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村

时间:2023-11-14 03:53:09编辑:莆田seo君
北京市密云县宁村

位于密云县东南部。东邻南陈各庄,西南为北单家庄。清代村中曾发现“宁屯”匾额,村名由此而来。

温州市龙湾区宁村

中华姓氏第一村

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古称宁城,是距离温州永强机场两公里左右的一个海边小村庄。宁村位于瓯江的入海口,面临东海,背靠黄石山,形势险要。在这个人口总数不足四千的村庄里,竟然有将近100个姓氏,于是便有了“中华姓氏第一村”的称呼。明朝初年,宁村是一个倍倭军事要塞,官兵有事即战、无事即耕——半军半农,并多与当地居民结婚,成为该地外来姓氏的始迁祖,这就决定了是地居民来源的复杂性和姓氏的多家化。近千年来,他们在这里共同劳动生产、繁衍生息,相安相睦,传为佳话。“连邻结里同风日,千载和谐百姓村”(《江南靖士诗稿·宁村》),这是诗人陈志岁对宁村的现实咏赞。宁村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他不一样的地方,也决定了他拥有“百姓”的特点。历史沿革

汤和与宁村所城

追溯宁村的历史,首先要提到的是明代开国元勋、抗倭名将汤和。据《永嘉县志》载:“宁村所城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建”。明洪武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朱元璋派汤和往浙江沿海抗倭。汤和于洪武十九年至二十(1386年至1387年)年在整个浙江(含今上海)地区修建了59座城堡,并以浙江为主,全国征兵5万多人驻守在各城堡内。其中,设置在温州境内的就有盘石卫、金乡卫、宁村所、蒲岐所、海安所、沙园所、蒲门所、壮士所(卫、所为当时城堡军事建制)。宁村就是59个城堡之一。这些招募来的官兵,有事则战,无事则耕,并和当地居民结婚生子长期定居,繁衍生息,成为宁村最早的居民。宁村“宁”字的由来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去述说历史。所谓“宁”,村民就是取自祈求安宁、免于遭受倭寇侵扰的意思,表达了一种追求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

宁村所城建成后,在抗倭战争中长期发挥着作用,不断地抗击倭寇的侵犯。特别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八百多名倭寇,乘数十条海船,在瑞安东埔登陆,一路烧杀抢掠,从梅头直袭宁村所城。倭寇使用了100多架云梯,蜂拥而上,企图破城。宁村所城军民奋起杀敌,战斗十分激烈,参将张铁战死,倭寇也因伤亡惨重而远遁。至今在宁村所城内还保留着抗倭英烈墓园,墓园石牌坊的横梁上镌刻着“汤和精神发扬永远”。石砌墓冢周围也镌刻着楹联:“卫国捐躯,血溅沙场勇士去;保家抗倭,烽火烟消宇宙清。”“万里边尘埋寒骨,一江风雪吊忠魂。”体现了沿海军民抗击侵略者的民族正气。

整个所城周长一公里多,城墙外层由石块垒筑,内层夯土斜坡。据老人回忆,城高在8米左右,城基内外宽达30米。城上可以种树、跑马。整个宁村所城四个方向各设有陆门一个,各门均设有吊桥,另水门一个,中间有十字大街直通各陆门。四门各有城楼一个、碉台两个、炮台一个、料马台一个,城门附近设有兵房,南门外有一个数十亩大的校场,并有演武厅;内共有游击、千户、百户等军官16名,士兵1175名。

宁村的百家姓历史背景

宁村[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辖行政村]

正因为宁村是一个军事要塞,同时军士又是半军半农,决定了宁村居民来源的复杂,姓氏自然也就多。中国现有的村庄由于大部分都有同族聚居的特点,姓氏相对要少。往往都会有一个或者几个比较大的姓氏存在。相比之下,宁村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他不一样的地方,也决定了他拥有“百姓”的特点。据悉,在宁村所城最早建立的时候,姓氏曾经多达一百多个,是名副其实的“百家姓”。距离宁村数公里外的普门村是一个以张姓为主的大村,也是龙湾各个村中历史比较悠久、人口比较多的一个村。历史上,普门村和宁村存在长期通婚的情况。曾经有谱牒专家根据清嘉庆《普门张氏家乘》所记录的资料进行了调查统计。在倭寇最为猖獗的明永乐到嘉靖年间,两村共计有128次通婚。有记载的宁村人家姓氏多达50个。其中,盛、阎、石、钟、奚、葛、吕和陆等姓氏今天宁村已经没有。卢、巫、万等姓氏也在几年前从宁村消失。现有姓氏

