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建校年。
1.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46年,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
西安理工大学历史沿革图
1950年,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北京重工业学校。1953年,北京重工业学校更名为北京机器制造学校。
2.北京工业管理学校
1919年,由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创办北平市立商业补习学校。[1]
1937年,北京市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创建。
1950年,北京市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北京市财经学校。
1955年,北京市财经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管理学校。
3.北京工业干部学校
1952年,沈阳工业干部学校创建。
1954年,沈阳工业干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干部学校。
1956年,北京业余机械学院创建(合署)。
北京机械学院时期1958年,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北京工业管理学校、北京工业干部学校合并升格为北京机械学院,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
文革开始后不久,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北京十三所重点高校外迁。1969年,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北京机械学院等13所“京校外迁”高校被迫迁出北京。北京机械学院迁至陕西。
陕西工业大学时期1937年,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水利系成立。
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水利系成为西北工学院水利系。
1956年,西北工学院电机系、水利系,北京动力学院,山东大学土木系、青岛工学院水利系、西北农学院水利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安动力学院。
1957年,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采矿纺织系并入交通大学(西安)。
1958年,西北工学院化工系部分改建西安化工学院。
1960年,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纺织系,西安化工学院部分合并升格为陕西工业大学。
1960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61年,陕西科技大学(1960年创建)并入陕西工业大学。
1962年,西安机械专科学校(1958年创建)并入陕西工业大学。
陕西机械学院时期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机械工业部。还有一部分以印刷专业为主在北京黄庄成立了北京印刷学院。
1970年,陕西工业大学纺织系参与合并组建西北轻工业学院(今西安工程大学)。
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
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并入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81年,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又返回并入陕西机械学院。
198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留守处(原北京机械学院北京遗留部分[4])定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机械工业管理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隶属于机械工业部。
1990年,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1998年划转北京市管理,后于2003年参与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时期曲江校区校门
1994年,陕西机械学院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
2006年,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独立本科院校)获教育部批准成立。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经陕西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批准,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获教育部批准成立。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5月,西安理工大学入选2020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陕西省全省排名第9名。
2020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成为陕西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高校。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7月13日起,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已开始组织各学院开展家庭遭受洪涝灾害影响学生信息的统计摸排工作。[9]
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西安理工大学入选。[13]
2021年12月3日,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与西安理工大学签署项目合作协议。[14]
2022年6月7日,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人才培养、学生实训、就业指导及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15]
办学条件院系概况截至2019年2月,学校设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及独立学院高科学院,共设本科专业67个。
截至2020年3月,学校设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及独立学院一所——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共设本科专业67个。
院系设置二级学院院系名称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940余人。院士工作室10个。有双聘院士4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入选陕西省43人、“特支计划”11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多人;国家教学团队4个。[3]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审批时间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黄强2007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罗兴锜2008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刘丁2009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周孝德2010双聘院士:
陈厚群、CelsoGrebogi院士工作室
:陈厚群(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祖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培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超(中国工程院院士)、郝跃(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季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久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全国先进工作者:
刘丁全国优秀教师
:刘丁、王忠民、施卫、李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李言、徐国胜、王全九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梁淑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许云华、樊秀梅、李怀恩、柴军瑞、梁淑华、张国君、畅建霞、方长青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工程
:王全九、李宁、李占斌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者:
王全九、贾嵘、任海鹏、畅建霞、游才印、方长青、梁军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陈治明、李言、刘丁、刘宏昭、沈冰、王家民、钟彦儒、周孝德、党兴华人才培养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有22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陕西省一流专业32个、陕西省名牌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91项;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2门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印刷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
陕西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刷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刷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应用物理学”、“通信工程”、“工程管理”。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首批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作为全国试点高校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全国示范性基地,8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学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陕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有2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共建“西安理工大学浐灞创新孵化中心”,双创中心下属的“西理工/工创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众创空间及西安市众创空间。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名称
批准时间
工程训练中心2007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13水利水电实验教学中心2014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学院
评审通过时间
水力学孙建水利水电学院2006年自动控制理论刘丁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半导体集成电路高勇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年印刷工程导论周世生印刷包装工程学院2009年印刷机原理与结构张海燕印刷包装工程学院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学院
评审通过时间
大学物理施卫理学院2003年土力学邵生俊水利水电学院2003年水力学孙建水利水电学院2004年印刷工程导论周世生印刷包装工程学院2004年工程化学姚秉华理学院2005年材料工程基础赵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年自动控制系统刘军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计算机网络李军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年人机工程学薛艳敏艺术与设计学院2014年电工技术基础尹有为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人力资源管理刘泽双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年
学科体系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建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覆盖全校大多数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1个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ESI全球排名1%学科:工程学、材料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
: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工业装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序号
学科门类及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及代码
备注
102经济学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2经济学020202区域经济学302经济学020204金融学402经济学020206国际贸易学503法学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级重点学科
