家大土。经过一段时间,此场逐渐热闹起来。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遵义知县罗存德举报清政府,泮水发现白铅矿,清廷派贵阳姬大人来泮水开办白铅冶炼厂,在炉沙堡(今青丰村官房组)、小海子(今喻河村小海组)建高炉50座,冶炼白铅,这消息传到四面八方,江西、四川、安徽、湖南等省商人来泮水贸易,日益增多。江西籍的傅文盛兴办起茶楼、酒店、饭馆、客栈、百货店,场后办起染织厂,土地垭建起酿酒厂,织布、沙器、火纸等手工业生产先后发展起来,泮水场日渐繁荣。因“泮水”之名颇富诗意,故仍沿袭“泮水”之名至今。
【诗经】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
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谩厌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讻,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
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1)泮(pan去声。音盼)水:水名。戴震《毛郑诗考证》:“泮水出曲阜县治,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泗。《通典》云'兖州泗水县有泮水‘是也。”鲁僖公修宫于其上,名为泮宫,行祭祀事:“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瞭宫。”(《礼器》)。因有《诗经·鲁颂·泮水》颂“鲁公能修泮宫”(《毛诗序》)能修文德之功。
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前泮水镇人杰地灵,山川秀丽,矿产丰富,是沙溪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人才出类拔萃,清代时考中进士3人,恩贡生1人,皇封为登士郎4人,皇封为文林部4人,府学士1人,文武秀才2人,文秀才9人,武秀才2人。
民国时期,泮水人才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任司令的3人,任军长1人,师长1人,团长2人,县长2人,黄埔军校毕业生6人,进入其它有名学府的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泮水镇有博士生导师1人,定居海外的动力专家1人,教授、副教授、硕士17人,省管专家1人,作家2人,名扬海外的书法家1人,中国一级画师1人,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级军衔的2人,团级干部3人,获中国人民解放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1人,获省级劳动模范的5人,副县长以上职务的3人,特级教师1人。如今,泮水籍学子遍布清华、北大、北航、复旦、南开等全国各大名校。
第一节 清 代
一、袁道晓
袁道晓(1754—1830),男,汉族,生于现泮水镇永安社区。
泮水袁姓前辈人是江西吉安卢陵人氏,其先祖袁龙辅是南京孝宗乾道年间驸马,官封正一品一殿将军。袁龙父子袁世盟生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自幼学文练武,才略过人,甚得朝廷重用,以军功封沿边巡检使。宁宗嘉定年间,袁世盟官升总制,督抚江淮兵马。当时播州所辖今习水、仁怀等地蛮夷起事反抗朝廷,赵筠皇帝下诏江南,封袁世盟为平南王,前往征剿,于端平二年(1235)师至仁怀边境,经多次激战,平定蛮夷。理宗嘉熙元年(1237),袁世盟因箭伤复发逝世,其家人、亲属和所部将士定居仁怀,后袁姓一部迁入泮水居住。袁道晓即系袁龙辅、袁世盟之后。袁道晓从小受到中原文化的教育,袁姓人又从江西吉安请来饱学之士教育袁道晓。袁道晓聪明好学,学业大进,“四书”、“五经”《左传》等无一不精。先后考中秀才、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北京参加会试,被取为恩贡生。青年时做过一段时间小官,后回泮水。道光十年(1830年)1月30日因病去逝,墓葬于现泮水镇永定村兴寨组白洞岩。他是泮水地方最早入学中举的人。
二、傅启绪
傅启绪(1803—1863)字心斋,现泮水镇永安社区人。
幼年时,得良师教育,勤学苦练,志向远大。道光十二年考中三甲进士,分发到吏部任主事,咸丰立帝后,受封奉直大夫。
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与天王洪秀全决裂,带领15万太平军西征。傅启绪闻讯后,立即启奏皇帝,请求返家乡泮水组织军队围剿石达开。咸丰帝准奏,并允许他带领任职于京城的胞侄傅从中,侄孙傅连楫到贵州,复令贵州总督田兴怒分拨清兵回泮水。田兴怒接旨后,将傅启绪二子傅怀忠、傅作忠(监生、千总)部下二千清兵点交傅启绪。
傅启绪于同年腊月,带领子侄、官兵回到泮水,并招募地方乡勇2千多人组成团练进行军事训练。
