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星

时间:2023-11-26 07:44:19编辑:莆田seo君
个人简历

冯健(1975-),江苏沛县人,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人文地理》杂志编委。出版专著和教材《城乡边界识别与动态监测》、《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中国经济地理:变化中的区域格局》、《区域公共政策》等近10部。在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Urban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城市规划》等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北京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基于微观主体的视角”、“中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心村规划整治及其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城乡边界识别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各种省市级规划研究项目40余项。获第10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教育经历

200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硕士生导师

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

人口与社会地理

社会兼职杂志任职

《人文地理》杂志编委

评审任职

担任Urban Studies、Regional Studies、Urban Geography、Envitonment and Plaaning A、Habitat International、Housing Studies、Urban Affairs Review、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Plos One、Spatial Statistics、Built Environment、Cities、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等国际英文期刊的审稿人;担任20余个中文杂志及单位审稿人,包括: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城市规划、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国际城市规划、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报、人文地理、干旱区地区、热带地理、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鲁东大学学报、曲阜师范大学学报等。多年来坚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山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大学、北师大等评审项目和毕业论文。

学术任职

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任)、委员(现任)

《人文地理》杂志编委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书系》丛书主编

科学出版社《中国城市地理丛书》编委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曾任)武汉市政府创新岗位特聘专家(2014-2016曾任)

书籍编撰出版著作

冯健 著,《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冯健等著,《城乡边界识别与动态监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冯健等著,《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冯健 主编,《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冯健 等著,《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冯健 著,《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教材编撰

胡兆量、韩茂莉、冯健,《图说文化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冯健 主编,《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刘玉、冯健 编著,《中国经济地理:变化中的区域格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刘玉、冯健 编著,《区域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荣誉与奖励

个人及教学获奖情况

2016年,获北京大学2016年度正大教师奖

201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5年,获北京大学第二届产学研合作先进个人奖,北京大学

2014年,入选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

2013年,获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2013年度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1年,作为第一执笔人完成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获2010年度北京市规划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2009年10月,获第10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008年,获吴传钧人文地理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7年,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所指导的本科生社会调查报告肖丹、詹韵“北京四合院地区中老年居民日常休闲与交往状况调查-以交道口地区为例”获全国城市规划专业社会调查论文竞赛一等奖

2005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05年,“城市化与城市体系”课程建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4年,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奖励证书

2003年,获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人才培养

近年指导的研究生论文

张勇,乡村性转型:快速城镇化与市场化交互作用下的空心村,2016

柴宏博,基于家庭生命路径与生命历程的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研究,2016

赵楠,空心村背景下的乡村社会空间重构――以邓州市桑庄镇为例,2016

苏黎馨,转博

胡秀媚,空心村整治规划体系构建与过程优化研究:以宁夏西吉县为例,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叶宝源,空间生产视角下城中村活动空间变迁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项怡之,基于活动的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以望京为例,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刘晏伶,近10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特征与机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林宇川,开发区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多维透视: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吴芳芳,基于社会网络和邻里关系的郊区居住区社会空间:对北京回龙观的调查,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吴静云,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重构及其机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倪毅,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形态演变—以浙江义乌为例,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王迎,城乡边界划分标准与技术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近年指导的本科生论文

2016年

杨莹,公共服务设施导向的平原农区空心村整治规划研究――以河南邓州市为例,2016

杜瑀,空心村规划整治的村民意愿研究——以宁夏西吉县为例,2016

袁玉玺,空心村整治中的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研究,2016

吕吉,地方依恋视角下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区的社会空间研究,2016

2015年

梁庆丰,空心村土地复垦规划与技术研究,2015

宫瑞,国内外智慧村庄建设研究及我国 智慧村庄评价体系设计,2014

刘天培,村落生产生活功能剥离技术研究,2014

李赫然,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县级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研究,2014

2014年

刘璐,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文化调适研究――以北京两个典型城中村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4

巴伟民,基于三维生活路径的城中村外来人口活动空间特征及机制研究――以北京两个典型城中村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3

郭晟晔,村庄整治的模式与经验,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3

2013年

赵楠,同志社会空间与社交网络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3

黄琳珊,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城市犯罪模式研究——以北京城六区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3

