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总司令部,国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准备进行对中国共产党实施军事围剿的跨地区、跨建制之高司军事单位。一般简称为剿总。
1937年之前,国共已经展开对决,国民政府在各地设立一连串军事机关,进行剿匪,后因西安事变与抗战停滞,这些军事机关在抗战期间很多都转为对日军作战单位。抗战开始时,国民革命军的指挥机构是按“总部-战区兵团-集团兵团(兵团,路)-军-师-旅-团”,共7级才到战术单位;1940年后简化为“总部-战区-集团军-军-师-团”,6级指挥机构;这极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
1945 年之后,国民政府接收日本占领区,展开与共产党对决的准备,在各地成立了许多政府机构。作为中央政府代表官署、掌握地方军、政权的单位称为“行辕”,设主任为最高统帅代表,是政治、军事整合的机构。作为跨省区军事区域的指挥单位则为军政长官公署,直接指挥责任区的作战任务,是跨省区的军事机关,其中较著名且维持较久的就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训政时期,若直接由军事委员会指导的单位则称为军事委员长行营。行营是策划、部署、指挥的前进基地,它的设置常因军事行动的需要而变更,例如早期第二次、第三次剿共就是由南昌行营所策划。抗战结束后,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多数行营都改为行辕、军政长官公署、或军事针对性更强烈的剿总,集团军编制则改为绥靖区。“绥靖主任公署”则是省级(战区级)军事机构,“绥靖主任”对于所辖区域党政要务有便宜处置权。“绥靖公署”初设在1931年11 月,最早设立的是驻赣、驻豫、驻鄂绥靖公署。到1937年6月,先后设立了驻赣、驻豫、驻鄂、北平、太原、广州、南宁、驻闽、贵州、冀察、豫皖、滇黔川康、甘肃、西安、江苏等“绥靖公署”。其中,驻赣、北平、甘肃、西安“绥靖公署”设立不久便撤销。因此二战之后的指挥机构理想中应扩编为“总部-行辕(军政长官公署、剿总)-绥靖公署(战区)-绥靖区-兵团/整编军-军(整编师)-师(整编旅)-团”,共8级。
1946年国民党山东当局贯彻蒋介石的“党政军通力协作”、对“赤患”实行总体战的指令,在济成立以王耀武为主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为副主任的“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 统辖徐州绥靖公署设在山东境内的第二、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绥靖区党政军各机关[1]。
作为第一线指挥、与共产党军队决战的军事单位,则为剿匪总司令部。“剿匪总司令部”是对中共进行武装“围剿”的军事指挥机关。
大体而言,一个典型的剿总下辖若干兵团、警备司令部、绥靖公署、战区以及绥靖区等,层级大体与军政长官公署平行,但在军事战斗中,指挥层级往往比军政长官公署要高。
本文中各剿匪总司令部战斗序列,因当年部队调动、整编、撤销、歼灭频繁,加上战后国军整编与内战同时进行,新旧制度交替之间,制度、称呼与番号混乱,故内容并不完整全面,大体是以三大会战前夕为主。
剿总首次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的剿总
蒋介石
1932年4月,国民政府特任何应钦为“赣粤闽边区剿匪总 司令”、蒋介石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这是“剿总”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设在武汉,下辖左、中、右三路军,除左路军“围剿”湘鄂西苏区外,中、右两路军总兵力24个师6个旅30余万人(有三分之一是蒋介石嫡系部队),负责进攻鄂豫皖苏区,另有4个航空队支援地面作战,主要目标指向共军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何应钦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则指挥江西、广东、福建以至湖南的国军,牵制削弱中央苏区红军的力量,配合北线作战。何应钦
1932年7月至1933年3月,以这两个总司令部为指挥机关,发动了对鄂豫皖、洪湖、湘鄂西和中共根据地的全面进攻,史称第四次剿共,中共方面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反围剿战争[2]。第四次剿共结束后,“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在1933年8月撤销,“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在1935年2月撤销。第五次剿共时,共军被迫离开江西,展开长征,到达陕北延安,国民政府在1935年11月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继续“围剿”红军。抗战结束后,西北剿总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东北熊式辉
