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刘广宇,男,1964年5月3日,四川三台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曾有十余年省级电视机构从业经验。研究专长:乡村文化与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以及纪录片创作与理论研究。并在这上述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绩,其研究水平在国内达到领先地位。
教育背景
1982年—1986年,获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1990年—1993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
2005年—2009年,获四川大学文艺与传媒专业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6年—1990年,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基础部助教
1993年—2000年,四川有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0年—2009年,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
2009年—2019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引进人才)教授
2019年——,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1]。
主要论文学术论文
1、节日影像志创作初探——以《那达慕》为例,新闻界(CSSCI扩展),2016年3月第6期;
刘广宇[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
2、纪录片发展之地方视角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3月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研究》2016.5全文转载);3、捕捉真实的“完整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28日;
4、也谈纪录片的“一体多元”,中国电影报,2015年12月25日;
5、在与不在——寻找纪录片的观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2015年第7期;
6、农村电影放映 60年风雨兼程,中国电影报,2015年5月27日;
7、纪实影像生产与灾后家园重建——以茂县实践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扩展版),2015年第1期;
8、口述与呈现,叙事与风格——尔苏藏族“环山鸡节”节日影像志创作后记,民族艺术研究(CSSCI扩展版),2014年第6期;
9、国家与社会:农村电影文化60年,中华文化论坛(CSSCI扩展),2014年第8期;
10、农民工电影放映的实践与探索——以华西公益放映为个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2013年第12期;
11、从历史的视角透视仪式化放映活动与中国农民文化需求的满足——以重庆江津为例,电影艺术(CSSCI),2013年第6期;
12、主流电影的社会学考察,中华文化论坛(CSSCI扩展),2013年第10期;
13、当前农村电影放映的“结”与“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2012年第8期;
14、农民工电影放映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电影市场(中文核心),2012年第6期;
15、农民工电影放映——国家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延伸,四川戏剧(中文核心),2012年第4期;
16、“十七年”农村电影放映中的幻灯宣传,电影艺术(CSSCI),2012年第2期;
17、风马牛相及:美国肥皂剧VS中国栏目剧,当代电影(CSSCI),2012年第3期;
18、主流电影与主流人群研究——以农民工为视角切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CSSCI扩展版),2012年第3期;
19、Projec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Film in Countryside of China for Example of Jiangjin Chongqing:History and Reflection,“Proceeding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论文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20、“重点片”在新中国农村的放映,当代电影(CSSCI),2011年第11期;
21、“美、真、善”:新时期中国纪录片创作本质诉求的位移,当代文坛(CSSCI),2011年第5期;
22、W村的读书人——围绕该村“农家书屋”建设的一次田野调查,出版发行研究(CSSCI),2011年第8期;
23、回望中国农村电影50年,四川戏剧(中文核心),2011年第3期;
24、直面真相——对重庆“民艺精品”的调研,长江师范学院,2011年第2期;
25、羌族纪实影像——梳理及价值勾连,西南交通大学(CSSCI扩展版);2011年第1期(全文被收录进何苏六主编《2012年中国纪录片蓝皮书》);
26、王家寨图书哪去了,出版发行研究(CSSCI),2010年11月;
27、纪录片与新中国农村的社会政治运动——以重庆江津为例,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8、传统农民的电影审美观——基于农村放映的调查,青年作家(文艺批评版),2010年第4期;
29、情感表达与戏剧呈现:关于情爱戏的解读,西南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2期;
30、1949—1976年:江津农村电影放映队的历史沿革及运作机制,当代电影(CSSCI),2008年第10期;
31、身体的塑造——奥运对电视转播的另一种挑战,电视研究(CSSCI),2008年第6期;
32、奥运-电视与中国人的身体,当代传播(CSSCI),2008年第3期;
33、纪录片“问题意识”之我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CSSCI),2008年第1期;
34、新时期中国乡土文化建设的进路探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5期;
35、“罪”并快乐着——中国音像制品的消费释义,当代文坛(CSSCI),2007年第4期;
36、新时期纪录片创作文体之“变”与“辨”,艺术百家(中文核心),2007年第4期;
37、以真实的名义获取可能的真实:纪录片拍摄方法的意义解读,新闻界(CSSCI),2007年,第2期;
38、新中国红色放映员的身份确立与想象,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9、重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研究报告,重庆新闻出版蓝皮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出版;
40、(节)假日电视学理探微,西南电视,2006年第5期;
41、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实证分析,电影艺术(CSSCI),2006年第3期;
42、关于生命意义的述说,长江传播,2005年11月创刊号;
43、也谈大众传媒的低俗化表演,新闻界(CSSCI),2005年第6期;
