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3年于西北工业大学学习,获得飞机结构强度学士学位。
1993-1995年于西安飞机公司工作,任飞机设计员。
1995-2000年于西北工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0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作博士后。
2002年博士后出站留校,次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9年被同济大学聘为教授。[1]
研究方向飞行器设计、飞行器结构疲劳、断裂失效,微纳米力学,CAE虚拟设计与二次开发等。
主要贡献主要论著目前已在《Fatig.Fract.of Mater.Struct》、《Int. J. of Fatig.》、《力学学报》、《航空学报》等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 检索50篇。出版有《纳米技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新型碳纳米材料-富勒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近空间飞行器》(航空工业出版社,2012)、《纳米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航空航天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等著作/教材。
主要代表作1.Shen Haijun, Guo Wanlin. Corrosivefatigue of structure with dimple holes under aircraft loading. Fract. Eng.Mater. & Struct. 2002(23)
2.Shen Haijun. Modification of James-Anderson Method of 3D effects of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considered. Int. J of Fatig. 2005(4)
3.ShenHaijun. 3D constraint effects on 3D crack propagation. Int. J. of Fatig. 2005(5)
4.Shen Haijun. Compressive andtensile properties of Ar filled carbon nanopeapods. Materials letter 2006(2)
5.HaijunShen. MD simulations on the melting and compression of C, SiC and Si nanotubes.J.Mater.Sci. 2007.42(15)
6.Shen Haijun.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r-filledcarbon nanopeapods. Materials Letters 2007 61(2)
7.HaijunSh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ressed Cn(n=20, 60, 80, 180) and EndohedralM@C60 (M=Na, Al, Fe) Fullerene Molecules. Molecular Physics.2007 105:2405-2409.
8. HaijunShe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BN SIC Nanotubes.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09 47(1):220
9. ShenHaijun.Thermal-stabilityand compressive properties of one boron nitride nanotube embedded in anothercarbon tube Micro & Nano Letters, 2011(6): 444
10. HaijunShen. 3D Fracture Mechanics Investigation on Surface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Fatig.Fract.of Mater.Struct.2011 34(9)
承担项目承担或参加过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航空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等多个项目。曾获同济大学育才奖、二等奖教金、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社区最美公益教师、中国好作业导师以及大学生科研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近年来,科研教学方面的先进事迹曾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曾多次出席《香港卫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航空相关栏目特邀嘉宾。近年来组织学生先后研制3D打印飞机、昆虫飞机、古玛雅黄金飞机、C919大客验证机等微小飞机数百架,并于2012年创建了同济大学微小飞行器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拥有各类微小飞机、飞机模型400余架。[2]
放飞全国首例3D打印
微型飞机中新网上海10月21日电(记者 许婧)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沈海军21日透露,该学院微小飞机实验室的几名师生成功放飞了一架他们最新研制的微型飞机,而这架飞机采用了最新的三维打印制造技术。
