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于江门市江北路16号,占地面积50亩,首期建筑面积122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人数1200多人。
学校历程培英前身1910年,加拿大长老会(基督教会中的一支)波多马牧师来华。1911年,他在北街(当时称洋关,因西方人占领得名)的海旁街一带设点传教,赠医施药,开办识字班。1912年波多马牧师买下海旁街一块地皮(即今江门市中心医院和该校现址)。1914年开始筹建启智、启德两小学。1917年校舍破土动工,1919年建成了两栋三层楼和两栋二层楼的学校校舍,三层楼的那两栋分别命名为启智楼和启德楼,启智招男生,故称启智男校;启德招女生故称启德女校。
1934年,广州培英中学接办启智、启德学校,更名为“私立广州培英中学北街分校”设小学部,由广州正校委派吴荣耀为校主任(分校只设主任,不设校长)。
更名培新1939年日军占领江门,学校停办,成为日军的军营和养马场。直到1945年9月,学校在日寇投降后才复办。
1946年,开办初中部,行政上仍由广州培英中学管理,但因当时新会县政府不同意办分校,就正式更名为培新中学(意为:私立广州培英中学新会分校)。校内设有中学部和小学部。第一任校长是林社校友。继其后陈锡臻于1947年、余汝珍于1950年、何耀南于1951年任校长。
解放初期1951年2月,江门市政府接管培英中学。1953年2月,更名为江门市第三中学,小学部更名为北街小学,自此小学部独立成校。同时派梁宅苍任校长。1986年复名为“培新中学”,1991年正名为“江门市培英中学”。
开办高中十年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图书馆的藏书被毁,教学仪器、设备散失殆尽,许多老师受到冲击,身心遭受严重摧残。1969年在白石乡创办学农分校,学生分年级入校,半天劳动半天上课。1970年,佛山专区曾经发文把该校划归江门甘化厂办,并命名为“江门甘化厂中学”,但甘化厂最后不愿接纳。
文革期间,学校党政干部“靠边站”,由派驻的“工作组”、“文革领导小组”代替。1968年10月,江门甘化厂工宣队进驻学校,成立江门市三中革命委员会,戴尚德任主任。后由肖志坚、彭汉鼎、汤耀南相继担任。罗志德、张耀柱、彭汉鼎、汤耀南、吴宏迪等相继任副主任之职。1978年恢复校长制,汤耀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其后的校长分别由谭松新(1986~1988)、唐兆添(1989~1994)、吴名城(1994~2005)、赵启宁(2006~至今)担任。副校长有:余伟雄、吴宏迪、李万昌、欧阳柏衡、黄锐烓、李保根、杨建源、农广钟、伍劲锋等。
学校一角
正名培英时光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一批批旅居海外的侨胞及港澳同胞纷纷回国,或观光旅游,或投资产业,其中也不乏我校校友。他们满怀深情地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母校,探访师友,缅怀往事。1985年,54届校友林奕鹏先生回母校向学校领导汤耀南书记、谭松新校长、欧阳柏衡和唐兆添副校长等表达广大校友希望恢复江门市培新中学校名的要求。汤耀南书记向市教育局提出请求,得到何适莹局长的支持。
1986年7月1日,经江门市政府批准我校复名为“培新中学”。1989年,校友林奕鹏、市教育局长何适莹赴港,认识了培英校董会主席苏棉焕医生,了解到旅港原江门培英校友希望母校能正名为培英中学。何局长返江门后,与学校领导研究,亲自向市政府提出正名要求。旅港校友黄军川先生也多次亲临香港培英校董会,介绍母校情况,反映培英校友的意愿。
1991年4月校庆期间,香港培英校董会校董黄国熙先生到台山培英参加庆典活动。唐兆添校长、谭松新书记亲赴台山,拜会黄国熙先生,商议有关正名事宜,黄国熙校董当即表示同意,并许诺由香港培英校董会资助20万港元,帮助江门培新中学建立一支管乐队,作为正名培英的礼物。1991年7月1日,为尊重历史沿革,经江门市政府批准,江门市培新中学正名为“江门市培英中学”。同年8月1日,在本校举行的培英中学创校112周年暨江门培英建校57年周年及正名庆祝大会,江门市副市长江海燕莅临大会并代表市政府致词祝贺。光临此次庆典活动的还有:市海外联谊会会长、原教育局长何适莹,市教育局长赵广源;香港培英校董会主席苏棉焕,校董黄国熙、黎钧衍等;广州培英、台山培英、香港培英、沙田培英的校长及校友会代表;江门市各兄弟学校校长及海内外历届校友共2000多人。自此,省港两地五所培英中学在香港培英校董会的关怀和支持下,加强了校际之间的联系,在“白绿”旗帜下,组成了培英大家庭。江门培英校友、江门市荣誉市民、香港知名企业家梁华济先生由江门市人民政府聘为江门培英中学名誉校长。梁华济先生捐资成立“梁华济奖教奖学金”。后来,校友、江门市荣誉市民、香港知名企业家黄仕灵先生也捐资成立“黄仕灵奖教奖学金”。广大培英校友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望未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校以团结、爱国、爱校为宗旨,积极与海内外的校友广泛开展联谊活动。1983年成立校友会筹委会,1984年校友会成立,首届校友会主席是肖艾;副主席是汤耀南、黄军川、梁瑞麟;名誉主席是余伟雄;顾问是陈锡臻。校友会成立后,他们倡议发动国内外的校友捐赠教学仪器设备和资金。先后得到梁华济、张健强等及广大校友的慷慨捐资。在培英校董会和校友们的帮助下,培英中学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得到了改善,兴建了校友楼、购买了管乐器、设置了语音室、地理室、电脑室等。同时还设有梁华济奖教奖学金、白绿儿女奖学金、黄仕灵奖教基金和陈端庄国文科奖学基金等多种奖教奖学金。同时,市政府和教育局也加大了对培英中学建设的投入,从1983年至2000年,江门市政府和教育局拨款兴建了一栋五层实验楼、一栋六层教工宿舍楼、一栋五层半的教学楼、一栋五层的科学楼。2002年建成教学综合楼,该楼由江门市政府出资人民币190万元和培英校董会资助港币40万元完成迁拆侨房和土建工程,梁华济、蔡建中、林国銮、黎钧衍等众多校友踊跃捐资,完成综合楼内部装饰以及添置教学设备。2003年,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蔡建中先生和梁华济先生的大力赞助下,学校运动场得到了扩建,并铺设了PU胶跑道。