44、电视纪录片审美创作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5、当代电影的另一种书写:影戏-影意-影像-影视,当代文坛,2002年第4期;
46、沉重的影像与自由的书写,“新生代导演研究”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
47、电影叙事焦点研究,电影作品,1993年第5期;
48、电影之于性:观念及其表达,艺术广角,1992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资料《电影电视研究》全文转载);
49、电影——散文态透视,电影作品,1992年第4期。
所获荣誉《四川人在西藏》(十集,策划、编导、撰稿及总制片;获199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系列片二等奖;获1997年度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获1997年度四川省政府新闻奖二等奖)、《朝圣》(编导;获1998年中央电视台优秀电视散文展播三等奖)、《重庆往事》(大型文化类纪实栏目,1998-1999,策划、编导及撰稿,其中《11.27祭》节目获1999年重庆市政府新闻奖二等奖)、《棒棒语录》(纪录片短片,指导教师;分别入围2007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和夏威夷中美大学生电影节)、《远山的探索——小金县社区扶贫互助基金纪实》(2011年,纪录片短片,撰稿、编导;与成都蜀光社区咨询服务中心合作,西南交通大学横向课题)。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
纵向(主持)
1、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艺术学项目:节日影像志——人类学纪录片新形态研究(编号:15EC173)
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羌族“瓦尔俄足节”》
3、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尔苏藏族“还山鸡节”》(已结题);
4、2011年—2013年中央高校基金专题资助项目:《当代传媒与农民工文化建设研究》(已结题);
5、2010年—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影放映研究》(已结题);
6、2009年—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社科规划项目:《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电影放映改革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已结题);
7、2006年—2009年,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我市民间文艺的保护、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已结题);
8、2006年,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委托项目四个子课题:《重庆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分析报告》;《重庆新闻出版业人力资源分析报告》;《重庆新闻出版业融投资状况及预测分析报告》;《重庆新闻出版物发行业现状及预测分析报告》(已结题)。
横向(主持)
1、2011年—2012年,中国华西集团委托项目:《为农民工放电影——国家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创新的实验与探索》;
2、2010年,成都蜀光社区服务咨询中心委托项目:《小金县社区发展互助基金》纪录片;
3、2007年,四川省环保局委托项目:《为了绿色天府》电视专题片。
参与主研
1、2011——,四川省广电局蒋东生副局长主持的国家广电总局社科规划项目:《农民工电影放映研究》;
2、2010年—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高力教授主持的中央高校基金支助项目:《羌村镜语》中《羌族纪实影像研究》部分;
3、2008年—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韩鸿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参与式影像与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研究》;
4、2009年—2010年,电子科技大学韩鸿教授主持的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灾后重建中的乡村媒体创新和舆论引导研究》。
论著出版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影放映研究》(独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2、《羌村镜语》(编著),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3、《影视理论纲要》(主编),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4、《电影:历史-流派-理论》(副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主要电视作品1、2015年,电视纪录片:《觉颂——记四川省石棉县江坝村蟹螺堡子尔苏“环山鸡节”》(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出品),编导;
2、2010年,电视纪录片:《远山的探索——小金县社区互助基金发展纪实》(西南交通大学出品),撰稿与编导;
3、2008年,电视纪录短片:《最后的夏天》(重庆大学出品),艺术指导;
4、2007年,电视纪录短片:《棒棒语录》(重庆大学出品),艺术指导;
5、2007年,电视系列报道:《高原风-川藏情》(四川电视台出品),策划、特约记者;
6、1998年—1999年,60集大型文化电视节目:《重庆往事》(重庆电视台出品),策划、编导与撰稿;
7、1998年,电视散文:《朝圣》,编导:
8、1996年—1997年,十集电视系列片:《四川人在西藏》(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与四川省有线电视台联合出品),策划、撰稿、编导与总制片。
获奖情况
作品
1、《四川人在西藏》
获1999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系列片二等奖;
获1998年度,四川省政府新闻奖二等奖;
获1999年度,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2、《朝圣》
获1998年度,中央电视台优秀电视散文展播三等奖;
3、《重庆往事》
获1999年度,重庆市政府新闻奖二等奖;
4、《棒棒语录》
入围2007年度,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2007年度,夏威夷中美大学生电影节,其学生应邀参加本次电影节。
论文
1、《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实证分析》
获2006年度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论文评奖活动三等奖;
2、《当前农村电影放映的“结”与“解”》
获2012年度中国文联与四川省政府主办的“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优秀论文”评奖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