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尾凤蝶最大特征就是尾状突起特别宽大,内有两条红色翅脉(第三及第四脉)贯穿尾突,此一特征可与其它凤蝶做区别。成虫展翅约 9.2~10公分,雌蝶体型较雄蝶大,但雌雄蝶翅形状及色彩斑纹相同。前翅底色黑而略带褐色,后翅在中室附近有白色大纹,在外沿则有一排红色弦月型纹。台湾特产和中国大陆产的宽尾凤蝶非常接近。
相同处有:都具有宽大尾状突起,且有两条尾脉。
不同处有:后翅中室和附近呈白色,外缘各室、臀角、尾突上的红斑呈圆门形。雌蝶翅面较宽圆。
栖息环境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在浙江省龙泉地区只在海拔500米以上地带有分布,由于其食性比较单一,除取食木兰科的一些种类外还有樟科的檫树,所以其分布与寄主的分布相关,卵的孵化与环境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越冬代成虫5月产卵,月平均气温15.6℃;第2代成虫7-8月产卵,月平均气温21.3℃,9月产的卵孵化率很低,幼虫多数不能发育成熟,幼虫在气温低的阴雨天不取食。
分布范围宽尾凤蝶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2017年5月,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原华西昆虫博物馆)经过调查,发现曾经于青城山地区记录过的世界级珍稀蝶种宽尾凤蝶,由于地震造成的生态环境改变,又重返了这一地区。
生长繁殖卵期卵
卵圆球形,直径1.8-2毫米,表面光滑,初产时叶绿色,以后逐渐变成黄绿色、褐黄色,孵化前变成黑色。幼虫期宽尾凤蝶
一龄幼虫:头黑色,体黄褐色,随时间的变化体色加深,第3至第5腹节及第9至第11腹节背板呈灰白色,每节背板两侧具4根刺状突,排列4个纵行,前胸、中胸和第10腹节背板的1对刺状突较长。臭丫腺橙红色。二龄幼虫:体色灰黑、淡黄和灰白色相间,前胸背板和腹部两侧呈黑褐色,第7至第9腹节背板、侧板乳白色,第10、第11腹节短小,下弯,黑色,鸟粪状,刺状突退化,无明显突起。仅在前胸、中胸和腹部第10节背板有刺痕。
三龄幼虫:胸部背板和腹部背板两侧的黑斑处出现丝带状的白色斑纹,刺状突消失,仅前胸背板有刺痕。
五龄幼虫:体绿色,头缩小,前胸背板黑色,与中后胸分界明显,后胸背面中线两侧有一对明显眼状斑,斑块中央黑色深外缘浅,斑内具兰紫色短纹,中后胸体节愈合紧密,背板扩张呈三角形,胸腹部交界处明显向上隆起,孤形,腹部第1、第2节腹节背面有两个相连接的倒双峯状黑色斑,第4至第7腹节背板侧面具有相连的棕褐色不规则的斑块,并镶嵌黑边,第10腹节背面棕褐色,气门线以下棕褐色,腹部腹面和腹足棕黄色,趾钩3序中带,气门长椭圆形,浅褐色,臭丫腺乳黄色。
蛹期蛹
预蛹:静伏不动,各腹节逐渐缩短,虫体显著缩短,体色呈褐色,体形短棒状。缢蛹:体形粗壮,纺缍形,体表粗糙,褐色,长35-51毫米,宽8-11毫米,吐丝作尾垫,以暗黑色丝带环绕胸腹交界处,呈45°角悬挂在树枝上,头部前端两侧和上下侧向前突出,胸部背板有灰白色“凸”字形斑纹,与腹部背板灰白色斑纹相连接,腹部第4至第7腹节具铜绿色斑点,中胸背板呈棱形角状突起,后胸和腹部背板第1至第6节各具一对小瘤突,腹部分节明显;翅芽和喙伸达第4腹节中部,前足明显可见腹部未端尖削。
成虫期翅展115-130毫米。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脉纹清晰,翅脉两侧及后翅基部呈灰白或灰黄色;前翅前缘色深,中室内有数条黑色纵纹。后翅外缘波状,波谷红色,外缘区有6个弯月形红色斑纹,尾突宽大呈靴形,是本种的主要特征;有的中室端半部呈白色,故称“白斑型”。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窄小,骨化;尾突小而弯曲,具毛;抱器瓣宽大,近似长方形,长约为宽的1.5倍,抱器端圆;抱器内突周围强度骨化,有锯齿,但腹缘骨化程度弱而有1个大齿突。阳茎中部弯曲,两端宽于中部。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较长;交配孔宽大;前阴片侧褶痕宽,具齿突。后阴片两侧有尖齿突。囊导管膜质,很短而细;交配囊略呈圆形,囊突长,纺锤形,具很多横褶痕。
