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纪,是人类始祖“两皇”(伏羲、女娲)故里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两皇故里”“羲里娲乡”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如:卦台山、安伏、龙马洞、封姓石、风莹、凤台、大风台、唐家丰台、风沟、葫芦河、女娲洞、女娲祠、显亲峡、雷泽、仇池山、伏羲庙、龙城八卦城和八卦实物等等。它是先民无文字阶段“口传史”的“物化”和“见证”。
中国古县名,其址历史上曾有迁移,但是都在今天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天水市秦安县。
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天水(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唐朝时,县址被迁移到今天天水市秦安县,并成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北宋时州治迁到上邽县(今天水市市区),称秦州。
古城1.古代县名,曾多次迁移,现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汉代设成纪县,治今天水秦安县,古书记载为陇山以西,县治在今天秦安县叶堡乡。
历史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成纪李氏的苗裔在历史上有皇帝25人、宰相29人、大将军52人、王公侯510多人,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20多位,太守、刺史、知府、进士、举人等不胜枚举。成纪李氏苗裔被正史立传者有600多人。
地理位置成纪,为西汉所置成纪县治。秦安古称成纪。据史书记载,天水秦安是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故乡,素有“羲里娲乡”之称。透过多元文化交汇的大背景看去,古成纪曾经的繁荣在那些昔日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一个个古城中向我们走来。
被错认为籍贯在平凉静宁,亦即错认为古成纪在平凉静宁。为了澄清事实,寻找证据,天水市社科联副主席宋进喜,天水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汪聚应,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雍际春,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雁翔,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魏文斌,原秦安县志办主任王文杰等十余位史学家聚集秦安,从秦安的历史古迹、出土文物、史料记载等方面考证得出,古成纪在天水秦安。另一方面,错认为是古成纪的静宁县,在古遗址古城方面和与它相邻的秦安县都相差甚远,成纪古代是一个大概念,留下的遗址没有它的邻县多,这个根本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古成纪只能是在天水秦安县了。
历史名人成纪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静宁说得名原由成纪的由来成纪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伏羲始画八卦,以成纲纪,后人为了纪念伏羲,把伏羲的出生地命名为成纪。另一种说法是华胥氏怀孕十二年而生伏羲,古人以木星纪年,十二年为一纪,所以以华胥怀孕时间来命名伏羲出生的地方,自古至今多数人赞同这一种说法。我认为,怀孕十二年实在太长了,不符合人的生育规律,那么这个“十二”就应该从其他方面寻找依据。我觉得伏羲以木德而王,木星的公转周期为11.84年,所以成纪的得名很可能与伏羲所创的天文历法有关。
成纪县的位置史书上出现成纪地名,最早见于《史记》,西汉之前古籍均未提到成纪。汉设成纪县,魏晋沿袭汉制不变,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无成纪县,隋唐时恢复成纪县建制,一直延续至元末,成纪县名才消失。故史家说成纪一般指两个:一个是汉成纪,一个是唐成纪。下面分别论述:汉成纪县《史记·李将军列传》第一句就是:“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在该句下明确注明:“成纪,在秦州。”张守节所说的“秦州”,是唐代秦州,下辖成纪、上邽、伏羌、陇城、清水、长道六县,并非今之天水市秦州区。
《汉书·文帝纪第四》载:“十五年春,黄龙见于成纪。”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详细解释:“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
专说成纪县:《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
《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
《甘肃新通志》云:“成纪故城在县(秦安)北三十里。”
《帝王世纪》云:“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
《秦安志》云:“自疱牺开辟已为成纪地。”
《水经注》云:“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来会(瓦亭水),世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皋疱牺所生之处,汉以属天水郡。”依《水经注》所言,知成纪县故址位于长离水(瓦离水)的西岸、成纪水的南岸一带,这里正是汉成纪县故址所在地。故杨守敬云:“此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水经注疏》)。
