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大安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岭南后,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大安境地属桂林郡。
西汉时大安属猛陵县地,隶属苍梧郡(郡治所广信,今苍梧)。
三国时,大安仍属苍梧郡猛陵县。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猛陵县地置武城县,县治所今武林镇,大安属永平郡。
宋元嘉二年武城县改称武林县,大安仍属永平郡(齐梁陈因之)。
隋时,大安仍属永平郡。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设隋建县(县治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废永平郡改设藤州,武林、隋建二县隶属藤州。大安属藤州。
唐贞观七年(633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龚州都督府,督理龚、浔、蒙、宾、澄、燕、藤七州,大安属龚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龚州改称临江郡,大安属临江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临江郡复称龚州,大安属岭南道。
唐末,大安境内始出现常住人口。
五代,大安属南汉。
宋开宝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阳川入平南县。大安属龚州管辖。
宋绍兴六年(1136),废龚州,大安属浔州管辖。
元朝(1206~1368年)大安属浔州路平南县。
明朝大安属浔州府平南县。至万历年间,大乌墟集形成。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安设立大乌巡检司。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大乌墟发展成为"上接平贵,下通藤容,四方客商云集"的大都会,属浔州府平南县大乌里。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史载大乌墟有店、当、馆、号、堂、记、居等商号336个之多,属浔州府平南县大乌里。
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西江流域有"一戎二乌三江囗"流传,大乌墟成广西一大圩镇,大安之名首次有文献记载(道光十五年平南县志),大安仍属浔州府平南县大乌里。
清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大成军踞平南改称武城县,大安属大成国辖地(建都秀京即今桂平)。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大成国灭,大安重归清统治,武城县复称平南县。
民国二年(1913年)推行省、道、县三级区域制,大安属郁江道(道治今苍梧)平南县。
道光平南县志记载大安墟
民国三年(1914年)郁江道改苍梧道,大安改属苍梧道平南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设区,大安属梧州区(区治今梧州)平南县大乌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广西推行区、乡、镇、村、街的保甲制度,大安属平南县南一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安设立广西银行大乌办事处,主要经营“放款、存款、汇兑、兼代理省金库在平南的收支”。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30日上午侵华日军一个中队约180人从旺村过江,经大安石桥入圩,大安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10日大安宣告光复。
1949年12月3日,大安获解放。
1950年1月,大安属梧州专区平南县大安区。
1951年4月2日,平南县将原6个区调整为13个区,大安为平南县第四区。
1951年7月,梧州专区与郁林专区合并称容县专区,大安镇隶属容县专区平南县。
1953年6月,平南县又改为13个区,大安为第四区辖镇。
1955年9月13日,根据国务院指示,各区按地名称呼,大安改为平南县大安区。
1958年7月,撤销平乐、容县两专区,分别设立梧州、玉林两专区,大安镇属玉林专区平南县。
1958年11月改称为平南县公社大安分社。
1959年9月改称为大安镇人民委员会。
1961年6月划为大安区辖镇。
1962年又恢复为大安区。
1971年,玉林专区更名玉林地区,大安属玉林地区平南县。
1980年7月9日改为大安镇公社。
1984年9月改为平南县大安镇,从大安镇分出武林镇。
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贵港市升格为地级市,大安属贵港市平南县至今。
地理环境气候大安镇位于北纬23°23′,东经110°3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全镇年平均气温21.8℃,年降雨量1630毫米,年平均日照1712小时,年无霜期342天。