1990年江门市副市长许德立和政协副主席何适莹来该校视察,临走时说到:“不错,政府给钱最少,变化最大,旧貌变新颜。”
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校园环境大大改善,学校的绿化、美化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也在大力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在德育工作方面,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目标,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逐渐形成了尊师守纪、勤奋好学、艰苦朴素、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1991年,学校在江门边检站建立“军政教育基地”;1994年,该校因德育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师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江门市文明学校”。在教学工作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科学管理制度。对教师,从备课、讲课、作业、辅导、考试等整个教学过程都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并健全检查评比制度,对学生,学校制定了《学生一日常规》、《学生奖惩制度》等,对学生的到校、上课、做操、课间、课后、仪表等都有明确要求,让教与学都进一步规范化。在教学上还重视提高教学现代化。幻灯、录像、录音、投影、电影、多媒体软件等电教器材广泛用于各科教学之中。
体育场
江门培英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设有劳动技术教育课、英文打字课、电脑课等。还建立了文学社、航模兴趣小组、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熏陶学生的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展示自己的优点。1992年,我校在江门甘化厂、客运站、白石管理区等分别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1993年,学校管乐队参加“第五届羊城音乐花会,管乐团队大汇演”荣获优胜奖;1994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祖国万岁”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1995年,学校管乐队代表江门地区参加省委宣传部、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少儿音乐花会荣获二等奖。1996年我校管乐队参加江门市中小学艺术周“祖国颂”荣获一等奖;1998年凌冬萍、罗杰、何晶晶代表学校参加广州经济电视台、广州市教委、江门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98电视冬令营两地双语友谊赛”荣获亚军;靳秀莲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凌东萍获一等奖;罗杰、余晓敏、黄许然、何晶晶等获三等奖;1999年林嫦嫦、梁敏仪、钟建军、杨国辉代表学校参加江门电视台举办的江门市中学生英语电视大奖赛获铜奖。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该校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1989年的录取率为63%,2000年的录取率为72%,2001年达到93.2%,2002年的升学率达到94.8%,2003年更达到96.8%。1979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校就有有许多同学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其中郑粤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唐宇宁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吴庆平考取复旦大学,陈剑虹考取浙江大学,甘广达考取华南工学院等。2002年范爱文同学以总分715分考取中山医科大学;杨德均同学历史单科成绩为827分,列江门市区第一名,江门市第二名,全省第16名。我校曾先后被评为“贯彻学校卫生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爱国卫生模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师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门市文明学校”、“江门市优秀家长学校”、“江门市直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标兵单位”,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组织”等。
经历70多年的风雨,旧的培英中学已经在2007年秋季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培英已成功搬迁到江北路16号。
今天,江门市培英中学发扬优良传统,将一如既往地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对社会有用之才。
学校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