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旧立四新

时间:2023-12-01 07:18:49编辑:莆田seo君
历史沿革

菏泽一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受知府丁镗(云樵)委派,曹州宿儒、佩文书院斋长杨富春任坐办,在佩文书院原址创办曹州第一所新式学堂——曹州官立中学堂。

1904年7月,官立中学堂开始招生,招1班学生60人。

1906年春,留日归来的学生、同盟会会员张子安、彭青岑、宋绍唐、朱增祺等,在留日学生、兴中会会员王朝俊(鸿一)倡导下,在江西会馆原址创办了“曹州公立普通中学堂”。

1907年初,郑锡民为官立中学堂监督。王鸿一等同盟会员在公立中学堂建立了同盟会组织。

1911年11月5日,王鸿一等为响应武昌起义,组织召开了由曹司11县代表参加的“龙厅会议”,两学堂师生大多都到会助威,目的在于促成曹州独立。惜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不久,在公立中学堂成立了革命团体“尚志社”。

1913年春,两学堂合并,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府署裁撤,公立中学堂(合并后称“中学北部”)移进府署设校。

1914年1月,官立中学堂移进府署,两学堂归一。呈请省府立案,将曹州府署作为永久校址。7月,奉省府令,改称“山东省立第六中学”。

1926年六中高中部归入山东大学,成为“山大附设高中部”的一部分。

一九二九年改“三、三”新学制。秋,赖执中为校长。

一九三〇年正式增设高中部,每年每级招1班。开始招收女生1班,在原府学旧址另立分院。1月,《六中月刊》创刊。

一九三一年全省中学会考,六中学生成绩名列山东第一,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校”。又招女生1班,并将女生院迁至“重华书院”旧址。

一九三二年8月,六中校友、著名共产党人田卫东在济南千佛山下英勇就义。

一九三三年高、初中课程设置均执行部颁计划。

一九三四年更名为“山东省立菏泽中学"。因教室倒塌,砸伤学生,校长刘丕源自动引咎辞职,由原教务处主任田竹桥任校长,刘丕源改任教务主任。钟楼建成。

一九三五年礼堂建成。

一九三七年春,全校师生隆重集会,为纪念丛禾生、葛象一、严星台、侯功备四先生在校服务20余年,为之建亭立碑。7月,日寇入侵,抗战爆发,菏泽发生七级大地震,学校停课。年底,田竹桥率部分师生走上流亡之路。六中历史在菏泽中断。冬,菏泽师生流亡到河南南阳东北之赊旗镇。

一九三八年流亡到湖北郧阳。山东各流亡学校统一整编,正式成立“国立湖北中学”,总校长为杨鹏飞(展云),高中部主任为宋还吾,初中部主任为孙东升(此3人皆为六中校友,均成武人,号称“成武三杰”)。田竹桥任教务主任。

一九三九年元旦,到达四川绵阳。山东各流亡学校在绵阳合编一校,初名“国立绵阳中学”,后改“国立第六中学”。其三分校在绵阳新店子,由菏泽学生组成,校长为田竹桥。

一九四〇年三分校教师熊子明、巩毓贤以“宣传赤化”被当局解聘,引起全校罢课。田竹桥校长愤而辞职。吕寿彭继任校长。秋,中共鲁西南地委和行署在鄄城杨屯创办“鄄北师范班"。

一九四一年三分校进步学生10多名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流亡四川的菏泽学生,无论初中、高中均全部毕业离校。5月,鲁西区党委和行署在鄄北杨屯创办“鄄北抗日中学”,并与“鄄北师范班”合并,仍称“鄄北抗日中学”。吕谦为名誉校长,张熙亭为校长,仪鼎三为副校长。9月,范县抗日中学成立。

一九四二年3月,鄄北抗日中学和范县抗日中学合并,称冀鲁豫边区运西中学。二专署专员邹鲁风兼任校长。下半年,鲁西南地委、专署创办“齐滨中学”,李节如任校长。

一九四三年7月11日,运西中学与濮范联中合并,称“冀鲁豫边区第一中学”,巩丕鉴为校长。边区一中成立大会在濮县唐洼村举行。湖西中学改称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齐滨中学改称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秋末,湖西地区的“边区二中”与“边区三中"合并,称“二、三联中”,刘尹斋为校长。

一九四四年初,王化云为边区一中校长。夏,边区二中回湖西,边区三中校长为农康(兼)。秋,巩固为边区一中校长。

一九四五年2月,边区一中一分校在昆山商老庄建立,宋辛夷为校长。春,曹东南中学并入边区三中,牛万里为校长。5月,边区一中鄄城分校建立,仪鼎三为校长。9月,郭少川为边区一中校长。

