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龟山汉墓

时间:2023-12-01 16:08:04编辑:莆田seo君
简介汉墓资料

徐州是西汉高祖皇帝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对这块卧龙宝地,西汉历代统治者都异常重视。刘邦称帝的翌年(前201年),即封其弟刘交为楚王谥号楚元王,传八代。第八代楚王刘延寿时,因与广陵王胥谋反被诛除国,历时132年。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迁其子定陶王刘嚣事楚,再传四代,王莽时绝,历时59年。西汉一朝,楚王两传十二代。汉朝有制,封王死葬封地。十二代楚王应有十二处陵墓其位置当在徐州附近。近年来,通过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已调查和发掘了八代楚王的陵墓,为探讨西汉楚国的历史积累了殷实的实物资料。

调查资料

(一)楚王山汉墓群

楚元王陵

楚王山位于徐州市西十公里的铜山县大彭镇境内,山体东西走向,主峰高195.1米。墓群位于北坡,现存五座汉墓。1号墓是主墓,位于山体向北伸延的山头上,山头高70米,其上有褐色夯筑封土,高约10米,上方下圆,周长约200米。在封土东约30米的坡上,可见墓口。在其东有用碎石堆成的斜坡,长约百米,直至山下,这些碎石,显系造墓时凿岩的废弃物。封土南30米处的山头与主体连接处,人工凿制出一条东西长60余米,宽约5米,深4米的沟,似为防止主峰洪水下泻冲刷墓葬封土而特建的排水沟;2号墓位于1号墓山脚下,为一东西长135米,南北宽约60米,高约20米的封土堆,似为1号墓的陪葬墓;3号墓位于2号墓东125米亦为陪葬墓,为覆斗状,底园上方、底部直径约为60米,顶部20米见方,高12米。墓之东半部,被村民采土削去约五分之一。夯层明显,层厚10-20厘米;4号墓位于3号墓东约200米,呈覆斗状,底部每边长约60米,高13米,顶部每边长17米,原为斜坡,后呈四级坡阶;5号墓位于4号墓西北角,封土较小,其形亦呈覆斗状,高不足4米,每边长22米,也应是一座陪葬墓。《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北征记》载:“彭城西二十里有山,山阴有楚元王墓”。郦道元《水经注》“获水又东经同孝山(即楚王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实为上方下圆),垒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步许,经十余坟,悉结石也”。“《铜山县志》也记载了这一问题:“楚元王墓上圆下方(实为下圆上方),垒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步许。另有古墓数十处,皆垒以巨石,相传为刘交子孙墓。”北朝宋传亮《修楚王墓陵》记述当时还在陵侧住有五户守陵人家,经常洒扫陵墓,依时祭奠。看来在北朝时期,楚元王陵的规模还相当可观,不仅有十余(几十座)墓,而且墓侧住有保护陵墓的人家,并依时祭墓,墓的周围用特制的石块砌筑,十分壮观。今天昔日的景象已不复存在,硕大的封土堆经过两千年的水土流失,没有了当年的气势,墓周砌筑的巨石,已为村民拉去铺路建桥,坟堆上长满了荒草和荆条。1997年元月一群盗墓贼子,他们经过精心策划,两次盗掘了楚元王墓,不少文物被他们盗走。为了解墓内盗掘情况,徐州博物馆副馆长梁勇同志曾顺着盗洞进入墓内探查。绘制了示意图发表于2001《文物》第十期上。若梁勇绘图准确,该墓既具有竖穴墓的特征又具备岩洞墓的特点,很可能开了岩洞墓的先河。目前这里已成立了文物保护机构,对这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了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

(二)南洞山汉墓

南洞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东南15公里的铜山县潘塘乡。两座墓开凿于段山之南坡,座北朝南,方向正南北。东侧为主要墓葬,男性墓(编号M1)西侧为从葬墓,即为女性墓(编号M2)。二墓皆早年被盗,在二号墓甬道壁上阴刻出“至大年”三个字,看来该墓盗掘年代至少在此之前,至大为元武宗年号,只存在一年(1308年)。明代又在二墓道前建庙,立有石碑一通,记载庙会盛况。

M1由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组成。墓道分前后两段,前段呈长方形、平底,后段呈喇叭形接甬道,墓门(即甬道口),高1.85米,宽1.15米,甬道长约50米,距墓门18米处的西壁凿有耳室,呈正方形,每边长4.5米。甬道北端接墓室,前室南北长5.4米,东西宽7.35米,高1.95米,前后室之间有宽2.25米,高1.95米的过道,后室较大,南北长6.75米,东西宽9米,高2.15米,后室中间近北处有一正方形石质擎天柱。直径1.8米见方。该墓除墓道、甬道及耳室做成外,其他部分均未按原计划完成,特别是墓室顶和壁凿制粗略,很多地方都有未完工的痕迹。有人说墓室为盝顶,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M2位于M1西约8米,亦有墓道、甬道、耳室、墓室诸部分组成,但规模要小得多。墓道呈长方形,位于M2前端,但没有喇叭形的部分。甬道高、宽同M1,但很短,甬道东、西两侧各有一耳室,斜向相对,大小不等。墓室呈正方形,约3米见方,高度同M1后室相同,但是,在该墓后室的东北角处向东北凿一隧道,恰与M1耳室西壁相通。此墓亦未按原计划完成。

二墓早年被盗惨重,未见任何文物,只能以据其型断其年代。

发掘资料

(一)北洞山汉墓群

北洞山汉墓(精)

