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
玉龙,新石器时代玉器,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龙是由一块碧玉料精心雕琢而成,龙体卷曲优美,呈“C”字形。形体硕大,琢刻精湛,龙体伸曲刚劲有力,生气盈然。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龙之故乡,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的身上寄托了力量、希望和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任何一种“神圣之物”一样,龙的形象也来源于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古代人多把对自然界的畏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用一种徽号或保护神来代表,黄帝的后裔就用龙作为标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后世的帝王也借龙来神化自己。红山文化是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出土文物红山文化【名称】:玉龙
【类别】: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出土地点)】: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
【文物原属】:红山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高26厘米,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鬃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此件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也不为过。
虢国墓地【名称】:玉龙
【类别】:玉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出土地点)】: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
【收藏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长4.3厘米,宽2.3厘米,厚0.4厘米。玉呈豆青色,器身有部分红色斑块。扁平体,龙垂首,柱状角,张嘴,曲腿躬身,尾部上翘回卷,两面饰简单线刻纹,方形目,嘴部有一圆穿。
含山遗址玉龙
【名称】:玉龙【类别】: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出土地点)】: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
【别称】:中华第一龙
玉龙扁圆形,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雕刻得清清楚楚。虽然中国南凌家滩惊世绝伦的玉器、石器,北史前考古学文化中都有不同的龙的题材出现,但出土的5300年前圆雕玉龙,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与人们想像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
演变过程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遣址就有王龙出土。其玉质为岫岩玉;形体宽厚,素身蜷曲成图形;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类。商代玉龙,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
商代玉龙常呈片状,也有少数筒状玉龙,如"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这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并出现单一的云雷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筛,龙尾似刃薄而锋利,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龙头近似方形;龙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称"蘑菇形角";玉龙的眼部,商早期多为方形或菱形,中期后呈"臣"字形,商代玉龙以侧身玉龙为多;一腿一足,以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
