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提几点意见
1、停止节食,最少也要吃到你的基础代谢值。
2、吃正餐,要吃饱。换成有饱腹感的食物。饱的情况下食欲会降低的。
3、多吃天然食物,想吃什么味道去找天然食物满足自己。想吃甜可以吃水果、想吃酸可以吃酸菜鱼、想吃辣可以吃辣椒炒肉。尽量满足自己对食物正确的欲望。
4、固定时间固定量的去奖励自己。比如一周拿出一天吃零食,提前想好吃什么。不要没有计划的乱吃,乱吃是没有满足感的,只会造成吃的更多很杂。
如果需要帮助可以私信我
思考一下,你要吐掉的食物,是你生活中不想接受的什么?你疯狂塞进胃里的食物,又是你渴望得到的什么?
本回答主要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的改变来讲述答主是如何走出进食障碍的。
————————————————————————
最近我发现我的原回答及后续更新好像大多在讲「认知」部分。想来也是,进食障碍痊愈之后,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思想认知不断刷新、改善心态与性格、使人格精神变得强大等等,这些觉知与成长其实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更新回答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记录。
那在「认知」之前先来讲一下「行为」。最精简提炼的方法就是一个字:吃。
我在后文的原回答里有说:“现在,我吃东西非常健康——「健康」指的是行为而不是具体吃的内容。什么都可以吃,没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吃法。听从身体的声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同时调整认知和心理问题,身体的觉知会变得越来越敏锐,发出的信号越来越精准。缺了就想吃,够了就会停。不管吃什么(脂肪类的根本不要怕),只要身体告诉我想吃,我都会去吃。我每天都很享受美食,我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吃撑了没关系,不要吐,让你的胃去消化。不会消化不了的,就是消化得慢一点。你满足它几次,它就不会让你吃那么多了,你吃东西的量会逐渐发生变化。切记这是需要时间的,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比如因为一段时间、甚至是一天、一顿没看到变化就轻易放弃,这是万不可取的。还有,如果害怕吃出消化系统疾病,我觉得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骗自己。因为吐本身难道对身体就不会产生伤害了吗?其实你暴食这么久了,也不差这几次。反正别吐,吃再多也别吐(也别吃助消化的药,不然不但戒不掉暴食,还容易药物上瘾)。另外,以我的经历来说,吐的次数不是突然间频率骤降或者戛然而止,它有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当然我不知道有没有科学数据来支撑证明大家都是如此)。
还有一件很关键的事情,就是要接受自己变胖。所以由此就必须要转变审美,因为肯定会变胖,假如因为怕胖而不接受变胖的自己,那进食障碍永远好不了。其实又不会胖一辈子,后续是可以通过健康的方法瘦下来的。但在进食障碍还没完全好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减肥这件事。你就想着吃吃吃,把吃饭毛病治好了,胖不胖的以后再说。
大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免疫力,毕竟进食障碍是很伤身体的。身材问题真的是靠后排的,因为即便你可以依靠身材和颜值吃饭,但也并不需要赖以生存是不是,我们要靠的是头脑和自身的能力以及人格魅力hhh~
其实我在变到最胖的时候,摆烂、我行我素,也是一段特别有意思的经历。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更不怎么care异性,看起来又拽又牛(实际是人胖脾气又臭hhh),反而会有人被这样一种特立独行和蜜汁自信气质的我所吸引,哈哈,这是题外话了~
那么,好好吃饭和纠正认知这两件事是需要同时进行的,后文的原回答就是主要讲「认知」部分。
—————————以下为原回答————————
不请自来~十年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引发的重度抑郁症伴随神经性贪食与厌食交替发生的进食障碍。现已正常,偶尔在季节交替以及生理因素导致的内分泌变化时,还是会引起情绪的小波动~但作用很弱,较易渡过,构不成危险。而且能明确感受到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往往是由「生理」而引发「心理」。可能是我的神经还比较脆弱,或者大脑中某些物质的浓度高低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等,专业方面知识不太懂。
先简略描述一下我曾经的状况。略过这段也行,直接跳到后文第一处分割线,写我是怎么好起来的。