北洞山汉墓位于徐州市北十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北岸、津浦铁路西侧的铜山县茅村镇洞山村。因该村位于徐州市北,俗称北洞山。村中有三座山头,东南一山称桓山,山中有一石室墓,早年遭盗,墓道两壁上有不少后人题记,传为宋大夫司马桓魋墓。实为一汉墓。村中部的另一山头,其上封土成峰,土呈棕褐色,人工夯筑,夹杂有绳纹、弦纹灰陶片及较多的绳纹瓦片。封土高度约20米,范围直经约百米。封土多为村民取走他用。1954年5月,村民取土时发现该墓。从墓内取出桥形铜印两方,印文为“楚宫司丞”、“虹之左尉”;青玉璧两块,铁剑两把,陶女俑七件及许多铜钱。1980年夏季,村民在封土南约10米处挖取石料,再入其墓,取出各种陶俑30余件,还有石磬、井栏等。俑身施有黑、白、红、绿、黄、赭等彩,制作工艺水平颇高。1986年9月至12月,徐州博物馆会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队对该墓进行发掘。该墓凿山为室,因山而葬,依山为陵,坐北朝南,由墓道、主体墓室和附属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南端,由前后两墓道组成,前道宽约5.8米,后道宽约3.5米,后道两侧壁凿出七个小龛,东四个,西三个,龛平顶,每龛约1平方米,每龛置彩绘陶俑30件左右;主体墓室位于墓道北端,由墓道、耳室、大门、侧室、甬道、横室、主室甬道、主室及厕所等部分组成,为石灰岩山体中凿石造室,总长21.5米,最宽处达15米,是该墓的主要部分,凿造工艺异常考究,各室裂隙部分用特制料石镶砌,四壁平整,部分抛光,同时用灰砂抹平,涂以青灰色涂料,再用朱红刷涂,整个墓室红彤彤,华丽壮观。各室顶比较复杂,既有平顶,又有两面坡顶,还有四面坡顶;甬道、墓道皆用特制塞石封填,此墓塞石为特别加工,两两相对,榫卯扣合,非常坚固;甬道部分用十二块分三组封填,棺室门道也用四块塞石两两并列上下相叠,墓道北端亦填以塞石,但石块小不统一,明显有些简略。附属建筑部分位于墓道北端的东侧,在墓道北端有通道,该部分地平比主体部分降低约3米,有阶梯相通,由十一个室构成,其功能分别为舞厅、更衣室、库房、仓房、厨房、柴房、厕所等,长24米,宽16米。为凿石成穴,砌石为室,每室壁砌石九层,石料厚薄不均,室顶用条石人字形排成两坡顶,其上复以土,顶部石面部分有朱书题字,主要为石材编号和尺幅,这些石室,形状相似,宽窄大小有别,最大室长15米,宽3米余,面积达64.6平方米。在厨房中设有灶具,厕所中有蹲坑,贮藏室中有谷物碳化痕迹,有方形水井,上有复斗式井台。整个附属建筑,工艺有些粗糙,全部用毛茬石头,未做抛磨处理。厕间与库房等部位,用特制陶制空心砖相隔。

从发掘现场观察,该墓曾多次被盗。但仍有甬道西侧室和墓道两侧七个石龛未被盗墓者发现,保留下222件彩绘陶俑和金带钩等重要文物。其他部位虽被盗扰,仍清理出彩绘陶俑、陶容器、铜弩机,铜箭头、铜铺首,铜质封门器、金带钩、玉剑饰、玉兽、玉剑格、玉珌、玉璧、玉璏、玉觹,鳞形玉衣片、玉环、石磬、铜印,玻璃杯及铜钱等各式文物600余件,特别是铜印、“半两”铜钱和鳞状玉衣片等,有些填补了汉墓发掘的空白,对考证该墓年代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该墓的附属部分,是以往汉墓中未见过的。据“发掘报告”考证,墓主为第五代楚王安王刘道。

2004年11月9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发表了葛明宇、孙凤娟二同志的文章,指明该墓墓主不是第五代楚王刘道,而应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专家认为该报告把其墓年代订在第五代似靠后了,定在二、三代较合适。其因有:1.其墓出土文物与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墓出土文物比较差异太大。2.其墓葬形制也是从第五代到第六代也是跳跃式,不应差别那么大。3.该墓出土钱币2/3以上为早期钱也不合理,应为时代越晚早期钱越少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4.第五代墓已到了武帝元狩之后,由于武帝推恩令已实施,王国势力弱小,难与皇室抗衡,五代楚王刘道怎么可能用属于东海和彭城的官印陪葬呢?疑点很多现列举这四点供方家研考。

在墓北约百米处,另有一山,叫后楼山,考古工作者已经在该山上发掘出十余座竖穴石室墓,这些墓多在一侧或一端凿有洞室,出土器物也较丰富,计有玉璧、玉璜、玉枕、玉覆面及一些铜器、陶器等。显然这些是北洞山楚王墓的陪葬墓。

关于“司马桓魋墓”,有人考证为北洞山楚王墓的王后墓。

(二)

驮篮山汉墓

该墓位于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的王庄村村东侧驮篮山上。该山有东西两个山头,在山的南坡开造了两座墓,西侧为一号墓,东侧为二号墓。该二墓于1987年由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根据群众反映调查发现。1989年10月至1990年4月由徐州博物馆考古队进行发掘。两墓凿山而葬,规模宏伟壮观,结构奇特,工艺卓越。经发掘者考证,两墓为西汉早期某代楚王夫妇墓地。

一号墓由墓道、甬道及13个墓室构成,室内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墓道长达30米,宽约5米,为在山坡上凿制而成,呈北低南高斜坡状,倾斜夹角20度,墓道内填红褐色夯土,杂有不规则自然巨石。一号墓墓道上部多被采石破坏。前段石质欠佳,尚留一段可见原貌。墓道与墓门相接处,有一长7.2米的平面,与墓道同宽。在此平面上,有一与墓门等宽,长3.2米的斜底坑,北端最深处距平面72厘米。甬道自墓门至横堂,长16.6米,宽2米,高2米,填塞石五组,共20块,塞石每块长约3米,宽、厚各约1米,每块重约10吨,墓室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总长28米,最大的室为横堂,长9.47米,宽3.7米,高3米余,主室位于横堂北直对甬道部分向北伸入,在甬道上凿出三对侧室,两两相对,前部两对为正方形,稍后一对为长方形,横堂西壁北端向西凿一小甬道,在其西端南北各有一室,南室为厕所,北室为沐浴室,厕间设施考究,由特制青石构件组装而成,由蹲坑、踏脚板、靠背、右栏及握手、地下排水系统等部分组成,科学合理而实用;沐浴室,在西南角门侧用磨光石条砌出方形抹角浅浴池,整洁大方。另在横堂东侧后壁向北再向东凿制同西侧之厕间、沐浴间相同的二室;另在横堂北壁主室西侧向北凿制出一东西长南北宽之墓室。该墓除甬道外,共有十三间墓室,各室均设有门道,原装有木质门扇,门朽无存,留有门窝、封门器窝及门枢窝的上下窝槽及个别门枢铜饰件。墓内排水系统完备,各室以沟相通,利于泄水。该墓严重失盗,但墓室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主要有各式陶俑、陶金饼及各种金属物件等。