大安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冬季主导风为偏北风,干燥寒冷;夏季主导风向为偏南风,潮湿炎热。总体来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尚称温暖湿润,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地理大安位于浔江冲积平原内,大安镇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地势东高西北低,东部为山地,中部平坦低洼,西部为丘陵。主要山峰有大水山、四岩山、狮子山等坐落于大安周围,形成了“天开一洞左蹲狮岭作屏藩,地绕双江前对凤洲为锁钥”的大安地形格局。宽广的冲积平原为大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安境内土壤主要为黄色及灰黄色沙质黏土,局部有流沙,西部有优质石灰石,南部有花岗岩。疏松的黏土土壤熟化程度较高,通透性能较好,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大安镇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大部分为浔江平原,南部有少量丘陵和低山,最高峰为大水山,海拔555米。全镇有可利用的荒山荒地1113公顷。
水文大安镇内有白沙江和新客河。白沙江发源于大容山北麓,经六陈、大新、大安、武林而汇入浔江,全长100公里,平均流量为50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11400千瓦。明清两代在白沙江边,装满了灌溉农田的水车,据《白沙江竹枝词四首》载道:“同行齐放坝,棹歌声引桔槔声。”勾勒了白沙江便利的水利灌溉及繁忙的水路运输情况。在清代,白沙江两岸森林茂盛,植被良好,水源充沛,河床宽达三十多米,水深四米多,从桂平沙江村以下可通行三吨木帆船。
白沙江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平均流量50立方米每秒;新客河发源于南部大洲乡,平均流量8.5立方米每秒,与白沙江交汇于圩边。全长2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为550千瓦。
大安
行政区划订木村同新村罗明村莲珠村凤谷村儒村村古城村新城村同路村同德村稻花村贺岗村进南村燕岭村天堂村新儒村儒地村新蒙村联蒙村小蒙村订木村人口民族(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82006男43315女38691家庭户户数21780家庭户总人口(总)81799家庭户男43192经济农业
明清时期,大安生产的烟叶声名远播,远销各地,道光十五年《平南县志》记载:“叶黄而厚又柔软,味辛香,出大乌者为上品。”《平南县志经济专辑》又载:“大安产的齐丝烟和熟烟驰名浔、梧、玉三州。”大安不仅是生产烟草及制造烟丝的重要产地,而且还是烟草的集散地。《广西通志烟草志》记载:“同治十三年,广西潘司在平南大安镇征收玉桂、烟叶、烟丝出口税六七万两白银。”清末民初以色润、丝细、味醇而驰名的大安齐丝烟,畅销两广,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近代,大安镇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1992年,粮食种植面积6164.13公顷,总产量3344.35万公斤,平均亩产425公斤。1996年,粮食总产量3434.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0432万元,人均产量430.3公斤。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抓好短、平、快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建立贺岗、同德、凤谷等蔬菜生产基地和新儒、天堂等村烟叶生产基地,种植烤烟、晒烟500公顷,年产干烟650吨左右。贺岗、稻花大白菜、椰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00公顷,总产量600吨,总产值240万元;同德、新成葛薯、荔浦芋基地,种植面积133公顷,总产量6000吨,总产值720万元;新儒、天堂、订木、稻花等地的烟叶基地,种植面积533公顷,总产量1200吨,总产值800万元;寻村番茄基地种植面积13公顷,总产量1000吨,总产值120万元;贺岗马蹄基地种植面积200亩,总产量400吨,总产值40万元;新儒、儒地大肉姜、荔浦芋基地,种植面积66.7公顷,总产量300万斤,总产值400万元。
1992年至1996年,商品菜种植约2000公顷,产品远销广东、深圳、贵港、梧州、北海等地,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甘蔗是大安经济“四大支柱”之一,1992年至1996年,每年种植面积约3600公顷,年产原料蔗2至3万吨。畜牧水产以生猪、家禽和鳗鱼为主,生猪饲养量在42.5万头左右,存栏8.56万头,出栏肉猪4.8万头。外销猪花每年20万头以上,家禽饲养达130万多羽,年出栏33万羽。放养鱼塘面积174公顷,水产品年产量1.6万吨。1992年至1996年,全镇种上经济林688公顷。1995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造林灭荒达标验收。2001年全镇经济作物达2400公顷。经粮面积比例达63%,优质谷种植2000公顷,占70%。甘蔗种植面积600多公顷,是平南县的甘蔗生产基地。2001年,全镇建成六大农产品基地:2.5万亩优质谷基地;1万亩甘蔗基地;以石硖龙眼、荔枝为主的2万亩名优水果基地;以番茄、荔浦芋、葛薯、生姜、莲藕、马蹄等为主的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000多亩蚕桑基地;以优质仔猪、三黄鸡、种肉鹅、鳗鱼、鲟龙鱼等为主的特优珍稀禽畜水产养殖基地。全年外销仔猪40多万头,出栏家禽120多万羽,水产品产量4000多吨。