周王朝是殷商之后奴隶制政体在中国的又一个鼎盛时期。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较商代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即是当时周王室专门设立玉器的制作工场。周王朝特别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并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玉器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周代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口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大多数玉龙不琢雕腿和足。西周的玉龙常以单彻法雕琢,目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周代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直线雕琢纹较少。
玉龙
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周平王执掌朝政后各路诸侯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而纷纷立国,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走向没落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做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整个社会也出现了文化繁荣的"百家争鸣"。玉雕业亦有专业性变化,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磨具的改革,加之"解玉砂"(即水砂)的应用,促进了琢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此时,儒家思想将君子之德与玉之特性比较,即"君子比德如玉",使得佩玉之风盛行。春秋时期的玉龙多为佩饰,继承了西周玉龙的装饰意味的,并创出自己特有的时代风格。造型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纹饰繁简结合。雕琢时阴阳线并用但以阴刻线为主。此时的玉龙,边角处理圆润,特别重视玉器表面的质地抛光,选料较商、周时期精良,很少使用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王和青玉。
玉雕工艺至战国时期,创作与表现手法更为独特,一切迎合儒家的玉德理论,产品数量较前代成倍增长。此时玉器也更加重视选料,镂雕和套环技术日趋成熟,纹样装怖丰富多彩,雕工精细巧妙,生动传神,其琢雕水平几近极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高度。
战国玉龙的龙身很长,婉蜒曲折,造型呈s形状;一般成对出现,龙身上的装饰以谷纹或连云纹为主。也有云雷纹、柳条纹、前状滴水纹、丁字纹、工字纹等辅助纹饰。还出现了一条阴刻线,横穿在两三个小圆圈中间的极为特殊的纹饰。战国中晚期的玉龙或玉虎,口形相似,均为大张口,形象凶猛,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另外龙身躯为S形的,头部近似马头;龙眼多琢雕成圆形代梢、菱形、腰圆形等几种。
战国时期的玉器雕琢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玉龙身常见的谷纹,制作运用了新的"减地突雕法",工艺即先将谷纹形状大致突现,再将四周地子减低,然后把谷纹出芽弯曲的尾部慢慢地用心琢磨,使每条尾巴均无痕迹,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战国时期的玉器在抛光技术的运用上也非常独特,边角处理锋润,玉器的表面打磨平滑,抛光均匀,经过二千多年的流传,至今表面光亮度极高,被后世赞誉为"玻璃光"。
玉器发展到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能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故而汉武帝首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以礼器、佩饰为主的玉器体系,得到了很大扶持。由于汉代的国力强大,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交通往来,优质的玉材,源源不断地从西域而来。汉代玉器以琢工精细,造型灵巧,变化丰富为特征,并流行一种外缘有镂雕附饰的出廓玉器。而大件玉器琢工较粗,刀法简洁有力,有"汉八刀"之誉。
汉代玉龙的龙身向盘形发展,一龙的四足吸收瑞兽的特征呈尖爪状;龙的头部似马头,龙角似马鬃,细长尤如宽带;龙耳极小;汉代玉龙的眼睛基本是外方内圆。其形状多种有方圆形眼、带梢椭圆形眼,不论何种龙眼,均炯炯有神,可谓画龙点睛。此时龙身上还出现了飞翼。有的龙近似蟠螭纹,龙尾呈单尾或分岔尾。而龙纹与其它纹饰组合的图案频频出现也成为汉代玉器的一大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并且玉饰的体积极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佩饰几乎没有发现。所以研究玉器的古书中极少见到这一时期玉器的着录,几乎形成了断谷期。从迄今所见到的少量玉雕龙饰看,其基本延续了汉代玉龙的风格。
南北朝时期的玉龙,龙身细长,一般刻有细麟纹;头部呈方形,棍棒形长龙角,叶形耳;小腿细长,琢勾一二条阴刻线,突出表现龙的筋骨;龙爪宽厚,龙指尖利;龙尾呈虎尾形;龙眼往往运用重叠的阴刻线纹表现。