咸丰九年(1859年),石达开率太平军到黔西、打鼓新场(今金沙)一带休整,召开军事会议,征集粮草,补充军械,确定入川路线。贵州总督令吴安康率清军迎战太平军。吴好胜轻敌,未把太平军放在眼里,一开始猛攻猛打,结果被太平军伏击失败。田兴怒闻报,令傅启绪带兵援助,傅启绪接令后,兵分两路直赴打鼓新场。同年7月7日,对驻打鼓新场的太平军发起猛攻,并将在泮水特制的24门大炮同时向太平军开火,吴安康余部见援兵到来,士气大增,向驻守五里坡的太平军发起猛攻。傅怀忠、傅作忠带领敢死队冲入太平军指挥部,太平军抵挡不住,撤兵仁怀。
傅启绪回师泮水后,自筹资金于咸丰十一年(1861),在现泮水镇纸厂村土地丫修建“傅家寨”,每日投工二千余人。
1862年,石达开在四川涪陵大战失败,挥师返黔,自统大军取道仁怀鲁班场,作佯攻“傅家寨”。另一路由佐辅李福猷率领从遵义—鸭溪—西安直取“傅家寨”。同年9月2日夜,太平军偷袭“傅家寨”失败,交战受创。第二日,石达开从岩孔来到泮水,登上凤凰山用望远镜观察“傅家寨”,见寨上旗帜鲜明,寨墙坚固,传令部下“改日再来攻打”,率太平军撤往黔西。
太平军虽撤走,但石达开组建的苗教军,黄、白号军,不断发展,日渐强大,时常进兵攻打“傅家寨”。一次,傅启绪令傅启勋到岩孔探敌情,遭白号军围歼,傅启勋等二十几人死于岩孔。
傅启绪于同治二年(1863年)5月,病死于“傅家寨”。
三、傅怀忠、傅作忠
傅怀忠(1826—1863)、傅作忠(1827—1863)二人均是傅启绪之子,曾为监生、千总,都生于现泮水镇永安社区。
傅怀忠、傅作忠兄弟俩相差一岁,性格意趣相和,自幼形影不离,好学好动,机智过人,胆量超群,好舞刀枪。六、七岁时,双双进入傅家学堂。在傅氏的严格教育下,道光二十六年同去黔西州赴考,均考上秀才。至此兄弟二人更加情深义重,患难相顾。后弃文习武,投师三载,刀枪箭戟,马上马下,各般武艺精通。咸丰初年,二人赶赴贵阳参考,均中武举,并任职于省城,不久提升为千总。
咸丰七年(1857年),咸丰准奏傅启绪请兵抗击太平军。傅启绪从京城返回贵阳,贵州总督田兴怒将二位千总2千清兵拨交傅启绪带回泮水,又招募乡勇2千多人,由二人指挥训练,游击于遵义、沙土、大定(大方)、仁怀,并同傅启绪修筑“傅家寨”。
同治四年(1865年)春,兄弟二人在保卫“傅家寨”的战斗中,打死打伤太平军、农民义军六百多人,怀忠斩杀农民义军将领,清朝政府授予四品军功。5月,傅作忠斩杀太平军将领潘明杰,打败太平军,清朝廷授予五品军功。8月27日,刘坤山率农民义军攻破“傅家寨”,傅怀忠、傅作忠效忠清王朝,奋力抵抗,火药仓库爆炸,无法固守,最后被俘,不降,遭杀害。
四、傅连华
傅连华(1844~1873),现泮水镇永安社区人。
傅连华两三岁时即非常聪俊,言语流利,记忆力很强。五、六岁时,在母亲陈氏的教诲下,能背诵唐诗百余首,《三字经》、《百家姓》更是倒背如流。咸丰九年(1859年),傅连华14岁赴黔西州考取第一名补领秀才。咸丰十年(1860年),时年16岁的青年秀才傅连华被泮水父老一致推荐撰书灵主庙碑文,竖立于泮水下场口灵主庙前的大柏树下。
同治四年(1865年),傅家寨被农民义军攻破,傅连华随傅氏老幼逃出傅家寨,幸免一死。翌年秋天,傅允忠请兵平定农民义军后,得重返泮水。傅连华在胞叔傅允忠和良师的严格管教下,学业大进。同治六年(1867年),赴贵阳乡试中举人,同治九年(1870年)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贡生。同治十二年参加殿试考中进士。同年返乡祭祖,从京城至武汉,改乘木船西上,船经三峡地界,不服水土,身染痢疾,无医无药,死于船上。
第二节 民 国
一、潘国清
潘国清(1881.9—1936.3),字钦臣,男,汉族,原籍四川,四岁时随父亲移居遵义县西乡沙溪里一甲地名泮水场。
幼年在泮水场读私塾,18岁时到遵义求学,在数位名师门下学中国古代文学。1907年又进入遵义初级师范学校学中文,修业两载,取得优异成绩。1910年,被聘为《贵州公报》报馆主笔。同年4月,知府袁玉锡升任云南劝业道,潘国清跟随到云南,在袁玉锡公署办理文案。1912年,被选为遵义府议会员。1913年,在贵州国民军北防统带陈钟岳率兵驻遵时任统部一等编修。1918年,在胡忠相调任黔军第二师参谋长处任黔军总部一等编修。1920年,由四川省杨庶堪委任为壁山县征收局长。1921年,为保家乡平安任遵义县泮水区区长。1923年,随周西成军入川,抵綦江任总部一等秘书,拨入毛光翔旅部服务。1924年,在赤水毛光翔十二师指挥部任秘书。同年,周西成委任潘国清为古蔺县县长。6月到任,12月解组,仍调毛光翔部任秘书长。
1925年秋,毛光翔委任潘国清任大方县县长。毛光翔任黔军第三师师长时,潘国清在师部任秘书长兼主任。1926年,周西成到贵阳任省长,毛光翔带兵到赤水,委潘国清任赤水县县长。1928年在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军部任军法处长。1929年5月26日,周西成率军出征,并亲临前线督战,在镇宁县八棱桥中弹身亡。周西成战死后,1929年10月2日,毛光翔任贵州省主席,潘国清被推任委员,兼黔岸督销缉私局局长。不久弃官回乡组织编织土布。
潘国清在为官之时,除谨守廉、慎、勤三字诀外,还“不偏不傲,诸善调和,始足以尽其责......所官之地,兴利除弊,凡事求其心所安。”
二、王小南
王小南(1886-1959),今泮水镇永安社区人。
王小南毕业于遵义府中学堂,回乡后,从事家乡现代教育的开拓。1922年恢复泮水小学堂,任校长职务,在校任期8年,为学校初具新学规模起了奠基作用。