工业明末清初,粤商开始在大安开设制陶厂。清末民初大安镇的棉织手工业,誉满八桂。民国初期又兴建了镬厂。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纺织手工业遍布大街小巷。其他工业如制糖、制烟等也遍及城乡。解放后,大安镇的工业门类逐步增多。这里产生了全国最大的水暖器材生产企业广西桂花水暖器材有限公司,全国500强企业之一,产品有30多个品种110多个规格,拥有部优产品1个,国家专利产品20个,创造了多个广西第一(第一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乡镇企业,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第一家规范股份制企业)。大安米面制品厂以其美味爽口的桂林米粉干,占领东南亚及欧美市场,成为广西出口该类产品最多的企业。
1992年至1996年,全镇有镇办企业26个,村级企业3900个,从业人员8154人,年均产值20亿元。意大利伊姆集团公司与广西桂花公司合资兴建的“中意”公司,投资总额为1.2亿元,年产中高档卫生洁具50万套,投资新增产值2.5亿元,创税利4163万元,实现利润3836万元。同时先后引来平南金运来实业有限公司、丹竹供销社、武林液化气站前来搞城镇开发,兴办工厂、企业和实业。2000年,中意公司实现了与海尔集团合作生产高档水暖器材;桂花公司“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与股票上市不断推进;改制搞活了棉织厂等一批企业;招商引资得以突破,新上沙砖厂、松脂厂、木材厂、水洗厂、手袋厂、皮革厂等多个投资超百万以上的企业。镇党委、政府对内搞活改革,对外搞好招商引资。对中意公司、友盛公司、织造厂、棉纺厂等发展好的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把建材、纺织、化工、食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对炮竹厂、米面厂等企业,进行破、转、卖,搞活沉淀存量资产。同时解放思想,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主动地接受广东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1999年至2002年,全镇新上企业项目69个,总投资达3500万元,新增产值1.25亿元;新增个体商业户484户。
2015年,大安镇在东盟博览会上成功签约引进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保利高塑胶制品项目,项目由香港保利高集团投资,保利高集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圣诞树、圣诞灯生产商,拥有全球约70%的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排名前三位的生产大型户外塑胶水池及吹气类产品生产商。项目坐落大安镇物流园区内,占地600亩,现已开工建设,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用工将超过6000人,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年税收超过6000万元以上,为大安物流园注入强心剂。
大安工业园将建成以服装生产为主,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品牌孵化、电商、仓储、物流、供应,营销、金融服务、物管等功能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区,努力为大安镇改变服装生产加工的低、散、乱、险现状,促进服装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发挥服装产业的集群优势,产生更大的产业效益。
商业自清康熙以来,粤商陆续到此开设商行,经营棉纱布匹、海味杂货,收购肉桂,远销海外。据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建大乌圩列圣宫碑》记载:“圩之设由来已久,上通容(县)桂(平),下达藤(县)梧(州),舟车络绎辐辏……四方客商云集。无怪粤西巨镇历数,一戎(苍梧戎圩镇)二乌(大安镇)三江口(桂平江口镇)。”
康熙年间修扩明代所建的列圣宫时,出资的两粤商人约700家,其中许多是明代就进人大乌圩经商了。碑记用“四民并集,百货骈臻,商旅稠集,货物充盈,日新月盛,一大都会”来描述当时的盛况。
