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郡

时间:2023-11-20 21:03:11编辑:莆田seo君
历史沿革

《禹贡》冀州之地,即尧舜之都。

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

两汉因之。三国魏始置平阳郡。

晋因之。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字元海僭号,建都于此。

北魏初为平阳郡;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置东雍州。

北魏太和十八年罢州;北魏孝昌年间置唐州。

北魏建义初(528年)改晋州,治白马城,辖平阳郡等十二郡。

北齐仍为晋州(治白马城),辖平阳郡等十郡。

北周平北齐,晋州辖平阳郡、北绛郡等七郡。

隋初,改平阳郡为平河郡(因阳与杨同音)。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复为晋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改晋州为临汾郡。

隋义宁二年(618年),复为平阳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郡改州,复称晋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平阳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再改晋州。

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置定昌军;贞明三年(917年)改建宁军。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建雄军。

宋仍曰晋州、平阳郡)、建雄军节度。

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晋州为平阳府,属河东路。

金仍为平阳府。天会六年(1128年)升总管府,属河东南路。

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为平阳路。大德九年改晋宁路,属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曰平阳府,属山西布政使司。

清仍为平阳府,隶属山西省。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河东道。

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1950年,成立临汾专区。

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驻临汾),辖29县。

1970年专区改地区,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

1978年设临汾地区行政公署,辖临汾、侯马2市和16县。

1983年临汾县和临汾市合并为临汾市。

2000年11月1日撤地设市,成立地级临汾市。

治所考证

白马故城

即今府治,南北朝魏置,《水经注》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府志》:元魏及唐晋州皆治此。按《寰宇记》后魏于白马故城置禽昌县是今府治,又即禽昌县也。

平阳故城

在临汾县之南帝王世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春秋晋羊舌氏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史记韩世家晋定公十五年韩贞子移居平阳又魏豹传汉元年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汉书地理志河东郡领平阳县应劭曰尧都也隋书地理志临汾郡临汾县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括地志平阳故城在晋州西南今平阳城东面是也尧筑寰宇记魏正始八年分河东之汾北十县置平阳郡晋因之刘元海位都此后魏太平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孝昌中改唐州建义元年又改晋州移故平阳城东北二十里白马城为治厯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炀帝初州废又立为临汾郡仍移于白马城南一里义宁二年又改为平阳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晋州四年移治白马城贞观十二年移治所于平阳故城旧志唐以后平阳复移治白马城

行政区划北魏晋州

隶属

:一级行政区

州治

:州、郡、县同治白马城

辖郡十二

:平阳郡,北绛郡,永安郡,北五城郡,定阳郡,敷城郡,河西郡,五城郡,西河郡,冀氏郡,南绛郡,义宁郡。

郡县概述:

平阳郡

晋分河东置。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改置。

领县五

禽昌县,二汉属河东,晋属,即汉、晋之北屈也。神元年世祖禽赫连昌,仍置禽昌郡。真君二年改,七年并永安属焉。有乾城、郭城。

平阳县,二汉属河东,晋属,州治。真君六年并禽昌,太和十一年复。有晋永、高梁城、龙子城、尧庙。

襄陵县,二汉属河东,晋属。治襄陵城。

临汾县,二汉属河东,晋属。真君七年并泰平,太和十一年复。

泰平县,真君七年置。有泰平城、齐城。

北绛郡

孝昌三年置。治绛。

领县二

新安县,二汉属恒农,晋属河南,后罢。孝昌二年复,后属。

北绛县,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二汉、晋曰绛,后罢。太和十二年复,改属。

永安郡

建义元年置。治永安城。

领县二

永安县,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前汉曰彘,顺帝改。真君七年并禽昌,正始二年复属。治仇池壁。有霍山祠、赵城。

杨县,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罢。太和二十一年复,后属。治杨城。有岳阳山、东明神。