1930年,王小南辞去校长职务后出任毕节驻军第四独立旅军法政,历经易绍荃、宋醒两位旅长。后又任正安县县长,力求为百姓办好事。在此期间,他已厌倦官场生活,一次写信回家说:“在官场中所见到的,不作弊者,莫不两手空空,我是不慕名利之人,岂能在官场中乎,我决定辞职回家。”后调贵阳任审计科科长,一年后辞职回泮水。
回家乡后,仍时时关心着家乡的教育,经常为学校排忧解难。
王小南一生廉洁奉公,对国民党政治腐败,恶势力的猖狂极为愤慨。当时泮水小学堂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好教师刘资能,家无恒产,完全靠教书糊口。由于地方两派势力的较量,学堂成了他们争夺的据点,刘先生不肯依靠这些权势,终于被排解出校,未及一年即忧郁成疾,归家途中死去,在亲朋和学生的资助下草草埋葬。王小南当时给他写的挽联是:“生命太长,膝无子,囊无钱,寿短折于中
年,执教百感樱心,一贫送命。读书何用,墨难炊,字难煮,抱穷愁以毕生,莫怪班超投笔,秦政焚书”。这不是一般的挽联,是他对旧社会黑暗的控诉,对地方恶势力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的鞭挞。
1949年,王小南的学生潘名挥给他来信,信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希望他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支持家乡解放。他仔细阅读了毛泽东主席的《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他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后来参加遵义首届政协会,是遵义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1959年,王小南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3岁。
三、陈礼刚
陈礼刚,男,汉族,1916年10月生于遵义县西三区泮水场上水。幼年时,家境贫寒,未曾入学。1930年帮金沙县鼓新外寨李慕尧家放牛。1935年由李慕尧引荐在黔西羊场坝参加国民党部队,三年后提升为营长。1945年秋提升为团长。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被消灭和击溃,陈礼刚所带领的部队退到贵州安龙。这时,蒋介石部队整编,陈礼刚被提升为蒋介石王牌师师长,遂将妻子、儿女丢在安龙,独自跟蒋介石渡海到台湾。
陈礼刚到台湾几年后,被提升为军长,李登辉原属他部下。
1988年,回到贵州安龙,在大陆的妻子还健在,儿子长大,安龙县人民政府热情接待了他。1991年,陈礼刚因病去世,终年75岁。
四、王茂超
王茂超,男,汉族,1913年生于遵义县西三区泮水场上水,先在当地读私塾,次后到金沙平坝方伯鸾(清代进士)处求学。1939年在湖南省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毕业后在国民党十八军参谋部就职,不久又到贵州毕节专署任参谋。1947年调回贵阳保安二团任团长。
1948年在贵州盘县率部起义投奔共产党,部队移交共产党指挥后,回贵阳定居直到解放,解放后被选为贵州省一、二届政协委员。1997年病故于贵阳,终年84岁。
五、罗相培
罗相培(1907-1950),男,汉族,生于遵义西三下区沙溪里四甲地名簸落海黄泥堡。
幼年时在仁怀县长冈小学读书,后考入贵阳达德中学,在罗相潍的影响下,赴广东考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生。毕业后先后在国民党部队任排、连长等职。1934年又入国民党中央防空学校学习,1935年回贵州任贵州省军官教导总队区队长。1936年任贵州省保安第一团第三大队队长。1938年任贵州省毕节专员公署保安副司令。1940年任贵州省保安第四团团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还都南京,任南京警察厅保安警察总队长。
在解放战争中,由于国民党节节败退,国民党要加强云贵实力,1948年罗相培调贵州,任贵州安顺独三师师长。同年底,在贵州安顺地区率部起义,派参谋长赴贵阳开会,参谋长会后返回部队给罗相培假传会议精神,罗因此起义后又叛变。叛变后被解放军四处追剿,窜逃铜仁,遵义地区,在遵义县枫香坝和解放军交火,溃不成军。继后,又逃往仁怀、金沙等地。逃到大方县时,遭到了解放军的追击、围歼,罗相培走投无路,1950年冬天,在大方县瓢井区中箐乡一农户家自杀身亡。
六、罗相潍
罗相潍(1905—1950)男,汉族,生于遵义县西三下区沙溪里四甲地名簸落海黄泥堡,幼年时在仁怀县长冈小学读书,后赴贵阳考入旧制中学读书。再赴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参加过1926年的北伐战争。后到南京,分配在南京黄埔军校同学毕业生调查处任科长。1935年秋调回四川省中央军校任副主任。1936年春,又调回南京任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处股长。1939年抗日战争初期调回国民党峨嵋高级军官训练团工作。1940年任四川省雅安团管区司令。