1945年9月1日成立军事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驻长春、北平、锦州、沈阳,负责二战结束后东北接收事宜,行营设政治委员会及经济委员会,分别办理行政、经济事宜。东北行营内部设秘书厅及参谋、军务、交通、总务、经理、军法、人事、航警、通信等九处。 1945年10月东北保安司令部成立,设立冀热辽边区司令部,驻地绥中,东北剿总成立后改为秦皇岛,受东北及华北剿总指挥。 1946年8月22日东北行营改称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1947年10月,改主任为陈诚。1947年1月1日内部机构改设主任办公室,第一、二、三、四、总务、经理、军法、新闻等八处。1947年11月1日东北行辕政治、经济委员会合并组成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代表行政院处理东北政务,下辖九省二市,对行政院所属部(会、局)设在东北的行政或事业机关给予指导、监督。 1948年1月17日成立东北剿总,驻沈阳,受国防部及东北行辕指导,司令卫立煌,同年6月2日东北行辕撤销,行辕政务委员会按原编制改称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兵力方面则重新组建了在1947年冬季作战中被消灭的新5军,新编成新8军,使正规部队达到十四个军约四十八万。原华北剿总和东北剿总共同指挥的冀热辽边区司令部,改称锦州指挥所,并划归东北剿总单独指挥,由范汉杰任指挥所主任,指挥第6兵团共四个军十四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十五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重点防守锦州、锦西、葫芦岛,保障东北与华北的联系。卫立煌亲自指挥第8兵团、第9兵团共八个军二十四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三十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周围的抚顺、本溪、辽阳等地,作为防御中心。由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指挥第1兵团两个军六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十万人守长春,牵制解放军主力。辽沈战役前夕,东北剿总已经下辖正规军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总兵力为55万人,指导辽沈战役。1948年11月16日因锦州会战失败,宣布撤销。总司令卫立煌副总司令杜聿明[3],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 铁参谋长赵家骧副参谋长宋子英,郝家骏,姜汉卿,袁克征,彭杰高参室主任苏炳文第一处处长宋子英第二处处长郑一民第三处处长姜汉卿(兼)第四处处长郝家骏(兼)总务处处长李万春政工处处长魏鸿绪工兵指挥官李贤炮兵指挥官杜显信(兼)通信指挥官胡碧华(兼)沈阳防守司令官梁华盛(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兼)锦州指挥所副主任贺圭锦州指挥所参谋长唐云山,李汝和
第六兵团司令官:卢浚泉副司令官:杨宏光参谋长:董汉山第93军军长:盛家兴下辖暂编第18师、暂编第20师、暂编第22师,共9个团 第54军军长:阙汉褰下辖第8师、第198师、第291师,共9个团 新编第5军军长:刘云瀚下辖第43师 (后划归94军建制) 、第195师、第293师、暂编第60师(后为第184师),共12个团 新编第8军军长:沈向奎下辖第88师、暂编第54师、暂编第55师,共9个团 独立第296师,共3个团。
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副司令官:曾泽生、彭杰如第60军军长:曾泽生下辖第182师、暂编第21师、暂编第52师,共9个团 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下辖新38师(原属新一军)、暂编第53师、暂编58师,共9个团。
第八兵团司令官:周福成参谋长:蒋希斌第53军军长:周福成下辖第116师、第130师,共6个团 东北第1纵队、东北第2纵队,共12个团。