作为一项奇妙有趣的高新技术,3D打印近两年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至今为止,三维打印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打印耗材种类有限、打印尺寸较小、打印材料强度偏弱等因素限制,仅有为数不多的航空公司或个人在飞机或航模的零件制造方面进行了尝试,或者打印出一些不能飞的小飞机静态模型用做摆设。
沈海军教授介绍,此次同济大学三维打印微型飞机成功试飞,在国内尚属首例,它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微小飞机设计与制造领域上应用的可行性。
同济学子放飞3D打印微小飞机
由于团队现有三维打印机最大打印幅度的限制,28cm成为微小飞机实验室师生们设计该微型飞机的特征尺寸,经过一轮缜密的飞机设计过程后,飞机被确定为:上单翼、前拉式驱动、后三点式起落架布局、型尾翼、矩形机翼和平尾、三角形垂直安定面、半圆形方向舵、升力面镂空和杆式机身;机翼翼型采用相对厚度为0.1的平板翼。最终,飞机CAD电子图纸被转换为三维打印机识别的STL格式,以备三维打印机打印。“1500年前古玛雅飞机”复制款成功首飞
沈海军[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上午,一架“沉睡”了1500年的古代飞行器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上空成功完成了试飞。当油门加到最大时,这架古代飞机冲出跑道,一跃而起,直冲云霄。在飞行数分钟的飞行过程中,该飞机还做出俯冲、侧飞等高难度动作。最后,这架古代飞机平稳落地,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玛雅文明的神奇魅力。1500年前,南美哥伦比亚地区曾出现过一段古代的人类文明,史称“古玛雅文明”。300年后,古玛雅人从地球上神秘消失,留下了大量至今无法解释的谜团。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古玛雅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当时王族使用的神奇黄金垂饰。这些物品外型上酷似飞机,机头、主翼、机身、尾翼等一应具全。
沈海军[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近,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师生们对该古玛雅飞机中的一款机型进行了复原。他们先对这些古代飞机进行三维建模,并用3D打印机打印出物品的1:1实体模型。然后,采用气动软件分析了该古代飞机的气动特性。紧接着,飞机的骨架等内部结构进行设计,并制作出了一架1:25的放大版古玛雅飞机。复原后的古雅马飞机身披金黄色蒙皮,翼展1.5米,双三角翼布局,升力体设计,形态惟妙惟肖;飞机选用18.5V的锂电池组供电,大功率无刷电机动力,配15′6的双叶木质螺旋桨。“气动性能分析显示,这架古代飞机具有非常出色的气动性能和稳定性。”沈海军教授说。
同济大学研制成功C919“大飞机”验证机
中青在线上海5月3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周凯)近日,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简称“航力学院”)的师生团队打造完成了一架1:14的缩比C919“大飞机”验证机,并于今天在江苏常州成功试飞。
本次C919 “大飞机”的主体工作由同济大学航力学院的曲庆韬等三名大四学生完成, 中国商飞试飞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验证机研制过程中,研究团队根据C919飞机的外形数据,在电脑上进行了CAD建模,设计出C919 “大飞机”的框、桁条、翼梁、肋等内部结构;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C919的气动性能进行计算和分析,获得C919飞机的升力/阻力特性、稳定性以及操纵性;同时,用有限元软件校核飞机的结构强度。为了保飞机证强度和刚度,机翼梁、尾翼以及机身舱内布置了若干直径为8mm的碳纤维加强杆。为了保证像真度,CAD建模与制作中,验证飞机严格参考了C919原型机的几何数据,飞机各部件按原型机等比例缩小,甚至对于机头、尾椎、翼尖小翼等局部细节都做了精心构思。
待上述理论工作完成后,团队成员按照设计好的CAD图纸,在激光切割机上加装航空木层板,切割出C919“大飞机”的各个部件;用强力胶拼接出飞机的机身、机翼、尾翼等主体骨架结构;然后在飞机骨架外铺设1mm的轻木板,砂纸打磨,并加装热缩蒙皮、进行涂装;最后用“推称法”测得飞机的推力数据。
最终完成的C919飞机总重量约为7kg,翼展和身长分别为2.3m和2.7m。机翼下方各安装一台90mm直径的大功率电动涵道发动机,由一组大容量锂电池供电,飞机推重比约为0.8。升降舵、方向舵、副翼等操纵面由几组大扭力舵机驱动,以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飞机上安装有9通道接收装置,接收操作人员的地面遥控指令。飞机的3个起落架均为铝质机加件,双轮配置,采用前三点布局;为了缓冲飞机起降/滑跑时来自地面的冲击力,每个起落架支柱内部都设计有减震器。
理论分析和推力测试结果显示,C919“大飞机”满足既定的气动性能、推重比等设计指标和要求。
“缩比飞机飞行验证是现代飞机试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型飞行器的设计与新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团队指导老师沈海军教授说,“缩比C919项目结合产学研,不仅锻炼和培养了学生飞机研制的能力,更在于通过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探究C919大型客机的飞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