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译、张颂文主演的电视剧《狂飙》收视火爆,豆瓣评分一度高达 9.1,但因此引发的安欣与高启强的人设高低之争也随之而来。
对于高启强,观众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其人物弧光清晰可见,人设丰满出彩,而作为对手的安欣,则有不少声音表示相对来说其人设单薄了许多,单薄点主要聚焦在:
安欣作为警察,一开始的正义感太过强大及执拗,不像活在现实中的警察该有的状态,略有「假大空」的嫌疑。
安欣的过去,包括原生家庭、之前的生活工作状态等不如高启强那般明朗,这就让其「正义感」的来源模糊、缺少动机,人物也因此有单薄感。
以上两个问题,笔者也和几个好友聊过,不过我倒认为安欣这个角色的呈现,在扫黑反腐剧中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而之所以不能按高启强的模式去塑造,也有差异化、人物权重、主题需求、现实情况及政治觉悟上的考量,基于这些考量,就有必要在安欣的人设上做一些取舍。
从《狂飙》众多实力派演员的阵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重部头的扫黑反腐剧,主创团队必然对作品有着千锤百炼出精品的期许。由目前已有的剧情去反推回溯,极有可能在剧本创作期,主创团队就定了一个他们认为的、最正确的正反方飙戏模式——由作为警方的整个群体去对抗以高启强(个体)为首的黑恶势力(只有拿下高启强,与其有利益往来的保护伞才能被拔出萝卜带出泥)。
《狂飙》剧照正义群体 VS 黑恶个体的模式不是拍脑门的结果,一定是表明了主创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思索:
?? 反映现实,拒绝个人英雄主义
现实中扫黑反腐的一次次胜利是包括警方在内的各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结果。扫黑反腐中的正义更具群体性、普世性(真实),区别于警匪片中经常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虚构)。
?? 因为群体中存在个体的差异,每个个体对正义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虽然在群体上可以保持一致)
由此引发的个体行为也必然带来《狂飙》叙事上的丰富,这点非常容易从不同警察角色对正义的认知和把握上看出端倪,同时也为每个个体的命运标下了注脚。
?? 群体的胜利可以拿来和安欣个人的悲情做映照对比
这种悲情又可以和安欣身上的超强正义感做对比拉扯,正义的胜利在群体和个人以及个人的性格命运这三个层面上(群体的宏观、个体的微观、个体的内在)有了环环相扣感,形成了叙事上的加码和统一,既加深了叙事的厚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题需求,彰显了正义到来的难得可贵。
《狂飙》剧照在《狂飙》的警察群体中,安欣是善良正义的担当,该严肃、紧张时毫不含糊,考核演习及带徒弟的日常则体现了这个群体的活泼、团结,其他警察角色比如师父曹闯、战友李响等则承担了警察身份下与世俗和情感纠结的一面,这些一个个的警察角色共同塑造、丰满和投射出了整个「警察群体」的饱满度,这种饱满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这样的群体组合是有血有肉的,也让观众相信,即便这个群体有问题存在,但终将会具备对抗黑恶深渊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扫黑反腐题材的必然需求。
这时,或许就可理解,所谓胜利的真正「狂飙」,就在于这个群体在一次次失败后的加速度和重新上阵,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恶深渊的,那是奶头乐才有的套路。
之所以强调群体对抗个体,还在于安欣作为绝对的男一号,亦不会去做成和高启强互为镜像的「双雄对峙」感。这是因为:
① 若也像高启强那番深挖原生家庭及过去,那么在这两个重要人物的设立上就有了「结构上的重复性」的危险,成熟的编剧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② 正如前文所说,安欣作为身负正义之名的存在,必须在其身上更多体现正义的普世性、广泛性和群众基础,这样的话,就必然要弱化和模糊类似于高启强那种强烈的个体人设表达。