许多病症都是互相关联、相互作用的,至少在我身上是这样。我当年进食障碍非常严重,厌食导致165cm的身高最低体重只有31kg,有好些年都是vegetarian,吃进去一小口食物都要纠结斗争半天,对于食物成分配比、人体所需营养等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那时候觉得有机会可以去考一下营养师hhh),但其目的却是让自己尽可能地逃避能量摄入又不至于死掉。也有通过做大量的运动来消耗能量,还有过一个月没有咀嚼任何食物,仅靠喝冰红茶和红牛来度日。而贪食起来呢,每天进入胃的“东西”(用“东西”这个词是因为不但有大量食物及液体,而且还吞食大把的减肥药以及各种保健品......)多到不知该如何形容。。。
吃进去必然伴随吐出。进-出-进-出、抠-吐-抠-吐;吐不出了再吃,吃完了再吐...如此往复......最后吐得没力气了就睡觉。每天怨念自己活着干嘛(其实早就想死了,也有过数次自杀行为,但由于种种因素,都没死成。比如有一次把房门反锁,吃了很多安眠药…睡了24小时后居然奇迹般地醒来了)......死不掉,全身到处都不舒服,其中以头部和腹部的不适感最为强烈。我觉得我的胃巨大无比,甚至可能压迫到了其他脏器。我当时认为我的躯干大概和日本大胃王做节目去医院拍的片子差不多。那些年一直在跑医院看病,看很多科室,因为全身太多太多的部位不舒服了。比如闭经了3年,比如纵膈气肿,比如因药物反应而抢救并下病危通知书......不胜枚举。什么科室都看,从各大三甲医院到私人中医诊所无一放过。
那时还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半开放式病房住过院。进食障碍者每顿饭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吃,有护士看着,别想做什么小动作。必须把规定的食物吃光,吃完还要再坐半个小时,以防催吐。因为太瘦,医生还开了一种叫安素的营养粉给我作加餐。但是如果要吃医生规定以外的食物,需要家属向医生汇报,得到批准后才可以吃。我本来是住单人病房的,后来转到大间房;大病房里只有我一个人是进食障碍,别人都是其他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因为只有我是不允许有自己的食物的,其他人这方面并不受限制,而入院以来我已经快被憋不住了,于是趁这个机会半夜问别人要吃的,甚至去偷别人的食物吃。。。我根本受不住医院的这种“限制”,有压迫就有反抗。反抗的结果是医生提出给我做“改良”,是的没错,就是那种用电流刺激脑部。当时院里不少人都有做“改良”,但我的家人坚决反对。最后没办法,医生对我下了最后通牒:让我住全封闭房间。这意味着可能我这辈子都没希望了——终生住在里,家里为我付费,有空就来看看我。对此,家人同样表示不同意。既然医院提出的我们都不接受,那就打包回家吧。
回去后当然也是不可能有什么好办法的,又恢复到往复吃吐的日子,甚至比住院前更变本加厉。我当时觉得,自己要么会得胃癌,要么会全身逐渐衰竭而挂掉吧。
关于进食障碍有多痛苦,可以去看其他几个提问下的回答,有详细的描写,我还是主要写之后怎么好起来的吧,不啰嗦了。
———————————分割线—————————
其实,我认为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根本没用。
要去抓住本质、解决本质问题。这里的本质问题,个人认为是认知和思想,或者说是三观。
在熬过无数个抑郁与吃吐的混沌日夜之后的某一天,我开始看哲学书。(之前家人朋友一直希望我能看书,但是给我买再多的书我都看不进去,只能偶尔读读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算是一种自救吧,但读得不多且杂乱。)这某一天突然能看得进书,是机缘巧合,也是各种因素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是时候了——自然且必然发生的。
记得那本书叫《苏菲的世界》,是国外少儿哲学启蒙书。那时的我得到了许许多多一直在思考但无法解答的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疑问。就这样,看完这本书,这时候有了自己对哲学的初步了解和认识,接着就选择自己所认同与喜爱的哲学家的作品继续看。
终于,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三观,有了自我——对,一直以来,没有自己的评判体系、没有自我——现初见雏形!我总算有了自己可以去分辨是非黑白对错的框架了,我的人格障碍与认知偏差开始逐步调整。
我想说:1、如果我不认为只有瘦才是美,我会想去减肥吗?2、如果不是家庭和所接受的教育上一些观念和做法、以及家长过高的要求和期待实际上我并不接受认可,勉强执行从而导致精神压力过大,不然我会暴食吗?3、如果不是在我暴饮暴食吃成了个小胖墩后,处于青春期生长发育食欲旺盛的我,做不到克制食欲去节食;同时,还情窦初开懵懂爱美起来,但是被身边亲人、异性同学、甚至师长乃至整个社会的主流审美观绑架,不然我会去催吐吗?4、如果我有足够自信,即使我胖但我也觉得这没啥,我会去和我的胖做如此抵抗吗?5、如果医院的强制方法能有效,我会早早地就无法继续学业而休学了吗?(是的我当年休学了)如果强制有效,那不如找杨永信。6、......