二号墓位于一号墓东侧140米处。形制、结构大体同一号墓,唯甬道较短,长10.58米,宽度相同,其上有两对侧室,靠墓门侧室为长方形,而北侧一对侧室各为前后两室,主室形制同一号墓,横堂西侧厕间与沐浴室亦为在横堂北壁西端向北再向西凿甬道,然后在其端向南北各凿一室,南为厕间,北为浴室,厕间有蹲坑等设施,而沐浴间有浴池等;横堂东亦凿一室。二号墓比一号墓略小,全墓共十一室,总面积约187平方米。室顶大体同一号墓。该墓早年被盗严重,出土遗物也与一号墓大同小异,以各式陶俑和陶金饼为最多。该墓道部分保存较好,在墓道北端山体上,凿制出“■”形排水沟,以防山上水下泻冲刷墓道封土。

驮篮山二墓,造型风格相同,结构略异,墓道相似,墓门处理相仿,墓内设施也大同小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二墓的做工精湛。石壁雕凿平整,内壁均以澄泥遍涂3-5层,再以红色平敷,室内装修技术娴熟。墓室的顶计有四角攒尖顶、平顶、盝顶、两面坡顶等,可以说,汉代所有的房顶形制在这里都用上了,两墓都有完备的排水设备。一号墓塞石自铭“前山”,同时在横堂东侧一室中存有散乱的铁甲片,说明一号墓是男性墓,其主人当为楚王。二号墓当属王后。这完全符合西汉时期帝王陵墓“同茔异穴”制度。

(三)狮子山楚王陵

狮子山楚王陵(雄)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徐州汉兵马俑的主人墓。它的发现是在发掘兵马俑之后,专家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于1991年7月12日找到的。1994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颁发发掘证照,当年12月动工发掘,次年3月底基本结束。由专家和邹厚本同志任领队。该墓位于兵马俑馆东400米的狮子山主峰南坡,凿石成墓,早年被盗,有3间耳室和1座陪葬墓未被盗墓者发现,保存下来一些重要文物。该墓由墓道、天井、内墓道、甬道、耳室、侧室、棺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总长117米,宽13.2米,面积850多平方,凿石量达5100多立方米。是历年来在徐州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实的墓。但该墓尚未按原设计要求建成,室内有许多地方遗留下诸多待完成的痕迹。

墓道分内外两部分,外墓道又分前后两段,前段长29米,宽9米,未建成,其上残石林立,为了下葬方便,在残石上用夯土做成斜坡道。后段长20米,宽3.45米,平底,深达14至10米,两壁平直,裂隙处用特制石料砌补;内墓道位于后端,北接墓门,长19米,宽2.05米,深5.20米,其上为天井,天井长18.6米,宽13.2米,深11~8.5米,四壁平整,裂隙部分用特制石块填补。内墓道两侧有三间耳室,西侧两间,东侧一间为E1,有二门。内外墓道相接处的外墓道北侧,有一陪葬墓,未被盗,从出土铜印得知,其主人为食官监,他陪葬有五鼎、四璧、二璜、四把铁剑,一套玉枕,两面铜镜及陶器,陶俑等,一堆铜钱位于足头。三间耳室,功能分明,东侧耳室为厨间,出有大量炊具及陶瓮等,并有下邳、兰陵、符离、萧邑的封泥,说明这些东西多系这些属具贡奉的。内墓道西侧W1为御府库,出土文物特别丰富,门内有玉豹守门,室内存放的铜兵器有剑、戈、戟、矛、铍;铁兵器有剑、矛等;铜容器有舫、锺、鼎、匜、盆、勺等;玉器主要为酒器卮,耳杯、高足杯及玉蝉、玉环等;漆器多腐烂,计有耳杯,圆奁上的银、铜扣件等,同时还有“彭城丞印”、“太仓之印”、“内史之印”等封泥。如两捆铁剑上放置“楚中尉印”封泥。W2为储藏室,计有铜鉴、壶、锺、灯、银娟、银盆、银鉴等。还有一对铜豹放置在室中央,这些器物也多为贡品。

该墓甬道内的各室被盗,盗者从墓门入墓。墓之封门塞石被拖出四块,在盗洞及墓门被拉出的塞石上散存着各种文物,有铜钱,玉器及铜器残件,铜印章等,金缕玉衣被拖出室外,在塞石上把金缕抽走,玉片被弃置于塞石上或塞石夹缝中,现存玉片4000多件,个别玉片上尚存有金丝,玉璜、玉璧散落各处,一片狼藉。墓门与甬道高宽相同,高1.96米,宽1.95米,用16块塞石并排叠压封堵,每组4块,共4组,计16块,总长10.5米,把这段甬道封堵的严严实实。甬道总长39.36米,甬道上凿出六间侧室和两间储藏室,东侧四室从南至北为E2-E5,从盗后残迹看,E2为钱库;E3未凿成,E4为一陪葬墓,在此室清理出女性牙齿及玉舞人、玉璜等遗物,该室除木门外,又用空心砖封堵;E5亦为陪葬墓,盗掘惨重,只清理出少量陶片封门方法同E4;甬道西二室,南为W3,清理出铜镜残件,铁甲片、铜镜、铜弩机等,北边为W4,主要出有铜印、铜带钩和一对玉龙等。看来此为印库,甬道北端接横室,因西东不在一个平面上,暂把东侧编为E6室,室底比西室高25厘米,该室较宽大,东西长4.58米,南北宽3.40米,高1.97米,该室遗物不多,主要有玉鼻塞、玉璜及死者遗骨,计有头骨,骶骨、肋骨、骰骨等,从迹象看,原来棺椁就放在这里,西半部为W5,长5.4米,宽3.24~3.44米,高2.2米,该室遗物异常丰富,主要有玉璜、玉璧、成组漆玉棺所镶玉片图案及玉件,玉龙、墓主人骨骼等,从E6和W5至后室、有一个过道,长4.25米,宽2.07米,高1.84米,过道底部南低北高,呈斜坡势,后室东西长7.98米,南北宽3.37米,高1.87米,出土文物以乐器为主,有石磬、琴瑟钮,玉管,铁甲衣片及铜镞等。

该墓建造,巍伟壮观,但并未按原计划建成,从现存情况看,到处残留未完成残迹,排水设备也未来得及开凿。此墓的主人死的突然,属于草草埋藏。

(四)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奇)