北五城郡

兴和二年置。

领县三

平昌县,兴和二年置。石城县兴和二年置。北平昌县兴和二年置。

定阳郡

兴和四年置。

领县三

平昌县,兴和四年置。西五城县,兴和四年置。

敷城郡

天平四年置。

领县一

敷城县,天平四年置。

河西郡

天平四年置。

领县一

夏阳县,天平四年置。

五城郡

天平中置。

领县三

北枣县,天平二年置。南枣县,天平二年置。永安县,元象元年置。

西河郡

旧汾州西河民,孝昌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

领县三

永安县,孝昌中置。治白坑城。隰城县,孝昌中置。介休县,孝昌中置。

冀氏郡

建义元年割平阳、郡置。

领县二

冀氏县,建义元年割禽昌、襄陵置。有冀氏城。合阳县,建义元年置。有合阳城。

南绛郡

建义初置。治会义川。

领县二

南绛县,太和十八年置,属正平郡,建义初属。小乡县,建义元年罢。有小乡城。

义宁郡

建义元年置,治孤远城。

领县四

围城县,建义元年置。治陶谷川。义宁县,建义元年分禽昌置。安泽县,建义元年置。沁源县,建义元年置。郡治。

北齐晋州

隶属

:一级行政区

州治

:白马城

辖郡十

:平阳郡,北绛郡,永安郡,北五城郡,定阳郡,敷城郡,五城郡,西河郡,南绛郡,义宁郡。

郡县概况

:(略)

北周晋州

隶属

:一级行政区

州治

:州、郡、县同治白马城

辖郡七

:平阳郡,北绛郡,永安郡,定阳郡,西河郡,义宁郡,汾西郡。

郡县概况

:(略)

唐代晋州

隶属

:河东道

治所

:晋州与临汾县同城而治白马城。

管县九

:临汾县,襄陵县,神山县,岳阳县,洪洞县,霍邑县,赵城县,汾西县,冀氏县。

辖县概况

临汾县

,望。郭下。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魏置平阳郡,平阳县属焉。隋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

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尚书》曰:“壶口治梁及岐。”

汾水,北自洪洞县界流入。

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姑射神祠,在县北十三里姑射山东,武德元年敕置。

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实晋之胜境也。

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和,元海太子也。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聪,元海第四子也。

襄陵县

,紧。西北至州二十六里。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高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昌县於今理,属晋州。隋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取汉旧名也,县东南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先是以禽昌名者,後魏禽赫连昌以置县故也。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水,在县北十五里。

黑水,经县北二十五里。

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

神山县

,中。西至州七十八里。本汉襄陵县地也,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置浮山县,属晋州,因山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神人见,又改为神山县焉。

黑山,今名乌头山,在县东四十四里,黑水出焉。

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武德三年,见神於羊角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一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舍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

岳阳县

,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远县地,後魏孝庄帝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为岳阳县,因山为名。义旗初建,属平阳郡,武德元年龙郡,改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东三十里。

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

东池堡,在县南三十三里。今堡中见贮义仓,北面绝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二里。

洪洞县

,望。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杨县,即春秋时杨侯国也,晋灭之,以赐大夫羊舌?。汉以为县,属河东郡。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义旗初建,改为洪洞县,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也。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事具霍邑县。

汾水,自赵城县东流入。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後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其所部肉袒军门”,即此也。

禽昌故城,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後魏太武帝禽赫连昌置,因以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霍邑县

,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即周厉王所奔之邑。後汉顺帝改为永安县,属郡不改。後魏初省,及宣武正始二年又置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晋州,因霍山为名。隋末丧乱,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於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人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

遣人视之,果有微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吾邪!”於是进师,去城十馀里,老生战败,刘宏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又隶晋州。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东三十里。《禹贡》曰“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郑玄注曰“今河东彘县霍太山是也。”