一九四七年春,丁剑桥为边区一中校长。6月,运西师范并入边区一中,张训斋为校长。

一九四八年5月,边区三中与边区一中合并,张训斋为校长。菏泽解放,边区一中进驻菏泽,在“老六中”旧址立校。

一九四九年春,宋辛夷为边区一中校长。夏,边区一中团委和学生会建立。8月,平原省建立,边区一中改称平原省立菏泽中学,宋辛夷为校长。开始重组教师队伍,大批原“老六中”师生被吸收到一中,参加教育工作。

建国初期,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百所重点中学之一,后为省级重点中学,现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一九五〇年教师参加镇反运动,进行思想改造。学校建立工会。暑假,开始招收高中,学校成为完中。9月,宋辛夷校长随平原省教育参观团赴东北参观学习,返校后一个按苏联经验建设正规化学校的热潮随之兴起。开始建立教研组,各组开展政治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和自制教学器材的活动。

一九五一年9月,初中7级和高中3级入校,从此学校完全进入暑期始业的轨道。田竹桥先生将私人藏书万余册捐赠学校。

一九五二年田景韩为校长,继续推动学校正规化建设。成立政治教研组。推行“五级分”制。冬,平原省撤销,学校改称山东省立菏泽中学。

一九五三年初,田景韩校长离校。刘瑞呈继任校长。7月,高中一级、二级同时毕业,于8月23日参加高考,升学率为100%,且多考取全国名牌大学,其中清华8人、北大3人。高考成绩全国第二名。受到教育部通令嘉奖,被确定为全国百所重点中学之一,并奖励大批理化仪器。《光明日报》发表专讯报道菏泽中学。

一九五四年学校改称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7月,高三毕业,100%考取大学,有清华4人、北大5人、天大7人、交大2人。教育部批准一中可直接与苏联专家通信请教,也可与苏联师生交友。从此开始与苏联的国际联谊。

一九五五年暑假,高4级两个班毕业,100%考取大学。其中,清华1人,北大15人,文科成绩全国第一。年底,刘瑞呈调离,王吉人以副校长主持工作。

一九五七年8月,王吉人调离,梁兆华任校长。教职工开始整风反右。高六级毕业,升学率在90%以上。其中,北大4人,清华3人。

一九五八年“反右”补课,全校11人被错划右派,校长梁兆华也是其一。教育开始“大跃进”。停招初中,扩大高中招生,办二年制“大改班”。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师生劳动,昼夜不息。

一九五九年校长梁兆华在麦收劳动中中暑身亡。8月,董士才为校长。生活陷入极度困难,为求一饱,师生种地、种菜、养猪、采集、复收。教学不能正常开展。

一九六〇年4月,高9级学生董广印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恢复招收初中。上半年,华镇五到校任支部书记。12月,开始“整校运动”。

一九六一年继续整校。分管后勤校长李佩韬、总务主任王梅庵等一批干部被隔离审查,停止工作。8月,董士才调离。华镇五兼任校长。高10级三年制高考遭到重大失利,骤跌低谷,受到余修副省长批评。9月,叶正杰副校长传达全省烟台会议精神,动员全校师生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打“翻身仗”。各科教学“狠抓双基,精雕细刻”。

一九六二年高11级高考,全省折桂。师专“下马”,由师专调进大批教师。

一九六三年高12级高考,成绩全省领先,理科头三名皆该校学生。全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

一九六四年高13级高考全省夺冠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叶正杰副校长代表全校出席全省“群英会”和省重点中学校长会议,并作典型发言。学校被定为“面上四清试点”,开始“四清”。

一九六五年“面上四清”结束,一批老教师调出。下半年,开始迁校,迁往师专旧址。

一九六六年全校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准备让高15级在高考中放一个“大卫星”。5月,全面停课,教职工集中参加“文教系统四清运动”历时3个多月;后来被称为“百日黑会”。8月,“黑会”结束,“文革”兴起,学校组建“红卫兵营”,“破四旧,立四新”。9月,全校第一个“造反”组织“八一八战斗队”成立。11月,全校造反组织林立。

一九六七年1月15日,“八一八”派夺取地委、专署大权,成立接管委员会。2月12日,“八一八”被镇压,7、8名学生等被捕。3月18日,菏泽地区第一个革命委员会建立。4月12日,“八一八”群众在地区公安处门前绝食请愿。7月中旬,“造反派”摧垮“地革委",建立第二个革委会,一中学生马铁军为地革委副主任。6057部队派“军宣队”进校,组织学生“复课闹革命”。