《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安皇帝甲》:“凉王光以西秦王乾归数反覆,举兵伐之,乾归群下请东奔成纪以避之。光军于长最,遣太原公纂等帅步骑三万攻金城;乾归帅众二万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光又遣其将梁恭等以甲卒万馀出阳武下峡,与秦州刺史没弈干攻其东,天水公延以枹罕之众攻临洮、武始、河关,皆克之。乾归使人绐延云:乾归众溃,奔成纪。”元代宋朝遗民胡三省《新校资治通鉴注》注明:“成纪,今巩昌路总帅府秦州。”
古籍据上而论,《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今秦州秦安县北”,而大地湾文化的发现,则证明了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令人惊奇的是,在多部古籍中竟然明确指出了静宁的位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阿阳县。”
《汉书·高后纪》云:“六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颜师古注云:“阿阳,天水之县也。今流俗书本或作河阳者,实地处陇水之西北,故谓之河阳。”
《通典》云:“在陇城县北,汉属天水郡,又有河阳之说。”
《太平寰宇记》陇城县条云:“河阳县故城,汉置县。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阳。”
《水经注》云:“瓦亭水源出静宁大陇山,并有二支,一支即陇水,亦出大陇山。二水在丽亭川合西南流至鹿角口,其西有泌水亦会入鹿角口,合为一流(瓦亭水)向南流,迳阿阳县故城东,入葫芦河注于渭。阿阳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见阿阳即静宁县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汉书地理志》,汉天水郡下辖成纪、阿阳等十六县,阿阳县和成纪县是并存的,既然阿阳县是静宁,那么成纪县又是哪里?如果“静宁成纪说”成立,那么静宁在汉代既是阿阳县,又是成纪县,在同一时期,一个县竟然有两个官方县名,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这里有四句很重要的话:《舆地广记》云:“阿阳县在故城县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云:“阿阳,西汉县,属天水郡。在故城西北,今平凉靠静宁州南”。《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秦安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秦安又叫故城,故城是成纪县遗址,阿阳县(今静宁县)位于成纪故城的西北方!唐以来的成纪县《新唐书·地理志》云:“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迁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还治上邽,大中三年复徙治成纪。”据此可知,成纪实为秦州州治,但地有迁徙,曾从秦州移到秦安,故《新唐书》将其列为首县。(注:《旧唐书》成于后晋,因其简略且考证不详多错漏,宋朝令欧阳修、宋祁等重修,是为《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东南至州一百里。······瓦亭川水,东去县一十五里。”《通鉴地理通释》云:“城在今(秦安)县北三十里。”《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秦安县北。”据上四书,知成纪故城为今秦安县之北。依《元和志》,其故址当为今秦安县西北部郭家镇一带,该地东南至州百里,距瓦亭水(今葫芦河)十五里,方位相符,当是此地。五代十国以来,本区由于地处陇右要冲,其西部为吐蕃所有,东部先后为岐、后唐、后晋、后周、前蜀、后蜀所有。现分国通考如下:①岐:李茂贞据凤翔,因护送唐僖宗入蜀有功,为凤翔节度使,后称岐王。时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成纪、清水、长道三县地。州治为成纪,即今秦安县西北之郭家镇。②后唐:据有秦州东南部,州治为成纪。原有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地,后增置天水、陇城二县。《五代会要》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州奏:见管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外,有十一镇,征科并系镇将。今请以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镇,就归化镇复置旧陇城县。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就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其白石、大泽、良恭三镇,割属长道县。上从之。”③后晋: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本区长道、清水、成纪、陇城、天水五县地,州治为成纪。④前蜀、后蜀:据有秦州东南部,有秦州之成纪、天水、陇城、长道、清水;凤州之两当、河池,计二州七县。秦州治为成纪。北宋时期,本区隶属秦凤路。地有秦州之成纪、陇城、清水、天水;凤州之河池、两当;巩州之宁远、永宁;岷州之长道,计四州九县。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南宋时期,渭水以北为金据,渭水以南为宋所有。金设熙秦路,地有秦州之成纪、冶坊、清水、陇城、秦安五县。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元代本区隶属陕西行省,地有秦州之成纪、清水、秦安;巩昌府之鄣、宁远、伏羌;徽州、两当;西和州,计一府三州七县。元时成纪为为秦州治,故址即今天水市。《元史·地理志》载:“秦州有成纪县。”元末撤成纪,并入秦州府,成纪县从此消失。综上所述,汉成纪指的是秦安县,而唐朝以后的成纪指的是天水市!
