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连生

时间:2023-11-25 08:38:53编辑:莆田seo君
企业简介

英利新能源是中国领先的一体化光伏产品制造商。公司业务涉及电池组件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以及并网、离网光伏应用系统的设计、销售和安装。

英利新能源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了从多晶硅铸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到系统安装的整个光伏行业产业链。我们为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比利时、法国、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多个市场的光伏系统集成安装商和经销商提供高品质的光伏组件产品。

过去的几年里,英利新能源在欧洲和中国承揽了多个大型项目。2002年,我们在中国承揽了光明工程的电站建设;2005年与安讯能公司合作的西班牙并网项目,英利作为合作商之一,提供了5兆瓦的组件;2006年底我们与安讯能签署了42MW的组件合同,协助其在葡萄牙的莫拉地区承建全世界最大的光伏电站。

我们已于2007年6月8日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我们新的扩展工程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9月,公司在多晶硅铸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和光伏电池组件等环节的产能均已达到400兆瓦,并预计2009年中期各环节产能达到600兆瓦。

十年发展历程

一个土生土长的企业,仅仅依靠十年的时间,就创下了数项国内行业之最,并蜚声国际,盛名远播。

从3兆瓦到100兆瓦,再从100兆瓦到500兆瓦,英利新能源在短短几年内,奇迹般地跳跃式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而英利的销售收入从2004年1.24亿元、2005年的5.3亿元、2006年的20亿元到2007年的42亿元,而到2008年底,预计实现销售收入将达到80多亿元,几年内增长近八十倍。

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成就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英利抓住了机遇,靠实力跻身国际光伏产业领军者行列。英利新能源产业,伴着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燃亮了自己,也照耀着整个世界。

1998年,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诞生;

1999年,英利承建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项目;

2003年12月,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线投产,成为国内唯一具备硅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填补了我国不能规模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

2004年底,英利投资4亿元,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引进20台多晶硅铸锭炉及电池、组件等方面国际先进技术设备;

2006年3月,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形成年产硅片95兆瓦、电池片60兆瓦、电池组件100兆瓦的生产能力,产能提高十几倍,创下国际光伏行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英利因此成为国际光伏产业的重要制造商;

2006年4月,总投资33亿元的英利三期工程开工,建设500兆瓦生产基地、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太阳电池级晶体硅片工程研究中心、光伏系统研发中心、专业人才培训中心,预计2009年全部完工;

2007年6月8日,英利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英利三期第一阶段100兆瓦当月投入生产;

2008年第一季度,180微米硅片切割在英利全面实现了,这是英利技术人员通过不断摸索、实验,自主完成的技术创新,这一创新标志着英利在多晶硅生产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管理团队

苗连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公司创始人,拥有超过7年太阳能光伏领域从业经验及15年的企业管理经验。现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于2005年取得中国北京大学MBA硕士学位。

王向东:副总经理

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专业,1999年获得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加入公司,主要负责生产运营。

赵志恒:副总经理

1983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管理工程系,2004年加入公司,拥有超过20年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同时也是天威保变副总经理。

李宗炜:首席财务官

毕业于上海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及上海工商管理学院国际金融和保险系,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奥林商业学院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2006年加入公司之前,曾在普华永道担任审计经理和高级审计经理达11年。2002年至2004年期间,在普华永道纽约分所工作,担任审计经理。

熊景峰:技术副总经理

2000年加入英利。在英利任职期间,曾先后担任公司生产、技术、质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总工程师等重要职务。通过主持生产一线的运营管理、工艺改进以及技术创新等工作,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公司诸多创新项目的总规划人,他在增强每个生产环节的有效链接,降低破损率,提高电池片转换效率,优化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河北大学电子专业学士学位。

宋登元博士:首席技术官

毕业于河北大学微电子工程系,在河北半导体研究所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光伏工程博士学位。在2009年加入公司之前,曾在河北大学担任教授,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1999年至2008年期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硅光伏和光子学研究中心工作,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晶体硅电池、多晶硅薄膜电池和第三代太阳电池等领域。

李硕镇博士(韩国):首席运营官

1980年毕业于釜山大学电气机械系,先后于1982年和1992年取得延世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具有20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2006年加入公司,在此之前任韩国现代重工新能源部部长。

