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苏[军旅歌唱家]
姜苏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出身于艺术世家:父亲曾是江西省歌舞剧院副院长,专业是指挥兼打击乐演奏员;母亲是江西省赣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姜苏从小受父母的艺术熏陶,七岁就考入南昌市少年宫舞蹈班学习舞蹈一年,八岁考入声乐班学习声乐两年,十岁考入器乐班学习打击乐五年,十五岁作为文艺特招兵入伍到部队。人生履历首张专辑姜苏1995年9月至1997年7月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现为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二旅副营职干事。对陈珞老师对自己的赏识既感到幸运又感到突然,她说:“我意外地认识陈珞老师,意外地到了柏菲公司,意外地要出个人专辑。”原来,2003年6月,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建院50周年,姜苏恰好去找陈珞老师为自己的演唱曲目《边关军魂》录音,她的嗓音给陈老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于是就有了上面提到的事情。姜苏对陈珞老师的印象是“很爱才、很公平、很善良。他是圆了我梦的人,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对于自己即将发行的首张专辑,姜苏用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圆了我多少年想出专辑的梦想,我很高兴;同时我也不抱太多的幻想,一切顺其自然。”显示出一个在部队锤炼了10多年的文艺干部的淡泊与成熟。
姜苏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曾是江西省歌舞团副团长兼指挥,母亲是江西省赣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姜苏从小就想当明星。1989年3月姜苏被总参四部作为文艺兵特招入伍,同年9月底在北京京西宾馆参加总参新中国成立40周年文艺调演,她的爵士鼓打唱《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木琴独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给总部首长和战友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获得此次调演的个人最高奖——优秀表演奖;10月,姜苏和战友们还代表总参光荣地参加了在天安门举行的新中国成立40周年焰火晚会,姜苏所在的总参四部演出队因为表现突出荣立了集体一等功;1990年她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秀文艺战士”。1991年7月,姜苏参加总参建党70周年文艺汇演,荣获最高奖——优秀节目奖;1992年3月,受总参文化部推荐,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专程拍摄了姜苏的爵士鼓打唱电影《电子对抗兵的追求》;爵士鼓打唱是姜苏在部队广受欢迎的保留节目。在合肥电子工程学院演出队期间,她先后参加安徽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安徽电台等多个单位的春节文艺晚会、元宵文艺晚会的演出。1992年代表安徽省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大自然”杯听众喜爱的歌手大赛,进入前十名,获得优秀歌手奖,并因此荣立三等功。提起“大自然”杯,姜苏说她要感谢著名音乐人吴颂今老师,她获奖的歌曲就是吴老师给她写的《那时候》。《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江西广播电视报》、《希望》杂志、《山东青年》等报刊先后报道过她的事迹,《昆仑》杂志还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打爵士鼓的女兵》(后又被《女兵的故事》转载)。一切顺心如意,姜苏向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迈进。
专业学习1995年9月,姜苏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大专班,是当年全军招收的4名器乐学员之一。在这里,姜苏第一年师从杨跃学习木琴,第二年转到中国歌剧芭蕾舞剧院副院长金纪广门下学习爵士鼓。两年的专业学习使她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同时,从合肥一个非专业的部队院校到中国文化中心北京,姜苏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她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对人生的看法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提高不断成熟。在北京,她发现文艺界人才济济,有特点有专长的人很多很多,奋发努力的人很多很多,但能够脱颖而出的人只是凤毛麟角,而且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的巧合使然,并非凭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这才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生。姜苏渐渐清醒地认识到,绝不能把自己人生的成败仅仅系于成名与否,要以更实际的心态对待自己心爱的演唱事业,要不然,一旦出不了名,就难以接受难以承受,自己的人生就会显得彻底失败。对于演唱事业,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的是对演唱的热爱,放得下的是奋斗的结果。