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参谋长:杨琨新编第1军 军长:潘裕昆下辖第50师、新30师、暂编第57师,共9个团 新编第6军 军长:李涛下辖第159师、新22师、暂编第62师,共9个团 新编第3军 军长:尤天武下辖第14师、第54师、暂编第59师,共9个团 第49军 军长:郑庭芨下辖第26师、第79师、第105师,共9个团 第52军 军长:刘玉章下辖第2师、第25师、暂编第54师,共9个团 第71军 军长:向凤武下辖第87师、第88师、第91师,共9个团 青年军第207师 师长戴朴,后扩编为第6军,戴朴任副军长代军长 下辖第1旅、第2旅、第3旅,共6个团。
新编骑兵司令部 司令官:徐梁骑兵第1旅、骑兵第2旅、骑兵第3旅 沈阳警备司令:胡家骥第39军军长:王伯勋(由烟台海运葫芦岛) 下辖第103师、第147师,共6个团。
第62军、第92军、独立第95师由塘沽海运进抵葫芦岛,与39军、54军一起组成“东进兵团”,司令官:侯镜如
第62军军长:林伟俦下辖第95师、第151师、第157师,共9个团 第92军军长:侯镜如下辖第21师、第56师、第142师,共9个团
华北李宗仁
1945年9月国民政府为处理接收事宜,改组李宗仁 汉中行营,成立北平行营。1946年9月1日,北平行营改组为国民政府北平行辕,李宗仁被委以主任,驻北平中南海居仁堂。1947年11月间,蒋介石到北平召傅等开会,合并张垣、保定两个绥靖公署,改组为剿总,司令傅作义,以冀、察、绥、晋北为作战区域,1948年秋天热河也划入指挥区。1948年5月,北平行辕撤销。平津战役后,随着北平解放而结束。总司令:傅作义
副总司令:陈继承、刘多荃、宋肯堂、上官云湘、邓宝珊、吴奇伟、冯钦哉、郭纵汾
参谋长:李世杰
傅作义
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文第16军军长:袁朴下辖第22师、第94师、第109师,共9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第94军军长:郑庭锋下辖第5师、第43师、第121师,共9个团 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第62军军长:林伟俦下辖第95师、第151师、第157师,共9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第92军军长:侯镜如下辖第21师、第56师、第142师,共9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7个团)第13军军长:石觉下辖第4师、第89师、第155师、第297师、第299师,共15个团 第35军军长:郭景云下辖第101师、新31师、新32师,共9个团;暂编第2军军长(一零一军):李士林下辖第二七一师、二七二师、二七三师;暂编第3军军长:安春山下辖暂10师、暂11师、暂17师,共9个团,后为第104军 暂编第4军军长:袁庆荣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第22军军长:左协中下辖第86师、新11旅,共5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3个团)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张垣警备司令:孙兰峰下辖整编骑兵第5旅,整编骑兵第11旅 保定警备司令:马法五华中白崇禧
1945年10月成立武汉行营,驻武汉,主任程潜,1946年 10月改为武汉行辕。司令白崇禧,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1947年4设立九江指挥部,负责进行大别山清剿任务。1948年3月武汉行辕改为武汉绥靖公署,6月合并九江指挥部升格为华中剿总,支援徐州剿总进行徐蚌会战。1949年4月后改组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指挥对抗共军的渡江战役。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在武汉解放后,撤至湖南、广西,后因所属部队在广西损失过大而撤销。辖区部队与防区也常有变动,如:九江指挥所时期以津浦铁路、平汉铁路、淮南、江北一带为作战区域,武汉绥靖公署时期则以两湖、江西、安徽、河南南部为主,长沙绥靖公署成立后,则缩小为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一部为主。
总司令:白崇禧
副总司令: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
参谋长:李品仙
