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于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建港,为台湾第二大港口,世界第39大货柜港﹝2004年止﹞。是台湾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运转运中心辅助港--高价值货物进出口港,环岛航运的主要枢纽港。货运方面以货柜为主,散货为辅,并有数艘国际性大型邮轮固定弯靠。已开始转型为结合观光,亲水性的港口。为了促进基隆市港两方的发展,正进行港市合一。2001年6月28日,专责机构“基隆港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基隆市长﹝当时市长为李进勇﹞兼任主任委员。基隆港在60年代前一直是台湾最大的港口,仍是仅次于高雄港的台湾第二大港。
作业条件基隆港位置处于东经121度44分与北纬25度9分交叉点。港区土地面积(经营土地)189.8公顷,港区水域面积379万平方米(包括内港98.5万平方米,八尺门区95.5万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20-26米,港区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驳航4艘,拖船20艘;锚地共41.2万平方米,可容船舶5艘;浮筒3个(两组),5-6号浮筒长度为200米。船舶载重吃水深在9.1米以下可系泊6000-10000吨船舶;6-7号浮筒长度也为200米,船舶载重吃水深在9.4米以下可系泊10000-15000吨船舶;码头58座(可容船舶58艘),其中营业码头40座,长7545米。出港货物以纺织品、化学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制品以及运输工具为大宗,进港以化学材料、农产品、非金属矿产品和金属矿石为大宗到2002年,基隆港进港船舶9085艘,总吨位11901万吨;出港船舶9079艘,总吨位11893万吨,合计进出港船舶18164艘,进、出港总吨位数计23794万吨;货物吞吐量3454万吨,货物装卸量8891万吨,集装箱装卸量为192万个标准箱。
基隆港
游览圣地基隆港
基隆港位于台湾本岛之北端,在富贵角与鼻头角中间。港之东、西、南三面层峦环抱,港口向西北开敞,而向西南湾入内港,成一长约2000公尺,宽约400公尺之狭长水道,兼具军港、商港等多种功能,为北台湾的优良港湾。而基隆系位于海口,对於海洋则如呼吸一般熟悉,来到基隆等于接受海洋的洗礼,走一趟港都之旅,风情万种。出基隆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基隆港,湛蓝的海水四季与基隆人共同生活,在此驻足可观看海港风情,与定期由各国驶进之豪华客轮、邮轮,是谈心赏夜景的最佳去处。地理交通基隆港陆上交通有中山高速公路、北部第二高速路、北基公路及铁路通往台北,并有滨海公路通往东部兰阳平原到苏澳港,由于台湾地区位处泛太平洋海运必经航路,复加上该港临近政经中心的台湾都会区,因此吸引许多国际定期商轮弯靠该港,成为亚太地区重要之货柜港埠。
港区出入口一、离开东岸港区路线:中正路→忠一路→孝二路→中山高。
二、进入东岸港区路线:中山高29号桥→仁五路→爱三路→仁二路→中正路。
三、进入西岸港区路线:麦金路→基金一路→5B匝道(大竿林隧道)→西岸联外道路→西岸港区。
四、离开西岸港区路线:
1.前往七堵以南及瑞芳地区20吨以上大货车及联结车一律行驶西岸联外道路→北二高。
2.前往七堵以北地区20吨以上大货车及联结车由西岸港区→光华隧道→复旦路→中山二、一路→安乐路。
发展历程基隆港在昔日称为“
鸡笼港
”或“鸡笼湾”。鸡笼港在十七世纪即有外人足迹,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就曾对鸡笼港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部分建设。清治后期,西方列强的东来,逐渐开启了鸡笼港的发展。在光绪12年(1886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义正式开放为商港。当时就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曾进行基隆港的建港规划,并委由当时的台湾首富林维源总办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将当时兴建中的纵贯铁路分出支线至港区;但后来建港工程因刘铭传的离职而未全面实行,主要设施中只完成一座陆海联运码头。