我发现,追溯下去,问题从自己的孩童时期就开始发生了。
如此一来,我知道了我一直想解决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只是要做的事情之一。(原生家庭问题在此省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关键的是,我要去了解我自己: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以及,要去学习。我并不一刀切地否定功利性学习,只是对我来说,非功利性的、以兴趣为指引的学习才是最好的心灵导师与良方。
现在的我认为富有生命力才是美。也许是经历了这十年,身体总不是太好的缘故,如今觉得年轻就很美。饱满的皮肤与肌肉,它不香吗?它是最最最香的!!健康、活力、生命力,是最最最美的!!
现在,我吃东西非常健康——「健康」指的是行为而不是具体吃的内容。什么都可以吃,没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吃法。听从身体的声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先调整认知和心理问题,身体会变得越来越有知觉、敏锐,发出的信号越来越精准。缺了就想吃,够了就会停。不管吃什么(脂肪类的根本不要怕),只要身体告诉我想吃,我都会去吃。我每天都很享受美食,我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以前谈恋爱,找过好多“劣质”伴侣。我觉得从小缺爱确实会提高遇渣概率或是总在「垃圾堆里找男人」。严重缺乏底气与自信,甚至自尊都难说。而现在,我知道自己是谁,清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也晓得自己想要什么。
还有其他许许多多方面的改变。可以说是整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涅槃重生~
我觉得只有解决本质问题,才是根本办法。找出并解决“本质问题”,就会连带解决许多“现象问题”。
希望进食障碍的人们,都能够越发了解自己,挖掘并解决自己长期以来堆积的问题;也愿诸位能够得到周围人的支持与帮助。我并不是说只有读哲学书或学习哲学才可以治疗进食障碍或者抑郁症;我认为最起码,我们要去思考、必须要思考、不断地思考;要去突破,去直面自己不敢面对的内心——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
我生病以来,周围人总是对我说:“你想的太多了,脑子少动动吧。”其实现在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必须要想。是我们想得还不够,脑子动得还不够多。如果没有疑问,那没有焦虑;如果有疑问但没有答案,那会产生焦虑;如果有疑问又有答案,那就又没焦虑了。所以,要一边汲取知识,一边不断思考;直面自己、直面一切。
—————————以上为原回答————————
2021/1/3更新
我越来越好。了解自己是一个持续不停歇的事情,因为会不断有新的发现。然而,当自我基本稳定之后,就会分出更多的时间去了解outside。
这个世界那么的有趣,我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身上。我想去了解这个世界。
————————————————————————
2021/11/1更新
看了阿德勒对于“原因论”和“目的论”的阐述,我对之前的很多想法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一直在寻找挖掘自己生病的原因,但其实真正要做的应该是去面对现实,去do something.