第三兵团司令官:张淦副司令官:张光玮整编第7师师长:李本一下辖第171旅、第172旅,共6个团,曾为桂系第7军 整编第48师师长:张光玮下辖第138旅、第174旅、第176旅,共6个团,曾为第48军 整编第58师师长:鲁道源下辖第183旅、新10旅、新11旅,共6个团,曾为第58军 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胡琏整编第3师师长:覃道善下辖第3旅、第20旅、新1旅,共6个团,曾为第10军 整编第10师师长:熊远春下辖第10旅、第83旅、第85旅,共6个团,曾为第14军 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下辖第11旅、第18旅、第118旅,共6个团,曾为第18军 整编第85师师长:吴绍周下辖第23旅、第110旅,共4个团,曾为第85军 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副司令官:杨干才整编第20师师长:杨干才下辖第133旅、第134旅,共4个团,曾为第20军 整编第28师师长:李勃下辖第52、第80、第192旅,共6个团,曾为第28军 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王凌云副司令官:万式炯整编第9师师长:陈克非下辖第9旅、第76旅、预2旅,共6个团,曾为第2军 整编第15师师长:刘平下辖第64旅、第135旅,共4个团,曾为第15军 第十六绥靖区司令官:霍珂章副司令官:刘雨卿、李奇中、丁德隆整编第52师师长:倪祖耀下辖第33旅、第82旅,共4个团,曾为第97军 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副司令官:赵子立、朱其平整编第46师师长:谭何易下辖第175旅、第188旅、新19旅,共6个团,曾为第46军 整编第97师师长:马拔萃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副主任:杨爱源、孙楚参谋长:赵世玲第19军军长:温怀光下辖第68师、暂37师、暂40师,共9个团 第33军军长:韩步洲下辖第71师、暂38师、暂46师),共9个团 第34军军长:高卓之下辖第73师、暂44师、暂45师),共9个团 第43军军长:刘效会下辖第70师、暂39师、暂49师),共9个团 第61军军长:赵恭下辖第66师、第69师、第72师,共9个团 第30军军长:黄桥松下辖第27旅、第30旅、第67旅,共6个团,曾为整编第30师
徐州顾祝同
驻徐州。1945年10月徐州绥靖公署成立,顾祝同为主任, 1946年由薛岳接任。1947年3月改为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部,纳编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原为1945年10月成立的郑州绥靖公署,1947年3月改为郑州指挥部),顾祝同为司令。1948年6月改组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司令刘峙,指挥徐蚌会战。1948年淮海战役时,徐州剿总战斗序列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第二兵团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谋长:董熙
下辖: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陈德谋、唐化楠)
第32师(龚时英)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第122师(熊顺义)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第57师(冯寄异)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
第112师(余一凡)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
第287师(李芝)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备注:
黄宗颜渊为暂编14师师长,拨归邱清泉指挥,邱将这个师与第46师合并,取消暂编师番号,将黄调为第五军副军长。
二、第七十军第96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为快速纵队,师长兼任纵队司令,周志道为副司令
三、第181师米文和部是刘汝明系第五十五军建制,临时归邱清泉指挥,在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歼。
四、济南战役开始时,第七十四军奉命空运济南增援,1948年9月19日济南机场被解放军炮火控制,只运去第57师7个连,运去部分在济南战役中被歼灭。
五、第122师原为第十六兵团第四十一军建制,第十六兵团单独突围被歼灭后,收容残部编成第122师。
六、第十二军第238师驻灵璧地区整训,在解放军攻占灵璧时被歼灭。
七、第一百一十六军是在包围圈内编成,实际上是一个空番号,余锦源计划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军编成一个新兵团,第一百一十六军人员均由第七十二军抽调,未编好即被歼灭。
第六兵团