隋、唐两个封建王朝的建立,最终结束了近四百多年的战乱,国家从统一走向强盛,玉雕工艺也随之再次兴起。隋、唐玉器在继承前代玉雕工艺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写实性,力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艺术描绘。这时的玉雕品种中,实用器占很大比重,随着对外文化和贸易的交流,佛教日渐兴盛,玉雕工艺在造型和技法上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隋代玉龙出土较少,隋龙应以河北赵州桥石龙为典型。其特征是嘴很大,嘴角开到眼角以外,以双勾阴线勾勒眼睛,眼球突出,腿部粗壮、脚掌厚、爪尖。
唐代的玉龙龙身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体形粗牡,圆润丰满,身上无纹,腹部似蛇腹,用一节节纹线表示身躯,背部琢雕出脊;一种身躯细长,从上到下龙身饰斜方格麟纹。龙角有单岔鹿形角,花叶型角两种。头部下额处雕有龙须。龙嘴大张向上翘,如梳子背状。龙的大腿肌肉粗壮丰满,小腿细瘦,呈跪卧状,小腿与大腿之间成九十度弯曲,关节处雕琢成片腿毛。呈飘佛状。龙尾部似蛇的秃尾,唐代玉龙常伴以火珠或云纹,火珠光焰雕琢短小,同时并发出五至七个火舌。
宋代是中国玉雕工艺的发达时期,这时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雕市场应运而生,出现了专门贩卖玉器的店铺,朝廷也选一些民间高水准的琢玉工场作为皇家"玉院",由宫廷指定其制作一些玉器。宋朝以现实主义思潮影响着玉龙的表现题材和造型。
宋代玉龙的龙身较唐龙短小,大多素身,两侧勾勒阴刻轮廓线;龙嘴较唐龙小,下唇上卷;腿部细长弯曲,腿毛短而稀疏;龙爪肥厚,制作随意潦草。宋代以后的火焰细长向一侧飘拂呈珊瑚枝状。
唐、宋时的玉龙姿态优美,富于变化,其特征是注意使用陪衬纹饰点缀主题玉龙,使玉龙活跃在特定的环境中,如龙凤成双成对在花丛中起舞,在祥云中腾跃行走,踏波戏珠,出海升天等等。还有独龙在花丛中游戏的题材。这些构思反映了当时人们赋予龙纹的一种现实主义的新的审美意识,变凶猛威武的神龙为出神入化的祥瑞之兽,使人们对龙的欣赏多于对龙的恐怖。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元代时期的玉雕沿着宋代开拓的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雕技有出新之处,作品风格独特。
玉龙
元代玉龙大体模仿唐代玉龙,但身躯比唐细长,婉蜒游动,显得威武而有生气;角琢雕为勾角或单岔鹿形角;张口、嘴角在眼角前,有的带火焰纹肉嗜;眼睛细长,如丹凤眼,紧贴在粗眉下,眉骨突起,显得很有神气;另外,嘴、鼻、眼占头部的三分一。元代玉龙头型细长,发毛长长地飘拂在脑后,有的为一绺;有的分成两股,飘拂在龙头部的左右两边或上下。此时玉龙尾多自后腿下穿过,尾尖上翘;元早期为秃尾,后期出现带五至七个光舌的火焰尾;腿部粗壮而长,关节处有细长腿毛向后飘拂;龙掌厚实,龙爪锋利以三爪为多,爪部多团成球状;小腿上有表示筋骨毕露的短小阴刻线纹,这一特征为元代龙及其它兽纹的共同之处。另外,元代玉龙在脖颈部,大腿与身躯连接处都留有深雕的痕迹,体现了元代玉雕技艺粗犷有力的风格。明代玉雕工艺较前代进一步发展,作品精细规整,镂空雕刻更加复杂细致,出现了"三层透雕法"、并继承了宋、元开创的"花下压花"技艺;元代使用的多向打孔的管钻镂空法,在明代时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最典型的是透雕玉龙游于众多花叶之间。工艺复杂,手法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明代玉龙的头部线条刻划很深,鼻子上翘,在装饰如意云头后,鼻孔出现上卷的胡须;龙头多呈四分之上的侧面,均刻双目;双目为小圈点眼,依龙头上下排列,或斜排列。玉龙的发型随时间推移而演变:早期向后飘拂,中期向上冲,后期为前冲。龙尾分若唐龙式的秃尾和本朝典型的卷云式长须尾两种,明代龙腿较长,小胫细瘦,并布满了密集短小的直线,排列整齐。龙爪有三、四、五爪。但以四、五爪龙居多,呈风车球状,为明特有。龙腿关节处毛表现手法有许多种,如刻小云头。云头上再刻出短小的直线等。
中国玉器的发展,到清代进入颠峰时期。这时,以宫廷玉器为代表的清代玉雕,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加工技术之高,装饰之华美,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
清代的玉龙,头部发毛丛生,根根竖起,呈披头散发状,没有什么规律;头型较明代略短,双目的眼形及排列如明代,以上下排列为多;龙眼多为虾米眼,比明代更为突出;清代的龙眉,腮部以锯齿状线纹处理(明嘉万时期出现,清代盛行);龙身躯短粗,雕琢笨拙;腿尾多为锯齿状,有的雕为一绺;龙爪有三、四、五爪,但以四,五爪居多;龙爪是一爪在后四爪在前,雕琢不如明代的有力;尾部延用明代,但较明式龙尾宽大。此时还盛行仿古玉雕,由于过于讲究精工与规矩,造型与纹饰都显呆板。
以上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玉龙的发展变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玉雕的发展。但纵观历史,玉雕工艺的发展均与国家盛衰关系密切,国盛,则玉业盛,国衰,则玉业不振。因此讲,"玉雕,乃国事也!"