一九六八年工宣队进校。开始大规模“清理阶级队伍”。建立学校革命委员会,张凤霄为主任,彭太礼为副主任。开始招生,实行就近推荐入学。8月,高中15、16、17三级和初中17、18、19三级之学生,全部离校。改名为“菏泽柴油机厂五七红校"。

一九六九年在于洼开辟“学农基地”。年底,开始迁校,由师专旧址迁回一中原址。开始建立校办工厂。

一九七〇年一批家在外地的教师相继调走。张凤霄调离,叶正杰任校革委主任。学校下放到菏泽县教育组管理五月,教职工集中开展“一打三反”。

一九七一年暑假,教职工集中开展“清查五·一六”。校革委副主任赵川雨被诬为“五·一六”分子,被审查达1年之久。

一九七二年叶正杰调出,李文昌任校革委主任。不久李文昌调出,曲彭太礼主持工作。

一九七三年柳永茂任校革委主任,曹丹雪任副主任。

一九七四年开始办“专业班"。

一九七五年解决了北关大操场的遗留问题。建防空洞。8月,蒋斌任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一九七六年暑假,曹丹雪任校革委主任,李露湛、高景飞、王本魁任副主任。9月,全校师生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10月,全校师生庆祝粉碎“四人帮”。

一九七七年十月,恢复高考。高75级参加高考,考取6名,其一为浙大。教职工开始提薪。

一九七八年改为校长制,曹丹雪为校长。高中开始面向全地区招生。被定为“全省首批办好的十九所重点中学”之一。教职工中被错划的“右派分子”全部改正。郝继冉、高明轩评为特级教师。

一九七九年聘已退教师到校任教,解决教师“青黄不接”问题。3月12日《大众日报》对此作了报道,并附发“短评”。初中改三年制。高77级学生高考成功,仅十二班就考取45名,且多是名牌大学。戴立意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一九八〇年复归地区领导。高中改三年制。

一九八一年始招复课生,单独编班。

一九八二年秋,原教育部长张承先到校视察。改为全县招生。复课生参加高考,考取88名,升学率55%。陈国光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

一九八三年毕德朋获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王世学获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一等奖,张俊青、刘永祥、徐延波获二等奖。又改为分片招生,就近入学。

一九八四年八月,领导机构改革,刘家起被任命为校长,聂焱为副校长。此次改革共10名教师提拔到领导岗位。高考成功,考取292人,升学率为74%。白学政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学校获“数学竞赛优胜单位”称号。

一九八五年开始实行“教育经费包干制”。学校制定“目标量化管理方案”。始招收“计划外学生”。申玉仁捐款3万。整党,在教师中发展党员。9月,师生欢度第一个教师节。召开第一次教代会。开始营建家属院。高4级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聚首。

一九八六年校开始经营运输、木材交易。一中升格为副县级单位。高15级校友刘成卜获博士学位,返校回报,受到母校热烈欢迎。刘成卜赠母校“寸草春晖”的匾额1方。

一九八七年王宏伟获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一等奖,郭勇获三等奖。成为全省“军训试点”。大规模垫东操场。停招初中。

一九八八年徐培荣任校长,邓朝海任书记。全校首次评职称,有34人被评为高级教师。召开第二次教代会。与庄砦合办木板场。建立勤工俭学办公室。发出“致新老校友和社会人士公开信”,争取捐资助学。何兹全等百余名校友纷纷捐资。高13级返校与师生共度教师节,并立“教泽碑”1方。

一九八九年建成实验楼,设立第一个微机室和语音室,揭开现代化教学序幕。新甫捐资3万,建立“丁新甫奖学金”。高考人数回升,连续在全区领先。

一九九〇年莫忠庆评为特级教师。学校升格为正县级单位。

一九九一年收回被六完小所占之地。高15级校友返校,赠送老教师每人1块“桃李满天下”的匾额。

一九九二年驻台校友捐资11万元,建成学校大门。

一九九三年九月,聂焱、单衍伦调出,刘德进调入任副校长。

一九九四年十月,地委书记林廷生到校视察,并捐图书一宗。

一九九五年办公楼建成。3月,创办《校园生活》报。4月,校友山东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高秉涵到校探视,赠“永怀教益”锦旗一面。7月,学生李立参加“选飞”高考,以622分的优秀成绩,被誉为“九五全国飞行学员状元”。10月,济南军区空军招收飞行员中心和省招委联合授予该校“招飞先进单位”称号,并发奖状1帧。