龟山位于徐州市西北9公里处,为一高约40米的石灰岩山包,因其形似龟故名。现位于徐州市九里区拾屯镇境内。

1972年6月,南京博物院曾在龟山西麓发掘过一座西汉竖穴洞室墓(未被盗掘),出土一些铜器、陶质金饼等重要文物,个别铜器上有“文后家官”,“丙长翁主”铭文,似为陪葬的翁主墓。该墓编为龟山一号墓。1980年在其墓南侧又发现了一座岩洞墓,编号为龟山二号墓,该墓实为两座并列的夫妇墓,由南京博物院和铜山县文化馆于1981年11月和1982年11月分两期进行发掘。该墓早年被盗,盗掘惨重。1990年春天,龟山两村民从北墓道进入,对未清理的南甬道后端一组(第13组)塞石进行拨弄,把其上边一块砸坏,进入甬道,发现南甬道中的三间耳室。这三个耳室,由徐州博物馆进行清理。1992年夏天,铜山县文化局又对南墓道、甬道进行清理,拉出塞石13组等26块。至此,该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该墓由墓道、甬道、耳室、侧室、前堂、棺室等部分组成。为同茔异穴夫妇合葬墓,因中有壼门相通,故报告将其视为一个墓。通观全墓可知,南侧墓为主墓,即楚王墓,北侧为副墓,即王后墓。楚王墓由墓道、甬道、塞石及V1—XV号墓室组成。王后墓亦由墓道、甬道、塞石及I—V号墓室组成。为便于介绍,特以龟山二(男)号墓和龟山二(女)号墓(以下简称“男墓”、“女墓”)分别介绍:

男墓:墓道位于西端,露天,分前后两段。前段未发掘到头,宽4米,后面呈梯形,东接甬道,与墓门同宽,西接墓道前端。因山坡关系,前端距地表深度2.4米,后面最深达7米,露天部分以夯土填实,夯层0.7米,层间夹有碎石层。

甬道位于墓道东端,直接墓道,甬道口也是墓门,高1.78米,宽1.06米,全长51.2米。甬道中有三间耳室,南侧一室(XⅢ),出土陶俑3件,陶马4件,还有铜质马衔镳、铁环,铁钩形器等。该室门直对XTV室,XTV把甬道截为两段。该室距墓门28米,东壁距IX室23.2米,室东西长4.8米,南北宽4.64米,顶高2.55米,为四角攒尖顶。东北角有一方形水池,池面有一方形石块,在西壁处有一陶盆和一件陶俑。该室西壁向北通一门,入XV室,XV室南北长7.9米,东西宽4.4米,顶高2.4米,壁高1.85米,呈长方盝顶,中间有一立柱,室内放置陶俑一件,陶马六件,及铁衔镳、铜弩机、铁钩形器等。甬道封以塞石,每组上下两块,十三组,共26块。塞石长方体,长1.65~2.48米不等,2.3米者居多,宽约1米,高约0.9米,制作较粗糙,不太光滑。塞石的两端多有刻铭或书铭。特别是第一组上层塞石前端上雕刻一篇文字为墓主遗训,内容曰墓主葬制简约皆葬瓦器,请“盗墓”者不要盗掘该墓。该墓除甬道三间耳室外,还有主室、侧室、厕所、厨房等七间及水井。其中有两间较大室,中间皆有擎天柱,最大的墓室(VⅡ室),面积达60多平方米。

女墓位于北侧,墓道、甬道基本同男墓,唯只有一间耳室,塞石也少两组,两墓道相距约20米。女墓除甬道上一间耳室外,另有4间主室、侧室、厨房等。从现存情况看,两墓之间壼门(通道)是由女墓凿入男墓,从而可知,男性先葬,女性后死。从该墓出土之银质龟钮“刘注”印看,该墓为第六代楚王刘注,死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5年),刘注在位14年。刘注夫妇墓建造独特,墓道较小,有长而窄的甬道,墓室结构复杂,但各室凿造粗约,凿痕粗壮明显,部分室顶呈拱形,在女墓的室顶专凿制出不规则“圆形”体,似为天空中的星辰,但很不规范,其性质尚待考定。该二墓各室及甬道,墓道有系统的排水设施,且粗而整齐。

该墓部分室较宽大,清理出许多瓦片,似在室中又建有木结构的建筑,这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相类。因该墓多次被盗,出土文物不丰富,计有各式陶俑、陶制麟趾金、铜矛、五铢铜钱等。特别是“刘注”银印的出土,使该墓有了归属,对研究西汉王墓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墓还出有一些枣、梅、杏、酸枣的果核,对研究西汉中期殉葬制度和当时水果的种植有一定价值。

(五)

东洞山汉墓

又名石桥汉墓,1982年10月,位于徐州市东北8公里的石桥石灰厂,开山采石时发现一墓,徐州博物馆进行清理。编为二号墓,墓向西北偏西80度。该墓南约10米,另有一墓,曰一号墓。该墓约在元代被盗,明正统二年(1437年)编撰的《彭城志》称此山为洞山,称该墓为“仙人洞”,后人曾在甬道上雕凿佛像三尊。一号墓亦西向,北偏西85度,由墓道、甬道、耳室及六间墓室组成。墓道长4.2米,呈坡状露天,稍宽于墓门。墓门与甬道同宽高,甬道长46米,宽1.2米,高1.82米,距甬道口18米的甬道北壁有一南北长4.2米,东西宽4米的耳室,耳室高1.95米。因该墓早年被盗,封门设备无存,其封门方式尚不可知。六间墓室,直对甬道一室有东、南两侧室,北壁一门通北室,该室最大,中有一擎天柱,其室北面有室,一室特小,似为厕间,主室长10.2米,宽7.2米,高2.8米。多为拱形顶,个别小室呈平顶,墓室凿造粗糙,不加修饰,底部为在一个平面上,有排水设施。

二号墓为王后墓,未被盗。但是,此墓系采石时发现,工人先行入墓,把一些大件文物拿出来,失去原位。个别文物也受到破坏。二号墓与一号墓平行,墓门亦向西,平面呈刀形,通长24.2米,甬道长19.9米,宽1.1米,高1.82米。墓道未清理。封门用长2.6米,宽0.8米,厚0.75-0.9米的塞石两块叠压封堵,距封门3.5米的甬道内,有一堆碎石,为倒塌的第二道封门,只有一间墓室,东西长4.3米,南北宽3.5米,高2.05米,室为平顶。无排水设备。

出土文物较丰富,计有七件铜鼎,二件铜锺,二件铜勺、三件铜灯、一件行灯、三件鎏金铜盘,二件鎏金博山炉及四件铜镜等;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璜、透雕玉环、玉舞人,玉佩、玉贝、玉觹等;漆器较多,已朽坏,保存了诸多银扣件及兽足漆案腿。该墓中所出铜器多有刻铭,如“明光宫”,“明光宫赵姬锺”、“赵姬沐盘”、“王后家盘”、“赵姬家”等。