吕坂,在县西南十里。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取名於此。

汾水,经县西二里。

彘水,出霍山,经县南一里。

普济寺,贞观八年奉诏,以破宋老生,於此置寺。

周厉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赵城县

,上。南至州九十五里。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也,自汉迄晋不改。

後魏太武帝废。其赵城县,义旗之初分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德元年废郡,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属晋州。

汾水,出县西四里。

霍山庙,在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贞观五年敕令修理。

汾西县

,中。枣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彘县地,属河东郡。後汉改彘县为永安县,高齐又於此置临汾郡及临汾县。隋开皇三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十六年改属汾州,十八年改属吕州,大业二年改属晋州。义旗初属霍山郡,武德元年又属吕州,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又属晋州。

汾水,在县东三十五里。

冀氏县

,中。西至州一百九十二里。本汉?奇氏县地也,属上党郡。?奇音居义反。至晋省。後魏庄帝於?奇氏城南置冀氏县,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西三十里。

沁水,在县东一里。

北宋晋州

隶属

:初隶河东道

治所

:晋州与临汾县同城而治白马城

管县九

:临汾县,襄陵县,神山县,岳阳县,洪洞县,霍邑县,赵城县,汾西县,和川县。

辖县概况

临汾县:

旧十三乡,今十乡。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县,卽今州城也。魏置平阳郡,平阳县属焉。自魏至宇文周属郡不改。开皇元年改平阳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大业三年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属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置晋州,县仍属焉。刘元海城,晋永嘉之乱元海僣称汉,于此置都,筑平阳城。……高梁城,《河北图》云:“在县东北三十七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杀怀公于此。”又《郡国志》云:“卽高梁之墟。”犨氏亭,晋大夫郄犨食菜之地,今有亭。狐谷亭,《郡国志》云:“卽狄侵晋、取狐厨,今为亭。”霍将军祠,在州西南下,唐天宝七年勅置。尧庙,在县南六一作十。里,尧碑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显庆三年,移就今庙。”姑射神祠,在县北十三里姑射山东,唐武德元年勅置。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实晋州之胜境也。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元海太子也,欲诛刘聪,为聪所杀。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元海第四子。

洪洞县:

东北六十里,旧十六乡,今四乡。本汉杨县,卽春秋时杨侯国也。《左传》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注曰:“八国,晋所灭,杨县属平阳。”晋《地道记》曰:“杨,故阳侯国,晋灭之,以赐大夫羊舌肸。”汉以为县,属河东郡。后汉同。魏晋平阳郡,杨县属焉。后魏改属永安郡。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炀帝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改为洪洞县,取县北故洪洞镇为名。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霍水出焉。……故杨城,春秋时阳国,汉杨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后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云:“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所部肉袒军门。”卽此地也。擒昌故城,后魏擒昌县,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后魏太武帝擒赫连昌置,因名焉。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郅都墓,在县东南二十里,河东太杨人,为雁门太守。匈奴患之,太后以汉法中都,景帝杀之。刘元海墓。在县东八里,称赵,僭都平阳。

襄陵县:

东南二十六里,旧五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以襄陵县属焉。后以此地擒赫连昌,遂于白马城置擒昌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周平齐,自临汾县东北二十里白马故城移擒昌县于今县焉,亦隶平阳郡。隋初罢郡置晋州。大业二年改为襄陵县,以赵襄子、晋襄公俱陵于是邑,以名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隶之。三交水,在县北十五里。襄陵故城,《冀州图》云:“襄陵郡东南三十二里,卽故襄陵城也。大业初曰擒昌。后移就故城,卽在赵城东南六十里。”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充,字公闾,为车骑将军,赠太宰。浮山,在县东南七里。潏水,一名巢山水,源出县东南。巢山。在县北十五里。

神山县:

