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得里镇始终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全镇先后有4个机关部门站所被评为自治州级文明单位、7个村队被评为自治州级文明村队;8个机关站所被博乐市命名为“群众满意”站所、17个村党支部被博乐市党委命名为“五个好”农村党支部。青得里镇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自治区双拥模范先进集体、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城镇建设“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00万元,是前十年的总和。实现了镇区域中心集中供热,统一供水;中心校教学楼、文化司法综合楼、卫生院门诊楼、客运招呼站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公共绿地面积6000平方米、镇区域中心广场、道路100%实现了硬化铺油、架设路灯18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了城镇美化、绿化、亮化,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功能不断完善,基本满足了群众入学、就医、安全用水、取暖、交通出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十五”期间,完成乡村道路硬化改造 30公里,群众出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 %以上;农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牧区牧民100%实现了定居或半定居,牧区定居点广播、电视网络开通,牧民可以正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村村建有文化室,文化娱乐设施日益完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95%以上的村队建有卫生室,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小病救治需求。
特色经济2007年,青得里镇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全镇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73亿元,较上年增长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7元。
青得里乡--丰收
(一)种植业喜获丰收科技兴农力度进一步加大,秋翻冬灌、秸杆清理、残膜回收、深层施肥、病虫害防治、领导干部领种示范田等各项措施成效显著。经测产,全镇棉花皮棉单产达122.4公斤、玉米1002.5公斤、甜菜4181公斤、小麦425公斤,作物单产较上年都所提高。预计,今年,全镇种植业总收入将达到 万元,比上年增加 万元,种植业实现人均增收70元。
(二)畜牧业发展迅速
积极推广畜牧业科学实用技术,全面落实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和兴边富民项目进一步加大了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建设资金达300多万元,畜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预计畜牧业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32%,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依托畜牧业将实现人均增收100元。
(三)二三产业蓬勃发展
青得里乡--丰收
依托城郊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多种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了运输、加工、储藏、销售、服务等多种产业并寸的发展格局。截止目前,全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企业846个,实现经营收入2500万元,依托二三产业实现人均增收190元。 (四)劳动力转移增收工作成效显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逐步形成了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格局,已发展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亮点。今年以来,我镇先后组织585人参加了汽车驾驶、烹饪、美容美发等专业技能培训,累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50人次,其中长期转移输出1950人、季节性转移输出2700人次(有组织转移输出820人次),实现创收1171万元,人均增收150元。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巴尔虎布里亚特和卫拉特三种方言。博尔塔拉境内的察哈尔蒙古原讲内蒙古方言,因西迁与卫拉特蒙古(主要是土尔扈特蒙古)长期相处,语言相习,除少部分口语发音略有不同处,已普遍讲卫拉特方言。蒙古文分胡都木蒙文和托忒蒙古文两种,博乐的蒙古族使用托忒蒙古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他们现行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民俗民风宗教信仰 蒙古族最早信奉萨满教,从元朝开始信仰藏传佛教。藏语把僧人尊称"喇嘛"(意为上人、师傅),因此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都信奉伊斯兰教。
衣食住行 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食品有奶制品、抓饭、烤全羊、牛羊肉、烤羊肉串、烤包子、馕、油炸食品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喜欢食用牛羊肉之外,他们也开始食用鱼虾等海味品,其饭菜的花样也变得丰富多彩
传统节日 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过小年和春节。农历腊月二十三,蒙古族称为小年。蒙古族把春节叫大年,也称白节。正月十五日是蒙古族的麦德尔节,也是每年最盛大的庙会。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维吾尔族还有卡巴克节,回族还有圣纪节。
婚俗礼仪 婚俗是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蒙古族的婚礼仪式繁多,婚礼须经说媒、相亲、定亲、过礼、结婚等程序,极富民族特色。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男女在正式举行婚礼之前要举行"尼卡"仪式。这种仪式由阿訇(神职人员)主持。
传统娱乐 蒙古族的传统娱乐活动有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凡喜庆节日、宴会,均有歌舞相伴。蒙古族民歌异常丰富,有《牧歌》、《习俗歌》、《谚语歌》、《思亲歌》等。民歌分"长调"和"短调"两类,弹唱时使用一种叫"托布秀儿"的弹拨乐器,发音独特,声调悠扬。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节奏欢快,舞步轻盈。民间舞蹈以《交拉哈勒》、《巴里津开勒》、《崩崩尔腔》、《奥里克特克》和《沙吾尔登》等最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维吾尔族歌舞轻松愉快,自由活泼,主要是手臂和脚腿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舞蹈姿势没有定式,随意变化,"麦西来甫"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民族乐器有十几种,常见的"热瓦甫"、"都他尔"和"达甫"(手鼓)等。哈萨克族最著名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阿肯弹唱,通常由一人或两人边弹冬不拉边演唱。最为常见的娱乐活动有赛马、摔跤、刁羊和姑娘追。"花儿"是回族人民独有的民间歌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