司令:李延年
参谋长:梁栋新
下辖:第三十九军(王伯勋)
第103师(曾元三)第147师(张家宝)
第五十四军(阙汉骞)
第8师(周文韬、施有仁)第198师(张纯)第291师(廖定藩)
第九十六军(于兆龙)
第141师(甫绍武)第282师(肖续武、张毓金)
第九十九军(胡长青)
第92师(艾瑗)第99师(杨达)第268师(李慎言)
备注:
一、李延年原委第九绥靖区司令,因战略需要放弃海州西撤,将所辖第四十四军拨归第七兵团,李率司令部人员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员改编为第六兵团司令部,指挥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军四个军。
二、第三十九军原属第十三兵团建制,驻河北昌黎,战役前未赶到徐州,后调蚌埠第六兵团指挥。该军序列中原有第91师,不再淮海战场,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军原在蚌埠驻扎,曾一度受刘汝明第四绥靖区指挥。
四、第九十六军第41师有写为212师、第282师有写为281师,是否番号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军原属第十六兵团,1948年10月底调蚌埠守备,后第十六兵团北上,该军留滞蚌埠,归第六兵团指挥。
第七兵团
司令:黄百韬
副司令:黄国梁、唐云山
参谋长:魏翱
下辖:第二十五军(陈士章)
第40师(曾正我)第108师(李世镜)第148师(刘清衵)
第四十四军(王泽浚)
第150师(赵壁光)第162师(李秾)
第六十三军(林湛、陈章)
第152师(雷秀民)第186师(张泽琛)
第六十四军(刘镇湘)
第156师(刘镇湘)第159师(刘绍武、钟世谦)
第一百军(周志道)
第19师(赵尧)第44师(刘鹤声)第63师(盛超)
备注:
一、第二十五军第148师在宿县被歼。
二、第一百军第19师在济南战役中被歼。
三、第四十四军第162师486团在扬州未归建。
第八兵团
司令:刘汝明
副司令:田镇南、曹福林、米文和、刘汝珍
参谋长:朱秀德、杨然
副参谋长:杨然、李诚一
部队:第五十五军(曹福林)
第29师(荣光兴)第74师(李益智)第181师(米文和、刘兴远)
第六十八军(刘汝珍)
第81师(葛开祥)第119师(刘广信、张勋亭、刘铁钧)第143师(崔贡琛、阎尚元、王保谦、李金玉)
备注:
该兵团前身是第四绥靖区。
第十二兵团
司令:黄维
副司令:胡涟、吴绍周
参谋长:肖锐
副参谋长:韦镇福、刘文修
下辖:第十军(覃道善)
第18师(尹俊)第75师(王靖之)第114师(夏建勋)
第十四军(熊绶春)
第10师(潘琦)第83师(张用斌)第85师
第十八军(杨伯涛)
第11师(王元直)第49师(何竹本)第118师(尹钟岳)
第八十五军(吴绍周)
第32师(黄子华)第110师(廖运周)第216师(谷允怀)
备注:
一、第十二兵团归国防部指挥,未明令归徐州剿总指挥。
二、第118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成快速纵队,师长兼任快速纵队司令。
三、1946年整编时,整编11师把原11师33团拨给118旅,后来重新调整故118师有33团番号,而11师有352团番号
第十三兵团
司令:李弥
副司令:赵季平、陈冰、李九思
参谋长:吴家钰
副参谋长:周羽皋
部队:第八军(李弥、周开成)
第42师(石建中、伍子敬)第170师(杨绪钊)第237师(孙进贤)
第九军(黄淑)
第3师(周藩)第166师(肖超吾)第253师(王青云)
第六十四军(李荩宣)
第156师(吴家钰)第159师(黄志圣)
第一百一十五军(司元恺)
第39师(韩肇琏)第180师(陈芳芝)
备注:
一、李兵团原辖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个军,淮海战役前第三十九军在葫芦岛,后调蚌埠归第六兵团。战役后期又将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军编入序列,这两个军都是仓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军是空番号,没有什么战斗力。
二、第六十四军原系第七兵团建制,在碾庄被歼。表中所列是在包围圈中成立的,兵员仅有王洪九部改编的独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约4000人,所谓师长均未到职。
三、第39师司元恺部原由安阳空运徐州增援,后扩编成第一百一十五军,第180师原系第三绥靖区第五十九军建制,该军在贾汪起义,未参加官兵收容约3000人编成第180师。
第十六兵团
司令:孙元良
副司令:曾埂元
参谋长:张益熙
副参谋长:高健、熊顺义
下辖:第四十一军(胡临聪)
第122师(张宣武)第124师(严翊)
第四十七军(汪匣锋)
第125师(陈玲)第127师(李家英、张广汉)
备注:
第125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组成快速纵队,由该师师长兼任纵队司令,副司令为战车二团团长吴文芝
