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能看《流浪地球2》纯属偶然。一来我不是科幻迷,更不是刘慈欣的书粉,对科幻题材电影一直提不起兴趣。二来即便是《流浪地球1》我承认它拍得好,但也仅仅是拍得好,中国之前没有类似题材的佳作,非要说让我对科幻电影产生浓厚兴趣,还不至于。所以对于这第二部,秉持着一个第二部永远比第一部差的狭隘偏见,我其实并不是期待这部电影,而之所以去电影院看,还是因为想看的《满江红》已经和别人约了(其实相比于科幻,我更倾向于古代文化一点),而和每年只见一回的朋友聚会,总要干点什么,所以就选择了这个第一部口碑还不差的电影,然后不得不说,出电影院那一刻,什么《满江红》已经被我抛之脑后了。
《流浪地球1》上映那一年,网友们似乎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甚至吼出了什么“中国科幻元年”这一概念。没想到后续《上海堡垒》的上映让所有人大失所望,纷纷感慨《流浪地球》打开的科幻之门,被《上海堡垒》又重重关上了。《上海堡垒》我没看过,但各类吐槽视频和网上流传的剪辑片段看了不少。从我个人感觉讲,其实《上海堡垒》作为科幻电影可能没那么差,当然不是说它拍的就好、而是说在它之前,其实中国不乏类似这种电影。我记得2012年夏天我在西安蹉跎时候,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于我这个非科幻迷眼中算是科幻的电影,是刘德华和大s主演的,讲刘德华所扮演的未来机械警察穿越回从前,从同样从未来穿越回来的犯罪分子手中,保护一个童年时代的发明家的故事,这期间,这个机械警察竟然和一个女警察谈起了恋爱。当我看着年近半百的华仔在屏幕前认真的对着女警说“爱”这个字的时候,我是真的尴尬到不忍直视。想来当年类似的电影其实不少,而相比而言《上海堡垒》至少在场面制作上还算是那么回事。奈何一个《流浪地球》珠玉在前,想再让观众回头吃糠怕是也难了。可以说《流浪地球1》标定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标杆。
可是即便如《流浪地球1》这般成功的科幻电影,于我这个非科幻迷而言,其实吸引力也是不足的。要说真的震撼到我的,是整个电影提出的一个概念而非故事本身,即当太阳系不可回避的灾难即将到来时候,我们人类竟然可以选择带着地球一起流浪。但真要说电影传达给我的内容,其实无外乎父子亲情和世界大同、未来希望等等。一言以蔽之除了新颖的理念,其他的东西能说的太少了。而等到《流浪地球2》出现在我的面前时候,我真的惊到了,近3个小时的电影,竟然能说的东西一大堆!下面就慢慢讲讲。
先说场景上,今早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说是《流浪地球1》的原画设计稿只有2000幅,而《流浪地球2》竟然多达6000幅!这样的增加效果明显。相比于第一部总是一片荒漠,显得单调乏味的场景,第二部直接从天上到地下科技感满满。有关这些方面,我不懂科幻也不懂技术,一些数据和理念什么的也一窍不通,所幸这些内容有关文章铺天盖地,自然不需要我班门弄斧。
再说表达吧,我看有文章说,郭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流浪地球2》的主题是“陪伴”,而从我个人看来,这个主题可能小了。我更愿意总结为“牺牲”二字。因为整部电影其实一直伴随着“牺牲”这个词走下去。在最开始数字生命派为了反对移山派而四处大搞恐怖袭击,人类牺牲的是彼此的信任和社会稳定,这是第一次“牺牲”;当行星发动机试车成功,地下城开始建设,人类不得不抽签决定地下城居住资格,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人口会被放弃,这是第二次“牺牲”;为了解决月球危机,大量五十岁以上的宇航员挺身而出,手动起爆核弹,这是第三次“牺牲”。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小牺牲。吴京所饰演的刘培强为了让没有得到名额的儿子入住地下城,而主动应聘宇航员,这是牺牲;让妻子带着儿子去地下城而放弃了岳父,这是也是牺牲。通篇电影看下来,恰是末日之下人类通过不断牺牲、不断主动的被动的死亡,才换来了种族和文明的延续。
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部电影中,任何一次牺牲都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可以说是在“流浪地球”这个概念之外,又再一次宣扬了中国人自己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理念。类似题材的欧美电影我想应该也不少,虽然我并没有看过,但从零星接触到的片段和介绍中,我有一种感觉,由于欧美精英主义的思维,在欧美类似题材的电影当中普通人的牺牲某种意义上可能被习惯性漠视掉了,就比如经典的诺亚方舟的传说,上帝因为人的罪孽而用洪水消灭了人类,但对于无辜的动物而言,却每种动物只能保留雌雄两只而已。我不免要问一句,那些剩下的动物何罪?它们为什么要被洪水吞噬?但是疑问在传说中并没有得到解答,反而是人们还要歌颂上帝的恩慈。大概当代欧美类似科幻末日逃生题材的电影多少都会以诺亚方舟为母题,因此我们看到在这些电影中,人们的牺牲只是因为它们倒霉,主角团的存活因为他们的努力加一点点幸运。而当人类逃离危险的时候,人们都在狂欢自己的幸运,仿佛那些死了的人,那是因为他们命运如此。