日据时代,日本当局计划将基隆建设成为中国台湾与日本本土的联络门户,故基隆港正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也就是从1899年到1944年间共五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二战爆发而未全部完工),清除了原本密布内港区内的礁石,并在外港陆续整建了大型造船厂及军港、渔港区等设施,从码头货栈到港区铁路系统皆相当完备。这五期的筑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后基隆港的发展基础,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稳坐台湾第一大港宝座。较特别的是,基隆港的筑港工程并不由政府行政系统负责,而是由日本军方主导,并被列为日本海军列管军港之一。
基隆港原由其所在的台北州设立“港务部”来管理,并由台湾总督府交通局海务部监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改由直属于台湾总督府的基隆港务局负责。基隆港由于当时台湾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埠设施及港内停泊船只皆毁损严重,港区几成废墟。
1945年,台湾归属中华民国,续设基隆港务局,隶属于台湾省政府交通处。港务局改组时以打捞港内一百多艘沉船及复建码头、桥梁、船渠、船坞、运河、防波堤、修理场及仓库等原有设施为主,1953年以后才开始增设港埠设施,如增建西29、30号码头、渔港区突堤码头、兴建通栈仓库等,并填筑大沙湾海水浴场以兴建船渠。
复建完成之后,基隆港开始快速发展。1961年至1974年间,港务局改建内港设施,并开始在外港及东岸兴筑码头。1974年至1981年间开始积极扩建外港,并先后兴建两座大型突堤码头,以消除内港瓶颈及岛内成长的运输需求;连接港区及高速公路的东岸、西岸高架桥也兴建于同时期。1982年至1992年,为因应货柜运输时代的来临,以改建及增建货柜码头为主。基隆港的营运量在1980年代到达高峰,到了1984年,基隆港更成为世界第七大货柜港。
发展至今,基隆港的码头总数从日据时期全坐落在西岸的18座,扩增为现在的57座(西岸37座、东岸20座)。2006年年度全台湾地区关税总收入之中,经基隆港之收入为新台币821亿余元,占总收入之60.54%,足见基隆港在台湾经济体系的重要地位。
因台中港2009年货物装卸量与吞吐量已超越基隆港,成为台湾第二大国际港,而基隆港则成为台湾第三大国际港。
基隆港的营运机构为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其前身为基隆港务局,最初为台湾省政府附属之事业机构,1999年精省后改隶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2012年台湾地区行政机构组织再造实施后,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于同年3月1日起实施“政企分离”之航港管理作法,将各港务局公司化合并成立国营之“台湾港务公司”,原基隆港务局则改制为基隆港务分公司。
未来展望由于现有港区短期内无法扩建,为了因应台北港将对基隆港的货运业务造成的威胁、与邻近国家港口的竞争,以及两岸三通后所带来的客运荣景,基隆港将从原本偏重货物运输,转型成为客运、货运并重的“加值型物流港”。未来基隆港将朝向“东客西货”的方向来发展,东岸以客运与观光游憩为主,西岸则继续作为货运运输的基地;而配合基隆市中心的都市更新计划,未来基隆港部分码头的功能将进行调整,港区部分后线区域也将开放商业开发,以达致基隆港、市发展之双赢。
市中心港区开发计划
基隆港南岸的港区(东4码头—西4码头之间)邻近市中心,为配合基隆市政府推动的基隆火车站暨西二西三码头都市更新案,邻近基隆车站的小艇码头、西1码头、西1B码头的后线将解除管制,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水岸广场(码头岸线仍继续维持现有功能)。而西2—西4码头将配合此都更案改造成为“客运专区”,并新建容纳客运航厦、港务机构合署办公之新港务大楼,预计2016年完工后将成为基隆港新地标。至于东2—东4码头,则规划成为国际邮轮基地,并引进民间资金来开发。
牛稠港军事专业区
台湾地区防务事务主管部门已在2011年6月同意将军方原有在基隆港西岸呈分散状的5处军用码头,集中至牛稠港水域的西9—11码头,并在此划设“军事专业区”,以利港区栈埠与后线的整合。预计2013年6月完成。
此外,台湾港务公司亦规划将海军舰队使用的东5码头收回自用,以使基隆港所有的军用码头都能迁移至牛稠港军事专业区,但军方以东5码头的战略地位无法取代而拒绝。未来如得以迁移,该军事专业区将扩大至西5码头。
基隆港东岸联外道路新建工程计划
为解决基隆港东岸的联外运输而修建,于2007年动工,南段(培德路至瑞八公路)预定2012年底先行启用,2013年底北段(基隆港至培德路)完工后全线通车。