暴饮暴食也好,厌食催吐也好,抑郁焦虑也好,究竟for what?拿我来说,我总是会归因于原生家庭、童年阴影、心理创伤而致,连心理医生也说我在少年儿童时期就有抑郁症。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似乎我对自己过往的描述是:从小是鸡娃,学习优秀,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奔着世界一流名校去的。我至今还有股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怀揣着过去的我、想象出的那个未来的我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产生的。且细思极恐的是,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和进食障碍?我的母亲极其强势,她安排好了我的人生,不允许也不接受我有自己的想法,亦无法与之进行沟通,我必须全部都要听她的。于是,在无意识之下,我让自己生病,以苦肉计来把她硬掰过来,让她被迫接受我的想法和意图——既然我是她的作品,那我就毁了这件作品,告诉她,是她错了……
阿德勒的理论表示,「不存在什么心理创伤、精神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认为后半句话的意思是正确的,前半句我无法苟同。创伤的的确确存在,它血淋淋地发生过,这点不可置否,它并不完全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我觉得可以把弗洛依德的心理创伤学说与阿德勒的原因论与目的论结合起来。在创伤发生之后,我们先去归因、梳理、思考,从中抚慰受伤的灵魂。而在完成这个阶段后,不能停滞不前,待在舒适区里躲着不出来了。这个时候,目的论就该上场了,它可以让我们踏出那一步,以蜕变后的姿态重新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我们时常会找种种借口,逃避了很多本该要面对的东西。当心灵经过缝补之后,我们要真正接纳现在的生活和如今的自己,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尤其是以过去作为借口。想想我到底要什么,然后行动。逃避得了一时甚至几时,但是不会真正的开心,不会真正的对自己感到满意。
这是我今日份的感悟及碎碎念。
————————————————————————
2021/12/8更新
最近在了解中国哲学。我们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安顿好自己的心”这件事是我接下来所要努力做的。
———————————————————————
2022/4/2更新
内心一定要有力量。接受成长,接受自己全部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一切。
———————————————————————
2022/5/13更新
我总说,要直面内心、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两天发现其实还是一直在隔着面纱看自己;也是这才好像刚刚窥见了自己的本心。
人的可塑性真的很强,年纪越轻就越强。而我以为我(变成)看起来什么样,就(能)是什么样。也许这就是佛教里说的「着相」。只有能够让我接纳的、融入于我的、不出现“排异”的,那才是真正属于我的,那才是我(的一部分)。
ps:我喜欢一句话,「爱自己,看见他人」。日常存在着客观现实、我(看到并理解)的现实、他人(看到并理解)的现实。如果我们永远活在自己的现实里,那么既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也无法真正地与他人产生联结。
————————————————————————
2022/5/25更新
好像最近能接受、容纳更多的东西了。发现自己过去很是狭隘啊~这个世界不是二极管,人更不是。就像太极八卦,阴阳两仪看似对立实则相依。混沌之中有序,秩序之中随机。这样一来真的感到突破了自己原来的思维与认知,望向世界的眼睛和心灵也宽阔了。
其实现在再回看当年进食障碍是怎么好起来的,可能就是四个字:转变思维。但是要做到就没有那么容易。一方面从行为上去纠正,反作用于思维;一方面主动开拓刷新认知。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更何况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来得更为漫长不易。但要知道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觉知与成长,就把这也当成是种修行吧。
————————————————————————
2022/7/22更新
今年有很多事情,我在朝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方向在做。很多时候,从行为上看是「改变」,但也许在认知上是种「拓宽」。
天地世间时空万象都在不停地变化,自然有其道法,而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理解时,只需把自己做好:面对现实、真诚勇敢、不断成长。我想,真能做到时,也许智慧就慢慢来了,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积极乐观~
向内探索自我与向外探索世界,这两件事不用分开来做,它们是可以并且应当同时进行的。
人们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我曾经以为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收获幸福。但现在我认为,给自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在我去做的过程当中,我便离幸福越来越近;当我做到的时候,也许那就是幸福本身。
关于进食障碍
构成、病因和心理治疗方法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是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在DSM-5中,进食障碍归于“喂食及进食障碍”(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这一项精神障碍分类中。它包括:异食症(Pica),反刍障碍(Rumination Disorder),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voidant/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暴食障碍(Binge-Eating Disorder),其他特定的喂食或进食障碍(Other Specified Feeding or Eating Disorder),未特定的喂食或进食障碍(Unspecified Feeding or Eating Disorder)。
–进食障碍是什么 –
其中,我们比较常见的,并且大家经常谈起的进食障碍是“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以及“暴食症”,下面简单介绍:
1. 神经性厌食症是什么?