王亦逾:首席战略官

毕业于上海大学国际金融专业。2006年加入公司,在此之前曾担任普华永道的高级审计经理和审计经理,具有10年的审计工作经验。

Stuart Brannigan:英利欧洲执行总监

Stuart Brannigan先生现任英利欧洲执行总监。在加入英利之前,Brannigan先生任德国凤凰太阳能集团全球采购总监。 1990至2005年期间,他曾就职于BP Solar,并于04年至05年担任该公司全球采购总监,负责采购硅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以及其他与太阳能相关的原材料和设备。99年至03年间,Brannigan先生曾任BP Solar 欧洲/非洲区域销售部门副总经理。此外,在BP Solar工作期间,他曾入选欧洲光伏行业协会委员会,担任该协会的新闻发言人。

发展壮大源泉

英利新能源在当前国内外硅料市场吃紧的情况下,降低硅片切割厚度,成为国外同行业节约硅料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技术攻关重点。英利通过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2004年,英利的硅片切割厚度为325微米,到2005年,这一数字被刷新为280微米,2006年又降低到220-200微米,2007年初,英利开始了180微米硅片的切割实验,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并于今年一季度,在电池和组件生产环节实现了稳定生产。

对于高科技产业而言,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意义重大。“我们明白,要想与技术先进、生产经验丰富的欧美企业同台竞技,我们必须走得更好更快更坚实!”在英利,每年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都占到全年销售额的12%左右,每年派出近百名员工到国外接受培训,2003年派往欧美的第一批员工,如今已经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英利还长年高薪聘用国际知名专家到企业交流指导,并拥有一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来自韩国的首席运营官,来自澳大利亚的首席技术官,来自国际一流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官、战略官等。

“大胆试,成功了,重奖;不成功,算我的!”集团董事长苗连生不只一次这样鼓励技术人员。对于技术创新,企业舍得投入,大力支持。一次试验失败,半天就损失了70多万,而180微米创新成功,创强大的科技实力、灵活的创新机制,让英利在科技创新中保持旺盛的冲刺状态。在短短三年内,英利就诞生了500多个自主创新项目,其中多晶硅铸锭掺杂技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技术、组件生产与检测、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等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应用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依靠技术创新,“英利太阳能”逐渐成为国际光伏行业的知名品牌,英利新能源公司成为世界瞩目的行业新星。

新技术人员则拿到了十几万元奖金。在英利,勇于创新的员工被推荐为“首席员工”。由此,英利的技术标兵和技术能手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强大的科技实力、灵活的创新机制,让英利在科技创新中保持旺盛的冲刺状态。在短短三年内,英利就诞生了500多个自主创新项目,其中多晶硅铸锭掺杂技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技术、组件生产与检测、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等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应用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依靠技术创新,“英利太阳能”逐渐成为国际光伏行业的知名品牌,英利新能源公司成为世界瞩目的行业新星。

企业精神

在英利办公楼的大门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主席当年写给抗大的校训,成为英利企业文化的内涵。

工作车间

英利党委书记杨建忠对记者说:“英利将八字精神继承下来,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抗联将士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扛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英利的员工们也是凭借这种精神的鼓舞,扛起了新能源发展的大旗。”

住在英利厂区附近的居民们,每天早晨都会听到员工集体晨跑的喊号声。每天半个小时的体能锻练,成为英利员工不可或缺的功课,即使董事长苗连生和其他管理人员,也不例外。这是培养员工职业素质的一项内容,除此之外,每个员工还要每天学习10个英语单词。英利向员工提出要求,当外国客户到公司办事时,车间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都能用英语和客户直接交流。

英利还有一个独特的景观:只要董事长苗连生不出门,每天清晨上班时,他都会和值班经理一起站在公司大门口,迎接员工上班,并微笑着道上一声:“早上好!”这已经成为英利雷打不动的规矩。“苗总只要不出差,每天早晨都会亲自到门口迎接我们!”员工们说话的语气中,流露着自豪和骄傲。

这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又更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一支斗志昂扬的部队。在这里,人们的脸上总是漾着微笑,围在一起时总在研讨技术,一声号令下会瞬间聚来无数双手。在这里没有论资排辈,英利开放的胸襟拥抱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人物,人们在光伏事业的舞台上释放着自己的能量,如鱼得水般一展身手。人们心中有一个方程式:快乐+健康+勤奋=财富。