第三绥靖区
司令:冯治安
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李文田
参谋长:陈继淹
部队:第五十九军(刘振三)
第38师(杨干三)第180师(崔振伦)
第七十七军(王长海)
第37师(李宝善)第132师(过家芳)
总部直辖:第二十军(杨干才)
第133师(景嘉模)第134师(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军(孙良诚)
第156师(王清瀚)第156师(孙玉田)
备注:
第二十军于淮海战役后期由华中调津浦铁路南端
西北张治中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在抗战之前驻地西安,代总司令张学良,后因西安事变与抗战而撤销。
抗战期间原为第八战区,1946年3月后改为西北行营,以张治中为主任。
1946年10月改为西北行辕。
1948年后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驻地兰州,主要战斗区域为河西、青海以及新疆地区。
长官张治中、胡宗南,后又改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1949年春天更换主任为马步芳。
指导的最重要战役为兰州战役,以失败收场,后因酒泉起义而解散。
西北方面部队又称陇东部队,除了胡宗南部队、宁夏马家军(宁马)以外,以“青海马家军”(简称青马)最为重要,也是马步芳的主力部队。青马起家军队是100师和骑5师(后来的骑5军、整骑1师),82军成立时只含100师和骑8旅。后来青马大肆扩军,到西府战役后,不但82军增加了两个步兵师190师、248师,而且还另成立了一个129军,辖181师(青马内部称新编1师)、357师和骑8旅(82军另有骑14旅)。由于青马注意调配骨干部队和指挥人员,故82军后来成立的190师、248师、129军357师和骑14旅战斗力都不弱。
骑5军原来是马步芳之兄马步青的军队,后马步芳利用手腕攫为己有。打西路军时,也是主力军(当时叫骑5师)。国民党政府镇压新疆三区革命时,让马步芳派兵,后者乐得扩张自己的势力,命骑5军去了新疆,后改为整编骑1师。1949年,整编骑1师随陶恃岳起义。该师一个连曾在著名的“北塔山”事件中给蒙古军队以重创。
青马步兵师每师有两个步兵团(陇东作战初期,100师有三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骑兵团较步兵团人数要少些。一个骑兵团大约2000多人,步兵团3000多人。青马步兵(至少82军如此)的每个步兵班都有一匹骡马驮一个斑的辎重和重武器,连营团更不用说了,因此青马行军速度很快,奔袭能力强。
青马还有许多保安部队,人们一般印象,国军的保安团都是不堪一击的,而青马的保安团却大不一样。青马的保安团有训练士兵、补充主力部队、配合主力作战的任务。青马士兵恃勇好杀的作战意志和作风在保安团就已经养成了。
青马自抗战前、共军“长征”时期就已经不断与共军冲突,给予中共李先念、徐向前的西路军相当严重的威胁,在兰州战役之前,对共军几乎没有败绩,毛泽东曾亲自指示,对于青马,只有“无条件投降”,没有“起义”、“收编”。而战役结束后,投降或被俘的青马干部,在离开当战俘的日子,又曾策动了几次“反共”的活动,都被镇压。
长官:马步芳(代)
副总司令:刘任、董其武
宁夏兵团 司令:马敦静第128军 军长卢忠良下辖256、356师、保安第2师 第11军 军长马清下辖168、189师、保安第4师 兰贺军 军长马全良下辖257师、保安第3师、骑兵第10师 第81军 军长马惇靖下辖35、294、258师 第82军 军长马继援下辖100、190、248师 第129军 军长马步鉴下辖357、新编第1师 第120军 军长周嘉彬下辖173、245师 第91军 军长黄祖勋下辖191、246、231师 第119军 军长王治岐下辖244、247师新疆警备司令部 司令陶峙岳下辖整编42、78师、整编骑兵1师、骑兵第4旅、骑兵第9旅
解放故事毛主席的军用地图
井冈山初创时,毛泽东指挥红军战斗却没有一张像样的军用地图。
一天,击败国民党的“会剿”后,毛泽东站在山坡上,望着远方发呆,仍在为没有军用地图而焦虑和发愁。
这时,朱德大步朝他走来,递给他一封信:“这是上海地下党转给你的!”
毛泽东拆开信看罢,说:“李明灏!是不是1924年,经常请我和恩来到广州陆军讲武堂讲课的那位教育长啊?”
“正是他,听地下党同志讲,在‘马日事变’中他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和工农分子,结果被人告到老蒋那里,要不是一些人力保,险些脑袋搬家,但他没有后退,继续与聂荣臻同志秘密联系,又帮助我们收集了不少重要军事情报,并从中得知蒋介石又要向井冈山发动更大‘会剿’,所以,他要求上山,说是要助你一臂之力!”
朱德说完,毛泽东对李明灏更加信任和好感。他正为井冈山反“会剿”没有军用地图而憔愁,便对他说:“助我一臂之力,这很好哇,能不能请他帮我们搞一些反“围剿”用的军用地图哇?”