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会主动的、持续性的、摄取非常少的能量,以至于体重显著低下。他们极度的害怕自己变胖,并且这种害怕并不会因为体重的持续降低而减少,甚至反而会增加。进食障碍患者通常会有对自己的体重或体型的体验障碍,即对自己体型的评价低于实际情况。
2. 神经性贪食症是什么?
神经性贪食症是暴食和代偿行为(compensatory behaviors)反复循环出现的一种问题。代偿行为,即指通过禁食、过度锻炼、自我引吐,滥用泻药、利尿剂或其他药物等方式预防自己体重增加的行为。
3.暴食障碍是什么?
暴食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暴食。暴食期间患者进食速度快,吃的多,并且通常伴随着对进食的失控。暴食障碍与神经性贪食症的暴食症状相同,而不同的地方是,患者并未有代偿行为。
–进食障碍的病因 –
我们吃东西有时不仅仅为了填饱肚子摄入营养,还有可能是为了自我安慰、缓解压力和抒发愤怒。是的,情绪性进食指的就是这种通过吃东西来满足情感需要的行为。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情感上的空虚寂寞冷也无法简单地用几桶薯片解决问题。搞不好还会威胁到我们的身心健康。
很多研究发现,紊乱的进食行为通常与不科学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关。例如暴食症患者通常在体验到极端情绪之后通过过度地摄入食物达到暂时性的情绪舒缓。厌食症患者也面临无法表达自身情绪的问题,因此希望通过过度节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安。因此负性情绪的郁结,与负性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常常是引发进食障碍的原因。
2、扭曲的身体意象(Body Image Disturbance)
身体意象指的是对自己身体的美学认知,例如,自己的体型是否符合大众审美,自己的身材是否对异性有足够的吸引力等等。人们在青春期达到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潮,并且第二性征开始凸显。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开始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发育,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对自己体态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评价通常受到同伴和家人的影响,主流价值观对某一性别人群的体型推崇,也会对这种自我评价产生重要影响。
-- 图片文字:你不是素描,拒绝厌食(症) --
-- 图片来源:巴西一家模特经纪公司 - Star Models --
随着主流文化和社会舆论对于“骨感美”的推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开始逐渐内化这种理想化的体型特征,并以此为参考标准评价自己。
很多进食障碍患者(尤其是厌食症和贪食症)都由于过度内化这种评价标准(Thin-ideal Internalization),而产生对自身体态的不满意(Body Dissatisfaction)从而身体意象发生了扭曲。
研究表明,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感知到的体形是实际的两倍,这种扭曲的认识进一步加重他们对体形的不满意,带来了节食或是引吐行为的恶性循环。
3、创伤性事件(Trauma)
心理学中的创伤指的是带来内心极度痛苦的事件,一些重大的身体伤害、灾难性的事件或是关系上的冲突都有可能成为创伤性事件,如地震、海啸、战争、亲人离世、性侵、身体虐待、欺凌等等。
不同的人在面对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心理冲突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当然,进食障碍也是人们在应对创伤性事件时的一种非适应性方式。
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的性侵害、情感虐待、身体虐待以及同伴忽视都可能引发进食障碍的原因,有患者在年龄较小时发病,也有可能在成年期表现较为明显。对于贪食症患者来说,暴饮暴食通常作为一种应对痛苦情绪的自我保护机制。
有时,进食障碍也经常伴随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种行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后常常会出现当时情景的闪回现象,使人产生极度的痛苦与无助感。大量摄入食物其实是在逃离对痛苦情绪的体验,焦虑得到缓解,已得到一份暂时的快感。
除此之外,很多经历过身体侵害尤其是性侵害的人,都会对身体产生羞耻感与愤怒感,在这种羞耻感的推动下,毁坏身体的欲望油然而生,伴随着节食、引吐、暴饮暴食,都是在对那个充满厌恶感的身体进行变相的毁灭。因此,由于性虐待产生的进食障碍也会伴随着自我伤害行为。
4、家庭环境因素
在诸多进食障碍的成因中,家庭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研究着眼于家庭情感界限(Emotional Boundary)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发现在家长过度介入和卷入的家庭中,孩子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生进食障碍。过分亲密的亲子关系模糊了成人与孩子的界限,当孩子寻求个体意识找到自我认同时,会发现很难摆脱家庭的依赖,因此通过控制自己的饮食来树立自我的独立意识,并向父母的约束发起挑战。