1941年因其父亲罗治江病逝,家中无人料理,故请假回家主持家务。1945年在遵义国民党军官训练大队任副大队长。1947年秋到南京国民党国防监察局任检察官。1949年春返回贵州遵义簸落海老家。1950年冬天,由遵义监狱押送西安寨坛神庙,在狱中服毒自杀。
七、潘名挥
潘名挥,男,汉族,1912年生于遵义县泮水街上。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系中国民主同盟会员,贵州省政协四、五届委员,中国音乐协会会员,曾任川黔边区纵队政治委员,遵义军分区政治联络处交际科长,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贵州省音乐协会副主席,贵州省花灯剧团音乐设计副教授,剧团艺委会主任。
1947年秋,经朱石林同志介绍,他认识了当时派到贵州来的地下党负责人张立。从1942年到1947年秋,中断的地下党领导的关系,又重新接上。张立叫他负责联络工作,转交信件,接待外地来的地下党同志。
1948年,共产党人陈福桐被国民党逮捕后送往贵阳,潘名挥和地下党人施慕义取得联系,施慕义交给他的任务是设法打进贵阳《青年新闻》遵义办事处,作一名特约记者,探听敌人动向,借此与一些遵义的军、政界上层和中层人物接触,以后好作策反工作。在此期间,敌人特务组织对他监视很严。
1949年春,根据中央和西南关于地下社盟转团有关文件指示,潘名挥被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为保护好历史名城遵义,刘兆富、幸必泽、潘名挥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川黔边区纵队司令部”,潘名挥任政委。组织分配给他的任务是策反第二绥区主任吴剑平,军阀柏辉章,275师参谋长李益昌。
1949年9月,遵义城内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危机四伏,谣言四起,市民一日数惊。反动军阀对潘名挥下了“必杀令”,“抓到潘,就地正法”。潘名辉机智地与敌周旋,这时的遵义军阀王家烈、陈铁、柏辉章、吴剑平等屯兵城外,负隅挣扎,思想混乱,准备孤注一掷:对遵义实行“三光”,炸掉遵义电厂和乌江大桥向西逃窜。解放军为保护历史名城,投鼠忌器,一直未发动军事攻击。
在这危急关头,潘名挥毅然接受了与军阀谈判的任务。在未谈判前,他首先找到李益昌的侄儿李锡桐打开缺口,李锡桐的爱人王俊义,岳父王筑生也出了大力,先作好了李益昌的工作。谈判那天,当潘名挥走进公馆时,王家烈一看不是什么军方要员,惊诧地问:“年侄,怎么是你?”(因潘名挥的父亲潘国清和王家烈曾同是周西成幕僚,交情不错,潘名挥认识王家烈,王家烈也熟识潘名挥,故称潘为年侄。)潘名挥淡淡一笑,平静地说:“不错,是我。”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潘名挥扫视在座的有军、师长六七个,坐下后,心平气和地给他们分析了形势,交待了党的政策,晓以大义,陈说利害,劝其起义。可王家烈、柏辉章、吴剑平等怕共产党秋后算帐,举棋不定;同时怀疑潘名挥的代表身份。王家烈对潘名挥说:“希望和共军的负责人作实质性谈判。”潘名挥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我就是!”众军阀瞠目结舌,一下子全站起来了。潘明挥即示意大家坐下,再次庄重宣布:“我就是谈判的全权代表,乡里乡亲,相识相熟的,不必拘束,继续谈!”潘名挥提出三条:1、要保护遵义城人民生命财产不被烧、杀、抢;2、保护遵义的粮仓、弹药库、医药库、印刷厂、电厂不被破坏;3、保护乌江大桥不被炸毁。前两个条件,柏、李按条件照办,只是乌江大桥当时是川军四十军军长坚持要炸,潘与吴在谈判会上发生了分歧,继由张肇奎出面调停,炸一孔、留一孔(最后只炸了桥栏杆)。吴、柏、李提出的条件是要“起义”的名义。潘名挥代表地下党组织答应了这一条件。后来,他们三个到贵阳开会,与全省其它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一起,在《贵州日报》上登报通电起义。
遵义是黔北重镇,国民党多年在这里加强反动统治,特务组织很多。有黔北督导区,军统黔站遵义组,遵义邮电检查所,遵义专区联络参谋,西南特别党部遵义行动组,宪兵特高组,交通警察第五总队,特种汇报会议等8个之多。遵义军、警、宪联合稽查处,基本上聚集了各个方面的特务,共有六、七十人枪,因为主任李厚德读遵义师范时,参加中共,受杨天源领导,参加中共外围群众组织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又和潘名挥在一起,所以潘名挥对李厚德直接提出迎接解放立功的事,李厚德开始举棋不定,后潘明挥向他讲了共产党的宽大政策,只要停止作恶,共产党就宽大处理,如果顽固不化,就是死路一条,最后李厚德率部起义,投向共产党。潘明挥又委托曾宪云去争取了宪兵特高组遵义负责人王琦(王也是军统特务,还掌握了一点兵力),王琦也率部起义。潘名挥还设法给60多名特务交待了党的政策,劝他们不要去当土匪,危害人民。军管会来遵义后,潘名挥请示了上级,亲自带领这60多名特务去专署公安处自首,交待问题。除此之外,又与陈福桐、曾宪云、罗泽民联名写信,去争取了军统贵阳站站长钱霁林前来投案自首。