林璐茜,城中村流动人口活动空间的特征和制约——以北京市海淀区朱房村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3

曹今,都市穆斯林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研究——以北京市牛街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3

周航,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满意度研究,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3

2012年

李婷婷,基于迁居的郊区居民流动性特征与机制研究——以望京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2

胡韬,郊区大型居住区居民休闲购物行为空间研究——以望京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2

孔钦钦,基于社会空间的郊区大型居住区成长机制研究——以望京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2

2011年

韩雅飞,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居民的住房不平等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1

张弛,基于建设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1

洪巧民,基于分省区数据的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分析,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1

2010年

项怡之,开发区社区居住和日常活动空间研究——基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0

李 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用地分析与集约利用研究,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0

2009年

祝昊冉,西部地区城市形态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南充市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

刘瑞楠,国有大型企业影响下的贫困聚居特征与机制分析——以北京市石景山区北辛安地区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

刘延航,城中村居民的空间流动性和社会网络重构——以北京海淀区和朝阳区四个城中村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

周家丽,城中村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特征:基于北京四个城中村的实证分析,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

王宇婷,统计上城乡划分办法在小城镇层次的空间解读——以义乌市苏溪镇、佛堂镇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

2008年

兰宗敏,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生活活动时空间结构,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8

胡章,城中村流动人口支出结构分析——基于海淀区5个城中村的调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8

刘洋华,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时空轨迹——以六郎庄、东平庄、唐家岭等村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8

2007年

周海洋,北京城中村农民失地问题研究——基于八家村和后厂村的调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7

2006年

陈秀欣,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6

王永海,中关村地区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基于北京大学周边居住区的调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6

徐志红,中国新城的开发模式和成长机制分析,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6

2005年

丁文静,韩国留学生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及其演变机制——基于北京五道口韩国留学生社区的调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5

2003年(协助周一星教授指导)

王晓光,90年代郊区化的新现象,新问题与新趋势,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3

陈杨,1990年代北京住宅空间发展特征与机制研究,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3

刘洋,从公共交通线路的拓展看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公共交通与郊区化的关系研究,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3

近年指导的本科生科研项目

林璐茜,公益组织对流动人口生活空间的影响——以朱房村为例,北京大学林肯基金项目,2012

郭博雅、刘璐,人本主义地理学视角解读移民的文化调适,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2012

张添宏、郑雨蒙,基于邻避效应的群体性活动分析,北京大学挑战杯二等奖作品,2012

王斌喆、娄勍勍,分裂的村庄:大城市边缘村外来务工人口与本地人口社会空间分化研究,北京大学校长基金,2012

李斐然、刘杰、李泽林,郊区化背景下郊区大型居住区居民生活时空间重构——以回龙观为例,北京大学校长基金,2010

黎茜茜、周佩玲,郊区化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回龙观为例,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2010

孙瑜、黄竹修,北京郊区居民游憩空间特征及其规划意义——基于回龙观的调查,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2010

黄琳珊、董颖、宋蕾蕾,北京城市犯罪时空特征研究,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2010

韩雅飞,中关村流动人口的通勤行为与职住空间研究,北京大学林肯基金项目,2009

李颖、胡映洁,北京城中村居民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2007

王天天、张弛、刘志红,城中村居民对外联系特征调查研究――以六郎庄村为例,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挑战杯二等奖,2009

科研项目

近年来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

1.2017.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质性方法和地理生活史视角的北京城中村个体活动空间(批准号:41671157)”

2.2017.4-,主持“湖州市人口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3.2015.9-,主持“常州市人口专题研究”,常州市规划局委托课题

4.2014.9-12,主持“格尔木人口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5.2014.5-11,主持“武汉市人口专题研究”,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委托课题

6.2013.10-,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心村规划整治及其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批准号:2014BAL01B02)”,国家科技部委托课题

7.2013.10-2014.10,主持“空间和社会生活视角下的苏州市人口发展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8.2013.8-2013.9,主持“武汉市汉南区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9.2013.8-2014.8,主持“山西省大同市区域定位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10.2013.6-2014.2,主持“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总体发展规划产业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11.2012.12-2013.4,主持“武汉市江岸区功能提升与三旧改造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12.2012.10-2013.1,主持“武汉市青山区功能提升及工业用地建设标准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13.2012.4-2012.8,主持“武汉市江汉区域功能提升和人口转移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14.2011.5-2011.9,主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新区配套技术研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委托课题