于1997年7月在一号墓南侧10米发现一墓道编为三号墓,由徐州博物馆进行了清理。三号墓由墓道和甬道两部分组成,通长32.4米。墓道长16.5米,分东西两段。西段宽3.2米,长12.5米,从东部3米处内收,南部内收平缓。墓道东段长4米,宽1.2米,有喇叭口状。甬道口宽1.02米,高1.8米,用上下二塞石叠塞。塞石为长方体,长2.4米,宽0.91米,高0.81米。甬道长15.90米,甬道底东高西底,无墓室、棺木藏于甬道内。出土文物不多,仅有铜镜两面、七子奁等。

(六)卧牛山汉墓

卧牛山位于徐州市城西2公里处,该墓建在山之东北坡上,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徐州博物馆发掘。凿山成墓,墓门向南,方向正南北。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侧室构成。墓道底部呈15度斜坡状,甬道长18米,前端宽2米,后端宽1米。后端至山坡顶6米,墓门高1.8米,宽1.05米,甬道与墓门同宽高,前甬道长2.5米,前室南北长3.5米,宽5.9米,高3.2米,前室顶为两面坡式。前室至后室以甬道相连接,长9.4米,宽1.05米,高1.8米。后室(主室)长6.5米,宽5.6米,高4米,顶亦为两面坡式,底部铺以石板,较零乱而不规则,室内散乱放置板瓦,筒瓦、似该室后搭建有木结构棚房之类建筑。主室东侧有一室,长4米,宽3.8米,高3.5米的侧室,为两面坡顶,该室南壁处有一水井,各室四壁凿制平整,底部有排水设施,纵横相连,前后相通,主室出土人骨架一具,头南足北,葬具朽无。墓葬早年被盗,器物多破碎,计有瓷罐残片,陶猪圈,红陶盆,铁矛头,铜器饰件,小玉环、无字玉玺、玉觹等,铁器有铁殳4件。另有“大泉五十”铜钱120枚,大布黄千1枚。该墓时间约在西汉末年。

目前已经发现或发掘的楚王(后)陵或疑似楚王(后)陵的墓室,共计有18座。除3座开发旅游以外,大多数楚王(后)陵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有些汉墓在荒郊野外,风吹日晒,任由盗取和破坏。

徐州楚王汉墓列表:

1、南洞山一号墓

徐州市东区东南八公里两山口西南侧

2、南洞山二号墓

徐州市段山西端?

3、东洞山一号墓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内;可入墓室

4、东洞山三号墓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内;一号墓南30米;可入墓室

5、驮篮山一号墓

金山桥开发区王庄村东围墙内;可入墓室

6、驮篮山二号墓

金山桥开发区王庄村东围墙内;一号墓东140米;可入墓室

7、楚王山一号墓

大彭镇闸口村南;存封土、防洪沟;野外;不可入墓室

8、楚王山二号墓

大彭镇闸口村南;存封土;野外;不可入墓室

9、龟山二号墓(南)

九里区襄王北路;已开发景点;可入墓室

10、龟山二号墓(北)

九里区襄王北路;已开发景点;可入墓室

12、狮子山一号墓

云龙区兵马俑路;已开发景点;可入墓室

13、羊鬼山汉墓

云龙区兵马俑路;一号墓西北200米;不可入墓室

14、卧牛山汉墓

王/后

九里区卧牛村;野外;不可入墓室

15、南洞山一号墓

铜山区段山村;野外;可入墓室

16、南洞山二号墓

铜山区段山村;一号墓西10米;野外;可入墓室

17、北洞山汉墓

铜山区茅村镇洞山村;已开发景点;可入墓室

18、桓魋石室

铜山区茅村镇洞山村;野外;可入墓室

汉墓特征

西汉初兴,为巩固统治,大封同姓王。同姓王们各经营一方,筑城造宫,修陵建墓,时至今日宫城多废,年久无存;墓位地下,保存较易。解放以来,文物工作者调查和发掘诸多王陵古墓,计有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墓,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墓,山东曲阜的鲁王墓、临淄的齐王墓,河南省永城芒山梁王墓,湖南长沙王墓,江苏徐州的楚王墓、扬州的广陵王墓,广东广州市南越王墓等,已发掘了数十座。这些墓虽多经盗掘,但墓葬形制保存尚好,对研究西汉建筑艺术颇为重要。墓葬形制有二:一曰竖穴墓,葬具多以棺椁及黄肠题凑;二曰岩洞墓,如徐州的楚王墓、永城芒山的梁王墓及曲阜的鲁王墓等,这些墓多依山凿石造墓。这种墓气势庞大,结构复杂,有棺有椁,道长室多,工程浩大。墓葬形制之异同,概因各地风俗习惯、葬俗制度和自然条件而异。

徐州的楚王陵墓,颇具特色。目前已调查和发掘的8处,因其早晚关系和各墓特色不同,故墓葬形制和葬俗葬制也各有别。鉴于这些墓绝大多数早年被盗,墓葬结构和形制部分保存完好,但文物及葬制多受破坏,为这批墓的研究设置了诸多困难。

楚王陵墓之特征

(一)墓地的选择

楚王选择葬地,一般是各具一山,山头都不太高大,自为一体。在墓的前方,一定要有开阔的空地,远山近水,一览无余,独占一山,曰“占山为王”。墓门一定要向空地,其方向有面向南者:如狮子山墓、北洞山墓、驮篮山二墓、南洞山墓、卧牛山墓。有面向西者:如小龟山墓、石桥汉墓;亦有墓门向东者,如楚王山刘交墓。皆人工凿岩成墓,精粗有别,一般早期较考究,四壁平整规范,如北洞山墓、驮篮山墓;晚期较粗犷,如小龟山墓。

(二)关于墓道甬道及封门

关于楚王陵墓的墓道,比较复杂,早期有斜坡墓道一般比较宽大,如楚王山刘交墓、驮篮山二墓,斜坡达20度,亦有前后宽度不同,又分前(外)宽后(内)窄;平底墓道,如北洞山墓、狮子山墓。中期墓一般为长方形小平底,如小龟山墓、石桥墓、南洞山墓;个别墓道前端稍宽,亦有墓道后端有一段为喇叭形,如南洞山墓。晚期的卧牛山墓墓道前宽后窄,底部有斜坡,但斜度较小,为15度左右。