保卫遵义,和平解放遵义,关键的一步棋,是对张肇奎的争取。张肇奎是防共大队指挥,驻军遵义。“川纵”刚成立,幸必泽得到消息,通知潘名挥说:张肇奎正召集他的“防共自卫大队”的主要成员在“社会服务处”开会。会上说“要把他们的队伍拖到鸭溪去”。这样,敌人等到张肇奎及其部属走后,好对遵义进行罪恶的“三光”政策。幸必泽要潘名挥设法争取张肇奎,望他留下来稳住人心。潘名挥立即找高允夫去社会服务部,通过森严的门禁找到张肇奎,向他说明了党组织劝他起义。张接受了争取,愿留城中为党工作。
1949年11月20日,刘兆富、幸必泽、潘名挥已布置好保卫遵义的工作,并用“川纵”的名义出安民布告,内容是根据“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的精神拟定的,署名是司令员任魂(刘兆富化名),副司令员詹周(幸必泽化名),政治委员潘名挥。
1949年11月21日,遵义和平解放。老百姓一觉醒来,遵义已改天换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人民举行了热闹的欢迎仪式。解放军不耗一枪一弹,历史名城遵义就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潘名挥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革命斗争12年,为保卫遵义粮仓、遵义电厂、医药库、弹药库和乌江大桥、和平解放遵义作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后,潘名挥在遵义军分区政治部任交际科科长。1950年,全家迁居贵阳,潘名挥以“军代表”(县团级)、“艺术科主任”双重身份被派到贵阳师范学院工作。他脱下军装,弃武返文,在全省范围内聘集师资,共同创业,建设新的贵阳师范学院。
1957年,贵州省花灯剧团创建,潘名挥承担了创作室主任一职。他苦干实干,踏遍了贵州“四路花灯”的流传地遵义、铜仁、印江、石阡、都匀、独山、安顺、普定等县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背着简陋笨重的录音器材,爬山涉水,搜集花灯原始素材,整理、编辑刊印了《贵州花灯资料研究》1-4集,《岑子明花灯唱腔集》,《采新台》还上了贵州省中小学音乐课乡土教材。
潘名挥又同孔成宇、张秉雄共同努力将民间小调的花灯,发展成为具有角色唱腔的贵州地方剧种,编排演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七妹与蛇郎》、《哑姑泉》、《女飞行员》、《卢大用》、《平凡的岗位》、《三里弯》、《巧遇计》、《岗哨》、《打舅娘》等大型花灯剧。如今,花灯剧团上百个卷宗袋里的资料,90%是潘名辉的创作,堪称贵州花灯剧团的“开山祖师”。
1992年,省文化厅拨专款给花灯剧团举办“潘名挥先生从事艺术事业50周年纪念”活动。80高龄的潘名挥观看了自己创作的《铁路修到茶山下》、《高坡顶上住一家》、《牵牛郎郎要娶亲》、《梅花》等作品,又听了由陈福桐作词、李传佳谱曲的颂扬潘名挥献身革命艺术的歌曲,全场充满融融真情,暖暖爱意。潘名挥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1994年8月,潘名挥因病医治无效在贵阳逝世,享年82岁。陈福桐在挽联上写着:“诚以处世正以立身静以养性垂老躬行益坚;乐可和声歌可励志剧可化群毕生从之不懈”。高度概括了他革命的艺术的一生。
八、杜传一
杜传一,曾用名杜贯一,汉族,生于1923年1月,山东省范县斯区杜家村人。家庭出生贫寒,1943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4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范县五区武装干事,反攻营排长,临城六区武会主任,江西省余热山县武装干事。1949年8月西进任贵州省遵义县一区板桥镇镇长;1950年2月至1952年8月,任遵义县六区(鸭溪)区长;1950年9月至1952年底任遵义县第十七区(泮水)区长兼政委、副民委;后历任遵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委员;贵阳市修配厂厂长;贵阳市南明区委工业部部长;贵阳市南明区委副书记、书记;中共贵阳市城市街道工作部部长。
杜传一同志1946年10月在山东河洋县六区因孤身深入敌穴侦察有功,受通报表扬。1946年至1947年间,五次突围成功,当过五次模范。1949年12月在遵义县板桥镇独战群匪负伤受通令表扬。杜传一同志是泮水区委第一任书记。
第三节 金遵特支地下斗争时期
一、余辉烈士传略
1949年12月4日,遵义县泮水区临近解放。就在这长夜即将逝尽,光明已经到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川南地下党金(沙)遵(义)特支书记余辉,不幸被国民党贵州保安旅罗相培残部杀害,壮烈牺牲在遵义县泮水区洪关坝。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奔走川南、黔北、黔西,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泮水区人民缅怀先烈,于解放后在泮水镇为余辉烈士建墓立碑,永远纪念余辉同志。
余辉同志一生勤于党的事业,为遵义县人民的解放洒尽了满腔热血。余辉烈士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遵义人民心中,余辉英名永垂不朽!