军营艺术生涯抱着这种比较成熟的人生态度,1997年7月姜苏从军艺毕业后分配到了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从事政治干事工作。离开了熟悉的领导和战友,离开了赢得过许多掌声和荣誉的舞台,离开了早已习惯了的艺术氛围,刚到体院时,姜苏一时难以适应。她坦言“不习惯,也不喜欢。我从小学习打击乐,不知付出过多少汗水和努力。而现在却要做自己不熟悉的工作,心里是很不情愿的。”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有人了解自己在总参曾经的辉煌,她和其他新分来的人一样,默默无闻地一切从零开始。姜苏明白,这是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型,必须适应。调整好心态后,姜苏边干边学,渐渐走上了本职工作的轨道。同时她也始终没有放弃对心中梦想的追求。1998年在深圳“劲碟杯”新秀歌唱大赛中获得冠军;1999年在广州电视台举办的“十八子杯”青少年歌唱大赛中获得亚军。2000年9月,好学上进的姜苏又考入武汉通信指挥学院5队政工本科班学习。在这里,她再一次面临人生角色的转换和挑战。与对文艺兵多少有些优待的军艺不同,武汉通信指挥学院是一个完全军事化的院校,干什么都要排队,被子必须折成豆腐块,整天地坐着上课,这对姜苏来说并非一件轻松的事。但倔强的她硬是坚持了下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全部课程的学习。2000年,姜苏被吴颂今邀请参加了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出版发行的“军营民谣”第8集《退伍日记》。2001年,在武汉学习期间,姜苏还参加了全国首届“军营民谣”大赛,并荣获冠军,第二次荣立三等功。个人事迹登上了全军发行的刊物《政治指导员》杂志。此外,姜苏还参与了《军营民谣获奖歌手演唱专辑》和《军营民谣大会师——三代歌手新歌精选》专辑的录制。她说:“‘军营民谣’让许多战士认识了我,一些边防战士还来信表示喜欢我的歌声,这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也使我感到自己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2002年7月刚从武汉毕业回到广州体院时,受上级指示,姜苏被总参政治部借调到山西黄龙王沟支援在那里举行的大学生军训。山西黄龙王沟是个以艰苦闻名全军的地方,四周都是大山,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是新来部队的大学生训练基地,对住惯了大城市的姜苏来说,显然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但姜苏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2002年8月她欣然前往黄龙王沟。姜苏是此次所借调干部中级别最高的,其他的人都是连排级,而她则是副营级。在此工作的三个月中,姜苏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其他战友一道,组织了以开训、慰问、授衔、英模和结业为主题的六场演出,赢得了参政领导和受训学员的一致好评。任务结束时,姜苏说:“我觉得自己更坚强更自信了,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当时觉得很苦,回想起来很甜。”此后,姜苏在广州体院干得很舒心,她说:“有那么多的领导、同事关心我帮助我,我已经习惯、喜欢上了政治干事工作。”2003年、2004年姜苏连续两年被评为学院的先进妇女个人。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姜苏还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参加广东电视台《流淌的歌声》节目;2003年11月,她应邀参加广西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大型文艺晚会,演唱《刘三姐》等歌曲。登台演唱依然是姜苏生活的组成部分。记者问姜苏:“你会一直唱下去吗?”“是的。演唱是我的乐趣,我希望更进一步,超越现在的水平。但我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我不会把唱歌当成赚钱、出名的手段,我把它当作一种梦想,一种乐趣。压力越小,我唱得越好。”“在未来的人生中,你可能还会面临新的转型,比如转业,这意味着你熟悉的工作又会发生变化,你将如何面对这种变化?”“我不怕。一切从零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但不管干什么,我都能干好。因为我什么苦都能吃。”“你不担心总是从零开始可能会让自己一事无成?”“从零开始并不一定以零结束。我以前的每一个阶段都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取得了许多成绩,我觉得挺好、挺满足。”是的,姜苏已经历了许多次的从零开始。对她而言,每一次新的起点都是建立在以前扎实的基础上的;而她的每一次新的拼搏,又都使她在原来的积累中再添果实。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人专辑《诗意》就是厚实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个硕果。淡泊现实的得失,珍藏心中的梦想,一路泰然,一路奋进。这就是姜苏。
所获奖项1.1985年江西省首届少儿艺术节木琴独奏二等奖。
2.1986年江西省首届中学生艺术节木琴独奏二等奖。
3.1989年总参文艺会演优秀表演奖。
4.1990年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秀文艺战士”称号。
5.1991年总参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
6.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大自然”杯听众喜爱的歌手优秀奖,并荣立三等功。
7.1998年深圳“劲碟杯”新秀歌唱大赛冠军。
8.1999年广州电视台举办的“十八子杯”青少年歌唱大赛亚军。
9.2001年全国首届“军营民谣”杯冠军,并荣立三等功。
我国著名音乐人陈珞认为姜苏的演唱有两大特点,“一是声音有个性。声音是一种武器、一种表现工具,对歌手有很大的影响,一些歌手唱了很久,还默默无闻,就是声音没有魅力。姜苏的声音与众不同,有独特的魅力,在很多声音里一听就知道哪个是姜苏唱的。第二个特点是节奏、音准很好。她学过打击乐,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自身内在的东西。”他认为姜苏具备了一个优秀歌手的先决条件,是有市场潜力的。因此,在认识姜苏不久,姜苏即被邀请参加2003年陈珞等人推出的Hi-Fi年代系列歌曲的录制。Hi-Fi年代系列由广州柏菲音乐制作有限公司推出,广州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是重新编配演唱的高品质的怀旧经典歌曲,力图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借助老旋律,实现对自己年轻时生活的回味和感想,把老歌唱出新的生命;推出后市场表现不俗。目前,柏菲公司为姜苏量身定做的个人专辑《诗意》(以校园民谣和琼瑶歌曲为主)已录制完毕,即将上市;根据她个人特质而创作的原创专辑也在密锣紧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