瓶颈与对策基隆港与基隆市唇齿相依,基隆市区的街廓即沿着港区发展,而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计更是与基隆港息息相关,昔日广布市区的“委托行”及酒吧就是一例。但进入1990年代之后,基隆港除了要面对国内外传统港口的竞争,还要应付中国大陆东南各新兴港口的快速崛起。而基隆港的港区规模已到达极限,却因为港埠用地紧邻市区及山区而无法扩建,港内大部分码头的吃水深度又无法停泊巨型货柜轮,导致许多船只被迫弯靠高雄港与台中港。基隆港的总运量于1990年代开始衰退,港口排名也在十年内,由世界前十大迅速跌到三十名以外。
基隆港
兴建新港基隆港于1980年代,正逢港埠营运的高峰期,当时港内船席不足的情形常常发生;基隆港务局于198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基隆港的拥挤状况,提出在基隆港以西的外木山海岸兴建“基隆超级深水港”,即“基隆新港”的兴建计划,在基隆港营运状况开始衰弱时,曾被认为是重振基隆港营运的最佳方法,但是之后一直无实际动作。在1997年,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以建设新港的难度过高、经费太过庞大等理由,否决了兴建新港的提案,以在新北市八里区兴建淡水新港(即今台北港)作为替代方案。此举引起了基隆市各界的不满,认为此举将会封杀了基隆港,甚至基隆市的未来发展。虽然如此,基隆市各界目前仍未放弃兴建新港的可能。
开放观光近年来,为了提升竞争力,基隆港开始转型为结合观光、亲水性之港口。港务局在2002年正式开放港区观光,让游客可以搭船游览基隆的港埠风光。另外,为了吸引国际航运业者落脚,基隆港在2003年时设立了自由贸易港区。
港市合一“港市合一”的构想在1970年代时已经存在,在1989年时已是选举政见要点。为了促进基隆市港两方的发展,基隆市各界自1990年代开始积极推动。2001年6月28日,港市合一的专责机构“基隆港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基隆市市长(时任市长为李进勇)兼任主任委员。但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于2002年2月21日,函各港管理委员会暂行停止委员会运作。
姐妹港美国奥克兰港(PortofOakland)-1970年6月10日缔结
英国南安普敦港(PortofSouthampton)-1985年4月16日缔结
美国洛杉矶港(PortofLosAngeles)-1988年7月28日缔结
美国北临海港(PortofBellingham)-1990年8月15日缔结
美国旧金山港(PortofSanFrancisco)-1992年9月15日缔结
港区设施目前共有57座码头,一组浮筒泊位,设有:
货柜码头:15座
东岸、西岸货柜储运场,配置有35至40吨可装卸13至16排货柜之高性能式货柜起重机,每年可装卸200万至300万TEU的货柜。
杂货码头:24座
设置有通栈、露置堆货场,可供汽车、游艇、钢铁等货物装卸之用;另设有水泥、卸煤、油品及其它散货码头,配置水泥圆库、自动卸煤机、化油储槽、自动卸水泥等现代化的港埠设施。
客运码头:2座
可同时靠泊国际豪华客轮二艘,经常有岛内外邮轮、客货轮在此靠泊,对促进观光旅游帮助良多。
其它码头:16座
分别供基隆港务局所有港勤船及工程船、军、巡、缉私舰等靠泊。
基隆港
西岸货柜储运场北柜场
储运场位于外港码头区,有西19至西26号八座深水码头,全长2,012公尺,装置桥式起重机16台,储运场面积222,204平方公尺,可储放货柜5,181TEU(2层高,折合20呎)。
东柜货柜储运场
该储运场位于东岸码头区,有东8、9、10、11号4座深水码头,全长860公尺,装置桥式起重机7台,储运场面积39,000平方公尺,可储放2层货柜共2,030TEU。
西岸货柜储运场南柜场
储运场位于新码头区西16、17、18号3座深水码头,全长620公尺,装置桥式起重机6台,储运场面积97,135平方公尺,可储放货柜2,004TEU(2层高,折合20呎)。
散杂货码头作业
该港有杂货码头10座,水深7-11公尺,杂货桶栈8座,有效容量22,009吨,露置堆货场8座,有效容量14,844吨。
本港有散货码头8座,水深6-11.5公尺,水泥圆库7座,有效容量63,000吨,化油储槽14座,有效容量13,500吨。
历任局长现任局长萧丁训
以往局长
王钟雄
2002.1.4–2005.4.25
谢明辉
1998.8.31–2001.7.16
韩德安
1995.7.28–1998.7.16
黄清藤
1994.5.16–1995.7.28
郑本基
1986.9.1–1994.5.16
邓世卿
1984.3.1–1986.8.31
袁铁忱
1973.2.16–1984.3.1
曹开谏
1963.2.1–1973.2.16
徐人寿
1945.11.4–1963.2.1