西七十八里,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襄陵县也。高齐省襄陵县入擒昌。隋复置襄陵县。唐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以东之地置浮山县,以山名县,隶晋州;至三年,以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神人,四年改为神山县。黑山,在县东四十四里,一名牛首,今名乌岭山,黑水出焉,亦名涝水,发源西流,入临汾县界。羊角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见神于羊角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千年。”其年,勅遣通事舍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至开元十四年于旧庙置庆唐观。县城,故郭城也。《魏书》“擒昌县有郭城”卽此。其城东西高四丈,南北三面绝崖,险固,周回五里。鸣山,在县南十五里,每天欲雨,此土飒然有声,草木不动,俗传为鸣山。虏投交水,在县南二十里,出龙角山西、巢山东,北流入县。《水经注》云:“潏水出巢山东谷,北经浮山,西入襄陵县界入汾。”虏投交水,卽潏水也。

霍邑县:

北一百五十里,元一十四乡。本汉彘县地,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周厉王无道,周人流王于彘。按:彘,卽今县理是也。后汉顺帝改彘县为永安县,属郡不改。魏分河东,置平阳,县又属焉。后魏真君七年省,及宣武正始三年,又于今州赵城县东北十五里仇池壁置永安县,又移于赵城县东南三里。魏末复还今理。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吕州,因霍山为名。大业二年废吕州,改属晋州。……武德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因吕乡为名。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入晋州。霍山,一名太岳,在县东三十里。汾水,自灵石县界流入,经县西二里,南入赵城县界。彘水,源出霍山,经县南一里,西入汾水。普济寺,贞观八年奉诏,以破宋老生,于此置寺。寺碑,许敬宗之文。观堆祠,在县东南三十里,堆高二里,周围十里。……周厉王陵,在县东二十九里,厉王无道,国人叛之,王出奔彘死,因葬此。轰轰庙,在县西百里。按:碑文:“永徽五年,百姓石罗县开国燕伯陇等立。”又《神道碑》云:“唐故云麾将军燕燕,字伯陇,卽霍邑人也。”

赵城县:

东北九十里,旧十五乡,今三乡。本汉彘县地,卽造父之邑也。……按:永安县本汉河东郡之彘县,自汉迄晋不改。后魏太武帝废,宣武帝又置,至隋不改。其赵城县,唐义旗之初分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德元年废郡,置吕州,县仍属焉。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入晋州,县初置在故赵城县内。麟德元年为城内少水,移向西三里,卽今县理也。汾水,在县西一百里。赵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卽造父受封于此。霍山庙,在县南三十里。《水经注》云:“霍山有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兽常守其庭,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泉涸。”唐贞观五年重修,更名霍山神。赵简子庙,在县城内。姑射山,在县西三十二里。伏牛台,在县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纪》曰:“伏羲,风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曰伏牛台。”女娲墓,在县东南五里,高二丈。按:《城冢记》:“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里。”赫连勃勃墓。在县东三十五里,霍山最高峰上。

汾西县:

东北一百八十里,元十乡。亦汉彘县之地,属河东郡。后汉改彘县为永安县。自汉迄于后魏,犹为永安县。高齐又于此置临汾郡及临汾县。隋开皇三年改临汾为汾西县;十六年改属汾州;十八年改属吕州。大业二年改属晋州。义旗初属霍山郡。武德元年又属吕州。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又属晋州。至皇朝太平兴国七年移归旧理。汾水,北自汾州灵石县界流入,在县东三十五里,东南入霍邑县界。青山,在县西六十里,南入赵城,西北至温泉,总一百六十里,旧名青山。天宝六年改为汾西山,亦姑射山之连延也。

冀氏县

。东二百一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本汉陭居义反。氏县地,属上党郡。按:汉陭氏县,在今县北三十五里,陭氏故城是也。至晋省。后魏庄帝于陭氏城南置冀氏县及冀氏郡,卽今县是也,属晋州。高齐文宣帝省冀氏郡,以县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乌岭山,在县西三十里。刀黄山,在县东五十八里。沁水,在县东一里,《水经》云:“沁水出谒戾山,在潞州界,从和川县南流来。”八十川水,在县东三十里,出潞州长子县界发鸠山,西南入县界,合沁水,此川长八十里,因名八十川。