甬道:早期较宽大,一般剖面约为2×2米左右,较短,如北洞山墓、驮篮山二墓、狮子山墓。中期墓的甬道一般较长,剖面约1.1×1.9米,有的长达近50米,如小龟山墓、石桥墓、南洞山墓。晚期甬道又变短,如卧牛山墓。

关于封门设备:各种门道封法也不一样,甬道门主要用塞石,塞石大小和制作光度依墓葬规格不同而异,一般长2.0~2.5米,个别长者达4.5米,宽厚在0.95~1米。早期甬道较宽,用4块塞石两两并列上下叠压封堵,个别塞石上下有榫(如北洞山墓)。塞石数量,依甬道长短而定,如北洞山用3组,狮子山用4组,驮篮山亦用3组。个别墓室也用塞石,如北洞山的主墓室(棺室)在过道上(短甬道)也用一组塞石。这些塞石内或外往往还有一道木质门,一般为双扇,留有门枢窝和封门器槽;封门器有铜质(北洞山墓)或铁质(狮子山墓),形制也不同。早期墓的各室,视其情况,有的也备有木门,如狮子山墓、驮篮山墓;个别墓在后墓道,两侧凿有耳室,也用较小的塞石填实,如北洞山墓道后段,还用较小塞石封堵,耳室则用长宽各约1米的石板封堵,这些石板厚薄不均,一般下边厚,上部薄,当为操作方便所致,如狮子山内墓道的3间耳室即用此封法,同时在封门内又用木质门封死,个别墓在墓道两侧凿有石龛,其封门方法用特制石板竖立封死。中期墓的封法大体同早期,唯甬道窄而且用两块塞石上下叠压封死,这种墓往往全甬道填满塞石,如小龟山男性墓用了13组塞石,这种塞石往往在甬道底部凿有石槽以增加封门之牢固性(小龟山二墓)。有的墓在塞石上有编号,记塞石尺幅和在墓中的位置,如狮子山墓甬道塞石。塞石的制作工艺有粗有精,一般早期较精,棱角规整,六面磨光。以驮篮山墓塞石最精,六面光洁,可以鉴人;北洞山墓、狮子山墓次之,中晚期墓塞石较粗约,打制出六面,凿痕清晰,不加打磨,以石桥M2最典型。

(三)关于耳室的配制

耳室的设置系根据各墓的具体情况而定,有多有少。有的在墓道两侧,如北洞山墓在后墓道两侧各有1间耳室,楚王山刘交墓在墓道上有4间耳室,两两相对,狮子山墓在内墓道两侧相对3间耳室,但各墓墓道上不造耳室;有的墓在甬道上凿制耳室,如小龟山二墓、石桥墓、南洞山墓;有的墓没有耳室,如石桥墓M2、卧牛山墓。耳室的功能亦不尽相同,北洞山墓因被盗而墓室空空,功能难定。狮子山内墓道3间耳室,从出土文物论定,西侧南端一室(W1)为“御府”库,放置大量铜容器、铜铁兵器、漆耳杯、玉酒器等武器和生活器皿等,各式器物达200余件;西侧北端一室(W2)主要放置铜、银容器及鱼、兽骨及谷物(炭化)等,似为贮藏室;东侧一室(E1)有两道门,从出土的陶器、盆、铁釜、铜勺、铜甑、铜釜等物,应为庖厨间。小龟山汉墓的耳室似为车马间,在男性墓内清理出陶俑、陶马和车等明器。

另在北洞山墓墓道中段两侧有7个石龛,龛内放置彩绘陶俑222件,这些俑皆为武士、武官形象,看来这是为了卫戍该墓而特设的仪卫俑。

(四)关于墓室的配制

墓室是墓葬的主要部分,其中有主室(棺室)、横堂、侧室、沐浴室、厕间及排水设施等。主室在早期墓中多在墓之后端,为长方形,因系放置棺椁之地,一般都很讲究,造型规范,四壁平整,如北洞山墓、驮蓝山二墓。楚王山墓还用特制石料四壁砌筑,顶用特制券石起券,异常宏伟。但是,狮子山墓主棺椁陈置于横堂东侧之棺床上,这可能是因为该墓尚未建成而墓主突然故去的应急措施所致。中期墓显得比较复杂,多系在中心部位的一间大室内再建木结构瓦顶棺房,如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小龟山二墓、石桥墓、南洞山墓等。后期墓比较简约,把棺椁置于后室即可。关于其他室的功能,因被盗诸原因,不能论述准确,仅就个别墓室,依据清理情况和各室现存设施,简述如下:狮子山楚王墓之E2,清理时发现有诸多铜钱遗迹,该墓盗洞又出有完整钱17.6万余枚,故论定此为钱库;该墓之E4,清出有女性所用之物及女性牙齿等,该墓又有专门之封门设备,故为女性陪葬墓;而W3和W4分别集中出土铜镜、铜印、铜镞、铜带钩、铁甲、铁盔等,故认为为储藏室;该墓的后室,出土整套石磬、琴钮之类乐器附件,似为乐舞厅。北洞山墓之西侧室,因塞石封堵较严,未被盗扰,在其室内清理出金带钩、金耳饰、玉衣片、透雕玉饰及铜带钩等,亦应为储藏室;在出土文物中有“武库”铜印章及铜弩机、铜镞等兵器,说明在墓室中当为“武库”的设置。中期的小龟山M1甬道上,有一套间(XIV、XV)与该耳室(XⅢ)相对应,从出土的陶俑、陶马、陶盆及铜弩机、铁衔镳等及井等设施看,该室的功能应为车马间。在早期墓中还有沐浴间(驮篮山二墓)和厕间(北洞山墓内有2间、驮篮山墓各有1间)。中期墓的厕所不大明确,如小龟山墓之第X室,石桥M1主墓东端北边的小室也应为厕所。在楚王陵墓中多有水井设置,这些水井的位置各有不同,早期的狮子山墓在包厨间中,中期的小龟山墓有两眼水井,其一位于男性墓的XIV室的马厩中,另一眼位于XI、XⅡ两室壁中间;晚期卧牛山墓的水井位于后侧室南壁下。关于墓内的排水设施,不分早期晚期皆有,唯狮子山墓因尚未按原计划建成而没有外,其他各墓都有,排水方向,依各墓具体情况而异,有的把水排在裂隙处,有的排向墓道。

(五)关于封土

一般来讲,西汉的帝陵、王陵皆有封土,楚王陵墓亦不例外。但是,有的墓经过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水土流失,有的尚存,如楚王山墓、北洞山墓;有的已不存在了,如小龟山墓、驮篮山墓、石桥墓等。封土质地一般是从山下运上去的褐色土,以夯实,夯层一般在20~35厘米,个别封土周围还用特制石条镶砌,加以保护,如楚王山刘交墓。