港口现状中国台湾省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部台北盆地北端的鸡笼湾内。该港依托台北市,隔台湾海块与福建省相望,东面和东北面隔太平洋西部海区与日本及其琉球群岛相峙,使其成为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西部海区航运要道,为中国南北航线和太平洋航线及环太平洋航运要冲。航运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基隆港靠近台湾海峡之北口,港区东面、西面和,南面环山,一面临海,鸡笼湾是一个纵深3.6公里,入口宽280多米的狭长海湾,湾口外有社察、中山、盘桶等岛屿作屏障,形成山环水绕、风平浪静的天然良港。由于基隆港的形状如同鸡笼,故有“鸡笼港”和“大鸡笼”之称。基隆港予1860年开港,是台湾历史较长,的国际贸易港口。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被辟为对外开放伪国际贸易港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基隆港,分为商港、军港和渔港三部分。
港口水域面积250万平方米,最大水深15米。进出港航道宽为300—360米,航道水深10.5—13.5米,可允许10万吨级船舶进出港。港区水域设有系泊浮同4组,锚泊地2个,可同时系泊3000吨级至30000吨级的船舶和舰船80多艘。该港拥有港作拖轮约20艘、驳船30多艘,港口工作船40多艘。全港拥有陆域面积为750多万平方米,现有码头60多座(万吨级以上码头20多座),营运码头40多座,其中包括集装箱码头13座,非营运码头17座。全港码头岸线共长达10多公里。全港拥有货运仓库39座,货棚4座,货物堆场24个,其中集装箱堆场2个并配有集装箱超重机60多台,集装箱装卸桥及搬运机械270多台。基隆港设施设备先进,设施设备规模较大,从而使基隆港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
基隆港
基隆港是一个综合性港口,进口货物主要有煤炭、石油、矿石、粮食、杂货和集装箱等;出口货物主要有机械、化工产品、电子产品、轻工产品、纺织品、加工食品、集装箱和其它杂货答。该港货物装卸量约9000多万吨,为台湾岛北部货物进出口门户、国际贸易港口和货物集散中心。在台湾省,它仅次于高雄港,居第二位的商港。1992年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95万标准箱,为台湾省第二大集装箱港口,也是世界10大集装箱港口之一。由于基隆港平均每年雨日214天,号称“雨港”,不利于件杂货搬运装卸,采用集装箱装运件杂货就可解决雨天装卸搬运问题。基隆港建有军用码头26座,是台湾当局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拥有渔港和渔码头,渔船多达2000多艘,年捕鱼量达30多万吨,占台湾地区总捕鱼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为台湾地区最大的渔港。该港正在规划建设东港区和西港区。建成后的西港区的货运码头,可接纳20万吨级以上的船舶。
基隆港作为太平洋西海岸航运要冲之一,进港船舶约达8000多艘次。台湾岛与大陆只隔台湾海峡,基隆于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厦门、汕头、香港和广州黄埔等仅一水之遥,航运交通便利。有货物来往于基隆一福州航线上。炎黄子孙盼望台湾与大陆早日全面直接通航。国际航线主要有基隆至长崎、神户、釜山、纳霍德卡、新加坡、马尼拉、雅加达、悉尼、西雅图、洛杉矾、纽约、孟买、马赛、伦敦、鹿特丹和汉堡等。基隆港和高雄港又是国际环球航线主要的起运港和终到港。基隆港内陆集疏运交通方便。从台北市为铁路枢纽,有环岛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辐射全岛。使基隆港成为台湾岛北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基隆港依托的基隆市,位于台湾岛北端西北部沿海,旧名“鸡笼”,是台湾地区北部出海门户、对外贸易口岸、海军基地和渔业基地。
基隆市是台湾北部工业基地,拥有造船、化工、机械、电力、煤炭、电子、食品加工、水产加工等工业部门。基隆造船总厂可建造10万吨级船舶,是台湾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基隆市附近是台湾最大的产煤基地和北部地区最大约火力发电中心。基隆市东南面的台北市是台湾省政治、科学文化中心。基隆市和台北市已联成一体,实际上基隆港依托的城市为基隆市和台北部市,从而也体现了基隆港交通、经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