正在上海等候上山的李明灏得到毛泽东的请求,立即赶回武汉,利用过去的老关系,打进了设在武汉的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并担任少将参议,负责作战业务。面对一张张精致的军用地图,他心急手痒,恨不得一时将所有军用地图卷走送到井冈山上。
当时,武汉“剿匪”总司令是蒋介石,副总司令是张学良,主持日常工作的是秘书长杨永泰。杨永泰此人奸诈,诡计多端。李明灏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借图”是万分困难的。于是,他平下心来,借来十几张军用地图,趴在桌上不时用绘图尺,这里量量,那里比比,在地图上画着各种符号。他恨不得自己能背着画出图来。一天,正当他聚精会神描图时,一位长官模样的大人物,走到他跟前认真看了好一阵后说:“好极了,我们这里就需要这样精通作战业务的人才,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李明灏陡地站起,非常礼貌地一一作答。当此人知道他是日本士官学校早期毕业生时,更加满意地说:“你在这里搞作战业务正好对口,今后你负责整个总部作战业务的研究工作。”他还叫来机要室女秘书:“这位是李参议,今后作战室业务研究小组的军用地图均由他一人负责借用,要尽量提供方便。”这人就是蒋介石的心腹、主持日常工作的秘书长杨永泰。
一晃,一个月过去了。一直在察言观色的李明灏,认为时机差不多了,便采取多借少登记等办法,开始一天搞几张,渐渐十几张、几十张,甚至一天搞到30张,他把这些没登记的军用地图锁在自己地图桌内,等到他值班再乘机装进大皮箱里,日积月累,大皮箱装了一大半。他要给毛泽东多带点礼物,决心再多“借”一些。
不料,这时机要室传出丢失两张军用地图的消息,杨永泰立即下令严查,李明灏好几天不敢动手。好在有女秘书担保:“李明灏是最规矩的”,李明灏才未卷进游涡之中。查来查去,原来是一中校参谋丢失的,才算是平息了这场风波。
机智的李明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将毛泽东所要的军用地图“借”齐了。他立即用暗号联系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刘仁霖,不几天,刘就派来一位湖南妹子化装来到武汉与他接头。
李明灏跟上司谎称是自己表妹,要到国外留学,出国前特来武汉买些东西,并请了假陪表妹转了一天。他为此又办了特别通行证。到晚上8时,又特地向杨永泰请了假,说是送表妹上船。8时15分已换成便衣的李明灏和打扮成官太太的湖南妹子坐上了黄包车。
在昏暗路灯下,黄包车飞快向码头飞奔,很快来到了第一道岗哨,李明灏掏出特别通行证,晃了晃,哨兵就打开了铁门。又过十分钟,黄包车正向一个胡同拐弯时,突然闯出一群便衣警察挡住去路,李照样把特别通行证晃了晃,而这群人干脆不理,冲上来就将李和湖南妹子拉下车来,然后提下皮箱要检查,他们砸锁开箱,打开一看,里面尽是换洗衣服和女人用品。他们并不甘心又围住黄包车这里敲敲,那里捅捅。李明灏又掏出军官证给领头的看。那人看了说:“少将参议还坐黄包车?”李明灏说:“怎么,难道我与太太奉命打进苏区搞情报工作还要大张旗鼓吗?”那人看李明灏挺傲,又看看两人打扮,才吆喝一声走了。
李明灏和湖南妹子又坐上黄包车,走上一条道拐进了一个地下党联络点。拉车师傅跳下车,从车底夹层里拿出另一个皮箱说:“老李同志,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我代表党组织感谢你呀!”李明灏一楞,湖南妹子在一旁说:“他就是我们地下党联络点负责人老王同志。”李明灏紧握老王的手,叮嘱道:“老王同志,请连夜速转,越快越好,毛泽东同志急等军用地图呢!”临别时,老王又传达了上级指示:“党组织叫你务必寻找借口,马上离开武汉,以免遭灾。”李明灏回到总部后不久,就来到了南京。
这批军用地图很快由中共地下党转到了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