其他出处梦幻西游扇子类武器
白玉制的扇骨,优雅灵巧,似白龙出海
产出方式:90-110级打造,110-150级非强化打造
发现过程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有一些红山玉器流传到了国外,赤峰地区的文化馆里,也有征集到的红山玉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的人把它们鉴定为商周时期的文物,有的人则把它们说成战国或汉代的装饰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介绍说,我们现在考古挖掘的许多东西,都可以测定年代,但是玉器不行,因为还没有测定玉器年代的手段。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的、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在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2003年,一批考古队员来到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遗迹十分清晰的原始村落,经过碳14测定:兴隆洼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以前,是红山人的先辈。2003年10月21日,在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处现场,考古队发掘出一个面积为4平方米的灰坑。在灰坑里,他们清理出了6个存放食物的窖穴。清理完6个小坑之后,发现中间还有一个大的灰坑,被6个小坑紧紧环绕。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大坑中的灰土清理干净,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了:由许多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那里,很明显,那是一条距今8000年以前龙的形象。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这条龙的头部,竟然摆放着一个野猪的头骨。生活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人为什么要用野猪的头颅当龙的头呢?有的学者认为,用野猪的头颅作为龙的头,充分说明了先民们对野猪的崇拜。那么,兴隆洼的先民们为什么对野猪顶礼膜拜呢?时任内蒙古考古第一工作队队长的刘国祥认为,这是和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经济形态有关系,当时,狩猎采集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业经济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所占比例非常小。人们主要靠鹿、猪、狍子、熊这样的动物作为肉食资源。其中,猪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当时成群的野猪活动在这个地方,植被条件非常好,是人们获取肉食的主要动物。所以说,人们就开始对它崇拜,祈求猎物的繁盛和狩猎活动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考古队员的身影出现在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上。赵宝沟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证明红山文化是它的继承者。
在赵宝沟文化遗址的一个小山坡上,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批7000年前用于祭祀的陶尊。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在其中的一件陶尊上,竟然有一幅透视画。画中的动物分别是被赵宝沟人神话了的猪、鹿和鸟。
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三个动物个体:鹿、猪、鸟,采用高度抽象概括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刻画而成,而且是经过烧造,非常优美、细腻,文样繁缛,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最重要的就是猪的形象,猪的身子蜷曲着,呈飘逸腾飞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尊形器上,猪已经超出了写实的范畴。有的学者认为,陶尊上刻画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动物合体。它集中了多种动物的神通和特长。六七千年之前,野猪、鹿和鸟都是赵宝沟人最常见、最熟悉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都是他们狩猎的目标和赖以生存的给养。赵宝沟人怀着虔诚的心,把这些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精心描绘在神圣的陶尊上加以膜拜,目的是让它们成为沟通人与天的媒介,祈求丰衣足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宏认为,当时的先民主要是靠天吃饭,他们对于雨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不知道这些雨是怎么来的,但知道是从天上下来的,就以为上天是不是有一个东西在那里发挥作用。然后根据人们现实生活当中发现的一些形象,再加上想象复原起来的,所以,龙实际上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不理解的情况下出现的。龙体的形状为什么源于蛇的身躯呢?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红山人对蛇特别崇拜。蛇的活动与季节的循环是相符合的,当春天到来时,冬眠中的蛇开始苏醒,秋季来临时,它入地而居,因此,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再加上当时发达的养猪业,于是,就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红山文化玉龙的大量发现,使人们看到从兴隆洼文化到赵宝沟文化,在对猪的崇拜上一脉相承。它们的出土,不但为人们解开了龙的起源之谜,也为人们展示了龙逐渐演化的轨迹和不断被神化的过程。
制作技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是一件圆雕作品,玉龙以切、磨碾、轧为主要工艺,要求形状准确,形象生动,在设计上有成熟的构思和画线,在工具上有多种类,在手法上有熟练的技巧,它涵盖了玉器圆雕工艺切、磨、碾、轧、打孔、勾线等方法和工序,有着圆雕技艺的基本技术表现。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文物赏析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头部刻画生动,手法细照,线面利落,简洁圆润,自头部向后拖出长长的脊发,和龙身分开,向上卷扬,使玉龙的身形有了变化。龙身圆润无鳞有一中孔可悬挂,这件作品体大,造型和谐可爱。
文化寓意关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的用途尚无定论,因其高达26厘米,显然并非配饰之物,推测大概是一种用于作为宗教图腾象征或是用于祭祀的礼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很有可能是马姓的图腾。这是中国龙图腾最早的实物,也是中国探月工程图案的原形。
保护措施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展出2022年11月消息,玉龙在江西省博物馆参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