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场镇

时间:2023-12-01 17:24:20编辑:莆田seo君
历史沿革

宋、元代属新兴乡。

明、清至民国初属黄陇都。

民国十年(1921年),起属潮阳县第九区

1950年,属潮阳县第10区。

1952年,属第13区。

1956年,成立石船乡。

1958年,建石船人民公社。

1961年,改称红场人民公社。

1983年,改称区。

1986年,改为镇。

红场镇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红场镇位于潮南区西南部,大南山中部,东南连雷岭镇,西南与惠来县接壤,西北与普宁市交界,北至东北与仙城、两英镇毗邻。区域总面积68.0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红场镇均为山地丘陵区。

气候特征

红场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年降水量18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22℃,12月至1月份平均气温17℃—14℃,气候环境良好,雨量充足,水源充足。

自然资源

红场辖区内土壤属赤红壤,系大南山高丘地带,矿藏较多,瓷土、花岗岩、稀土矿等蕴藏量大、质量好,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红场年降水量2200毫米,水资源充足,辖区内的红场水库,总库容1900万立方米,分三级电站发电,总装机容量0.74万千瓦,年发电量2300万千瓦时,与全省联网。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红场镇共辖1个社区、2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苏林居社区。

红场镇区划详情苏林居社区仙田村伍田村巫字村虎空村水美村林招村高桂村大陂村大溪坝村迭石村潘岱村苏明村金埔村四溪村审者村水头村大輋村白坟村铁蜂湖村中村村老村村峰厝村后蔡村文化方言

红场镇本地方言是潮汕话

人口民族人口

截至2017年末,红场镇常住人口23351人。

截至2018年末,红场镇户籍人口38144人。

截至2020年末,红场镇常住人口28154人。[2]

经济

2003年,红场镇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50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17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610万元,农业产值3562万元;完成国地两税42万元,其中国税30万元,地税1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7万元;农村人年均纯收入1060元。

2008年,红场镇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954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65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83万元,农业产值5070万元,完成工商各税107万元,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1440元。

2018年,红场镇工业企业个数共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2家。

特色产业

红场是纯农山区镇,山地宜植林、种果,种植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主要品种有青梅、杨梅、茶叶、油茶以及龙眼、李、油甘、橄榄等。全镇果林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现有水果种植面积34620亩,其中,青梅种植面积12494亩(被汕头市定为青梅生产“示范基地”,被省列为“一乡一品”发展项目,青梅产品还被省确认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其它杂果22126亩。茶叶种植面积5900亩。

青梅

红场镇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全镇山地属半山丘盆地结构,地面平均标高180--250米,土层深厚,土质肥深,可耕性良好。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摄氏18--22度,12月至1月份平均气温17℃—14℃,是青梅开花结果的良好气候环境,并且雨量充足,水源充足。红场镇青梅种植历史悠久,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曾是普宁、惠来等地青梅品种供应区。目前青梅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年产量达750吨。现有青梅品种以白粉梅、台湾软枝大粒梅为主。广大村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加上近年来镇党政领导的重视,不时组织到外地学习参观,请技术人员、专家指导,栽培管理技术不断完善,为发展青梅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红场镇青梅种植历史悠久,由于种植果树历史长年代久,品种质量不佳,老化,管理技术落后,粗放等原因及市场不可预测因素的共同影响,影响种果积极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品种选择、栽培管理、采收上市等各个环节下大力气,使产品产量高、价格高、收益高。因此,要发展好红场镇的果林业,关键的一步是改良现有栽种果树的品种。

杨梅

1998年冬季,镇林业站从普宁引进了“大粒杨梅”植株100丛(均种于营养杯中),分别分发给大輋、苏林、水头、迭石、虎空、乌头厝等村种植户种植,并通过大力推广嫁接,现全镇“大粒杨梅”种植面积已达500亩以上。近年来已有种植户开始收获上市销售,该品种表现为果实粒大,果顶有明显环形沟一条,单果重30克以上,味清甜,糖度高,核中,产量高,果肉硬度大,耐贮运,采摘1天后仍可上市(普通杨梅需要即日采收即日上市),适于鲜食和加工,是一个品质优良、商品性状较好的品种。

茶叶

红场种茶有近百年的历史,茶叶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民间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及制作技术经验,茶叶产品一度极为畅销。但由于多年种植品种退化、管理不到位、加工技术较为落后等原因,近年来红场茶叶生产效益低,群众种茶、制茶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老区经济发展,近年来,红场镇大力引进优质“铁观音”茶对原有茶园进行改良,并计划建设高标准的茶叶加工厂,购置先进制茶机械,提高工艺水平,改进包装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效益。目前,全镇优质“铁观音”种植面积已达200亩。

速生林

红场镇速生林示范基地位于我镇佳溪村山地,占地面积500亩。红场镇速生林示范基地是2007年市老区山区工作会议扶持老区种植项目,计划总投资36.3万元,由汕头市扶贫办负责总投资的2/3、潮南区林业局负责总投资的1/3。2007年4月份由造林公司带资28.5万元进行造林种植,利用佳溪村500亩荒山清理整地后建设高标准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种植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新兴优质造纸用材林木“巨尾桉”。2007年8月底抚育期满,并经汕头市扶贫办验收,达到预期设计要求。

社会基础设施

红场镇的交通以连接324国道的司神公路、水潘线和红四公路为主干道,红惠路、河赤路为支线,内连各村道路,外接惠来县、普宁市、两英镇、仙城镇、雷岭镇,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交通网络。目前该镇已实现村村通电话,境内设有3个移动电话基站、多个小灵通发射站,并开通ADSL网络。

红场镇的交通以连接324国道的司神公路、水潘公路和红四公路为主干,境内公路和村道总里程81.96公里。多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部分村道路已铺筑水泥路面,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有苏明、仙田和铁蜂胡村道等三条“硬骨头”路,可望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全面解决老区“行路难”问题。1993年以来,各级党政对老区的公路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对司神公路、水潘公路、红四公路、红惠公路的实施改造和建设,大部分村道也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使全镇公路总里程达81.96公里。

文化教育

全镇1所初级中学,19所小学已全面告别危房校舍,实现教学楼房化。目前全镇在校学生人数5311人,其中小学生4506人,初中生805人,入学率和巩固率得到较大提高。

社会保障

2019年,红场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27233人,养老保险参保15059人,纳入低保群众344户、1286人,五保户38人。?

