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故事典故
指桑骂槐故事典故,“指桑骂槐”的愿意是人指着的是桑树,而嘴里吐出来的却是骂着槐树的字语。在后来才逐渐地发展为一种高级的骂人艺术,下面来看看指桑骂槐故事典故。
“ 指桑骂槐 ”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是指用警告、诱迫等暗示手段达到统领部下和树立威信的一种谋略。这一计既可对外,也可对内。
“ 指桑骂槐 ” 为历史故事,故事的梗概为:
鄣国不战而降
齐桓公是春秋初期齐国的君主,他率领齐国军队南征北战,灭掉多个诸侯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任用管仲为上卿,大力推行管仲的改革策略,积极发展经济,使得齐国越来越强盛。 有一年,齐桓公想要攻打鄣国。
管仲说:“ 鄣国是小国,它与纪国相邻,是纪国的附庸国。纪国早在齐襄公的时候就已经被攻破,大王如今可以派武将王子成父率领大军巡视纪国,并显示出您打算攻打鄣国的样子,鄣国一定会因为畏惧而投降齐国的。”齐桓公听后,同意了管仲的建议。
于是,派大将王子成父带领三百乘战车来到纪国。在纪城外,王子成父大声说:“ 如今我们齐国国力强盛,齐桓公说的话周天子都会遵从。但是有些小国处在齐国的眼皮底下,竟敢目无齐国,这些小国如果再不醒悟,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
鄣国国君听说了王子成父的这番话后,知道他说的“ 小国 ”就是指鄣国,于是急忙召集大臣商讨对策。鄣国的大臣们一听齐国要攻打鄣国,都紧张万分。有个大臣说:“ 我们鄣国只是小国,没法与齐国抗争,不如投降算了。否则,鄣国如果被攻灭,鄣国百姓就要遭殃了。”其他大臣听后都表示赞同。没有办法,鄣国国君只好同意投降。
就这样,根据管仲的计策,齐国不用一兵一卒,就占领了鄣国。
指桑骂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