15.2011.5-2012.7,主持“基于建设视角的我国城镇化发展要素特征分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课题

16.2010.12-2011.6,主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街道定位、职能及架构研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委托课题

17.2010.1-2012.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基于微观主体的视角”(批准号:409710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课题

18.2007.1-2010.12,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乡边界识别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委托课题

19.2006.1-2008.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理”(批准号:40501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课题

20.2010.9-2010.12,主持“汉川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研究”,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21.2009.10-2010.6,主持“晋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22.2009.11-2010.11,主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委托课题

23.2009.12-2010.3,主持“湖北省随县人口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研究”,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24.2009.2-5,主持“淄博市张店区东部城区概念规划产业专题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25.2008.11-2009.6,主持“咸宁城市人口集聚与城市化发展机制研究”,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26.2008.8-11,主持“潍坊沿海地区区域发展定位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27.2008.7-8,主持“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概念规划产业专题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28.2008.10-12,主持“天水市西十里及暖和湾组团产业专题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29.2007.6-2007.12,主持“安徽省庐江总规产业与人口专题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0.2006.1-2007.6,负责“大珠三角城镇群劳动力结构与流动”研究,广东省政府和香港规划署委托项目,为“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的子课题之一

31.2005.3-2006.1,主持“城市化进程中淄博市人口发展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2.2005.6-2005.9,主持“武汉市人口规模预测及人口构成分析”,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3.2004.6-2004.12,主持“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人口专题研究”,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4.2003.12-2004.3,主持美国中国城市研究网(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访问资助项目(Travel Grant Project)“Restructuring of Socio-spatial structure in Beijing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35.2004.1-2007.12,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变化及其自组织的空间动力学”的研究(40335051)(周一星教授主持)

36.2004.4-2004.12,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定位及总体发展战略研究”(周一星教授主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项目

37.2002.4-2003.6,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市居住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发展研究”(周一星教授主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项目

38.2001.10-2002.10,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河南省兰考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周一星教授主持),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9.2001.3-2001.9,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周一星教授主持),杭州市规划局委托项目

40.2000.4-2000.9,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南京市人口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周一星教授主持),南京市规划局委托项目

41.2000.8-2001.11,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江浦县县域规划(2000-2020年)”(周一星教授主持),江苏省江浦县建设局委托项目

42.2000.8-2001.6,主持“江浦县桥林镇镇区总体规划(2000-2020年)”,江苏省江浦县桥林镇政府委托项目

教研成果

出版教材及专著

1、冯健等著,《社会地理视角下的城中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待版)

2、冯健等著,《郊区居民社会空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待版)

3、冯健等著,《“规土融合”: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待版)

4、胡兆量、韩茂莉、冯健,《图说文化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冯健 著,《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冯健等著,《城乡边界识别与动态监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冯健等著,《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冯健 主编,《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冯健 等著,《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冯健 著,《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刘玉、冯健 编著,《中国经济地理:变化中的区域格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2、刘玉、冯健 编著,《区域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冯健 负责撰写“城市社会学”,见: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主编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中国规划师教材新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4、冯健 负责撰写“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见: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主编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中国规划师后继教育教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15、冯健 负责撰写“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发展的区域因素和城市分布”,见:周一星、陈彦光等 主编《城市与城市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6、冯健 参编《迈向钱塘江时代 ? 专题研究》,杭州市规划局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发表论文

国际英文论文

1、 Chen Y. G., Feng J(Communication author). A Hierarchical Allometric Scaling Analysis of Chinese Cities: 1991-2014,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In Press)

2、 Chen Y. G., Feng J(Communication author). Spatial Analysis of Cities Using Renyi Entropy and Fractal Parameters,PLOS ONE (Submit)

3、 Feng J., Dong Y., Song L. L., An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n Urban Crime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Property Crime.