(六)关于陵园及其他设施

西汉帝陵皆有陵园,且规模庞大。按照制度,王陵也应有陵园,因徐州历史上多次黄河泛滥,造成平地有3~5米淤积,加之地貌变化,陵园已不复存。但在楚王陵周围,仍可见一些遗迹,如在狮子山西的砖瓦厂采土场内,可见到不少西汉瓦片,在专家们找墓时新挖的几条探沟中,也都见到瓦砾遗物。同时,在狮子山西坡上,发现二节陶质排水管,是为墓垣上的排水设施,从这些遗物和遗迹,说明狮子山墓当年有相当规模的陵园建筑。

墓是葬埋死人的设施。个别墓不仅有墓葬设施,而且还附有衙属部分,如北洞山墓在墓道中段东侧,建造有一整套类似地面建筑的衙属,功能齐备,有大小达11间之多,计有武库、乐舞厅、更衣室、仓房,地下贮藏室(凌阴)、厨房、水井、柴房、厕所等。

个别墓葬还专门陪葬有兵马俑等卫戍部队。如狮子山楚王墓,在其西、北部都发现有兵马俑坑,西侧有6条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和警卫俑等兵种,数量多达4000余件。同时,在陵园内也发现多处零星兵俑坑和一处车坑,车坑中葬有3辆漆质模型车和3个立式陶俑,当为御手或车士。

(七)关于陪葬墓

近臣及亲属陪葬古已有之,西汉亦不例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长陵就有萧何、曹参、张耳、张良、周勃、戚夫人等陪葬;惠帝安陵有鲁元公主、陈平、张苍、爱盎、杨雄等陪葬。帝陵如此,王陵也多依规行之。楚元王墓目前可见有4座陪葬墓,《水经注》记载“……经十余坟”。北洞山墓北面的后柚山上,清理了近10座陪葬墓。在狮子山墓附近的绣球山上,1987年也清理出2座陪葬墓。小龟山墓也发掘过陪葬,那是1972年发掘小龟山一号墓,从出土器物铭文可知为“翁主”墓。

值得一提的是狮子山墓中的3座陪葬墓,其一曰“食官监”墓,位于内外墓道相接处之外墓道东壁下,墓主为男性,年龄在40岁左右,随葬品颇丰厚,计有5件铜鼎、4块玉璧、两件玉璜、4把铁剑、两件铜镜、1套制作精美的玉枕、1方铜质“官监印”和1方无字玉印及大量铜钱、陶器和陶俑等;其二为E4内,因被盗清理出牙齿及玉舞人、玉鼻塞、玉珩等文物,经鉴定,为一30岁左右的女性;其三为E5内,该室盗扰惨重,但从墓室的结构和与E4封门设备相同来看,亦应为一女性陪葬墓。究其原因,可作以下推论:狮子山楚墓的时代,发掘简报认为第二或第三代楚王。第二代楚王刘郢客,为刘交之子,官居“宗正”,在位四年薨,墓陪葬二女一男似难理解,若为第三代楚王,该王参于“七国之乱”,战败自杀,死的突然,墓未建成即行葬入在自杀前,把自己心爱的妃子先行杀掉与自己葬在一起,亦为不可;楚王战败自杀,二女子痴情殉葬自杀也有可能;食官监是楚王的亲信,楚王自杀,作为楚王属下,生时关系密切,楚王死了,甘愿殉葬而自杀也是可能的。

(八)关于殉葬器物

汉人行厚葬。不仅有建筑宏伟的墓室,而且有品类齐全的各式器物。这些器物就质地讲可以包览金银铜铁铅、陶石玉骨漆。就功能来讲,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无所不包。但是,因这些墓葬被盗严重,为研究设置了障碍。从这些残墓中清理出土的器物来看,有楚王的葬服金缕玉衣,有装裹华丽的漆玉棺椁及玉枕等,楚王配带的主要有玉璧、玉璜、玉冲牙;有楚王的娱乐器件石磬等;有楚王生前穿戴和使用的铁质盔甲和铜铁剑戟铍矛等;有生活所用的铜鼎、锺、壶、匜、舫、鉴、镜;有楚王饮酒的酒器玉卮、玉杯、玉耳杯及玻璃杯等;有为楚王做饭所用的灶具甑、釜;有为楚王陪葬的食品鱼、鸡、牛排、狗、猪、羊等;更有为保卫楚王而特设的军队及墓内存放的玉豹、铜豹、玉兽等;还有楚王的侍从男女陶俑等;更有反映楚王权力的印章和封泥等。

综上所述,西汉楚王陵墓的建造方法可以概括为:1.选址:皆选用石灰岩山头,因楚元王选址在楚王山北坡之小山包上,其子孙皆不得超之,所以后代多选用独立存在的小山头上。2.定位:墓向有向南、向西和向东,独无向北者,但墓前一定要有一望无限的开阔地带,不得有他物挡其视线;同时墓道一般开在山坡上或靠近底部,墓道和甬道要与山体石头纹理走向有夹角,并不得小于45度,这样最安全。3.墓道:在山下部或山腰,呈长条形或呈前宽后窄箕形有平底和斜坡底两种。4.甬道:沿墓道前端向里延伸,一般早期宽而短,中期窄而长,晚期窄且短。5.墓室:一般在墓道或甬道上有一或两个耳室,墓有前中后及侧室等。一般来讲,早期墓建造考究,主要布局在中轴线上或两侧,厕所比较明显;中期墓比较粗犷,墓室结构比较复杂;且主要室内另设木结构棺房。晚期墓则比较简约,只有前、后室和侧室;个别墓室还附有“衙属”,结构复杂,门类齐全,造型考究。6.陵园及其他:一般墓都有陵园设施,个别墓还有陪葬墓或兵马俑坑等。