根据宁村有关人员介绍,该村现有姓氏87个,包括了王、林、陈、李等中国常见大姓,也有宫、全、阮、戈、鄢、虞等小姓。其中,人口在100人以上的姓氏有11个。人口最多的王姓人口将近600人,10余个姓氏人数都在10人以下,其中萧姓只有一名老人,其他姓氏人口大都在十几到几十人之间。有一句当地流传的俗语是这么唱的:“黄头鸟,楼(娄)上啄谷子,边上一(翼)条蛇,吞到肚(杜)子里。”82岁的叶包德老人说,这句话描述的是以前村里一个大院子里的姓氏情况。当时这个院子的前面房子里住的是黄姓人家,后面住着姓娄的,两旁是姓谷和姓翼的,中间还有户人家姓杜,有人就通过谐音的方式把这些姓氏都编在一起。一旦村里有什么活动大家在一起吃饭,往往坐在一起的一桌人中找不出同姓的人。

招募荣誉村民申报吉尼斯

村里为了申报“中华姓氏第一村”和吉尼斯世界纪录,扩大宁村的姓氏数量,希望能够引进一些稀有姓氏,面向全国招募荣誉村民。凡是明朝抗倭英雄汤和大将军或者与汤和一起抗倭的将士的后裔以及全国极为稀有的,且与汤和大将军有渊源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自愿落户宁村的都可以被聘为“荣誉村民”。荣誉村民如果能迁到宁村,可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村里举办庆典活动,邀请荣誉村民参加,可给予贵宾礼遇,荣誉村民及其亲属来宁村考察期间可享受客人礼遇,该姓氏如符合条件就可以在宁村申请建立纪念馆,并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不过,申报荣誉村民的条件也相当严格,需要提供一定的书面报告及相关的材料证明,特别是与汤和相关的证明,一般都需要本家族相关的家谱等材料。

消息刚刚公布不久,一位来自安徽凤阳的蒯先生打进电话,说自己是朱元璋的老乡,他的祖先和汤和一样曾经都是朱元璋的将士,蒯姓在当地已十分稀少,只有四五户,蒯先生温州打工,表示愿意加入宁村;一位来自丽水缙云舒洪村的潜女士说,她的姓在当地也只有十几个人,听祖辈说他们的祖先在明朝曾跟过朱元璋打仗。为此,村委会特地成立了“姓氏鉴定委员会”,审核鉴定材料内容,但很多报名者还是因为“证据不足”而被刷下来了。

第一位荣誉村民

尽管条件有些苛刻,宁村的第一位荣誉村民最终还是诞生了,他是来自杭州的一位汤先生。汤先生退休前是杭州市的一名特级化学老师。经过严格审核,汤先生确是汤和第21世孙,并且他本人也非常乐意来宁村落户。为此,村里以较优惠的价格给他提供了一套住房。据悉,汤先生打算以后每年花一半的时间住在宁村,用自己的特长为村民服务,免费辅导宁村初中升高中以及高中升大学学生的化学课程。

“中华姓氏第一村”

汤和公园内的“抗倭英烈墓”

村口建有“中华姓氏第一村”牌坊,为宁村的标志性建筑。宁村已经拿出了一套思路来挖掘宁村的历史文化,想把“百家姓”和“汤和”的文章做大做好。规划重建城堡,在原城堡的地基上,根据老人们的回忆,重新建立一座外形相似的空心城堡,城堡里面设立一座百家姓姓氏纪念馆,里面用图画、族谱等实物展示每一姓氏的发展渊源,还陈列历史上该姓的名人,同时欢迎该村还没有的那些姓氏的族人,也加入纪念馆。汤和庙

另外,为了纪念明朝大将军汤和抗倭,宁村建有“汤和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庙会。那天,村民要把汤和的雕像从庙中请出,前呼后拥地沿宁村四门巡游,途中还要举行“路祭”。该活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宁村人的“汤和文化周”。

但是,宁村要达到用“百家姓”带动旅游业经济的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经过岁月的变迁,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迹确实有限。宁村所城的古城墙早已经被全部“铲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宁村人为了修水利、造盐场和建房,首先将城墙的石头进行再利用。上个世纪70年代,夯土也陆续被13个砖窑就地取材用来烧砖。城内的古建筑所剩无几,除了汤和庙等极少数保护完好,其他保存下来的建筑也破烂不堪。城内已经被现代建筑所代替。历史韵味大大减少;其次,纵使宁村人完成了城墙建设和古城复原。如何将“中华姓氏第一村”的文章做好,给实物配上足够吸引游客的内涵也不是简单的一个“汤和文化周”就可以解决和完成的。

上一篇:终极悍将

下一篇: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