还有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有时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完美主义、严格要求、关注成功有关。具体来讲,当父母对孩子报以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时,一切孩子想要通过自身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然而当他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时,通常选择更容易控制的方面以达到所谓的成功,如保持身材的完美,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等等,于是节食和减重行为就这样发生了。
另外,家庭中的一些病理性行为也会引发进食障碍,如酒精依赖和物质成瘾。婚姻冲突、家庭暴力和离婚也会出现在进食障碍患者家庭中。贪食症患者通过摄入事物来排解家庭不和谐说带来的负性情绪,以及家庭冲突产生的创伤性体验。
节食行为:人们在节食减肥过程中,体型的变化受到外界环境的正向强化,会更容易加重节食的程度,导致体重有大幅度的降低,对食物逐渐失去兴趣。
5.1 自我意识:进食障碍有时伴随着低自尊,自我贬低和社会拒绝。在消极自我意识的推动下,人们想要通过对身体的伤害来表达愤怒,或者达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效果。当生活中充满无助感时,也会通过控制饮食来获得掌控感。
5.2 人格因素:高度完美主义和自我批评的人更容易患进食障碍。他们更容易对自己的身材进行挑剔,并对自己体型上的不完美有较低程度的容忍能力,无法接纳个人缺陷,因此更容易采取极端的节食或是引吐行为来维持身材。
5.3 其他心理障碍: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患者更容易患有进食障碍,人们通过进食来排解焦虑感,抑郁症患者缺乏食欲更容易发生节食行为。强迫症的强迫行为中也包括强迫性进食。
–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 –
1、进食障碍的诊断水平
进食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其并发症是决定治疗方式的关键因素。
-- 门诊病人进食障碍治疗(Outpatient Eating Disorders Treatment):这类患者是患病的最轻等级,只需要每周咨询2-3次心理治疗师或营养专家即可,适用于发病程度较轻的病人。
-- 重度门诊病人进食障碍治疗(Intensive Outpatient Eating Disorders Treatment):这类型治疗适用于比门诊病人更严重但是仍未失去学习和工作能力的病人。治疗师需要每周对病人进行2-5次的治疗,集中于个体心理治疗、个人营养咨询、焦点小组和家庭治疗。
-- 进食失调治疗(Residential Eating Disorders Treatment):这类病人需要24小时的医护照料,需要实时监控其健康状况,这类病人通常需要严格的结构化治疗,通常是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
-- 住院/医院进食障碍治疗(Inpatient / Hospital Treatment Eating Disorder Treatment):这类病人需要24小时的持续看护,需要医学治疗来维持体重在正常水平。
2、在治疗中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进食障碍的治疗也是因人而异的。来访者进食障碍严重程度不同,需要的治疗的方法和需要专业人士配合的程度也有差异。判断来访者目前的情况适合什么层次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医学方面的风险(比如自杀的风险),来访者的身体状况(比如体重),有没有动机去改变,是否能够自己在饮食上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无其他精神障碍(比如物质成瘾)。
–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 –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 CBT)是当今心理治疗领域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关注人们扭曲的思维模式和导致非理性思维的内在信念。CBT将精神动力疗法和行为治疗相结合,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使得外显症状得到缓解,行为得到改变。
-- CBT 在治疗进食障碍时关注的因素 --
CB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进食障碍的治疗中,关注患者的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认知因素包括负性身体意象、对体重的过高估计、自我价值感的核心内容、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完美主义等等。行为因素包括节食、暴食、引吐、自残和测重行为。
CBT可以帮助患者看清楚自己所持的非理性信念,并在不同的阶段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建立新的对自我的评价体系,并且习得健康的进食习惯。
例如在贪食症的治疗中,CBT治疗师会协助患者制定每日的进食计划,严格地测定引吐行为的频次和时间,逐渐延长进食与引吐之间的时间间隔,并明确对食物、体型的错误观念,习得更多提升自我评价的方式。