岳阳县:

东北一百五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本汉榖远县。后魏孝庄帝建义元年,于今县西北七十八瑞安泽故城置安泽县,属义宁郡。开皇十六年改属汾州。大业二年改安泽为岳阳县,以太岳之南故名之;十二年,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属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改属晋州;二年,移于今理南三十三里东池堡。贞观六年又移于今理。乌岭山,在县东十四里。赤壁水,在县南,西北流,合涧水,其涧水一名通军水。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左传》:“晋穆侯夫人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畆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卽此地。今原下有沁水所经。赤壁城,在县西一里,隋岳阳县理此。东池堡,在县东三十三里,今堡中贮义仓,北面绝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一里。

和川县:

东北一百里,旧管四乡,今二乡。亦谷远县之地。后魏孝庄帝于今县南九十里置义宁县,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元年重置。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隶晋州。乌岭,在县西十六里。沁水,在县东十里。弃波水,在县东八十步。冀缺墓在县南三十六里。

文献记载魏书

《魏书》卷一百六上 志第五◎地形二上

晋州(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元年改。治白马城。)领郡十二 县三十一,户二万八千三百四十九口十万三十九。

隋书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临汾郡(后魏置唐州,改曰晋州。后周置总管府,开皇初府废。)统县七,户七万一千八百七十四。

临汾(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寻郡废。又有东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阳等五郡,后周废为西河、定阳二郡。开皇初郡并废。又有后魏永安县,开皇初改为西河,大业初省。又有旧襄城县,后齐省。有姑射山。)襄陵(后魏太武禽赫连昌,乃分置禽昌县。齐并襄陵入禽昌县。大业初又改为襄陵。)冀氏(后魏置冀氏郡,领冀氏、合阳二县。后齐郡废,又废合阳入焉。)杨霍邑(后魏曰永安,并置永安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为吕州,县曰霍邑。大业初州废。有霍山。有彘水。)汾西(后魏曰临汾,并置汾西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为汾西。又有后周新城县,开皇十年省入。)岳阳(后魏置,曰安泽。大业初改焉。)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十二

河东道

晋州,平阳。望。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乡一百四十八。元和户六千五百六十七。乡五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後韩将冯亭以上党降赵,又属赵。在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平阳县也。永嘉之乱,刘元海僭号称汉,建都於此。《前赵录》曰:“太史令宣于循之言于元海曰:‘蒲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昔都,愿陛下都之。’於是迁都平阳。”後魏太武帝於此置东雍州,孝明帝改为唐州,寻又改为晋州,因晋国以为名也。高齐武成帝於此置行台,周武帝平齐,置晋州总管。义旗初建改为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置晋州,三年为总管府,四年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废府,复为晋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七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二十四里。东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西至慈州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烛。赋:麻,布。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三

河东道

晋州

晋州。平阳郡,今理临汾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参宿,尧舜所都。”平阳,卽是此地。《书》谓:“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亦此地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地理志》曰:“魏地尽河东,赵分晋西,有上党。上党乃韩之别郡,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并天下,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正始八年,分河东之汾北十县置平阳郡,以在平河之阳以为名。晋亦因之。”刘元海僣号称汉,亦都于此。故《十六国春秋?前赵録》云:“河瑞元年,太史令宣于修之言于元海曰:‘蒲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所都。’于是徙居平阳。”后魏真君四年于此置东雍州。孝昌中改为唐州。建义元年又改为晋州,置总管府,仍与郡同,移故平阳城东北二十里白马城为理,歴东魏、北齐、后周,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三年废郡,又为州。至炀帝初州废,又立为临汾郡,仍移于白马城南一里。义宁二年又改为平阳郡,领临汾、襄陵、岳阳、冀氏、杨五县,其年改杨县为洪洞。唐武德元年改为晋州;二年分襄陵置浮山县,分洪洞置西河县;三年置总管府,管晋、绛、沁、吕四州;四年为都督府,移治白马城,改浮山为神山县。贞观六年废都督;十二年移治所于平阳古城;十七年省西河县,以废吕州之霍邑、赵城、汾西三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晋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属绛州。太和元年改属河中府。梁开平四年升为定昌军节度。后唐同光元年为建雄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今十:临汾、洪洞、襄陵、神山、霍邑、赵城、汾西、冀氏、岳阳、和川。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东南至东京九百里,东南至西京六百二十四里,西南至长安七百三十里,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南至绛州一百四十里,西至慈州二百五十里一作二百一十五里。,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慈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