大安于清雍正12年设立巡检司,道光2年建成粤东会馆,光绪31年设立邮政代办所,宣统元年成立商会,民国20年成立广西银行办事处。据史料载,清乾隆53年3月28日,广西奉旨解拨地丁银10万两、盐课银10万两去福建省,作为“台湾剿捕逆匪”善后备用。其中一笔盐课银3万两,由平南县大乌墟巡检赏汝元送去。
据台湾研究院馆藏资料,光绪十二年10月26日,德国公使巴兰德发出《抄送粤督查封浔梧等州禅班臣洋行所设洋栈提追大乌墟私卖桂皮地税由》文书(馆藏号:01-31-008-04-003),可见当时大安商业影响之大。
2001年,大安镇建有七大专业市场,分别为成衣、工业品、猪苗、农副产品、肉类、猪牛、木材市场,总面积达11886平方米,于1990年动工兴建,总投资205万元,固定摊位450个。年集市成交额1.82亿元。大安镇的成衣交易量大质优,全镇经营沙滩裤、机恤系列的私营企业有150多家,平均每家有电动平缝车20多台,工人30多人,日产4.5万件,就业人员5000多人。产品以其优异的质量,新颖的款式,远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在广州沙河成衣市场,独领风骚。每逢农历二、五、八为大安圩日,赶圩人数达3万多人。主要贸易品为成衣、针织、竹木器、肉类、禽苗、家禽、各类日用杂品等,日成交额达3.5万元,年成交额1300万元。
金融业大安民国时金融业已经非常繁盛。据民国二十二年广西银行《筹设大安办事所处所规划书》上载:“大安一埠,在前清时商务已经发达,现在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商店,有十余间,五千元以上有七十余间,三千元以上有七十余间,一千元以上有五十余间,其中牲口棚四十余间,杂质五十余间,苏杭二十余间,洋杂十余间,桂庄八间,木铺十五间……汇兑状况:该处操汇兑业者有高义记,每年汇出入约一百五十万余元,其余聚源、成记、兴昌、盛出源、利安、欧记等汇去入年约一百六十万余元。”
民国时广西银行大乌办事处的设立,主要经营“放款、存款、汇兑、兼代理省金库在平南的收支”。
到现在,大安有国有银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的柜台营业厅和广西农村信用合作社、桂银村镇银行等。
发展展望大安人民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稳镇、工业富镇、城镇强镇、商贸或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文明美镇”的工作方针,努力建设经济强镇,加快推进现代化中心城镇建设步伐。
大安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该镇以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广西小康示范镇建设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提高城镇综合功能。大安镇广场、城雕、24米街道美化,大安镇商业步行街,大安镇水厂扩建工程等公共基础建设已完成。近年来,城镇建设分别获自治区第三、第四届、第五届市容市貌“南珠杯”活动竞赛一等奖、特等奖,荣获贵港市第一届市容市貌“荷花杯”竞赛“荷花杯”奖。目前,正重点抓好以下工程项目建设:大安工业园项目建设,贺岗商贸小区的二期开发项目,环镇西路延伸项目,容县至太平过境公路项目,光亮工程项目,绿色工程项目,大王庙公园广场项目。该镇正充分发挥大安区位好和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等优势,力争把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工业品专用市场建成全县最大、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专业市场。
社会教育
:镇党委、政府努力推进“科技兴镇、文明美镇”工作,突出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全镇现有小学18所,初中4所,高中1所,在校中小学生15000多人,教职工1000多人。广电
: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至2001年底,有线电视用户2000户,可以收看19套节目。文化
:这些连同原有的影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宣传设施,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能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千家万户。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安素有“粤曲之乡”,荣获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称号,全镇有民剧队、狮龙队、粤曲曲艺社共14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每逢重大节日都举行综合文化活动。城镇建设道光十五年《平南县志》记载大安:“地控两河为南条诸流之咽喉,其东南有大水、思岩诸峰环峙,北与阆石、畅岩遥相映带,而西则新光狮子山如屏如藩,中坦荡陇亩相错,又当往来徙马舟车,络绎辐辏,出于涂,藏于市,称巨镇焉。”体现了清代大安所在地理位置及其经商环境的优越,近代以来,大安人口稠密,郑湘畴《平南县志》记载大安“至民国时期,总人口7957人,面积达1891,0304亩,其中圩市面积352,4663亩。”《平南县鉴》记载民国时大安“圩内商业发达,商铺林立,大小商号1012户,趁圩人数高达5000人。”由于大安地处浔江沿岸,水路白沙江与新客河皆汇于此入浔江,域内又有容(县)武(林)公路穿境而过,可谓“四方辐辏,通衢也。”是近代西江沿岸“上通高(州)、廉(州)、雷(州)、郁(林),下接梧(州)、平(乐)”的一大都会。