而在《流浪地球2》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每一次的牺牲都没有被回避甚至漠视,可以说电影中不管应对哪一次危机,牺牲都得到了应有的正视。第一次数字生命派发动的恐怖袭击,造成了近千人级别的死亡和受伤,但是任务依然要完成;第二次人类抽签决定地下城名额,我们无可奈何,但不代表留下的人就活该去死,就像那个550w计算机问刘培强的那句话,根据数据,应该让岳父陪孩子去地下城,而非只有八十多天生命的妻子。岳父该死吗?妻子就该留下吗?没有人该留下,也没有人该去死,但有时候我们没办法选择,所以刘培强听到这个问题时愤怒了。第三次当宇航员们人工引爆核弹的时候,周问身边的女助理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但唯有责任而已。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没有人应该被牺牲、没有人应该去慷慨赴死。但当这一切真的都发生了的时候,我们活下来的人决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身边的一切而不去感念那些已经死去了的人。这可以说是《流浪地球2》在第一部基础上进一步的升华。
另外值得一提的表达,便是哪怕是谈“陪伴”,这次流浪地球也没有拘泥于单纯的父子亲情。在图恒宇这条线上,虽然图的所作所为都是基于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的爱。但是这部电影牛的地方就在于,借用这个关系它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是马兆所秉持的肉身的存在才算是存在,还是图恒宇执着的,数字生命也是一种存在?进而可以探讨,数字生命之下,人到底还可不可以称之为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些有关西方机器人科幻电影的简介,其中其实一直讨论的便是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当机器人几乎拥有了和人一样的人格之时,它们到底算不算人类。而《流浪地球2》的这个探讨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就是不知道这属于这部电影原创还是早有人涉及讨论。不过遗憾的是,这个深邃的讨论电影主创们似乎并不想继续讨论下去,所以在电影中后部戛然而止,且最后淹没在了拯救地球的浪潮下,实在可惜。
当然《流浪地球2》也不是没有瑕疵,比如说有些情节能和第一部呼应,却前后矛盾。第一部开头刘培强告别孩子和岳父时,说地下城名额是抽签选的,第二部中也借用了这个镜头,但前面已经提到过,唯有中国这边,在面对月球爆炸的危机时,已经放开了城市,也不再抽签。所以算是前后矛盾。比如最开始马兆与图恒宇的互动,我一直以为马兆是数据生命运动背后的支持者,是恐怖分子之一,甚至他自始至终都有引诱和纵容图恒宇借550w计算机研究,展开数字生命研究的嫌疑(事实上我看公众号文章下面评论里,也有人和我一样的感觉),没想到最后对方竟然真的是一个实打实的好人。还比如图恒宇那条线明明可以说更多,但实际上总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特别是可笑的是他在系统内插入了他女儿的数字生命就造成了月球两台发动机过载爆炸,而最后当他的数字生命也进入网络时候,却什么事也没有。但不管怎么说瑕不掩瑜,这部电影可以说要场面有场面,要故事有故事,要情怀有情怀,要思想也算有思想,甚至作为主旋律电影看也有可说一说的地方。相比于第一部,《流浪地球2》更加有史诗感,以至于观影回来后,我还专门看了一遍《流浪地球》这部短篇小说,看完之后又不得不承认,虽然两部电影的情节在原著中基本都没有,但这两部电影却用自己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了小说的内涵,二者虽然联系不多,倒也相映成趣。如果说《流浪地球1》标定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标准的话,那么这个第二部无疑把这个标准进一步抬高了,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再出现一个《上海堡垒》式的科幻电影,将这扇门再次关上。
(因为本人真的对科幻类题材不感兴趣,像知名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银河护卫队》系列电影都没看过,像往年的《星际漫游》、《太空旅客》(大概叫这个名字)等一些当年经典我也没看过,所以写这东西不免发虚,特别是对西方科幻电影的评价那段,是真的有点信口胡说的成分。所以一些专业的科幻迷看过来,可能会觉得好笑。不管怎么说,也只是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的激动之余,总觉得要说点什么才尽兴的东西,个人私货满满,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