在企业精神的激励下,英利人让一个个神话变为现实。

近日,英利又传来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英利新能源入选2007德勤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企业;2008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被国家评为“环境友好企业”;YGE上市公司被美国纽交所评为175年来增长速度最快、最活跃的股票之一。

一个在阳光下成长的企业,一群追逐太阳的人们。伴随迅速崛起世界新能源产业,英利如同初升旭日,放射出万道霞光,迎接人类发展史上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来临。

创业历程

2008年,这个令国人骄傲与激动的年份,对于保定英利新能源而言,同样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十年前的8月28日,作为新创企业的保定英利新能源满怀激情地上路了,从国内太阳能产业空白起家,到一步步做大,经过十年的磨练,他们凭借着“敢拼才会赢”的勇气与坚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地区到全国到世界的几度蜕变,成就了今日的国际知名地位,铸造了更多的光荣与梦想。

忆往昔,成立于1998年的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是我国较早进入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成立第二年便承担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生产项目,引进了我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示范生产线,2003年通过国家验收到全面投产,填补了我国不能商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

年年底又投资4亿元启动了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形成了铸锭、硅片、电池、组件100兆瓦的产能。在国际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英利抓住机遇,启动了投资33亿元、占地500亩的500兆瓦光伏产业园工程,2007年6月1日三期工程第一阶段生产出第一块硅锭,到今年年底,英利在多晶硅铸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和光伏电池组件等环节的产能将达到600兆瓦。

去年6月8日,英利新能源的外方股东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YGE)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我省第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主版上市的企业。近几年,英利充分把握市场机会,迅速树立了行业领先的地位,实现产能规模和销售业绩跨越式增长,仅去年就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出口创汇5.6亿美元。2007年英利进出口总值在我省企业中名列榜首,占我市进出口总值的28.7%。

目前英利在保定拥有六个厂区;在中国拥有多个分公司;在世界——英利欧洲、英利中国、英利西班牙、英利希腊、英利意大利……英利已经成为国际化生产、全球化营销的企业;入选2007年德勤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三年的业务增长率为1260.18%;2008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YGE被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评为175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活跃的股票之一,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天都有技术革新,周周都有技术创新。”从英利人足以自豪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英利特别重视自主创新工作,从涉足光伏行业之初,英利就把战略决策锁定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续发展观上,并坚持高起点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始终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仅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英利就诞生了500多个创新项目。

企业管理

在英利每个厂区明显的位置都悬挂着大幅的展板,一幅幅在8S检查出的生产、办公中的不合格项暴露在我们面前,下面还配有文字说明;技术副总经理法国人纳笔的兜里时时揣着数码照相机,看到哪有员工违规,哪些环节不合理,就拍下来,开会时拿着照片给大家讲,有代表性的就要贴到车间黑板上。

在国际光伏行业内,物流管理是每个企业最为头痛的事情,因为到目前为止行业内还没有一个成熟规范的物流程序。在新增400兆瓦建设工地旁,英利董事长苗连生亲自组织工程建设人员用木块缩小成相应比例来模拟项目建成后的30000平方米大型地下物流配送、货物装载、交通运输等状况。而这只是英利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目前英利下属的多家企业已全面推广精细化管理,从制度到工艺到流程到服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为英利的快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第一坚持做正确的事;第二把正确的事坚持持续做好。”正是这种信念,支撑英利从黎明前的黑夜走到了现在的阳光灿烂;正是有这种信念支撑,英利才得以从当年3兆瓦的规模,成长为一个在国际新能源领域举足轻重的企业。如今,这句话已经是英利人心底共同坚持的信念。

英利是一个开放的企业,时刻敞开胸怀接纳各种文化。在谋求企业更大发展这一基本前提下,来自世界各地的管理、技术精英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如鱼得水般一展身手。同时,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融合他人先进的文化,为我所用,把英利真正建成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就像苗连生身上体现出的军人烙印一样,在英利,也处处体现着军人的痕迹。新员工必须接受半个月的严格军训,员工进出车间要排列有序,甚至连去食堂就餐也是分批排队进入,俨然是准军事化管理。但在英利的企业文化里,也并不是一味地紧张严肃。比如每天清晨,只要在家,苗连生都会和值班经理一块在公司大门口迎接员工上班,向工人们送上一句“早晨好”。这已经是企业雷打不动的规定。“苗总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一定亲自到门口迎接我们。”员工们说这话时语气里流露着对企业的认知与归属感。

上一篇:洗衣机底座

下一篇:负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