Urban Studies

,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November 17, 2015)

4、 Feng J., Chen Y. G.,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Form and Land Use Structure in Hangzhou, China: Evidence from Fractal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 2010, Vol. 37, pp. 838-856(SSCI)

5、 Chen Y. G., Feng J., Fractal-based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density and self-affine fractal forms of cities.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 2012, Vol. 45, pp. 1404-1416. (SCI)

6、 Feng J., Wang F. H. and Zhou Y. X.,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towards Polycentricity in the Post-Reform Era.

Urban Geography

, 2009, Vol. 30, pp. 779-802(SSCI)

7、 Feng J., Zhou Y. X., Wu F. L., New Trends of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since 1990: From Government-led to Market-oriented.

Regional Studies

, 2008, Vol. 42, No. 1, pp. 83-99. (SSCI)

8、 Feng J., Wu F. L., Logan J., From homogenous to heterogeneous: The transformation of Beijing’s socio-spatial structure.

Built Environment

, 2008, Vol. 34, No. 4, pp.482-497

9、 Feng J., Zhou Y. X., Logan J., Wu F. L., Restructuring of Beijing’s Social Space.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 2007, Vol. 48, No. 5, pp. 509–542. (SSCI)

10、 Feng J., Zhou Y. X., Suburbaniz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urban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in Hangzhou, China.

Urban Geography

, 2005, Vol. 26, pp.107-136. (SSCI)

11、 Yang J. W., Feng J., and Gakenheimer R.,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Job-Housing Balance in Urban China. In: Y. Song and Ding C. R., . Lincoln Press, 2008

中文论文

《地理科学进展》系列论文

12、冯健、吴芳芳、周佩玲,郊区大型居住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空间再生——以北京回龙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7,36(3):367-377

13、冯健、林文盛,老城衰退邻里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州6个典型社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7,36(2):159-170

14、叶竹、冯健(通讯作者),基于个体生命历程视角的苏南城镇化路径转变与市民化进程,2017,36(2):137-150

15、冯健、项怡之,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99-111

16、钟奕纯、冯健(通讯作者),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对深圳的实证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25-135

17、冯健、柴宏博,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447-1458

18、柴宏博、冯健(通讯作者),基于家庭生命历程的北京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06-1516

《城市发展研究》专栏论文

19、冯健、叶竹,空心村整治多元有机规划思路――河南邓州示范区实践探索,城市发展研究,2017,24(6)(待刊)

20、周加欢、冯健(通讯作者),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大样本调查,2017,24(6)(待刊)

21、张勇、冯健(通讯作者),村落的终结:快速城镇化进行中村庄的空心化与乡村性演变,2017,24(6)(待刊)

22、刘玉、冯健(通讯作者),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与分异――以北京为例,2017,24(6)(待刊)

23、冯健、赵楠,后现代地理语境下同性恋社会空间与社交网络――以北京市为例,地理学报,2016,71(10):1815-1832

24、冯健、胡秀媚、苏黎馨,城市人口空间重构及规划响应-武汉案例跟踪研究,规划师,2016,(11):24-32

25、胡秀媚、冯健(通讯作者),欠发达生态敏感山区空心村整治规划体系构建——以宁夏西吉县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2):78-88

26、钟奕纯、冯健(通讯作者)、何晓蓉,轨道交通对不同区段土地利用影响差异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5):85-93

27、刘玉、冯健,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研究,中国软科学,2016,(6):62-72

28、胡秀媚、李志刚、冯健,后郊区化? ——政府视角下广州萝岗的空间生产与转型,现代城市研究,2016,(5):72-79

《人文地理》专栏论文

29、冯健、杜瑀,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宁夏西吉县为例,人文地理,2016,31(6):39-48

30、冯健、赵楠,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特征与重构策略――以邓州市桑庄镇为例,人文地理,2016,31(6):19-28

31、赵 楠、冯 健(通讯作者),空心村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特征及其优化重构――对河南邓州市8个村庄的调查,人文地理,2016,31(6):29-38

32、张勇、冯健(通讯作者),理性、流动与家庭:村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人文地理,2016,31(6):49-57

《地域研究与开发》专栏论文

33、冯健、李烨,我国规划协调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77-82,115

34、冯健、苏黎馨,城规与土规互动关系演进机制及融合策略研究——基于行为主体博弈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83-88