平南县鉴——民国大安经济
大安自设圩以来,清末民初成为广西三大名镇之一,商贾云集,圩内横街小巷,星罗棋布,穿街过巷,如入迷宫。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区向外拓展,兴建了一批新街道。1993年,开始改造旧街道。2001年,全镇有开发小区10多个,新建街道20条,并投资1500万元全部硬化;投资500多万元改建和新建排水、排污管道35条,总长15公里;投资200万元建成大安镇农贸市场和生猪、木材、工业品、牲畜、肉类、农副产品等七大专业市场。投资80多万元美化绿化街道,新安装路灯180盏,种植绿化树木2000株。城区面积由1996年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4.1平方公里。镇党委、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用足用活大安镇作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优惠政策,提升城镇品位。镇党委、政府重点抓好十大工程项目建设。(1)加快大安工业园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商落户工业园。(2)抓紧实施贺岗商贸小区的二期开发项目。(3)加快环镇西路建设进程,尽快打通西部连接贺岗大道通道。(4)充分发挥大安区位好和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等优势,力争把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工业品专用市场建成全县最大、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专业市场。(5)容太过境公路项目。(6)日供水3万吨引水工程项目。(6)光亮工程项目。(7)绿色工程项目。(8)大王庙公园广场项目。(9)大安公安分局建设项目。
大安镇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大安镇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拥有从上世纪六十年初代传统的手工业发展到当今配套较为现代化的服装加工企业。现全镇有胶合板厂、沙砖厂、红砖厂、制衣厂、洗水厂400多家,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形成了以制衣业为龙头产业布局,主要产品有:牛仔裤、童装牛仔裤、休闲裤、沙滩裤、中裤、T恤、文化衫等,有纯棉、涤纶、丝光尼龙等中、高档次,工艺款式时尚、质量从优,年加工实力强,产品畅销国内、外中东、非洲等国家。
大安镇招商引资有新突破。大安镇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推进大项目建设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点,采取高效务实措施,建好工业园区,扩大对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具体采取灵活机动、全方位广泛招商,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制订扶持发展制衣业目标任务,千方百计吸引一批大型制衣企业落户大安镇。
大安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总投资2105万元的大安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厂区建设,安装管网3公里,并进行了通水调试。
房地产、商业项目。大安永发名城、天利和、南河城等商住小区总建设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共引进民族影城、华联超市大小商家、大型超市上百家,有力地促进了大安镇的商贸发展。
教育卫生教育
大安经济的繁荣为教育文化事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古平南“南河山水清秀,代产文人”。清代大安不仅百货骈集、商贾辐辏之所,也是各方学子切磋学问的理想之地,“二陈、三士之经术启乎梧,谷永之恩信,陆绩之儒业播于浔。”明清时期大安圩上学校设立较多,最早为社学。清《广西通志》记载大安社学:“雍正二年知县成宗发建,一在乌江关帝祠,一在大乌圩尖脚岭”。社学的建立为大部分普通民众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
清末,私立龚南中学由秀才覃竹饶在大安创办,当时学校的大门口就用“龚水汪洋滔滔不绝,南州冠冕济济多才”一联来形容平南南河文人辈出的景象。从康熙到光绪年间,平南共出文举138名,武举75名,进士13名,武进士4名,而大安更为人才济济,共出进士6人,举人22人。占进士总人数的60%,举人人数的17%。大安圩上发达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学士文人,因此才会有“炫歌里巷多儒冠”之说。这些文人如梁之瑰、陈蔼、胡朝瑺、朱宝翰等为大安的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大安的发展。