二、陈益诚
陈益诚(陈以承),男,汉族,四川省内江人。1926年由舒祖述介绍加入共产党,系中共川南地下党党员,担任叙永、古蔺特支委员。1944年7月,中共川南党组织负责人派陈益诚从赤水转移到金沙茶园建立党组织,指定陈益诚为负责人,建立中共茶园支部,担任支部书记。1945年,陈益诚转到遵义县马蹄扶持小学执教,和刘建东一起开展地下党活动。1946年2月,中共川南党组织通知陈益诚到重庆学习,同年4月调回四川古蔺大林区苏家坝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党工作。1947年,中共川南党组织负责人廖林生再次派陈益诚来到遵义县马蹄,传达中共中央《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的指示,陈益诚仍任茶园支部书记。1948年,陈益诚在西安开药铺,作为地下党联络点,发展的地下党员有程奠平、王恩智、马文儒、李辉、李桂权、阳泽文等。1949年1月,中共川南地下党批准建立金(沙)遵(义)特支,陈益诚担任书记。同年3月,陈益诚被组织调回古蔺负责大林、太平渡的地下党组织发展工作。1949年在四川古蔺县中心县委组织工作,直到解放。
三、刘建东
刘建东(又名刘作辅、刘跃东、刘育群),四川泸县人。1938年由冯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川南地下党党员。1944年3月,根据川南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将刘建东从赤水转移到金沙县茶园隐蔽工作,后受遵义县马蹄扶持小学校长马文儒聘请到扶持小学任教。1944年7月中共川南党组织负责人廖林生派中共党员陈益诚、邓应祺从赤水转移到茶园建立党组织,指定陈益诚为负责人,就地开展活动,组建中共茶园党支部,刘建东担任茶园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安排刘建东要设法将陈益诚从茶园转移到马蹄。1945年,陈益诚从茶园转移到马蹄,二人在教学中对学生深入浅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发展地下党员。扶持小学停办后,刘建东转到马蹄中心国民小学任教,陈益诚到重庆学习。马蹄赵应中邀刘建东加入国民党,刘建东将这一情况向在古蔺的陈益诚书记作了报告,陈益诚同意他加入国民党,取得开展斗争的合法身份。1947年,余辉从古蔺转移到遵义县马蹄中心国民小学同刘建东一起开展地下党活动,余辉任组织委员。1948年,中共茶园支部因形势发展需要,决定设点联络。陈益诚便在西安街上,以开中药铺作掩护,建立起党的活动联络点。余辉到安底致用中学,刘建东到安底致用小学。1949年1月,经中共川南党组织批准,将活动在遵义县马蹄的中共茶园支部扩建为中共金遵特支,特支书记陈益诚,组织委员余辉,宣传委员刘建东。同年3月,陈益诚调回古蔺。中共川南党组织负责人周平明确余辉为金遵特支书记,刘建东为组织委员,熊加林任宣传委员。解放后,刘建东被党组织调到毕节地区纳雍县任县长。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节 军 队
一、刘龙光
刘龙光,男,汉族,1948年10月生于遵义县泮水镇永定村田湾组。
1965年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6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70年提干,先后任某部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1981年起历任某师参谋长、某部团长。1983年起先后任某部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94年起任某部副军长。2003年至今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大学文化,曾先后毕业于四川成都政干校、北京军事学院、北京国防大学和长沙科技大学。
二、兰显忠
兰显忠,男,泮水镇联盟村人。毕业于北京军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三、王绍洪
王绍洪,男,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50年5月出生于遵义县泮水街上。先后就读于泮水小学、鸭溪中学和贵州广播电视大学。1968年至1971年8月,先后在泮水公社上山下乡当知青,参加乌江渡发电厂建设。1972年12月应征入伍,在武警兴义公安消防中队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197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3月复员退伍至1993年6月,先后在遵义县知青办、编委办、劳动人事局、体改委、高坪区(“建并撤”后改为高坪镇)工作,历任工作员、劳动人事局干部股股长、副局长、体改委主任、区(镇)党委书记。1993年6月至1996年10月,任中共遵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6年11月至2000年11月,任县委常委、遵义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2000年12月至今,任中共遵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曾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预备役师一团副团长(中校军衔)。
工作之余,还勤奋笔耕,先后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四、熊元寿
熊元寿,男,汉族,1954年2月生于遵义县泮水区洪关乡联心村。中共党员,现泮水镇畜牧站退休职工。
1976年11月应征入伍。1979年2月在云南昆明军区十一军三十三师九十九团七连任副班长。
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1979年2月17日,九十九团七连奉命攻打平顶山右侧无名高地。无名高地地形险要,山高坡陡,杂草丛生,地雷密布,是平顶山1132高地的前沿阵地,是敌人重点设防区之一。连长一声令下,攻占无名高地的战斗开始,战士们爬在地上,拉着野草匍匐向上隐蔽前进,当接近敌阵地50米处时,被敌人发现,越兵调集所有轻重武器,对七连实施严密封锁。子弹像雨点般地从战士头上身边呼啸而过,有的战士中弹牺牲,前进受阻,情况十分危急,战士们焦急万分。熊元寿心如刀绞,怒火燃烧,决心拿下敌人火力点。他率先猛冲,就在这时,敌人一颗手榴弹在熊元寿侧边爆炸,一块手榴弹片深深的扎进了他的右肩部,血往外流,可他不顾伤痛,两眼迸出怒火,翻身跃起,冲到敌阵左侧,低势运动到敌火力点前,两个狡猾的敌人发现了他,正要开枪射击,班长赵志斌一梭子弹从左下方向敌扫去,压制了敌人火力,二敌应声倒下。班长的这一举措给熊元寿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忍着剧痛猛地站了起来,端起机枪,两个点射,击毙了敌机枪手和一个手持冲锋枪的敌兵,随后又端起机枪在敌阵地上左冲右杀,打乱了敌人的阵地,这时七连突击排乘乱直入敌阵,迅速占领了无名高地。