生活习性寄主植物檫树和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还有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 等。
幼时习性在广州(N 23°1′,E 113°2′)地区,卵期约为7 d,1 龄历期约为5 d,2 龄6~7 d,3 龄7~8 d,4 龄10~12 d, 5 龄13~17 d,预蛹期2 d,蛹期15~18 d.生命历期为58~69 d.幼期蜕皮有较强的规律性,常在上午进行,且常伴有体液的排出,在饲养过程中经常发生蜕皮时位置不合适而导致体液浸没气门致虫体死亡的现象。
孵化幼虫自卵壳顶部咬一圆形开口(直径约0.9 mm)孵化出壳,片刻后,取食卵壳,直至几乎不留残迹,随后爬离孵化位置寻找取食场所。1~4 龄幼虫蜕皮约1 h 后,取食几乎整个蜕,接下来静止约4 h 后开始取食叶片。龄期越小,其蜕皮前的静止时间与食蜕后取食叶片的间隔时间就越短.幼虫行动缓慢,个体之间和睦相处,无典型的群居性,具明显的拟态、警戒色等保护性状,低龄期与高龄期保护性状差异明显,1 龄幼虫具警戒保护特性,2~5 龄幼虫具拟态保护特性(其中5 龄幼虫还同时具有警戒保护特性)。
取食行为1~2 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叶片留有大小不一的食痕.3~5 龄幼虫食量大增,体长、体重增长也较快,常从叶缘取食深至主脉,后转移至叶缘重新开始取食,直至取食完约1/3 叶片后,方才转移取食场所.喜食叶片的中部,但极少见其取食叶尖部分;取食中等大小的成长叶,不喜食老叶、嫩叶。
休息行为休息时常爬至完整叶片(非取食过的叶)正面近主叶脉处,静止不动,无明显避光行为(封二图2-1),依靠自身的拟态以及保护色(警戒色)逃避天敌,休息后再爬至原取食叶片上继续取食。
化蛹老熟幼虫在停止取食后常爬离取食场所,当寻找到合适场所后,身体悬挂,静止不动,并慢慢萎缩,排出大量体液.部分个体往往因寻找合适的场所需爬行一整天,在野外常发现有部分个体爬行至寄主植物周边的建筑物或岩石上化蛹。
其他宽尾凤蝶的5龄大幼虫在受惊而翻出臭角时,还使三胸节鼓凸呈特大的三角形,配合其上的三大黑斑,形成毒蛇样的威吓姿态,籍以自卫。红角大粉蝶的5龄大幼虫在受惊时,能抬起虫体前五节,配合其腹面特具有的斑纹,酷似攻击前的眼镜蛇的姿态,恐吓外敌,籍以自卫。
宽尾凤蝶的低龄幼虫拟态鸟粪,末龄幼虫拟态毒蛇,蛹拟态枯枝。
鉴别特征刚破蛹成蝶
成虫前翅底色黑褐色, 后翅与之相同, 但在中室附近有大型白纹, 后缘则有成排之红色弦月形纹。此蝶与其它凤蝶最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其后翅尾突特别宽大,内有两条脉纹贯穿其中,此为其它种类所无之特征。雌、雄外形相似,但雌者较大。保护措施宽尾凤蝶幼虫取食木兰科树种的叶片,曾被视为害虫进行防治,这与蝶类保护构成矛盾,一边是保护,一边要防治,其解决的办法就是作为资源昆虫,进行人工饲养,进一步开发利用。
动物学史宽尾凤蝶是1889年由英国人在中国首次发现,后由美国蝴蝶专家Leech发表了这个种类,系中国特有的世界级珍稀蝴蝶种类。
主要价值研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宽尾凤蝶生存力的持续性,以及对蝶类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观赏:宽尾凤蝶体型大,色彩鲜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对蝶类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地位宽尾凤蝶
该种为台湾特产,极为稀有。成虫栖息时常平放翅膀,飞行缓慢,常作滑翔飞态,幼虫寄主于檫树。在乌来和台东都有采集记录。该种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有中国“国蝶”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