2、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 DBT)最初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后被广泛用于其他心理疾病的治疗,如进食障碍。“辩证”指的是允许完全不同的两种想法存在,因此在DBT的治疗中,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并充满改变的动力。
DBT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包括四个模块:
--正念静观:正念指的是感受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并用接纳的而不评判的态度对待发生的一切。觉察是一切改变的开始,觉察才能够进一步控制。进食障碍患者的进食行为常常是自动化的不可控的,尤其是在情绪性进食时更无法觉察自己每一次进食或是节食背后的起因在何处。他们也会经常带着评判之心对待自己的身体,对自我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评价。因此在正念练习中,患者能够更好地觉察到自己每时每刻的想法和情绪,并且获得一种掌控感。减少情绪性进食的发生,全面地接纳自我。
-- 人际技能:进食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低自尊和完美主义,又希望讨好他人,因此无法发展出健康完善的人际关系。在治疗中,患者会习得如何用自信地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与其同时,提高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
-- 情绪调节:进食障碍患者的进食行为通常是被一些负性情绪所驱使,无论是家庭因素带来的压力感,还是创伤重现的焦虑感,改变进食行为成为他们的一种逃避情绪体验的应对方式。在DBT的治疗中,治疗师会帮助患者确认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对负性情绪的抵抗力,允许负性情绪自然而然地离开自己的身体,减少其对自身的伤害。
-- 痛苦忍耐:DBT疗法的创始人曾说“痛苦和煎熬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从不会完全消失或躲避”,然而进食障碍患者通常极度缺乏对痛苦的忍耐能力,因此需要及时的满足来缓解痛苦。 在DBT的治疗中,治疗师会辅助来访者习得更多建设性对于痛苦的应对方式,如自我缓解、转移注意力等,减少冲动性行为,如自残、暴食和引吐等等。
3、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提倡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解释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这种治疗方法普遍应用于青少年进食障碍患者群体。
在治疗中,治疗师会协助家庭成员发现家庭互动中的沟通模式、冲突解决模式、消极情绪应对模式等等,并且明确每个成员在家庭系统中起到的角色,进而分析进食障碍出现的原因和目的。如孩子出现厌食症其实是为了抵抗父母的过度管教;孩子患有暴食症目的在于消解父母的离婚危机,把父母的注意力从婚姻关系转移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上去。
家庭治疗主张任何一个个体的问题都需要从整体系统中寻找原因,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功能性”的,因此需要通过分析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来找到发病根源并进行改变。
4、接纳与承诺疗法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强调对于想法和情绪不评判的接纳,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目标。
近些年来,ACT被用于对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中,帮助人们接纳自己的身体意象。例如用想法游行(Thought Parade)的方法,让参与者想象自己的想法被写在卡片上,有一群人在拿着自己的卡片在街上游行,参与者的任务就是观察这些游行的卡片,例如"我很胖"、"我的肚子很大"等等,只要看着就好,不需要相信也不用采取任何行动。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患者不评判地接纳自己与肥胖有关的想法,而不是用盲目地节食来应对这些想法,与此同时,自己依然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不要被这些想法阻断自己达成目标的努力。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好的营养其实是那些自己珍视的东西,比如知心的朋友、温暖的家庭和有趣的工作等等,这种疗法的核心在于澄清患者的生活目标和方向,而非被不理性的想法所困扰。
5、正念进食觉察训练
正念进食觉察训练(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 MB-EAT)认为过量进食,尤其是暴饮暴食,是调节不良的结果,包括情绪调节、认知和行为调节和生理调节的紊乱。
正念冥想便是在训练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提高对自己自动化行为模式的觉察,并且摆脱功能不良的反应。与此同时也帮助患者觉察到更加健康的应对方式。
在训练中,患者会进行一些"迷你冥想"(Mini-meditation)的练习,让患者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短暂空隙来锻炼自己的觉察力。还有一些与进食相关的引导性冥想,帮助患者用不评判的态度关注自己与饥饿、满足和贪食欲望的感觉、想法和情绪。此外,还加入了身体扫描、自我放松和正念行走等练习,来增强患者对自己身体线索的感知。