这次战斗,熊元寿击毙敌机枪手1名,敌兵2名,缴获机枪1挺,冲锋枪1支,第一个冲上坡,为部队夺取1132高地和平顶山高地建立了立足点,打开前进的道路,减少了七连的伤亡,为这次战斗胜利立下了一大功劳。随后又投入了攻占1132高地和平顶山高地的战斗,一直冲在前面,为后续部队开路。进攻战斗结束,部队转入防御,敌人多次进攻,熊元寿和战士们一起坚守阵地,有些同志牺牲了,他奔跑在阵地上,一会儿甩手榴弹,一会儿打机枪,一会儿打步枪,继续守住阵地,打退敌人进攻。
熊元寿在平顶山战斗中,冲得快、打得猛,在右肩受伤的情况下,英勇顽强,孤身入敌阵,浩气丧敌胆,表现了他不畏强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十一军三十三师党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并记一等功。
熊元寿在平顶山战斗前,由于他一直学习认真,埋头苦干,还利用休息时间为连队做了二百多根木凳,曾先后受连、营部奖励6次,荣立过三等功2次。
第二节 学术及工商经管
一、胡甫正
胡甫正,男,汉族,1960年5月3日生于遵义县泮水镇永定村阳落组。1966年9月在金沙县永安镇永安小学读书,后转遵义县泮水镇阳堡小学学习。1971年7月毕业考入泮水中学。1977年7月毕业,毕业后留校代课一年,1977年12月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系流体动力控制专业,1981年12月获学士学位。
1982年3月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自动控制系流动力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4年3月获硕士学位。1984年4月至1990年9月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自动控制系讲师,工作6年多,完成了好几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撰写了7篇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论文,其中:《计算机语言研究》和《力学理论探索》两篇文章发表在美国一家权威杂志上。正是这两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论文,为他带来了重大转折。这两篇科研论文被英国巴斯大学校长发现后,胡甫正1990年10月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巴斯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博士研究生,1994年6月被授予博士学位。他在巴斯大学刻苦研究,在博士生中频频领先,特别是他的发动机研究成果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博士生生涯一结束,就被加拿大特斯马国际汽车研究设计公司看中,作为技术移民到该公司工作。由于他工作积极肯干,技术水平领先,很快被提任为该公司高级设计室主任工程师。1995年9月获得加拿大“专业工程师”执照,并成为加拿大专业工程师协会会员。1996年成为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会员。1999年7月加盟麦格纳任高级工程师,负责汽车动力系统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他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杂志上共发表论文21篇,获3项发明专利,4项特批专利。
胡甫正生于大娄山中段啄子岩下的阳落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虽在异国他乡,但日夜思念着泮水山山水水、乡亲父老。他成功了,走出国门,走到了一个能为中国人争光的地方。他是泮水中学的骄傲,泮中学生的楷模。
三、傅同良
傅同良,男,汉族,1958年生于遵义县泮水镇纸厂村,1975年毕业于泮水中学。1982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贵阳市农业实验中心主任、书记,兼任贵阳市种子公司总经理,贵阳市种子学会理事长,贵阳市政协委员。
1993年获贵州省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评为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2004年被评为贵阳市2004—2008特殊年度专业技术带头人,同年被评为享受贵阳市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管专家。
四、唐锡彬
唐锡彬,泮水镇西安村人,1964年生,曾就读于泮水中学。
1981年考入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物化勘探总队工作,1993年考入中南大学攻读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到贵州电力设计院工作至2006年。现为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分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贵州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五、胥思勤
胥思勤,女,1972年5月出生于遵义县泮水镇西安街上。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在遵义县一中高中部学习;1990年9月至1994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4年8月至1996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303工厂地质处工作,助理工程师;2002年9月至2004年在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2004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后,进行科学研究。
六、张本光
张本光,男,汉族,1954年2月14日生于现泮水镇永安社区。
1967年,泮水小学毕业。1970年,泮水小学附设初中毕业。1972年,遵义县一中高中毕业。1977年,贵州省农学院林学系大学毕业。1977年至2006年,在遵义市林业园林绿化局工作。