有关问题研究

(一)西汉诸侯王墓的形制与楚王岩洞墓的建造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调查和发掘了数十座西汉诸侯王墓,由于专家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风俗和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西汉诸侯王墓的建筑形制亦不一致,总的来说可分为竖穴木椁墓和岩洞墓两大类,同时每个大类中又有一些不同的形制。其中,竖穴木椁墓多建造在平原地区或丘陵之上,如北京的广阳王墓、长江流域的湖南长沙王墓、安徽六安王墓和江苏扬州的广陵王墓和泗水王墓等。此类墓葬又可分为普通椁室和“黄肠题凑”两种形式,如北京大葆台的广阳顷王刘建墓和扬州高邮神居山的广陵厉王刘胥墓,均为“黄肠题凑”式的大型木椁墓。岩洞墓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支绚丽奇葩,其“因山为陵,凿石成室”,整座陵墓直接开凿在山体之中,此类墓葬在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中曾盛行一时,主要分布在冀西、豫东、鲁南和苏北的丘陵地区,著名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山东曲阜的鲁王墓群、河南永城的梁王墓群和江苏徐州地区的楚王墓群,即是岩洞墓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处于两类之间者,如山东长清济北王墓即兼具岩洞墓和木椁墓的特征。西汉诸侯王墓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相对独立的墓葬体系,从而极大的丰富了专家国的汉墓建筑艺术。

徐州地区是专家国汉代岩洞墓葬的重要起源与集粹地,这种墓葬形制曾在西汉楚王国中广泛盛行,是楚国高级贵族的一种特有葬制,其中楚王为横穴式岩洞墓、楚国贵族为竖穴式岩洞墓。从时间上来看,楚元王刘交的陵墓在建造上至少要早于文帝霸陵23年,且文帝尊崇楚元王,他之所以提倡岩洞墓很有可能就是受到其叔父刘交的影响。岩洞墓之所以在西汉楚王国中最先兴起并大量存在,是与徐州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葬俗习惯以及当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等因素密不可分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徐州地处山东丘陵向南延伸带上,楚都彭城周围群山环抱,多山少土的地理条件为岩洞墓建造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二是徐州一带很久以来即有人在山中建墓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桓魋就曾在徐州开凿石椁墓,从而为西汉楚王大型岩洞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三是汉初提倡的“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等文化思想观念和政治因素。四是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炒钢技的出现,对西汉时期岩洞墓的建造和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金相分析表明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凿墓铁凿即为炒钢。

(二)西汉楚王陵墓的分期与时代特征

徐州楚王墓群上起汉初下迄新莽,是专家国西汉诸侯王岩洞墓中发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保存序列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轨迹。徐州地区的西汉楚王墓虽同属岩洞墓,但每座墓的形制结构又无一雷同而各具特色。这些楚王墓在各个时期的建筑结构和建造规模上,又与王国的兴衰命运和楚王在位年限的长短等因素息息相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早、中、晚三期较为明显的发展演变规律。现就西汉楚王岩洞墓的分期和时代特征作以概述。

早期为汉初至文、景帝时期,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同茔异冢”即楚王与王后墓分葬于同一陵园的两座山体之中;墓葬形制为中轴线式的前堂、后室结构,墓门外部建筑宏伟,墓道长而宽敞,甬道宽而较短,其墓门外部建筑具有明显的逐步内收迹象。这一时期楚王墓的又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文帝之前,以楚王山为代表,此时的楚王岩洞墓尚处于萌芽阶段,保留有大量竖穴土坑墓特点,其主体墓室为在竖穴岩坑内用石条垒筑成室,墓顶夯筑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堆。第二阶段为文、景帝时期,此时楚王墓已摆脱了竖穴墓的影响,形成了西汉楚王墓特有的横穴式岩洞墓葬形制。墓葬结构基本呈中轴线布局,但并不完善;墓门外部建筑庞大而复杂,墓道两侧建附属的墓室或耳室,前端外部结构仍有用石条垒筑的现象,此后即全部改成在山岩中直接开凿;长而宽敞的墓道分为前后3段,其外宽内窄,逐段向内收缩;墓门2米见方,墓门后的甬道内由4组呈“田”字形的塞石封堵;墓内主体建筑相对较为简单,基本为前堂后室结构,墓门至前堂的甬道内,侧室较少或不完善,这一阶段的墓葬有北洞山楚王墓和狮子山楚王陵。第三阶段为景帝至武帝前期,以驮篮山楚王墓为代表,此时王与后的墓葬开始靠拢,分建在同一座山体的两峰,墓葬中轴线对称布局十分强列,陵墓的外部结构开始简化,墓道变成长而宽敞单重斜坡式,墓门外已不见耳室等附属建筑,但墓内建筑结构却变的庞大而复杂,表现为甬道内的侧室增加,前堂周围出现许多生活化的附属房间。

中期为武帝至西汉晚期。由于武帝时汉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一时期的楚王岩洞墓葬在布局和形制结构上均发生了重大演变。首先表现为“同冢异穴”,即楚王与王后的陵墓建在同一座山体下,而分凿出两个靠近的墓室,两墓之间一般有◎门相通。其次是陵墓的建筑规模逐渐变小,墓葬为非轴线式布局,其外部结构较为简单,墓道单重,短而窄,末端呈喇叭口式内收,墓门宽1米比前期缩小了近一半,甬道变得十分狭长,而墓内空间增大,墓室一般以大厅为中心呈不对称的错落式分布,宽敞的墓室中部出现了特有的擎天石柱筑结构。武帝时期的楚王墓尚有一定的规模,但随着王国权势和国力的逐步减弱,至西汉晚期建造规模日益缩小,特别是王后陵墓已十分微小,完全处于一种从属地位。此期楚王墓有小龟山、东洞山和南洞山楚王墓。

晚期楚王墓为西汉末期,以卧牛山汉墓为代表。随着西汉晚期楚王国政治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萎缩,此时的楚王岩洞墓已走向衰落,其墓葬形制基本沿袭了中期楚王岩洞墓的一些特征,但与之相比规模更小,墓道外部入口处仅宽2米,整条墓道完全为外宽内窄的嗽叭口状,墓室的数量、功能与结构也更为简单,仅有一主、一侧两间墓室和一耳室。此时仅见楚王而不见王后墓,说明至西汉末期时王后可能已合葬为一座陵墓。

西汉历代楚王

1.第一次册封淮阴侯韩信,前202年在位(仅4个月便被废除)

2.楚元王刘交,前201年-前178年在位

3.楚夷王刘郢客,前178年-前174年在位

4.楚王刘戊,前174年-前153年在位

5.楚文王刘礼,前153年-前150年在位

6.楚安王刘道,前150年-前128年在位

7.楚襄王刘注,前128年-前116年在位

8.楚节王刘纯,前116年-前100年在位

9.楚王刘延寿,100年-前68年在位第二次册封

10.楚孝王刘嚣,前52年-前24年在位

11.楚怀王刘芳,前24年-前23年在位

12.楚思王刘衍,前23年-前2年在位

13楚王刘纡,前2年-8年

上一篇:我在红尘等你

下一篇:233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