35、李烨、冯健(通讯作者),规划管理与部门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89-95

36、苏黎馨、冯 健(通讯作者),“规土融合”的技术体系、管理模式创新及发展展望——以武汉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96-102,128

37、陈华飞、洪旗、冯健(通讯作者),“规土融合”的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城市规划目标导向的方法创新与实践,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103-107,163

38、冯健、钟奕纯,乡镇级“规土融合”实现路径与技术创新——基于武汉乡镇总体规划实践的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108-115

39、胡秀媚、冯健(通讯作者),基于多主体参与的村庄整治规划过程优化——以宁夏西吉县洞洞村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116-123

40、冯健、苏黎馨,多规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规土融合”,现代城市研究,2015,29(5):1-13

41、刘玉、冯健(通讯作者),城乡结合部居民经济行为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5,22(4):19-27

42、冯健,对传统乡村发展观的评判,乡村规划建设,第5辑,商务印书馆,2015:118-125

43、冯健,徐州人口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1):17-18

44、冯健、叶宝源,西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见:许学强(主编),中国城市转型、发展、重构与规划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44~155

45、柴宏博、冯健(通讯作者),基于迁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社会空间形成――以北京回龙观居住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5(5):1-5

46、刘晏伶、冯健(通讯作者),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析,人文地理,2014,29(2):129-137

47、冯健、叶宝源,西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及其启示,人文地理,2013,27(3):20-26

48、冯健、项怡之,开发区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研究,人文地理,2013,27(3):42-50

49、王宇凡、冯健(通讯作者),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人文地理,2013,27(3):34-41,50

50、李斐然、冯健(通讯作者)、刘杰等,基于活动类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居民生活空间重构,人文地理,2013,27(3):27-33,113

51、孙瑜、冯健(通讯作者),郊区居民游憩行为过程与个体决策——基于北京回龙观社区的调查,城市发展研究,2013,20(6):117-122

52、冯健、黄琳珊、董颖、宋蕾蕾,城市犯罪时空特征与时空机制研究——以北京城八区财产类犯罪为例,地理学报,2012,67(12):1655-1666

53、冯健,基于地理学思维的人口专题研究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2012,36(5):27-37

54、冯健、吴芳芳,质性方法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地理研究,2011,30(11):1956-1969

55、倪毅、冯健(通讯作者),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1,(3):25-32

56、冯健、吴静云、谢秀诊、黄珏,从“人口空间”解读城市:武汉的实例,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25-36

57、兰宗敏、冯健(通讯作者),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基于北京若干典型城中村的调查,地理科学,2012,32(4):409-417

58、冯健、王迎、刘洋华,人口流出区低收入与高消费并存的“庐江模式”及其理论意义,地理科学进展,2010,32(6):747-754

59、兰宗敏、冯健(通讯作者),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时间利用以及生活活动时空间结构——对北京5个城中村的调查,地理研究,2010,29(6):1092-1104

60、倪毅、冯健(通讯作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回归工程”发展模式,城市发展研究,2010,17(6):129-136

61、林宇川、冯健,深圳关内关外一体化过程中的边界效应及时空演变,热带地理,2011,31(6):580-585

62、刘天培、齐澄宇、冯健,北京市住宅与房价空间结构探究,中国统计,2014,(11):18-19

63、冯健,基于地理思维的人口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地理学评论,第2辑,商务印书馆,2010:85-91

64、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地理学报,2008,63(8):829-844

65、冯健、陈秀欣、兰宗敏,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地理学报,2007,62(10):1083-1096

66、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地理学报,2003,58(6):903-916

67、冯健,杭州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地理学报,2003,58(3):343-353

68、刘玉、冯健(通讯作者),跨区资源调配工程的区域利益关系探讨-以西电东送南通道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8,23(3):545-552

69、祝昊冉,冯健(通讯作者),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空间拓展分析—以南充市为例,地理研究,2010,29(1):43-56

70、刘玉,冯健(通讯作者),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发展特征与机制分析: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地理研究,2009,28(2):491-504

71、冯健、王永海,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地理研究,2008,27,(5):1003-1019

72、冯健、刘玉、王永海,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地理研究,2007,26(6):1197-1208

73、冯健,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地理研究,2005,24(5):811-821

