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祠中学

时间:2023-11-24 00:42:38编辑:莆田seo君
学校简介

苏祠中学

学校现有教师职工126人,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01人,占学校教师数的80%;中学高级教师8人;眉山市初中中心教研组组长2人;学生2476人。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和“开放、开明、开阔”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每年升学眉山中学、眉山一中的比例均居东坡区第一位,我校输送到高中的学生2000年以来考入清华、北大共5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人数和获奖层次均为东坡区首位;学生每年均获东坡区“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奖”,学校现在是“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省体育达标”和“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市校风示范校”“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东坡区首批“名学校”、“区先进党支部”。学校团委是省、市“五四红旗团委”。悠久历史

眉山市东坡区苏祠中学旧址位于眉山老城区三苏祠旁,与大文豪苏东坡的故居仅一墙之隔(2003年因三苏祠扩建,已改建成为三苏祠东园——碑廊)。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木参天、承袭“三苏”之灵气,被誉为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摇篮。上溯至清代,这里曾是眉山科举考试的考棚。1853年,四川学政何绍基(1799~1873)到此督考并题写“三苏祠”。苏祠初中的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属小学”。随着时代变迁,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正西街小学”“城关一小”,1968年开始附设初中班。1983年更名为“眉山县眉山镇初级中学”。1992年更名为“眉山县苏祠初级中学”。2000年更名为“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自创校以来,学校就与占地百亩的苏家古宅——三苏祠比邻而居。三苏祠成了学生们的第二堂课:赏三苏书画、观石刻碑文、吟文豪诗词,师生们徜徉于三苏文化的浓厚氛围里,感受着苏轼仁爱博学、务实创新、坚韧乐观的精神,喜得近水楼台之便。2003年9月,因三苏祠扩建需要,苏祠初中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整体迁入邻近三苏祠的原眉山中学校址。

教育传统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他(指苏轼)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学校与三苏祠仅一墙之隔。春去冬来,三苏祠的古朴雅静侵润出苏祠初中的质朴灵秀的个性;寒暑易节,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的苏祠初中为三苏祠回馈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历史古迹,现代学校,就这样携手并肩,走出苏祠故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自建校以来,历届师生深受苏轼精神的影响,紧跟时代步伐,修身养德,务实创新,坚韧乐观,仁爱博学,形成了团结协作,乐观进取、务实创新的校风。

办学理念校训

厚德、博学、笃行

《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中庸》第十九章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而苏祠初中校训的意思是:人生要刚毅而自强不息,修养美德,仁爱乐观;学习要广泛猎取,开放胸襟,全面发展;做事要踏实而坚持不懈,践履所学,知行合一。

办学思想

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

育人为中心:良好的习惯、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成才的保证,也是学校教育正常运转的基础。我们认为“育人为中心”比“教学为中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也能更好地解决教育中的诸多矛盾,围绕“育人”这一中心,要努力形成“四化”道德模式(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管理系统化、德育途径网络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四育人”氛围(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三结合”育人体系(学校、社会、家庭)。

学生为主体:21世纪的基础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提高学生在全面素质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模式,强调“三个转变”的教育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的转变——由消极到积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接受式到自主性活动),体现“自主性、民主性、开放性、活动性、创造性”的原则,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追求

苏祠初中的追求:与时俱进,探索改革,向课堂要质量,务实高效。

苏祠初中坚持“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放在第一位。

苏祠初中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力提高综合素质,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苏祠初中现每年都有科技周,文化周,体育健康周等多项活动周,还有科技创新大赛、才艺大比拼和校园十大歌手等多项校内娱乐项目。

校园文化

苏祠初中依据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与时俱进,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富有创意地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加强对三苏文化的传承。

校徽

苏祠校徽

顶部的校名“苏祠初中”用圆润的字体,寓意为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一帆风顺。中间黄色圆形背景象征炎黄子孙。红色由大到小的三撇是“三”的变体,也是三支笔,寓意是三苏文化和三苏精神;绿色也是两只手的变形,蕴含辛勤付出之意,也是充满生命力的两片树叶,代表着未来和希望。这两个图案组合起来既是一支指引方向的火炬,也是一朵绽放的花,含义是苏祠初中传承三苏精神,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学生们一定会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立志成才。“1853”指的是有史可查的学校最早的存在时间。外环为跑道,既代表学校之意,也含传承之意。上部绿底黄字为学校的简称,下部白底绿色字母是“苏祠初中”的英文名。校旗

苏祠校旗

校旗以绿色为底色,中间黄色图案是“苏祠”两字的拼音首字母“S”“C”的变形,也是经变形处理的三个太阳,蕴含三苏精神的光辉。图案下的汉字是学校的校名简称。整面校旗由绿底黄图黄字组成,表达出健康、青春、阳光、希望的理念。校歌

岷江之滨,三苏故里,这里曾留下多少传奇。古城之南,书香校园,东坡是我们敬仰的芳邻。苏祠我姓名,坚韧我个性,我们扎根在肥沃的土地里。仁爱我信仰,报国我志向,我们成长在时代的春天里。母校,苏祠,我心灵的家园,春夏秋冬吟唱难忘同窗情谊。母校苏祠,我理想的起点,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奔向未来。奔向未来。

苏祠校歌

校园标示

教学楼:①老泉楼②东坡楼③颖滨楼

行政办公楼:苏祠楼教师办公楼:厚德楼

会议中心:博学厅

综合实验楼:笃行馆

男生宿舍:御风楼女生宿舍:清影楼

食堂:御膳房

奖学金

苏祠中学每次月考都有奖学金作为奖励,成绩突出、进步者都有。

团队业绩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流的教师队伍。省教育学会会员,省、市、区级骨干教师,东坡区名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比例远远高于同类学校。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的人次在同类学校中也是全市最前列。苏祠初中形成了“高效育人,培养特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教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尤其是高一级学校的高度评价。重点高中的老师说:“来自苏祠初中的学生习惯好,学法灵活,潜力大,后劲足。”苏祠初中的教育教学成果也获得了上级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学校已被批准为“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承研单位”,先后被授予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体育达标”和“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市“校风示范校”“依法治校先进单位”“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绿色学校”,省市级“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东坡区首批“名学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路走来,正是这种豁达的态度让苏祠人不畏阻力,一往无前;正是这种坚韧的精神成就了苏祠初中办学条件艰苦,办学质量一流的奇迹。

未来整体发展

建设规划图

苏祠初中整体搬迁下大南街原眉山中学、成人中专、教师进修校后,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怀,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环境改造。学校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描绘出一幅令人瞩目的蓝图。五年发展

一个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把苏祠初中建设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有特色、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出先进教育思想和经验的教科研基地;办学条件和水平达到市内一流的示范性初中。

两项基本任务

一是加快校园建设,新建一幢容纳24个班的教学楼,新建标准化运动场、器械运动区各一个,新建一幢标准化学生公寓楼,完成校门、旧教学楼、公寓楼及学校广场、路面、花台等的维修、改造,开通校园信息网络、现代技术教育网络,完善相关实验设备。二是提高办学水平,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创造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联通中国教育宽带,构建现代“大教育”模式。

三条重要措施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做好五年发展总体规划,努力营造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各级各界对学校的支持,认真解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多方筹集资金,争取政府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开展以新教材教法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主的会员继续教育;大力推进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建立起真正的优胜劣汰、优劳优酬的竞争用人机制。

上一篇:诛砂

下一篇:日照到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