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五里屯《齐氏族谱》、道口《画氏家谱》和本村《吴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黑暗统治导致起义军四起,连年的征战和天灾人祸,致使广大地区尸骨露于野,遍地无人烟,十室九空,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这里也是一片凄凉,没有人烟。元亡,明洪武八年,有“齐、画、吴”三家奉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北郊贾村广济寺旁大槐树下同迁此地居住,原址就在本村西首碧霞元君行宫的东边,他们依堤而居,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甚是安稳,所以此地始称“三家村”,此村名延用至今。当时这三家分别耕种周围的土地,齐姓开垦左金堤西边的坡地,画家耕种左金堤上的地,吴氏则种左金堤东边那些有高有低的土地,所以自古村里就有“齐家坡、画家堤、高岗下洼吴家立”这个传说。
建制沿革自明朝洪武八年建村以来,三家村共历经三十五次隶属变革,现略记如下:
明洪武八年(1375年),属直隶大名府浚县清源乡澄明里。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属北直隶大名府浚县清源乡澄明里。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属河南省卫辉府浚县清源乡澄明里。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属河南省卫辉府浚县南乡李家道口所。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属河南省卫辉府滑、浚(两县署共管)李家道口所。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属河南省豫北道浚县李道口所。
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公署浚县二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公署浚、滑共管道口镇自治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属日伪河南省豫北道浚县二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八日,属中共河南省冀鲁豫第三行署滑县道口区民主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五月十三日,属中共河南省冀鲁豫第四专区滑县道口市南区,十一月二十七日,属中共冀鲁豫第三行署卫南县五区。
1949年8月下旬,属平原省濮阳专区滑县十三区大铺乡。
1952年11月2日,属河南省濮阳专区滑县十三区大铺乡。
1953年3月,属河南省濮阳专区滑县十三区小铺乡。
1954年9月21日,属河南省安阳专区滑县十一区小铺乡。
1955年7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滑县道口镇,10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滑县十一区小铺乡。
1983年9月,属河南省濮阳地区滑县小铺乡。
1986年2月,属河南省安阳地区滑县小铺乡。
2014年1月1日,属河南省滑县(省直管县)小铺乡。
至今。
人口分布三家村现有齐、画、吴、杨、申、翟、佘、王、张、李、曾、耿、薛、赵、崔、肖、黄、梁、聂、冯、杜、任、铁、刘、徐、于等姓氏,过去也曾有杜、和、雷、姬、谢、周、郝、郭、徐、武等姓在此村居住过。
1950年全村约有1700口人左右。1982年12月30日共417户,2224口人,其中男性1103人,女性1121人。1987年12月26日共2230口人。2010年11月1日户籍人口3233人,常住人口3744人。2015年12月31日共有1214户,户籍人口3621人,常住人口达4000人之多,是小铺乡第一大人口村。
全部为汉族。
民俗文化村里有三个火神圣会,每年正月元宵节,有中火神圣会的划旱船,东火神圣会的狮子和武术,西火神圣会的竹马舞、狮子和武术,
竹马舞:俗称跑竹马,其实就叫现铜桥,也叫献铜桥、赶元王、七人七骑渡黑河,豫剧里就有这样一台戏。该历史故事就起源、传承、发展于本村西首的火神圣会。圣会起源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自明朝建国后,于洪武八年有“齐、画、吴”三户从大槐树下迁居于此,随后又迁“杨、申、翟、佘、王”等数户于此居住,他们为了庆祝明朝大军追赶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里达腊至黑河取得的巨大胜利,就以此为典故,演义成现在的这段竹马舞,组织了火神圣会。2010年9月10日“三家村竹马舞”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安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列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12月19日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夏秋之际,村里中火神圣会都会在火神庙前唱上十余台大戏,至今已经三十多年。
古迹文物村西是秦汉时期古黄河的西岸左金堤,曾出土有古钱、罐、盆、砖、瓦、骨等。紧挨大堤右坡上,自古顺堤有一条老官道,南至汲县、新乡,北达道口和浚县、直通大名府。
村南二里左金堤上发现一处北宋墓葬,并出土几枚北宋古钱、瓷器等,在墓葬南二百米的大堤左坡上,还发现有宋砖、宋陶和北宋代屋基遗址。村正西偏北不到二里出土有五斤左右的北宋古钱,还有屋址、水井、石器、瓷器和厨灶及成堆的兽骨等。
长虹坡有明弘治年间齐家坡草场遗址,嘉靖年间新镇坡渠(今长虹渠)。
村里有明代碧霞元君行宫、关王庙、真武庙、火神庙、三教堂等庙宇遗迹和遗址,还有近代的土地庙、菩萨庙,现存明代三官殿仍有一对石柱子,上有对联“握乾坤司坎位昭昭灵应九霄、转天地掌水衡赫赫恩波六合”。
村西南高岗上发现一座较大的明代万历年间墓葬,里面出土有古钱、宝剑、石门等,石门两边还有对联“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一幅,并有一块杜时泰墓碑,上有时任西安知府曹璜手笔“明奉政大夫陕西西安府同知裕斎杜公之墓”。
村里有明末石牌坊散件近二十块,雕工精湛,当时应该巍峨高大,十分壮观。
村里还存有明代石羊一只,门墩石一个,万历年关王庙香亭碑,清“清奉政大夫”残件石碑,康熙年重修碧霞行宫和玄天上帝碑,雍正年重修广生祠碑,嘉庆年杨氏祖碑记,道光年铁磬一只和村记田亩碑,民国申侠客功德碑等,文革时本村烧制有滑县两个字和有佛像的老砖,村里还保留着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古槐数棵等文物数种,三家村已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传统古村落。
文化教育村里解放前曾建有数次私家书堂,1950年政府在申家大院创建了第一所公办学校,1954年,学校搬迁到村西碧霞元君行宫庙内,名称为三家村联中。1990年在本村东头建造了一所乡重点中、小学学校,更名为小铺乡第二初级中学和三家村小学。2011年中、小学互换校园,初中改名为滑县城南初级中学,2016年学校又开始扩建为县里重点的中、小学学校。
三家村学校每年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英才,最后成为教授、博士、硕士、大学生等数不胜数。
著名人物杜时泰,字裕斋,明嘉靖末年出生,隆庆时恩贡,万历年间先后任山东济南府德平县县丞,陕西庆阳府环县知县,陕西西安府同知,是当时书法家,有作品流传于世,他一生为官清廉,以清节闻,并载入史志。
佘任重。康熙年间出生,雍正年间庠生(秀才)。
杨春和 (?—1938年),清末秀才。
杨永锡,字重九,清末秀才。
杨建中,字勰吉,清末秀才。
杨承德,民国时期浚县教育局局长。
申俊德,民国时期浚县教育局局长。
释行道,字真修,(1930年—2016年),1939年在少林寺出家,师从释德学大师,1950年还俗返乡,改俗名杨行道,他一生致力于佛学和武学的传播,并培养出一大批武术人才,徒弟达到5000多人,他是少林寺第三十二代武学泰斗,现任方丈释永信的师叔,曾任滑县政协委员,不幸在原籍三家村仙逝。
杨明臣,现代书法家,中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原任空军某部政委,大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