卫生
民国前,大安没有西医只有中医,最有名的是乾隆年间的甘庸德,别号“一剂先生”。他从小读书,记性特好,过目不忘,甚得老师器重。有空时便偷看医书,逐步精通医学,在圩上设立“佐化堂”医馆。治病不拘泥于古方,自己炼药为丸,用朱砂做丸衣,象绿豆一样大,其药效“常能起九死而俱生”。县令尚政文书写“才堪华国”四字的匾额送给他。著有《药性赋》、《锡葫芦赋》、《药王游猎赋》等医籍。秘方只传亲生子孙,外人不得而知。
至民国26年(1937年),大安才有了第一间西医诊所,地点在镇大街,所长是欧阳增,只有1名医师和价值20元法币的器械。虽然简陋,却对传播新医学起到了启蒙作用。
同年,助产士梁纫秋从广东迁到大安镇,成立本县首个妇产诊所,地点也是在镇大街。她的到来,挽救了许多妇女婴儿的生命,经她接生的大安人不计其数,称得上是“大安圣母”。
1934年开始,根据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倡导,全镇开展了清除垃圾、污水、苍蝇等卫生竞赛。
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不久大安成立饮水消毒队,在各担水码头设立消毒站,为担上来的河水投放清毒药。后因水多药少,无法坚持下去,很快就停办。
1958年大跃进热潮中,大安镇上办起了托儿所和幼儿园,本意是提高幼儿养育水平,但因缺乏物质条件,结果适得其反。地址在镇北街,房屋残破,设施简陋,自带椅桌和饭盅,常常吃不饱,儿童普遍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县里“生活治病专业队”来分发胎盘粉,但杯水车薪,托儿所和幼儿园只能停办。
1952年由民间中医组建大安区卫生协会,1956年成立大安镇医疗站,同年并入大众诊所,1958年停办。当年成立大安制药厂,至1962年解散。
中西医都有的大安卫生所成立于1952年11月,所址在“宾兴”。1956年改名“大安人民医院”,1962年迁于粤东会馆和大王庙,1973年迁狮子岭新院址。1976年改名“大安中心卫生院”,1992年升格为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目前是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全镇现有小学18所,城区有中心小学2所,初中4所,县级高中1所,在校中小学生15000多人,教职工1000多人。
大安高中
大安高中创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办学历史悠久。为广西浔州府平南地区最早镇级高中,1951年该校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立平南第二中学,1968年改称大安高中。学校座落在平南县大安镇南郊,背靠狮岭,南傍南梧二级公路,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达138亩,绿化面积达80%以上,绿树成荫,绿草如茵,鸟语花香,风景如画,被誉为“花园式的学校”。
学校规模大,现有教学班50个,学生3000多人。师资力量强,现有教师239人。其中自治区二十一世纪园丁工程A类对象3人,贵港市教坛明星1人,贵港市学科带头人6人,贵港市骨干教师8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以上102人。
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
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于1952年,是国家非营利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爱婴医院”,是平南县南河片区的急救中心,县第二产科急救中心。
该院位于广西平南县大安镇(本镇为历代西江流域三大古镇之一),历经大安联诊所、大安卫生院、大安医院、大安中心卫生院、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命名变更,习惯称为“大安医院”。
医疗服务辐射全县各乡镇与邻近藤县、桂平市部份乡镇150万人口以及南梧二级公路平南段突发事故抢救任务。
旅游大安古建筑群大安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大安古建筑群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座落在大安镇西北,白沙、新客二江汇合处,以大王庙(列圣宫)、粤东会馆、大安桥、大码头等古建筑物组成,是研究古代广东、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1989年7月20日,大安古建筑群列人平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7月,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岩山四岩山,亦称思岩山,位于大安镇东南部。四岩山是平南南河片最高的山,海拔537米;四岩山景色优美,苍翠碧绿,山形地势雄峻独尊;山顶上奇石交错,千姿百态堪为奇观!