: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省级重点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岩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专业学位
工程硕士
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仪器仪表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工程控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工业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以上资料来源)[7]
科学研究科研平台截至2019年2月,学校拥有32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其中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推广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晶体生长设备及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控机床及机械制造装备集成重点实验室、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晶体生长设备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部推广中心:国家连铸连轧贝氏体铸铁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基地机构名称批准部门陕西省军民两用超快光电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陕西省水利机械及其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陕西省军民两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省国防科工局陕西省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科研成就
截至2013年,学校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377项,其中主持国家、省自然、社科基金项目293项,部委、省级及国防重大项目159项,国际合作项目28项,获得科研经费3.4亿元;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11项;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各1篇,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5篇。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等国家级奖17项、省部级奖300项。2001年学校科技处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普通高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2006年3月被教育部科技司命名为“‘十五’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2006年6月学校被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等五部门命名为“‘十五’期间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先进集体”。
2013年,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验收通过67项,其中特色研究计划项目3项,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5项,学科联合项目3项,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1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项。在校基金的资助下,此次结题项目共获得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4项,厅局级项目21项;申请专利31项,授权18项;发表论文111篇(其中SCI:15篇,EI:44篇,SSCI:2篇,CSSCI:27篇,CSCD:23篇)。
截至2019年2月,近十年来,学校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7项,其中国家级奖3项,本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7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87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16件,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3件,科研经费到款23.8亿元,发表SCIE论文2397篇。学校不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与省内外100多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陕西、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建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8个。
学术交流学校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自1999年起,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联合培养中德双重学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5月,学校馆藏纸质文献188万余册,电子文献约329万余册,纸质中外文现刊23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1万余种,业已形成集机械、电气与电子、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材料、水利水电、印刷包装以及管理学、法学、外语、艺术等社会科学诸专业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多种载体的文献保障体系,其中水利水电、印刷包装类文献独具特色。
学术期刊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理工大学主办的科学技术类多学科综合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电子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是CNKI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入编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2011、2014、2017年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英国《科学文摘》(SA)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校徽
本标志在形式上选择圆形为基本框架,且圆中套圆,以增加标志的层次感和厚重的内涵。在构图上采用一个中心、两边对称和外圆虚、内圆实的对比手法,传达出稳重大气和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形成较强的的聚合力和向心力,营造并加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外圆代表着地球,
校徽
内圆寓意着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外圆区域通过圆心垂直轴线的上端以阳刻手法设计有标准中文“西安理工大学”毛体草书校名,下端设计有标准英文校名。对称的左边的星代表“教学”,右边的星代表“科研”,寓意教学与科研并重。中心部位的图形是由英文校名的3个首字母“X”“U”“T”经过构成处理而生成的,并在其下方又用标准英文缩写“XUT”来强调识别性,再在英文缩写下缀有1949年字样组成标志的核心图形。这样既能完整、清晰地体现出学校的核心要素,又能使图形在视觉上更稳定、内容上更丰富。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单色设计形式,以深紫罗蓝为主色调。在色相上由于该色相较为中性,因此与暖色系和冷色系均可搭配使用,在色度上该色也较为稳重,便于任何场合使用,且能清晰地表达出标志的结构和内容。紫罗蓝不但有利于日常使用,还能使图形更具高贵、典雅和肃静的气息。核心图形寓意
:一、图形由西安理工大学校名的英译XI'ANIVERSITYHNOLOGY3个首字母X、U、T变形构成,以此代表西安理工大学。、志的图形为一颗星环绕轨道运行,寓意西安理工大学将成为传承人类科技、传统文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一颗科教新星。同时,标志的图形还代表着春芽托珠内涵,光耀夺目,形成阳光、雨露、生命的永恒主题。象征着莘莘学子在知识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该图形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感和内在的深刻寓意。标准色寓意:罗蓝表着生命、永恒、热情、执着、希望、喜庆和活泼等意象,同时还体现着积极奋进、团结凝聚、生生不息、积极奋进的象征意义,也是忠诚、执着与永恒的体现。紫罗蓝的视觉冲击力是将阳光的、新鲜的、跳动的生命力强烈地体现出来,也充分地表达和展现出学校“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以及雄厚的师资团队等软、硬实力。精神文化校风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具体内涵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勤奋:刻苦学习,奋发进取,具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求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治教。
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追求新知。
优良校风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上质量、上水平,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
校训
祖国荣誉责任
具体内涵
祖国:牢记自己是中华民族,是中国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奋发向上,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一切。
荣誉:强烈的荣辱观、是非观,有为国家增光,为集体扬名,为个人争先的荣誉感。
责任: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以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对人、对事极端负责的态度,努力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祖国、荣誉、责任”是完善人格的三个基本支撑点,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执着的爱国精神、强烈的荣辱观和高度的责任感为育人的基本准则,严格要求每个学生。
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知行统一
学校精神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校歌
词作者系校党委副书记廉永杰,曲作者为校音乐教师屈斌和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陈大明。
春华秋实:
黄河滔滔,秦岭莽莽,赫赫始祖恩泽,五千年文明育养。
西安理工大学
理工大学子济济一堂,祖国荣誉责任矢志不忘。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蔚然成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永扬。
看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我中华腾飞创造辉煌。
校歌《春华秋实》的歌词言简意赅,阐述了学校的地理位置(黄河滔滔,秦岭莽莽)、人文背景(赫赫始祖恩泽,五千年文明育养)和学校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校训(祖国、荣誉、责任)、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以及莘莘学子的志向(为我中华腾飞创造辉煌)。曲调既不失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全曲分为A、B两段,A段旋律庄重自豪,意在烘托学校的育人环境;B段音域升高,生机勃勃,其连续的切分节奏使歌曲更具时代风格,体现了师生员工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信念。作品气势宏伟、刚柔并重,是优美颂歌和明快进行曲的完美结合,因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首肯。
领导团队历任领导学校名称姓名职务任期北京机械学院、陕西机械学院郭良才党委书记、院长1958.9--1978北京机械学院魏士珍院长1958.12--1961.2陕西工业大学王鲁南党委书记1960.11第一届党委、1965.7第二届党委陕西工业大学田鸿宾校长1960.7--1966.6陕西工业大学王维琪代理党委书记1961.8--1963.3获得荣誉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高校
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20年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1381位12月,2020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发布,西安理工大学排名第179位。
2021年1月21日,荣登2021中国内地大学ESI榜,排名第184位。7月26日,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专业学位博士点、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 一级学科硕士点。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601-700位。[10]10月26日,US News发布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西安理工大学排第1,304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