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丁点灯风俗
添丁点灯风俗,其实大部分的节日和风俗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流传下来的,而添丁点灯这个风俗就是其中一种,很多人对这个风俗并不是太了解,下面为大家分享添丁点灯风俗。
“点灯”是桥头新春古老民俗,凡在前一年出生的男丁,照例要在今年春节期间热热闹闹地举办“点灯”仪式。而从年初三开始,父辈们就忙着来到桥头老街采购“点灯”用品,因此,每年的年初三,桥头老街就会出现一队队挑着斗谷篮来买灯公的父辈们。
“点灯”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用品有灯笼、灯公、禾碌灯、灯盏,香芹、葱和大桔等。像桥头镇东江村,每年年初三,生了男丁的父亲们都会挑着斗谷篮去老街买点灯用品,回来的时候会边走边放鞭炮,一进村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迎“灯公”回来,浩浩荡荡的“买灯”队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点灯”仪式,东江村村民介绍说:“要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回来我们村里后再放大约800米长的鞭炮。还有醒狮表演,仪式非常隆重。”
据介绍,桥头“点灯”习俗,就是谁家喜添新丁,来年正月便要举行“点灯”仪式,大摆筵席,宴请宗亲兄弟饮灯酒,“点灯”的日子按姓氏不同而不同,年初一到年初九不等,正月十五“结灯”,以这种风俗形式分享添丁之福,对新生男丁的美好祝愿。
“买灯就是大家担着斗谷篮去桥头,走路去买,走路去走路回来,买慈菇、芹菜、灯笼,这样担着回来,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历来都是年初三买灯公,买了过来祠堂,就早晚过来添香,年初八就点灯,请亲朋戚友来吃饭,到正月十五就结灯。”东江村村民告诉记者,这个是当地一路传承下来的,所以他们也是跟着这个习俗去走,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正月初十到,两广许多地方开启了“上灯节”的喜贺日子。上灯节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凡宗族中有生有男孩的人家,都必须在祖祠上厅、祖宗灵位牌前方挂上一盏新灯笼,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讯,又俗称“挂灯”,所以“上灯节”也被为“挂灯节”。在广东顺德,广西岑溪、容县、藤县、北流、兴业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个传统。
一般“上灯节”为期五天,分三个步骤,在正月初十零时开始“上灯”,正月初十到十六“暖灯”,正月十六“落灯”。某些地区在正月初九或十一或十二或十三"上灯“,正月十五或十六"落灯"。在广东顺德,广西岑溪、容县、藤县、北流、兴业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个传统节日。
据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添丁),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谐音“添灯”),俗谓“挂灯”或“上灯”,寓意添丁发财。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悬于屋厅(太公、宗祠)的栋梁上的灯棚里。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正月初十,又到了梧州苍梧沙头旧街一年一度挂灯的日子,挂灯,这是当地沿袭了很多年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添丁户各自挂灯不同的是,沙头旧街的挂灯是添丁户集资共同挂灯,共摆宴席聚餐,并且宴席是开在“灯头哥”家里。
初十只挂灯不聚歺,只分一些供品,宴席聚餐是在正月十六圆灯那天,当天会抬金银猪游行,更加热闹。
每年最先出生的男婴自然而然地被奉为“灯头哥”,一到年底,那户人家就要负责召集各添丁户开会集资,商量为孩子庆典祈福的具体事宜。当然啦,到时宴席是开在“灯头哥”家里。
最先出生的孩子如“王者降世”,特别的聪明伶俐,寓意是当年出生孩子未来幸福生活的引领者,每年的添丁户如中了“状元”那般高兴!
挂灯节,天降喜雨,沙头旧街25户添丁家庭集体出动,今年是陈姓灯头哥。挂灯队伍抬着三牲酒礼,舞着狮子敲锣打鼓,走街穿巷游街、并集体到天后宫祭拜妈祖,把花灯高高悬挂在天后宫大殿横梁上,祈求小朋友聪明伶俐,快高长大,请妈祖他祖先神明保护。
这是名为“格食箱”的用来装供品的物什,是先辈传下的宝物,硬料木做成的龛子四面雕有精美图案和有教育意义的诗句,抬起来很沉,后来经过不锈钢改装,少了许多古味。
与往年相比,旧街今年的上灯庆典有点冷清,巡游的队伍少了舞龙和传统的“八音”以及清脆说悦耳的七星小鼓,因为生活,舞龙队中的一些“富娘婆(即妇女)”提前去广东打工了。
初十挂灯,十六圆灯,环街环村游行庆典那天,锣鼓锵锵,鞭炮齐鸣,舞狮舞龙,横街窄巷,一团团爆竹散发出的硫磺味直钻人们的鼻孔,驱风袪邪,黑压压的人群擦肩接踵,大有旧日“花街红粉女,争看绿衣郎”的盛况。
十六圆灯庆典活动结束后,添丁的父母们抱着各自的孩子在“娘娘”庙前来一张合照,定格开心时刻,看自已年轻的脸庞和稚嫩的婴孩,一种责任一份向往油然而生…
有上灯就有圆(落)灯,正月十六为圆(落)灯日,在正月初十没有喝上灯酒的亲戚朋友到十六落灯日这天要补喝。
从化挂花灯(即上灯)习俗始于明末清初,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粤语中“灯”与“丁”同音,上灯意为“添丁”。以前每当老百姓家里生了男孩,就会在春节元宵或中秋节期间挂花灯,称为“上灯”。
习俗仪式包括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也称圆灯)六个环节,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活动。彩灯都是特制的,灯架用竹篾扎架,彩纸作面。彩灯集扎作、编织、民间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彩灯制作者均为本地巧手。
东莞添丁点灯习俗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喜欢挂灯笼以庆祝家里的大小喜事——婚庆时挂灯,寿诞时挂灯,乔迁时挂灯,灯笼似乎总是与喜庆相联系,那闪烁不定的'点点灯光中蕴含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佛子凹,每逢新春佳节,村民也会挂花灯来庆祝他们的喜事。“灯”与“丁”同音,村民所挂的是“继后香灯”的“灯”,是村内庆贺弄璋之喜的一种灯,他们把这一礼俗称之为“点灯”。新丁只有通过了点灯仪式,才能被载入族谱,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因此,“点灯”被视为是家族添丁的庆祝仪式,也是入族入谱一种重要仪式。
佛子凹的点灯习俗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中期。在农耕时代,男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尤为重要,男丁的数量决定了农耕家庭劳动力的大小,因此,添丁是一大喜事,弄璋之喜必定要以隆重的形式来庆祝。点灯这一祈求人丁兴旺的祝贺仪式随着家族的发展,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