人居环境

2019年,红场镇共清理垃圾杂物约1060处,拆除违章建筑、构建物256宗,清拆危旧倒塌房屋132宗,清理池塘河沟水面约12600平方米,清挖池塘河沟淤泥约12510立方米,清理电线乱拉乱搭46处,整治露天粪坑648座,整治零散畜禽养殖30宗。

旅游

红场镇原名石船,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二战时期大南山革命苏区党政军指挥机关的所在地,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之一,东江特委及其军委机关曾两次驻留于此,后为纪念革命史迹”红军广场“而更名”红场“。著名的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古大存、方方、邓发等先后在红场点燃革命烽火,创建革命根据地。1930年在这里召开闽粤赣三省边区第一次党代会,革命斗争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中,革命先辈和大南山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我们留下大量的革命史迹和精神财富。现存革命遗址中的红场广场、红宫、石刻标语被广东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汕头市和原潮阳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解放后,红场被评为二战时期“革命根据地”。

红色旅游

红场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所到之处山地连绵,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有奇石飞瀑贯穿其中。夏天,能享受轻风拂面的清凉世界,冬季,可观赏满山遍野的白梅花、品尝温润清醇的梅酒,是一个避暑过冬的好去处。近年来,红场镇抓住建设“广东大南山(省级)森林公园”的有利契机,制订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投入大量资金修缮革命史迹,印制《红场风光》宣传图册,加大对红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吸引游客到红场旅游观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大南山红场旧址

位于潮南区红场镇大陂村前的飞鹅山下,系1931年春,中共东江特委和潮普惠苏维埃政府共同开辟的,面积1400平方米。广场东南侧一块圆台形巨石作红军阅兵台,石上刻有“巩固苏维埃政权”七个大字。东江特委书记徐国声在1931年5月17日至23日召开的东江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布,将该地命名为“红场”。后又建起戏台、球场、秋千场。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时,球场、秋千场被烧毁。1962年至1963年,人民政府拨款在阅兵台上修建一个四角亭,按原状恢复建戏台。1978年12月,被广东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江特委办公旧址

位于潮南区红场镇迭石村。东江特委机关曾于1928年3—10月和1930年10月一1935年6月两次驻留在迭石村,借用民房50多间。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邓发、古大存、方方等先后在这里指导过革命斗争。办公地点分别设在该村江木进、江之有、江金里三家四间房子办公。总机房、厨房和印刷厂设于江金里的家中。东江特委机关进驻之后,一段时期成为指导东江地区和各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的中枢。特委机关设立在该村的总机、厨房、印刷厂和招待所等于1932年4月被国民党张瑞贵部烧毁。1962年至1963年,潮阳县人民政府按原状重建。

大南山红宫旧址

位于潮南区红场镇林招村三房祠。1929年至1930年,红军第47团、潮阳县革命委员会、红军第16师军事政治学校第4分校先后于此设立或设址。该祠外墙粉刷红色,故名红宫。1929年7月中旬,潮、普、惠三县工农革命军团及模范赤卫队员在此联合建立47团;1930年6月潮阳县革命委员会在此成立,刘大刚任主席,方思琼(方方)任秘书长并兼任县团委书记。红宫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被国民党烧毁,成为一堆废墟,1962年至1963年,潮阳县人民政府重修。1978年12月,由广东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粤赣苏区党代会旧址

位于潮南区红场镇大溪坝村余氏祖祠,该祠坐西南向东北,前临大溪坝溪。全祠有一厅一拜亭四房一天井。祠堂大门上有“余氏祖祠”四个大字。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砖石泥木结构。1930年10月末至11月初,中共中央南方局派李富春、邓发等在这里召开闽、粤、赣苏区第一次党代表会议,方方担任大会秘书长,选举邓发为书记。1932年后该祠被国民党张瑞贵部队焚烧,1950年依照原貌重建。

红场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潮南区红场镇红场旧址的飞鹅南麓,坐西北向东南,钢筋水泥结构,通高10.2米,其中碑座高2.28米。碑体为正棱柱体,高度7.92米,下截面边长2米,上截面边长近1米。碑的顶端有浮雕的五角星。碑文是:“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潮阳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南山地区牺牲的革命烈士,于1963年12月21日落成。1988年10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广东省重点保护纪念碑,保护标志嵌于碑座。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为纪念日,潮普惠3市(县)各界代表聚集纪念碑前举行悼念活动。

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为了缅怀当年彭湃、邓发、李富春、古大存、方方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弘扬光荣革命传统,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一座结构严谨,外观庄重,分为四大展厅,建筑面积达1117平方米的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于1997年10月22日落成开馆。该馆被汕头市定为爱国主义基地,馆名“潮阳市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大字由原广东省林业厅厅长郑希同志所题。该馆每年接待参观学习达2万多人次。[1]

上一篇:张云河

下一篇:牧羊犬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