平南县南河片第一峰——四岩山
四岩山位于大安镇东南部,座落于大安镇儒村,距大安镇城区10公里,是平南县南河片最高的山峰,海拔537米,景色甚为优美,不可多得的生态环境,山上绿色的藤蔓,苍翠如屏,山势雄峻独尊,在半山腰有凉亭,还有一小溪,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山泉水清澈透明,山顶上全是交错花岗石,仰天袒露,天姿百态,堪为奇观,山顶右边还有多个穴洞,天然的石屋,幽深的岩洞,登上顶峰,居高临下,能望到无际的田野,弯曲的南梧二级路,车来车往,高楼林立的大安镇城区,不减大城市气势,一派新景象。
四岩山的交通位置,四岩山位于S304省道的小站“上寺口”站附近,上寺口站附近的村庄有,分界村,水村,木村,儒村,同界村等村庄,交通十分便利。
代表人物名医:甘庸德(别号一剂先生,清代乾隆时人,因长于医术而闻名)
甘庸德,生卒年月不详,字元夫,又字玉山,别号一剂先生,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平南县大乌里人。甘庸德生平著有《药性赋》、《锡葫芦赋》、《药王游猎赋》。
名士:胡朝瑺(1763-1814)清代乾隆时进士
胡朝瑺,生于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年八月十四日(1763年)卒于大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终年51岁。
名绅:梁之瑰(1768-1849)字佩亭编撰《平南县志》22卷著作《寿护楼文稿》
清代平南县大乌外里人。27岁时,以浔州府学廪生的资格,参加乙卯年的乡试,和他的父亲梁基一道,同时考中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之瑰赴朝廷参加礼部的考试后,就任内阁中书之职。道光十七年(1837)梁之瑰与同乡县令黎士华一道纂修《平南县志》22卷。著作有《寿护楼文稿》,后散失。现在仅存诗词一百多首。道光二十九年(1849)病逝,享年82岁。
名师:
朱方辉(1853-1916)广西学历最高的教师爷著作《隐拙园诗稿》一集
朱方辉(1853~1916),号羲晋,广西平南县武林镇(民国时武林镇称为大乌圩武林街)人。著有《隐拙园诗稿》一集。原稿已全毁,仅存部分抄本。1916年,朱方辉在家病逝,终年63岁。
名商:高义记(1891-1945)广西名商民国广西首富
高义记(1891~1945),原名高仕佳,广西平南县大安镇人。是本世纪20至40年代平南著名资本家。抗日战争前夕是他的全盛时期。在大安镇,开设商店5间,分别经营纱布、洋杂、海味、药材、杂货,还有一间牛皮怍坊;在梧州,开设义安船务行兼营纱布,还有一间竹庄;在广州,开设猪鸡牲口栏,兼营纱布转运业务;在香港也设有牲口栏,在玉林设有强安花纱行。抗日战争末期,大安沦陷,他走避大洲。1945年死于大洲乡八冲。
烈士:谭祝宏(1890-1928)、吴国强(1906-1928)、
谢苍生(1902-1937)
谭祝宏(1890-1928),大安镇镇中街人,毕业于平南中学,考进南宁广西法政学校学习,因家境贫困,遂退学谋生。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组织成立大安总工会,并任委员长。1928年春,被敌逮捕。同年6月11日,在梧州北山英勇就义。
吴国强(1906-1928),曾化名曾桂华,广西平南县大安镇镇中街人。童年在私塾读书,后在大安三育高等小学学习,是该校童子军第二队长。1926年上学期间,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发动师生开展红五月活动。
谢苍生(1902~1937),名启良,字悟非,广西平南县大安镇人。1918年到梧州省立二中读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和同学一起主编《救国晨报》。1937年李宗仁下令于1937年9月15日杀掉谢苍生等6人。谢苍生死时年仅35岁。
名僚:胡思尧、
邱日荣胡思尧(1904~1950)平南县大安镇稻花村人,又名胡兆。大学文化。
名旦:
潘楚华潘楚华(1940~),女,平南县大安镇人,1940年出生在大安镇镇安街。
20世纪40年代,是大安粤剧发展的关键年代,潘楚华自幼受大安镇民间曲艺的熏陶,对粤剧产生浓厚兴趣。13岁开始学艺。13岁从艺时至今五十年,主演《百鸟衣》、《女民兵》、《蔡文姬》、《滩险灯红》、《滨海潮》、《女驸马》、《孟丽君》、《雁翎缘》、《陈宫骂曹》、《婆婆妈妈》等几十个传统、现代剧目,尤以《女驸马》一剧风靡两广及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被观众誉为“万能旦后”、“万能老倌”,“广西红线女”。
名家:梁焕新
梁焕新(1935~2003)平南县大安镇人。
1987年7月,当选为广西唯一的全国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1989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1992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连续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