探讨成纪与伏羲文化中国的上古文明是以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的文明。因之,成熟农业的出现,应当是确立中国古文明的首要条件。
2010年4月《科学通报》发表的“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论文指出:“第5层炭屑的AMS14C测年结果接近于距今8000年,与此前报道的大地湾一期的测年结果基本一致。炭化黍遗存和狗的骨胳同位素显示,黍可能在此时已被驯化……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黍或粟遗存大量出现,说明植物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农业经济日渐成为人类经常生活中的主体……人骨和动物骨胳同同位素研究表明,大量的农作物和少量驯养动物是人类食谱的主要内容,从侧面说明农作物产量可能大大增加,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已经基本建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成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会相应创造出完美的上古文化。该论文还指出:大地湾的先民在从先进采集狩猎、早期农作物裁培,到成熟农业出现,历时50个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大地湾先民的生产与生活工具由细石器制品发展到陶器与彩陶器物,大地湾一期陶纺锤的出现,说明已经有了毛或麻的粗纺织物;陶埙、陶鼓和彩陶绘画器物的出现,说明已经有了丰富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娱乐活动;陶制的计量器物的出现,说明数与数学已经在先民的生产与生活中广泛应用。
8000年前在古成纪地域诞生了伏羲。伏羲的伟大在于他总结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以刻划(画)符号组成示意文字,并以刻画的图与形,取代了实物记事,引导先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伏羲与他所建立的伏羲氏部落的历代先贤们,在继承实物记事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先天易学”为核心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是8000年前在大地湾已经出现的成熟的农业经济。这就是大地湾一期文化与伏羲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都相重合的历史必然,这是中华大地上现已发掘出的7000多个新石器遗址中的唯一!而静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根本没有出土这么多的文化遗存,而且与伏羲女娲的传说很难联系起来。
8000年前,伏羲运用最早的农业文明成果,创始“易与天地准”的伏羲文化。之后,伏羲和伏羲氏部落的族人,从古成纪出发,沿渭河、黄河东进,历经千百年的艰辛跋涉到达黄淮平原,把已经成熟的农业文明与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以文化魅力与天下的大多数部落相融合,以“龙师”命名的方式组成多个部落联盟。散布于中华大地的多元文明渐次归于伏羲文化,大家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就此形成。
伏羲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呢?引用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段话说明:“中华文化的传统里一直推重《易经》这部经典著作,而《易经》主要是讲阴阳相合而成统一的太极,太极就是我们近世所说的宇宙。二合为一是个基本公式,‘天人合一’就是这个宇宙观的一种说法。中华文化总的来说是反对分立而主张统一的,大一统的概念就是这‘天人合一’的一种表述,我们一向反对‘天人对立’,反对无止境地用功利主义态度,片面地改造自然来适应人的需要,而主张人尽可能地适应自然”。伏羲始创“先天易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朴素辨证思维,是传承了8000年之久的东方哲学的根源,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基因。《甘肃新通志》中也有“开天明道帝庖羲实作之首帝,诞于成纪,成纪今秦安也”的记述。成纪是甘肃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它远远早于成纪县。它最早是以一个与伏羲出生地紧密相关的古地名出现的,因此,一般文献通称秦安县为古成纪或“羲皇故里”。
在伏羲故里的大地湾发掘出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大量史前的出土文物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遁甲开山图》以“大庭氏”为伏羲名号的开始,这个称谓说明伏羲氏以建筑大房子为特征。大地湾遗址中的F901房址面积高达420平方米,这种超大房子在全国古遗址中则是绝无仅有,因此传说中的大庭氏无疑就是伏羲氏。从大地湾出土的糜子、油菜子的碳测年代和出土的猪、狗、羊、等兽及蚌壳、蚌珠等装饰品来看说明早在7800年前,伏羲氏族就已在清水河流域(古名略阳川)定居下来,除从事很原始的农耕生活外,还从事渔猎和饲养业。这与伏羲时代人们“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牲以充庖厨”相一致。大地湾晚期第九区地层中出土的残陶祖,这是男性生殖崇拜的物证,说明了人尖最早的性文化崇拜,反映了先民对人祖的纪念和崇敬,这与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婚诞生了人类密切相关。
记载除了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物证外,在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秦安县境内有关纪念伏羲、女娲的祠庙、姓氏和传说相当多,秦州区有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伏羲庙,麦积区有伏羲画卦的卦台山、龙马洞、分心石,甘谷县有风台、风茔,秦安城东侧的凤山上很早就塑有三皇的尊像(今已无存),还有著名的女娲祠,秦安县境内的安伏乡,距离大地湾较近,是一个用“伏”字作姓、作地名非常多,且十分集中的乡镇。据古籍记载,伏、风、宓本是一姓。风姓于今渺然无闻,宓姓也寥寥无几,唯有伏姓尚散居全国各地,而聚居地仍在今秦安县北,安伏乡为最多。