③ 从《狂飙》的叙事需求和叙事结构来看,也不会给安欣这个角色安排更多的空间来展示其过去,这一不小心会就让叙事失衡,偏离其核心诉求。
④ 扫黑反腐题材的故事是有其一定的政治觉悟需求的,正义一方可以和黑恶势力「同台对峙」,但绝不能放在同一个天平下以「双雄」之名对峙或互为镜像,这会带来不必要的审核风险。
另外,如果单独把安欣这个角色拎出来审视,你会发现,他的正义凛然感更多来自对真相的较真和追索,而这之外,安欣是一个有那么点幽默感,时不时耍点小心机、甚至耍贱的存在,这种存在所带来的松弛感很好地调剂了和黑恶势力斗争时的紧张。如果不是因为警察这份工作带来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安欣其实可以是一个有点可爱,动不动抿嘴的「大猪蹄子」,颇有些「邻家大男孩」的感觉。
被网友说「可爱」的安欣丨《狂飙》剧照但「很可惜」的是,即便给了一张一弛的设计,即便安欣与其他同类作品中的警察角色已然是有了极大的进步,相对于高启强的人生落差来说,还是显得没那么吸睛、没那么容易引起讨论,所以也就难免被扣上「单薄」的帽子。
但安欣这个角色真的「单薄」吗?相对于高启强非常显性、完整的「人物弧光」,安欣的「人物弧光」则相对隐性和碎片化。
二者一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个是水面下的冰山,显性和完整的高高扬起,隐性和碎片的润物无声。一个直接给予观众情感上的冲击,呼啸而来,一个需要再耐心品一品,别扭黯然。
高启强是一个可以在表演上相对肆意表达一些的角色,安欣则是一个需要再收一收再压一压的角色,二者一个刚,一个柔,刚柔相济,角色互补才造就了叙事上的「狂飙」。
《狂飙》剧照安欣这个人设的丰满度是需要掰开许多细节来看的。
比如他的善良,对高启强、李响的一次次劝诫,为了不牵扯到孟钰选择不结婚,劝小兰离哥哥高启强远点……这些让观众看来有些迂腐、尴尬甚至「蠢」的举止行为都说明安欣在人性的认知上,还有着天然的单纯感,而单纯往往大概率是要碰壁的。
比如他身为警察的使命感,对安长林、孟德海的口无遮拦,对师父曹闯的怀疑,对赵立冬近似于宣战的勇敢发言……使命感可以正面硬刚黑恶,但触碰到灰色地带时很容易被吞噬,无处着力。所以也就有了安欣身穿交警制服在街上下蹲的哭泣,也有了满头白发后的谨小慎微。
安欣是一个压抑的角色,他很难让我们瞬间共情,所有属于他的痛感和彷徨都被那层有着公权力象征的警察身份所包裹,形成一个坚硬的壳,让观众不太容易直接抵达。这给笔者的感觉,就好比我们在现实中习惯了警察、军人、医生等群体的保护,即便也念叨着「之所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些群体的高光时刻会让我们触动,但对这些群体的日常我们往往缺乏了解。
安欣身穿交警制服,蹲在路上哭泣丨《狂飙》剧照这也是哪怕抛掉创作需要的原因,笔者仍然从情感上选择相信「有关正义的信仰是存在的,无需过多交代」。
笔者曾因工作关系了解到一些现实中的警察事迹,比如某位十佳警察曾因压力巨大而失聪,那是一个真正绝境下坚守正义的现实,没有思想钢印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安欣这个角色之所以如此塑造,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上来说,笔者心有戚戚,也相信《狂飙》的主创团队亦是有深刻体会的。
我们在做人设和具体的情节推演中,总是期许能深挖各种可能,最后从中选出「最优解」,相信《狂飙》的创作也是如此。
回到文前的那句话,「基于某些考量,在安欣的人设上做了一些取舍」,这种取舍就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益求精,呼应主题也好、做出区分也好、靠近现实也好、有政治觉悟也罢,其创作的底层逻辑仍然是不变的——鲜活的人设总能让故事如虎添翼,甚至直达云巅。
以上为笔者对安欣的人物分析,实属一家之言,目的是抛砖引玉,能引起更多的交流思考。最后,也期待可爱的创作者们能写出一路狂飙的作品,加油吧。
关注「故事研习社」,看专业又好读的写作干货!新春盛宴小说征文正在进行中,欢迎来稿!获奖名额不限,最高奖金万元。详情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