一九九六年六月,学校建党委,邓朝海为书记;仪忠民出任校长;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徐启俊为纪检书记。9月,菏泽地区行署专员李明先、秘书长韩广洁到校现场办公,拨学校80万元,筹建餐厅。12月11日,驻菏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莅校视察。主要领导同志有专员李明先,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毕可文,副主任许修堂、刘文君。

一九九七年春,投资350万元,动工兴建学生餐厅伙房。5月6日,“老六中”时校友、全国著名剧作家岳野到校探视,并题词。暑假,加宽加长操场,铺设了300米跑道。11月2日,高5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袁良骏到校探视。

一九九八年1月12日,地区各界知名人士联谊会教育组莅校视察。2月,为40个教学班安装了闭路电视,新建了演播台、语音室、微机室,初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7月至11月,建教室23间和两排学生宿舍。并改造学生宿舍30间,建成了一中分院。12月14日,山东教委主任滕昭庆到校视察。

一九九九年3月,邓朝海调出,赵银良为党委书记;试行校长负责制。6月16日至8月20日,完成全员竞争上岗、优化组合。7月8日,台湾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陈立夫在台北家中为该校题词:“尊师重道,教育功成”。7月,学生常伟以标准分898分荣膺“全区高考理科状元”。

二〇〇〇年1月31日,该校高13级1班校友、酒泉火箭发射基地司令员张建启少将拜访母校。3月,多媒体教室正式启用。7月,学生闫建昌以标准分900分(满分)的优异成绩荣膺“全省高考理科状元”。9月26日,经省教育厅验收,该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命名为“省级规范化高中”。学校被评为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并晋升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二〇〇一年2月,配备电脑,初步实现办公手段现代化。4月至5月,开始创办菏泽一中分校。9月,在美国肯塔基州任研究员的该校高17级校友石卜昌到校探视。10月12日,继1985年返校后,菏泽一中高四级部分校友再次聚首母校。12月,该校再次荣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赛山东赛区优胜学校”称号,其中孙稳获本年度全国联赛一等奖。菏泽一中成功地与北京世纪佳联教育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创办菏泽一中--佳联合作学校的协议并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届招生。

二〇〇二年二月,菏泽市政府夏鲁青副市长莅校视察。8月2日,菏泽市十一届政协教育组驻城委员在市政协主席杨成训,副主席黄爱菊、潘建荣,秘书长赵文岭等带领下,莅校调研。8月,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该校赵婧、张慧同学获国家级优胜奖。8月28日,来自中、美、法、德、罗、土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艺术家莅校参观讲学。

二〇〇三年三月,菏泽一中被菏泽市和山东省授予“绿色学校”的称号。

二〇〇四年三月,王可正出任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新的百年育人征程开启。

学校风光(4张)

二〇一六年五月,李志献出任菏泽一中校长。六月,菏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菏泽一中等学校机构编制事项的批复》(菏编〔2016〕16号),撤销菏泽学院附属中学事业单位建制,将菏泽学院附属中学和开发区新建高中整合重组,命名为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实验学校。8月,菏泽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同意组建菏泽一中教育集团的批复》(菏教办字〔2016〕28号)文件,同意以菏泽一中(八一路校区)为主体,整合菏泽一中分校(人民路校区)、菏泽一中实验学校(南京路校区)资源,组建菏泽一中教育集团。?

二〇一七年九月,菏泽一中老校区翻新完工,正式投入使用,迎来了第一批应届高一新生。[1]

学校规模基础设施

菏泽一中现占地1000余亩。在编教职工300余人,在校生近万人,设150余个教学班。为拓展百年育人业绩,2001年5月,又成功创建了菏泽一中南校区。菏泽一中南校区占地460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招生规模8000人,在校生6200人。2014年菏泽一中校本部迁往南校区,同时东校区建成投入使用。

学校图书馆藏书12万册。仪器设备齐全,设有高标准的理化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演播室、多媒体教室,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师资力量

全校在职教工529人,其中高级职称者72人,中级职称者96人,特级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能手4人,市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56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力者29人。

学校实现了“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现代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基础教育发展目标。

教学建设

学校基本实现了“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现代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基础教育发展目标。近几年学校先后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科普示范学校”、“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获得“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中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教学成果学生成绩

100年来,菏泽一中共为祖国培养毕业生计800余班500000余。以何思源、何兹全、佟振合代表的众多校友走出了一条“六中--中国科技大学--哥伦比亚”的成才之路,其中,据2012年估测,年校中,直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者逾百人,著名专家学者、博导、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少将衔以上部队首长和其他著名人士就在600人以上。百年中,一中建结了令世人赞叹、使菏泽人民骄傲的卓著业绩。