户:唐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二。皇朝户,主二万八百八十九;客四千七百六十六。

风俗:诗《含神雾》云:“唐地硗确。其人俭而蓄积,外急而内仁。”《地理志》云:“晋之人,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别传》云:“刚强,多豪杰,矜功名,薄恩少礼,与河中太原同。”

姓氏:平阳郡六姓:柴,贾,解,马,路,邓。晋阳郡二姓:习,景。

人物:卫青,字仲卿,平阳人也,汉武帝时为大将军,封长平侯。郅都,行法不避贵戚,号郅苍鹰。霍去病,平阳人,武帝时为票姚校尉。霍光,去病异母弟,封博陵侯。尹翁归,平阳人,为扶风令,语不及私。邓攸,字伯道,襄陵人。贾逵,字梁道,襄陵人,为弘农太守。魏太祖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患矣!”唐员半千。晋州临汾人。

土产:蜡烛,贡。蜜蜡,贡。葡萄,红豆,紫草,紫参。赋:麻,布。

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卷九十八

平阳府

建置沿革

古帝尧所都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秦为河东郡地汉髙帝元年项羽置西魏国二年属汉仍为河东郡地三国魏正始八年始分置平阳郡【三国志魏纪分河东之汾北平县置平阳郡】晋初因之永嘉三年为刘渊所都后魏太平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复置唐州建义初改曰晋州【按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髙齐武成帝于晋州置行台而北齐书隋书地理志皆不载】后周置总管府隋开皇初府罢大业初州废改郡为临汾郡义宁初曰平阳郡唐武徳元年复为晋州三年置总管府贞观六年府罢天寳初复曰平阳郡乾元初仍曰晋州属河东道【唐书方镇表兴元二年置晋慈隰节度使治晋州寻罢贞元四年置晋慈隰防御观察使元和三年罢以三州河中节度长庆二年置晋慈郡团练观察使治晋州太和元年升为保义军节度是年罢以二州河中节度】五代梁开平四年置定昌军贞明三年改建宁军后唐同光元年改建雄军宋仍曰晋州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属河东路金仍为平阳府天防六年升总管府为河东南路治所至元初曰平阳路大徳九年改晋宁路属中书省明洪武初复曰平阳府属山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山西省领州一县十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后魏郦道元注

宜都杨守敬惺吾纂疏

枝江熊会贞固之参疏

卷第六

汾水

汾水又南,径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守敬按:《一统志》,白马故城即今平阳府治。今平阳郡治。守敬按:《地形志》,平阳郡,太和十八年罢。又云,建义元年,改唐州为

晋州

,治白马城,则在郦氏后。

春秋地名考略

春秋地名考略

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

卷五

晋【下】

平阳

古平阳即尧所都春秋时为晋邑其后韩贞子居此汉为平阳县髙帝封功臣曹参为侯邑昭帝时度辽将军范明友亦封此后汉仍为平阳县曹魏置平阳郡治焉晋因之后魏移平阳郡治白马城置

晋州

于此隋改县曰临汾后因而不改今为平阳府治水经注汾水南迳白马城又南迳平阳县故城南晋大夫赵鼂之故邑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冇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按平水出壶口山一名姑射山在县东八里】

上一篇:劓刑

下一篇:郁闷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