史界公论其实,“羲皇故里”早有定论:1992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伏羲故里话伏羲》一文中载:“学者们根据《水经注》、《开山图注》、《汉书·郡国志》等史料上关于‘伏羲生成纪’的记载,一致认为天水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先民诞生,繁衍和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研究专家、《史记》研究专家、中华伏羲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在天水师范学院任过教,现任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的徐日辉教授,对天水地区历代辖县沿革进行过长期、详细的考证,他的结论是:汉成纪故址在今秦安县北之五营、莲花一带!他的研究成果来自浩繁的古代典籍和多次的实地考察,被全国绝大多数伏羲文化研究者接受,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引起轰动!“羲皇故里”之争的思考“羲皇故里”之争其实早已有之:先是甘肃、河南、山东三省争得不可开交,三家都打“文化牌”,结果山东、河南的伏羲文化底蕴都不如天水,先后败下阵来,1992年江泽民来天水视察,亲笔题词“羲皇故里”,才画上句号。静宁人很聪明,他们吸取了山东、河南失败的教训,不打“文化牌”,而是另辟蹊径,把一个地理概念换成行政区划,从探寻成纪县地名入手,试图争取这个文化品牌。针对这种企图,我专门论述了汉成纪县、唐以来成纪县的建制沿革,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还原一个历史的成纪!最后,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我始终认为古成纪不是行政区划,古成纪和汉唐之成纪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不能以汉成纪、唐成纪来衡量。但是无论汉成纪、唐成纪,均在古成纪范围之内。古成纪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甘肃省东南部和东部的渭河上游流域都属于古成纪的范围。古成纪虽然区域广大,但核心区域在天水市的秦安县和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在上古时期,没有国家概念、没有城市划分,只能凭上古文化遗址来确定。
兴起本贯就是指一个人的祖籍或者出生地。高世详先生说,李广的七世祖李崇于先秦时曾任陇西郡守,李氏开始与陇上结缘。李崇的孙子李信为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据传李信曾居成纪,死后亦葬成纪。李信之后,李广的父亲李尚为成纪令,李广就出生在成纪。而且从李广父亲李尚以来,李广的家族就以成纪为根据地,迅速繁盛壮大,到南北朝时,已成为举国望族。
1999年版的《辞海》注李世民父亲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注李渊:“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史记》、《汉书》记李广“陇西成纪人”。《晋书》载西凉王李“陇西成纪人,李广十六世孙。”《新唐书》记李渊“陇西成纪人,西凉王七世孙。”其实一提到李氏的渊源,人们就会想到陇西,高老师说,因为在历史上,陇西是李氏的郡望。“望出陇西”是千百年的传承。后来广布天下的李氏苗裔,说起自己的本贯,毫无疑问就是成纪。也就是说李氏的发祥地在甘肃天水秦安县境内。
据高世祥介绍,李氏居成纪后,从这里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其代表首推李广,他的军功,在汉代边将中堪称第一,有“飞将军”的美称。其次是西凉王李暠,他称雄西凉,被拥立为王,是兴家强族的重要人物。再次是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建立的统一而强大的大唐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再者就是李白,他是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享誉中外的诗人、文学巨匠。这几位代表就是李氏扎根成纪、不断崛起的著名人物。
辨正李白的祖籍在学术界多有争议,高世详先生指出,本贯和故居是不同的。因为一个人的本贯只有一个,而一个人的故居则可能是一处,也可能是几处,甚至更多。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刘大杰先生在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所指出:“李白一生到处流浪,四海为家,容易使人发生错误。一般人把他的祖籍和他个人的生长地分辨不清,因此,异说纷纭。”这里的根本问题是要区分本贯和故居异同,歧说就不难消除了。
唐文学家李阳冰是将李白养老送终的人,是第一个为李白的诗结集并作序的人,也是第一个记述李白本贯的人。他在为所集李白诗《草堂集》写的序文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李阳冰的记述十分明确,李白的本贯是陇西成纪,“蜀”是他逃归后的居处地。与李白交往甚密的开元进士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云:“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绵。”唐元和年的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依据李白之子伯禽手疏而撰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指出:“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代孙也。”“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以上是唐代三位既记述李白本贯及流寓地的人,记述一致———李白本贯在陇西成纪。
另据高世祥考证,李白对自己的本贯多有表述。在《赠张相镐》中说:“白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可见李白认为自己与先祖李广同是陇西成纪人。在《与韩荆州书》中云:“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在所作《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题署“前翰林院内供奉学士陇西李白述。”以上三处李白均明示自己是陇西本贯,且属李广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