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官网

时间:2023-11-25 23:33:31编辑:莆田seo君
历史沿革

(一)汉中师范学院时期

陕西理工大学

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

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1966年学校停招,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

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

(二)陕西工学院时期

1965年3月5日,根据毛主席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

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

(一)陕西理工学院时期

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

2002年6月6日,陕西理工学院举行揭牌庆典活动。

(二)陕西理工大学时期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

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的函》正式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陕西理工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61010720,同时撤销陕西理工学院建制。2016年6月2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大礼堂隆重召开陕西理工大学改革发展推进会暨更名揭牌大会,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副省长庄长兴为陕西理工大学揭牌。

2020年6月15日,由四川文理学院倡议、川渝陕鄂四省(市)22所高校联合发起的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成立大会在四川文理学院举行,陕西理工大学当选副理事长单位。[5]

2021年7月26日,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7月26日,入选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9月8日,陕西理工大学与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签署“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并举行揭牌仪式。[7]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陕西理工大学入选。[8]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10]

办学条件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设有15个学院和2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有61个本科专业。[9]

陕西理工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本科专业陕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业工程、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旅游管理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师范)、音乐学(师范)、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舞蹈编导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2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44人,二、三级教授14人。柔性引进院士5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陕西省省级人才项目10余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双聘院士:

张涛、王巍,朱蓓薇

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

刘志峰、姚斌、赵蔚、王永吉

“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

贺志荣、李安周

国家高端外国专家:

梅尔锡(Matthias Friedrich Melzig)

陕西理工大学省级教学名师

序号姓名获批时间(年)所在单位1李锐2003文学院2黄新民2006物电学院3张义明2007马克思主义学院4何宁2008机械学院

陕西理工大学省级教学团队一览表

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批准时间建设周期备注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何宁20073年省级2思想政治理论课张义明20083年省级3大学英语曾小珊20093年省级4植物学赵桦20103年省级
人才培养

陕西理工大学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校级教学实训中心:

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秦巴资源生物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区域资源生物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与电信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陕西理工大学—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理科实践教学基地

省级名牌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陕西理工大学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一览表序号专业名称专业负责人立项时间建设周期备注1物理学任亚杰20083年国家级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何宁20093年国家级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冯小明20073年省级4汉语言文学王建科20093年省级
陕西理工大学省级精品课程《材料成形工艺》《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运筹学及其应用》《高等代数》《市场营销学》《典型零件工艺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电路》学科体系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

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1]

一级学科硕士点:

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生物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点:

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机械、电气)、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会计硕士

科学研究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6月,陕西理工大学拥有1个省部共建类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文科哲学智库、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29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陕西(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省级2011协同中心:

陕南秦巴山区资源生物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

秦巴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向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

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

校级研究所:

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2]

陕西理工大学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平台名称级别批准单位负责人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教育厅邓百万陕西省黑色有机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教育厅张志健陕西省天麻山茱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教育厅陈琛陕西省薯蓣皂素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教育厅葛红光
科研成就

截至2022年6月,“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7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37项,发表学术论文5395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878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47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2282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39项;获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

陕西理工大学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逐步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陕西理工大学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6.52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及民国文献5万余册;电子图书135.62余万册,电子期刊7709种,中外文数据库28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11]

●学术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3]

学术交流

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理工大学特莱恩工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硕连读、双学位等各类交流学习项目。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

知名校友

张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李隽: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玉祥:陕西秦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赵文英:陕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邢小俊:陕西青年作家。

刘志峰: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诚:当代诗人、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海中: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基础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

校徽

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是圆形徽标,内圆是由汉语拼音字母SLG变体组成的红色图案,S造型象征汉江,突出了学校所处的地理特色,主图案采用红色,营造出学校的博大、宽广与智慧,并象征学校发展将会蒸蒸日上;内圆由灰色齿轮与抽象的书形图案上下环绕,齿轮及S型图案寓意学校以工程教育、师范教育为主。

外层正上、下方分别为毛体“陕西理工大学”和英文校名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徽章为题有标准中文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分白底红字、红底白字两种。

精神文化

校训

明德砺志博学笃行

陕西理工大学

“明德”: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到理想境界——美德。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生而言,德为成才之本。治校之明德,既要法治,更要德治。教师之明德,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员工之明德,在于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之明德,在于懂得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博雅的人、睿智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充满创造精神的人。

“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志气和意志等,意思是指我校广大师生员工要能够经受艰难环境的磨砺,砺出身处秦巴、心怀天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志向;磨就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志气;磨成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

“博学”:指广博地获取知识,其意思是指学问广博精深,博学多才。即要求全校师生要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博采众长,学以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博”还要求广大师生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要通过广博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宽广的眼界、并具有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陕西理工大学“教与学”的水平。

“笃行”:其意思是指为实现科学的理想和目标而诚实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地践行,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落实。

“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八字校训引经据典、寓意深远,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科学内涵,又准确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八个字、四组词彼此联系、互为因果,体现了学校“多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发展定位,凸现了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陕西理工大学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优势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

校歌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是在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由陕西理工大学广言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电影制片厂国家二级作曲家张夏林作曲,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许涛等合唱录制而成。用于全校师生听取传唱,以丰富校园文化,传承校园精神。[4]

校歌歌词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

作词:广言

大西北,小江南,汉江之畔我美丽校园。

书海无涯勤求索,明德砺志学为先。啊,天行健,气浩然,汉江潮涌涛声远。扎根秦巴,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时代重任挑在肩,时代重任挑在肩。

秦巴山,汉水源,桃李芬芳我青春校园。

陕西理工大学

成竹在胸育英才,博学笃行谱新篇。啊,纳百川,天地宽,开拓创新勇登攀。服务基层,敬业奉献,文明承传。长风破浪永向前,长风破浪永向前。

上一篇:王应虎

下一篇:中耕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