1935年省立六中编写了《山东省立六中一览》,时为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先生在序言中写道:“在长江北能与之相颉颃学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学,北京的师大附中。以学校为单位,每年每次升学人数与考取人数之比率在长江以北各中学中,我们的学校占第一位。”翻开六中的校史,1919年毕业两个班56人考入大学者33人,而考取北京大学者高达18人,占升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有“江北第一”的美誉。

解放后,1953年曾列全国高考第二名,1955年14名毕业生同时考入北京大学,“文革”前升学率一直超过80%,在全省名列前茅,是山东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被教育部明确为全国百所重点中学之一,留有“进了菏一中,半个大学生”的口谚。

教师成绩

如今,菏泽一中在编教职工500余人,在校生过万人,设155个教学班。为拓展百年育人业绩,扩大办学规模,2001年5月,又成功创建了菏泽一中分校,开创了“名校办民校”的新路子。招生规模8000人。在中学生各科奥赛中,获国家级奖励者58人,获奖总人数超过全市的1/2,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6年净增百人以上,尤其2005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突破千人大关,创历史新高。2006年,高考人数达1506人。创造了百年名校的再度辉煌!

2012年菏泽一中在以王可正为中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按要求,讲路线。以三个代表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努力,为开创菏泽一中新的辉煌而顽强奋斗。

获得荣誉

菏泽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菏泽市教育局2004.9

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2006.12省级

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2007.9省级

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2009.12省级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2010.10

2010网络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菏泽网络文化办公室2011.3

第11届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1.5省级

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金牌学校山东省物理学会山东赛区委员会2014.9

省级菏泽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菏泽市政府2014.9市级

学科网竞赛年度500强高中山东省最佳学校奖学科竞赛网2017.3

文化传统

校训

厚德至善博学致远?

校风

厚品博爱知行合一?

教风

厚生善导躬行求新?

学风

厚积博采勤学善思?

校歌

作曲:刘渝东?

作词:聂焱

鲁西原野

曹州古城

有我可爱的母校

桃李芬芳的菏泽一中

源远流又长

校友遍寰中

钟声悠书声琅

摇篮育精英

钟声悠书声琅

摇篮育精英

律己求自强

勤奋勇攀登

品行端志气宏

天下在心中

品行端志气宏

天下在心中

天高海又阔

虎跃又龙腾

恩师愿学子情

代代振雄风

恩师愿学子情

代代振雄风

鲁西原野

曹州古城

有我可爱的母校

桃李芬芳的菏泽一中

桃李芬芳的菏泽一中

知名校友

何思源(1896年-1982年4月),字仙槎,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山东省教育厅长、省政府主席、北平市市长、北平和谈首席代表。1982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张含英,著名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002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高秉涵,律师,台湾菏泽同乡会会长,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张广学(1921年1月31日——2010年2月24日),中科院院士,昆虫学家2010年2月24日21时整,张广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关村医院逝世,享年89岁。

于天仁,中科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2004年5月22日,于天仁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佟振合,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主任,亚洲光化学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

何兹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后改名兹全,山东菏泽人。著名历史学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因病于2011年2月15日20时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岁。

韦统泰(1917~2013.06.27),山东省曹县人,原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2013年6月27日,韦统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名高,1937年毕业于省立六中,正军职高级顾问。

田纪云,边区三中校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侯固,边区一中十二级校友,原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程相清,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原全人大政策研究室主任。

孙启祥,1960年7月高中毕业后留苏。少将,中央军委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张建启,1964年考入哈尔滨军工大学,少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

李文朝,1968年离校参加中国人解放军,少将,解放军电视中心主任。

王鹏恩,1945年离校参加革命,16军副军长。

袁良骏,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文学专家。

鲁森,曾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张会若,著名矿冶学家。

萧之楚,抗日将领。

徐鹏翥,鲁西南党创始人。

王大鲁,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咨鉴委员会副主席。

史锡恩,台湾九大法官之一。

王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王存信,黑龙江商学院党委书记,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常杰民,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赵晋美。

周韶华,许评知名作家。

德显,著名导演。

段存华,轻工部副部长。

刘德玉,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侯万歧,社科院现代文学专家袁良骏驻旧金山总领事。

徐启宪,著名宫廷史专。

杨洪立,少将美国肯州研究院博导史卜昌安徽省军区副政委。

学校校址

校本部地址:菏泽市人民南路907号

东校区地址:南京路与钱江路路口向南1200米路西

老校区地址:菏泽市牡丹区八一路2999号

上一篇:惠来慈云实验中学

下一篇:许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