74、刘玉、冯健(通讯作者),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地理研究,2008,27(1):45-54

75、冯健、周一星,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研究,地理研究,2004,23(2):227-242

76、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地理研究,2003,22(4):465-483

77、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地理研究,2002,21(5):635-646

78、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

79、冯健、刘玉,江苏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与乡村景观重构,资源科学,2008,30(5):737-743

80、冯健,苏南大型集镇的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研究,资源科学,2002,24(5):39-45

81、冯健、刘玉,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特征、机制与模式,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93-106

82、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

83、冯健、张小林,苏南小城镇发展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22 2-229

84、陈秀欣、冯健(通讯作者),城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及其演变-以北京为例,城市规划,2009,33(1):24-32

85、冯健、刘玉,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城市规划,2008,32(4):10-18

86、冯健,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城市规划,2005,29(8):41-50

87、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杨,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城市规划,2004,28(3):13-29

88、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城市规划,2003,27(5):55-63

89、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城市规划,2002,26(1):58-65

90、冯健,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城市规划,2002,26(5):57-62

91、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城市规划,2001,25(1):16-22

92、周一星、冯健,应用“主城”概念要注意的问题,城市规划,2002,26(8):46-50

93、冯健,杭州城市工业的空间扩散与郊区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42-47

94、冯健,198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的新进展,城市规划汇刊,2001,(3):28-34

95、冯健、刘玉,徐州市域城镇体系的演变与远景规划构想,城市规划汇刊,1999,(6):50-54

96、冯健、刘玉、张小林,转型期间集镇发展机制及其对集镇规划的启示,城市规划汇刊,1998,(3):46-49

97、冯健,中国的城市郊区化研究:是耶非耶?规划师,2000,(3):123-124

98、冯健,正视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异趋势,北京规划建设,2005,(2):176-179

99、俞晨曦、冯健(通讯作者),北京市“吧式”休闲场所空间分布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77-82

100、刘玉、冯健,创意北京: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城市发展研究,2008,15(6):91-96

101、祝昊冉、冯健(通讯作者),北京城市公园的等级结构及其布局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80-87

102、许锋、冯健,城市总体规划人口结构预测分析及其规划启示—以淄博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6,13(6):35-41

103、冯健、张小林,圩区农村集镇规划编制的技术与思考—以南京市高淳县西部圩区若干集镇为例,经济地理,2000,20(4):60-66

104、冯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人文地理,2001,16(6):30-35

105、冯健,对小城镇发展与规划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诠释,人文地理,2000,15(5):10-13

106、冯健、张小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与旅游开发—以徐州汉文化景观为例,人文地理,2000,15(1):23-27

107、冯健,对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文地理,1999,14(3):31-35

108、吴永生、冯健、张小林,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2005,20(2):88-92

109、冯健,杭州城市郊区化发展机制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88-92

110、冯健、刘之浩,中国第二住宅发展的研究—动力机制、特征、效应与规划展望,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1):30-35

111、冯健、赵兵,知识经济与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4):1-4

112、冯健、后斌,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0,9(3):4-10

113、冯健、张小林,人文区划方法与世界书法文化区的划分,世界地理研究,1999,8(1):69-74

114、冯健、刘玉,对农业专业化生产的思索,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4(2):105-112

115、 Xue Yanjie, Feng Jian,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on Writing Cultural Regions,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00, 2(2): 117-127

116、冯健、冯康,江南水乡圩区的集镇规划探讨—以南京市高淳县狮树集镇为例,小城镇建设,2000,(10):31-34

117、刘玉、冯健,小城镇旅游规划的区域效应分析,小城镇建设,2000,(4): 61

118、朱东风、冯健,编制圩区小城镇规划的非常规划思路,村镇建设,1999,(8):10-12

119、冯健、胡牧,书法文化区域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2):89-95

120、冯健,地理思维特性及对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9):5-6

121、冯健,浅议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9):15-16

122、冯健,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现状、症结与对策—以苏北典型乡镇为例,青年地理学家,1999,(4):30-35

123、冯健,编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案的理论思考—以江苏溧阳市为例,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1998:43-46

上一篇:国产洗衣机排行榜前十名

下一篇:轧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