1983年起,开始写作新闻、通讯、散文、诗歌、专业学术论文等各种类型的文章,先后有近200篇文章在全国四十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
第三节 书画艺术
泮水是沙溪文化的发源地,沙溪文化的代表形式是书画艺术。泮水人酷爱书画艺术,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造诣都很高,成名的书画家也不少,这里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介绍。
一、刘朝元
刘朝元,男,汉族,1923年生于遵义县西乡沙溪里一甲地名泮水场中街。1930年就读于泮水初高两级国民小学,1937年就读于金沙职业中学。1940年毕业,1941年参加工作,在金沙县政府当秘书,一年后改任科员。1947年,回遵义县泮水镇公所任文化主任。两年后,到遵义县芶江乡任乡长,直到解放。1984年退休,回归泮水。
刘朝元自幼就勤学书法,曾先后临习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名家书贴,及张旭、怀素、王羲之草书、暨汉魏碑体,能书写各大家书体,最擅长于草书和甲骨文。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书法展,获奖多次,在书法领域里取得杰出成就,多件作品被收录入雨枫主编的大型书画选集《中华当代书画艺术集锦》中。同时,被收录的作品在首届“中圣怀”中国书画展览中荣获优秀作品奖。2002年,刘朝元的代表作品又被收录在张玉峰主编的《中华当代书画家大典》中。另外,中国书法联谊会将刘朝元多幅代表作在法国展出,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他的书法作品产量多,遍布于全国各省,并流传海外。刘朝元是我国当代百名书法大家之一。
二、
李秀锦
李秀锦,男,汉族,1978年9月生于现泮水镇遵金村永安组。
2001年6月,荣获遵义县第二届西片区艺术节书法比赛一等奖,绘画比赛二等奖。2001年7月荣获遵义县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书画作品展毛笔书法二等奖,美术三等奖。2007年二月,创作的书画作品在第二届“唐诗、宋词、元曲”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2007年三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
现为遵义中国书画印研究会高级会员。第四节 泮中优秀学子录 泮水中学建校已经五十年了,风风雨雨走过了半个世纪。几十年来,泮水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由于时间仓促和年代久远,很多优秀学子没来得及联系或已经无法联系,在此,我们仅选择其中方便联系的几个加以介绍,以为今天学弟之榜样。同时,为节省篇幅,前面介绍过的也不作重复。
一、赵福强
赵福强,男,汉族,遵义县马蹄镇人,1971年10月至1972年7月就读于泮水中学高中部,曾任遵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二、赵文武
赵文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12月出生于遵义县泮水镇青丰村梅子湾,现居北京市。
三、黄琴
黄琴,女,汉族,泮水镇人。2000——2003年在泮水中学学习,2003年以全县第二名的中考成绩从我校考入遵义县一中,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其他吴强
,男,汉族。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在泮水中学就读,1988年7月考入武汉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95年在该校取得硕士学位,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法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副教授。申鹏
,男,汉族。1988年至1994年在泮水中学初中部、高中部读书,1999年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2002年获贵州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留贵州大学任教。2006年9月到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朱德新
,男,汉族。先后在泮水小学、泮水中学读书,1980年考入武汉大学,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现在深圳某大学任教。朱德义
,男,汉族。先后在泮水小学,泮水中学读书,参军后,1979年在部队考入贵州农学院兽医系。曾任贵阳市武警部队副政委等职,现仍在解放军某部任职。周宗水
,男,汉族,先后就读于西安小学、泮水中学,2003年在遵义医学院取得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为遵义县医院副院长,2007年12月荣获“遵义县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邓世星
,女,汉族。先后在泮水小学、泮水中学读书。硕士学位。现任遵义医学院药学系讲师。古明镜
,女,汉族。先后就读于泮水小学、泮水中学,2004年7月,到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2006年9月,在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陈恩谦
,男,汉族。1968年起,先后在泮水小学、泮水中学读书,1978年考入贵州农学院农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到贵州省遵义农业学校工作。曾任遵义农校副校长,现任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2005年6月,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穆浩勋
,男,汉族,1984年至1987年在泮水中学初中部就读,1994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遵义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主要分管学校德育工作。获得荣誉2020年7月29日,泮水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